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宗喀巴對於大、小乘戒相融之思考 王惠雯教授 l 前言   大乘佛法的實踐之道即是菩薩行或菩薩道的修行,而六度四攝的實踐即可衍出菩薩萬 行。這些呈展大乘精神的實踐之道係以智慧與方便為本質內涵,其具體而微的展現即是藉 由菩薩戒的實踐。菩薩戒屬於佛教信徒的修持之道,就其為宗教戒律之實踐現象的部分, 筆者並不主張有逾越的公開討論。然而,由於其思想中結合大乘佛法精神,開顯大乘實踐 理論的部分,筆者認為:正因為菩薩戒具有此一特點,所以使我們能在歷史傳承淵源尚未 廓清的面紗外,讓研究不致缺乏憑據;也提供了進行詮釋的重要基礎。   《瑜伽師地論‧戒品》中的傳承,特別展現出這樣的特色。和其他流傳的戒經相較, 它是從大乘菩薩藏經典中,將佛所隨機散說的菩薩學處、菩薩行予以總集的內容,藉由「 三聚淨戒」的結構加以貫串整合。此一串集因而具有「會歸」─融攝別解脫戒於大乘實踐 的意涵。此一理論的形成,在概念上使大小乘的戒律透過並存的方式獲得安立。[1]    然而,歷經時空發展、流傳的緣起不同等等原因,致使瑜伽戒的思想有必要再進一步 深入詮釋。[2]此詮釋的必要性分別表現在以下二方面的需求中:一、將各自出現的概念 衍成系統化理論;二、尋求整體實踐原則的明確化解釋。   這種追求合理化的詮釋,正是宗喀巴所採取的進路─以通達一切經教為依歸,將各家 論釋進行批判性的思考之後,善加擇取其合理的內容。其目的除了彰顯<戒品>的論義脈 絡外,主要是為了呈展菩薩戒思想的不矛盾義[3]。因而其所發展出的實踐理論,即是要 獲得能夠因應未來不同發展的一個基本範型─具有可以繼續發展的基礎。 (此一內在理路配合以下本文所要探討的外在理路,即構成宗喀巴的詮釋特色:一、融合 中觀與唯識的傳承;二、強調受持別解脫戒的實踐基礎;三、闡釋菩提心與菩薩戒的關係 。)   宗喀巴以《學集論》、《入行論》的思想融入<戒品>的詮釋主體中。此一進路除了 受到傳承的影響外,其造《菩提正道菩薩戒論》目的即在建構融貫的大乘實踐理論─顯密 皆應持戒,而以別解脫戒為基礎。其根本考量係為了鞏固在顯密圓融的教法體系中,以僧 團住世之根基所在的別解脫戒之修行實踐。因此,論證「大小乘的戒律實踐有其不矛盾性 」為其主要面對的課題,因而合理地詮釋<戒品>的進路為其目的,融通中觀與唯識所依 據的典籍與菩薩戒思想的主張即為其方法。其結論即是:立基於別解脫戒實踐的菩薩三聚 淨戒之持守,而開展大乘的利他成佛之精神! -- “在今日的物質主義世界有個趨勢是:人成了金錢的奴隸,彷彿人人都成了巨大金錢 製造機的零件。這對人的尊嚴、自由與真正的幸福毫無幫助。人應該役物,而非役 於物。貧富懸殊的現象,世界各地皆有目共睹,嚴重程度不僅前所未有,且差距仍 在持續擴大,令人憂心。現今世界經濟明顯失衡,不僅南北半球差異甚大,國與國 之間也出現顯著的貧富差距。” ~達賴喇嘛尊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205.70.204
a1014a:隨喜 05/20 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