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宗喀巴對於大、小乘戒相融之思考 王惠雯教授 貳、佛學思想的淵源:   宗喀巴承續阿底峽的噶當派的菩薩戒傳承,並進一步融合其所具的深觀派與廣行派的 思想傳承。[38]此可從阿底峽尊者上溯的師承,及後學傳承兩方面,探討宗喀巴的佛學思 想背景。 一、師承: (一)由阿底峽尊者上溯的印度佛學師承:   由阿底峽尊者上溯的二派師承,在唯識學方面之主要上師為金洲大師與寶作寂(另譯 :扇底波)大師;中觀方面為勝敵論師與阿瓦洛帝、菩提賢論師。其學行方面則兼容大小 乘與顯密乘之法。依法尊法師之《阿底峽尊者傳》所述,其學法之師承大致如下: 1.有關阿底峽尊者所依止的大乘之顯教法要:   一、以四諦門趣入,依《三杖鬘》《經莊嚴》、毘婆沙見而修菩提心,從法鎧論師所 傳。二、其餘一切經藏趣入大乘。三、趣入大乘般若:分唯識派-寶作寂論師、師子賢派 ;中觀派-月稱及靜天(寂天)論師派。慈尊所傳無著派-依金洲法稱(護法)論師及明 了杜鵑論師所傳。[39] 2.「發心」的傳承:   阿底峽尊者具有三種學承:(1)教依《無垢稱經》、理依《菩薩地》、見依《唯識 》,從金洲大師受。傳承諸師為慈尊、無著、世親、堅慧、大小谷蘇鑪、金洲。(2)教 依《虛空藏經》、理依《集菩薩學論》及《入菩薩行論》、見依《經部》,從慈瑜伽請受 。(3)教依《三杖鬘經》、理依馬鳴之《經莊嚴論》、見依《毘婆沙》,從法鎧論師請 受。   其中(3)未見於宗喀巴的論述中,因此無法知其影響。由於其《戒論》中曾明顯引 述、詳論、結合(1)、(2)傳承中的《菩薩地》、《虛空藏經》、《集菩薩學論》與 《入菩薩行論》等之教理,可見宗喀巴之遙承阿底峽尊者。   除了阿底峽尊者的《道燈》及《難處釋》外,尊者曾於《行集燈》中表示: 「顯密二乘皆可依此一法要而修得菩提。若依顯乘之法,應先發心,次受菩薩戒,於 經論廣為聽聞與聽聞,持守戒律。以此為基礎,而於一晝夜之間飲食、行事等應當如何作 為。並在最後教誨,在定境未達堅固明晰時,身語業應力求乎善,否則不是他所承認的佛 法。」[40] 由此可見強調發心而受菩薩戒廣閱經論、持守戒律,是阿底峽尊者關於顯乘修持的主 要教授。其中提到密乘行人亦可依此法要而修。由此可見,就尊者所說顯密皆可修持的共 道,可推知其具有「密乘當以顯乘的菩薩道之修持作為共通基礎」的意謂。 (二)噶當派道次第的師承:   關於阿底峽尊者之後的傳承諸師之思想背景,即噶當派的歷代祖師所傳的思想。道次 第的傳承中,宗喀巴所親炙的主要上師為:虛空幢及法依賢,以及互為師徒的(薩迦派) 仁達瓦、精進師子(中觀師)等。噶當派的傳承思想主要有三派,分別以闡明見、行、見 行雙重等,依於教典與教授與修心的傳承而廣弘教法,[41]而宗喀巴所承襲乃總集其三派 的法脈。 二、師承的影響:   總觀上述的背景,本文認為可以歸結出宗喀巴受阿底峽尊者影響,使其菩薩戒思想所 呈現的基本進路,具有下列四方面的特色: (一)大小乘戒法之間具有本質的關係。 (二)依於菩提心解釋菩薩戒的特性。 (三)強調融合中觀與唯識的戒學思想。 (四)主張顯密圓融的共道在於菩薩戒。 在呈現此基本進路的同時,宗喀巴雖遵循尊者所示的方向大要,但亦更進一步廣泛地 參照尊者所未引述的各大經論注疏等,以佐證、闡釋上述的思想特色,並進行更深入的詮 釋與思辯。   在理解其外在的背景因素之後,以下再就其內在所據以為理論根本基礎─宗喀巴對於 大乘佛法內涵的理解,以探究其菩薩戒思想的本質內涵,是否具有系統性的理論基礎。 -- ﹝第二、趣入修習尸羅方便者。如是發心受學諸行,此即誓辦一切有情,令具正覺尸羅 妙莊,應修其義。此復自須先生清淨戒力,以自未能清淨尸羅及有虧損當墮惡趣,況 云利他,即自利義莫能辦故。故勤利他,當愛尸羅不應緩慢,必須力勵守護防範。《 攝波羅蜜多論》云:「若具正覺戒莊嚴,勤修一切眾生利,先當善淨自尸羅,發起清 淨尸羅力。又云:「毀戒無能辦自力,豈有勢力而利他?故勤善修利他者,於此緩慢 非應理。」如是能令尸羅清淨,依賴於諸進止之處如制行持。﹞ ~《菩提道次第廣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205.70.204
a1014a:隨喜 05/27 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