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教授:102任甘丹赤巴法座─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1)98年2月21日 下午 高雄 文殊怙主,三界法王宗大師,曾經在《菩提道次第攝頌》有提到: 「發心乃為大乘道之梁,菩薩廣大行持之根基於二資糧猶如點金漆,攝集無量善聚之福藏佛子勇士如是了知己,執持菩提心寶為心要瑜珈行者我亦如是修,汝求脫者亦應如是行。」 佛陀所宣說的八萬四千種法門,總攝在《三主要道》當中。而《三主要道》裡,菩薩 們最主要修持的,是以菩提心為主。如果一個行者在修學大乘法時,能夠生起殊勝的菩提 心,他具備有什麼樣的勝利,什麼樣的功德呢?首先在偈頌當中提到了「發心乃為大乘道 之樑」,在修學大乘道時,如果能夠生起菩提心,它就如同是大乘道的根本,如同是大乘 道的核心,如同是大乘道的生命。 比方一個人,他到底是否還活著?是在於這個人是不是還有生命。相同的,整個大乘 道的生命是在菩提心,如果在修學大乘道時,能夠生起殊勝的菩提心,在修學大乘道的過 程,就會顯得格外的順利。比方有一個畫工,他準備要畫一幅唐卡,在還沒有畫唐卡前, 他必須要先規劃,他將怎麼樣來畫這幅唐卡,並且他要把基礎的線先標出來,這樣他所畫 出來的佛像,才能夠端莊、莊嚴。相同的,如果能夠在修學大乘法時,生起殊勝的菩提心 ,這樣對於我們修學大乘法是格外的有幫助。 並且「菩薩廣大行持之根基,於二資糧猶如點金漆」,如果想要成就圓滿的佛果,必 須要累積廣大的福德以及智慧的資糧成就圓滿的佛果,包括了佛的法身以及佛的色身想要成辦圓滿的法身,我們必須要累積智慧資糧想要成辦圓滿的色身,我們必須要累積 福德資糧。 但是我們所造的善業,它是否能夠成為成辦佛果之因的智慧資糧以及福德資糧? 全取決在於我們有沒有辦法生起殊勝的菩提心如果能夠生起殊勝的菩提心,縱使行再小 的善行,累積再小的善業,這樣的業都能夠成為成佛之因。 比方布施食物給一隻狗,或者是一隻鳥、一隻魚吃,所累積的善業都能夠稱之為是成 佛之因;相反的,如果沒有辦法生起菩提心,縱使看似造了很多的善業,但這一切都不能 夠稱之為是成佛之因。 並且在偈頌有提到「於二資糧猶如點金漆」,所謂的「金漆」是能夠把鐵在一瞬間, 轉變成是金子的東西。過去眾生們有福,所以能夠成辦這種殊勝物品,但是現今,因為眾 生不具福的緣故,所以這種東西也消失了。以前龍樹菩薩在世的時候,當時印度發生了饑 荒,當地的人民都相當的貧窮,所以龍樹菩薩就透由修法的方式而成辦了金漆,而解決當 時這些貧窮人家的問題。所以如果我們手邊有金漆,它能夠在一瞬間將一公斤的鐵,轉變 成一公斤的金子。 相同的,如果我們能夠生起菩提心,縱使我們所行的善業,只是看似微薄的一絲絲善 ,但是這樣的善業它能夠稱之為是福德資糧,或者是智慧資糧;更進一步的,我們所造 的業,它是成佛的業。 相反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生起菩提心,縱使在內心生起了空正見透由空正見所攝 持的善業,只不過是能夠稱之為是解脫之因,並沒有辦法成就圓滿的佛果。 所以從這當中就可以知道,是否能成辦佛果最主要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生起殊 勝的菩提心。並且「菩薩廣大行持之根基」,菩薩之所以能夠行廣大難行的菩薩行,最主 要的關鍵也是菩薩的心續中生起了菩提心透由菩提心作為攝持的緣故,所以菩薩能夠行 廣大的布施、持戒等六度的內涵。 對於菩提心的內涵,由於在座大部分的人,平時都有修學《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關係 ,所以相信你們對於菩提心的教授,應該都有所體會。簡單的來說,所謂的菩提心就是具 備了二種希求之心,也就是希求「自利」以及「利他」的發心。因此在彌勒菩薩所造的《 現觀莊嚴論》也有提到「發心為利他」等,介紹菩提心的偈頌。講到了菩提心,在四部宗 義,不管是唯識、中觀,雖然他們在「見」這個部分,所解釋的方式不相同但是在「行 」的方面,承許菩提心的內涵都是相同的。所以在這裡,我們要提到的菩提心它具備有二 種的希求,首先希求利他所謂的希求利他,是為了如虛空般的一切有情眾生希求自利所謂的自利,就是希望能夠獲得圓滿的佛果因此而對於圓滿的佛果生起希求之心。 我們想要獲得最究竟的果位,無外乎是圓滿的佛果,如果僅以一己的解脫作為目標, 不管是在自利,或者是利他這二方面都沒有辦法圓滿。所以為了要圓滿自利、利他這二方 ,這時所要關切的目標,是為了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為了要能夠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 ,我希望能夠成就圓滿的佛果所以為的是什麼?我們為的是能夠利益一切的有情眾生。 想要獲得的是什麼?我們想要獲得的是圓滿的佛果。 所以如果在內心能夠生起「不造作」的菩提心,這時候就能夠稱之為是菩薩;但是在 還沒有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之前,可以透由思惟的方式而生起「造作」的菩提心縱使只是 生起了造作的菩提心,當下所行的善行,它還是相當偉大的。就如同之前所說的,我們 下所行的任何善行,所造的任何的善業,它都有辦法成為是成佛之因。 -- 【如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 分黨,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 能生,故當修捨。又捨有三,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是最後。此復有二,謂修有情無 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 ~《菩提道次第廣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0.200 (02/14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