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宗喀巴對於大、小乘戒相融之思考 王惠雯教授 丁、菩薩戒思想的研究背景─基於大乘論典的體系   本文以下擬從三方面進行探究:一、根據宗喀巴《戒論》中所注疏的原典─<戒品> 及其兩種註解本的內容;二、就《戒論》中參考依據的主要經論典籍與注疏─《學集論》 、《入行論》、《菩薩戒二十頌》及其新、舊兩種《疏》本;三、就《戒論》中所引述的 各種經論注疏與譯本來看。以上可參照本文所附的<一覽表>以了解其類別與比重。   其中經由阿底峽尊者傳承以融合無著菩薩和寂天菩薩思想,即是就宗喀巴援引其論著 並肯定的觀點部分而言。《戒論》中有關重要論題的抉擇與思辯,大多引用上述的經論內 容,以互相佐證、闡明。在注釋<戒品>時,則就薩穆札(海雲)與最勝子、德光的註解 加以思擇,再參照阿底峽的《道燈論》與《難語釋》。而月官論師的《戒二十頌》及其兩 種《釋》(分別為寂護大師與菩提賢論師所造)則為宗喀巴詮釋<戒品>中之菩薩學處( 戒條)的主要結構依據。至於其他經論釋則散遍在《戒論》全文,其中有些引述部分等同 於《學集論》的內容。   宗喀巴在《戒論》文末中提到:[67] 「如是於初發業菩薩,最初切要《菩薩戒品》,若引全文解釋,誠恐太繁。故取少義 ,依《菩薩地》兩部註釋,及此《戒品》二種註釋,並依其餘所註義,同《集學》、《入 行》本釋等清淨之論,以及諸契經,廣為抉擇受、護、還淨關要之處。」 由此可見其註釋所引用的論典為其研究的參考依據。   此外由其結頌文的內容,可以看到其總結研究的探討目的如后所述: 「隨入何大乘,成佛所必須,大乘道棟樑,謂願行二心。   受已不如誓,學習菩薩行,非佛菩薩說,更有道種智。   愚者見顯密,開遮少有殊,錯解增上慢,滅大乘淨道。   故趣金剛道,依彌勒龍猛,無著釋經義,發心受律儀。   學六度為基,次加金剛道,愚夫棄圓美,大乘受餘道。   佛菩薩共道,淨菩薩戒法,除至教正理,未染臆造垢。   能如佛密意,以顯言訓釋,由敬文殊力,故我常敬禮。   我愚大乘深,定有失文義,當對聖智悔,悲者糾其非。   佛教尤大乘,道命多隱沒,為令聖教住,精勤所集福,   唯願諸眾生,不著相似路,見真圓滿道,精進勤修行。   願我一切生,文殊尊攝受,解大乘度生,弘揚諸佛教。」 由以上可歸納出,宗喀巴大師的菩薩戒思想主要是在以至教正理,清淨菩薩戒法,切 合佛法密意,以顯正道。就其上述總結《戒論》的內容來看,宗喀巴清楚地表明從幾個方 面闡釋菩薩戒思想:(一)願行二心;(二)受已學行之道;(三)顯密二乘皆應持戒; (四)融合大乘二車軌的傳承;(五)顯揚大乘淨道,(六)發心受律儀的戒相及戒法。 在實踐、持守菩薩戒時的學行關鍵要義方面,宗喀巴大師皆依諸經論加以抉擇清淨無謬之 道。這些內容即是透過上述傳承研究背景的影響而呈現其菩薩戒的思想特色。以下擬究明 這些論典的淵源、出處、基本要義,以呈顯宗喀巴菩薩戒研究在「形式上」的基本進路。 -- ﹝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儀,不可聽聞所有學處。此不同彼,此諸學處,先當善 知,淨修相續,次樂受者,乃可授予諸律儀故。如《菩薩地》云:「欲受菩薩淨戒 律儀,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履迦。其中所說菩薩學處及犯處相,若慧觀察自思擇 已,至心愛樂,非為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戒律儀。如 受戒法,彼亦應受,亦應授彼。」故先了知諸所學處,為作意境。﹞ ~《菩提道次第廣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0.6 (05/29 08:40)
a1014a:隨喜 05/29 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