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教授:102任甘丹赤巴法座─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所以我們所造的善業當中,可以分為智慧以及方便這二部分「方便」的部分,透由 菩提心的攝持,它能夠成為是福德資糧「智慧」的部分,透由菩提心的攝持,它能夠成 為是智慧資糧智慧的部分,就包含觀修無常、觀修空性等法義時所累積的善業都是屬於智慧的部 。如果在觀修前能夠思惟菩提心的內涵,讓內心生起造作的菩提心透由菩提心的攝持 ,所觀修的這段時間裡面所累積的資糧,所累積的善業,都能夠稱之為是智慧資糧相同 福德資糧也是如此。 以小乘的羅漢而言縱使他們能夠現證空性,能夠獲得解脫的果位,但是由於他們的 內心沒有辦法生起菩提心的緣故,所以所證得的空性,沒有辦法稱之為智慧資糧;而最後 他們所獲得的果位,也沒有辦法稱之為佛果。 但是相反的,如果以一個凡夫而言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透由思惟生起菩提心的法門 ,而在內心生起造作的菩提心,縱使當下所行的善行看似微不足道,但實際上這些在將來 ,它都是成佛最主要的關鍵在生起菩提心之前,必須要能夠先生起大悲心,生起菩提心不是僅透由唸誦菩提心的 偈頌就能夠生起菩提心。想要在內心生起菩提心,必須要透由思惟的方式來轉變我們的內 ,這一點宗大師在《廣論》有一而再的強調,所謂的「菩提心」是以慈心以及悲心作為 根本的善心這樣的心能夠稱之為菩提心。在還沒有生起菩提心之前必須要能夠生起慈 心以及悲心透由思惟菩提心的法類而來轉變我們的內心,讓我們的內心趣向於菩提心要如何的來生起悲心呢?必須要先思惟眾生的苦如果能夠在內心生起「不忍眾生受 苦」的心,這樣的心能夠稱之為是悲心。所以在菩提心還沒有生起之前,必須要先生起悲 ;但是在悲心還未生起之前,必須要先生起出離心。也就是如果沒有辦法對自己所承受 的苦生起厭離,我們怎麼可能對他人所承受的苦生起不忍的悲?這是不可能的在對一切的有情眾生所面對的苦生起不忍的悲心前必須要先思惟自己在輪迴當中 所承受的苦透由思惟輪迴的苦而在自身上生起不忍輪迴不願意承受輪迴苦的出離心 。在菩提心還未生起前,必須要先生起大悲心;在大悲心生起之前,我們必須要先生起出 離心。 而真正的大悲心它所具備的內涵它所面對的有情是一切的有情眾生,不管是我們的 敵人,我們的親人一切的有情眾生當我們在面對他的時候,都不希望他受苦的心 果這顆心它能夠很自然的湧現出來,這顆心能夠稱之是為大悲心在大悲心生起之前,必須要先生起出離心也就是對於自身所承受的苦要有一種不 忍的感受。但是在出離心還沒有生起之前必須要斷除對於今生的種種享樂的貪著,並且 要能夠斷除世間八法以這樣的次第才能夠依次的生起出離心、以及大悲心、以及更進 一步的菩提心更進一步的如果我們想要獲得解脫,甚至獲得一切遍智的佛果,在獲得佛果前必須 要能夠斷除所知障斷除所知障前,必須要能夠生起空正見。所以整個佛法的核心就在 於菩提心、出離心以及空正見,這《三主要道》當中。 --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種觀眾生而起大悲。所謂:「觀察眾生無依無怙而起大悲; 觀察眾生性不調順而起大悲;觀察眾生貧無善根而起大悲;觀察眾生長夜睡眠而起 大悲;觀察眾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觀察眾生欲縛所縛而起大悲;觀察眾生沒生死 海而起大悲;觀察眾生長嬰疾苦而起大悲;觀察眾生無善法欲而起大悲;觀察眾生 失諸佛法而起大悲。」菩薩恒以此心觀察眾生。】 ~《華嚴經‧離世間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0.200 (02/16 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