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bloodundersnow.blogspot.in/2013/11/blog-post.html 四十五年後的重逢——心靈與生命研討會第四天 上午的主講人是洋喇嘛馬修‧ 理卡德( Matthieu Ricard )。馬修是尼泊爾加德滿 都一所藏傳佛教寺院的喇嘛,他經常出現在達蘭薩拉,因為他從 1989 年起就兼任達賴喇 嘛尊者的法文翻譯。他出生於 1946 年,父親是已故當代著名法國思想家 Jean-Francois Revel ,母親是當代法國抽象主義畫家 Yahne Le Toumelin ,是一位佛教比丘尼。馬修 本人曾經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 Francois Jacob , 1972 年在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獲得細 胞遺傳學的博士學位。照他自己的說法,取得博士學位以後,他就開始了畢生的“博士後 研究”,研究的卻是東方佛教。或許是“順理成章”,抑或是“因緣成熟”,總之,馬修 削髮為僧,成了一位藏傳佛教僧侶。他拜兩位著名仁波切為上師,而他的最高上師就是達 賴喇嘛尊者。 馬修高大健壯,一身絳紅袈裟,剃著光頭,走在達蘭薩拉街上,所有的人都認識他, 他也似乎認識所有的人。他說著一口帶法語口音的英語,精通藏文,也精通佛教經典。他 興趣廣泛,研究佛經、修練打坐之餘,還研究地球上動物的遷徙,並出版過專著。他愛好 攝影,出版過多部影集,攝影作品被很多西方雜誌採用過。他和他的父親一起出版過一本 哲學著作,書名就叫《和尚與哲學家》;他與一位宇宙學家一同出版過一部有關量子力學 和東方哲學的書,還撰寫和翻譯過其他著作。他把他得到的版稅全部用於120 多個人道主 義項目。他的朋友們認為他是“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 上一次在南印度召開的第 26 屆心靈與生命科學對話會上,我就看到他作為主講人出 席。他是西方人,卻是代表東方佛教的一方,講的全是藏傳佛教方面的內容。那一次對話 會上,他也有過一次主講的機會,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講完以後,達賴喇嘛尊者稱 讚了他,說他講得不錯,這位洋喇嘛頓時就像得到老師表揚的小學生一樣,激動得滿臉通 紅,握著達賴喇嘛伸出的手,連連低頭觸額,頂禮致謝。這一次,我注意到,他坐在達賴 喇嘛旁邊的主講席上,仍然顯得激動而緊張。不過,今天他講得實在是精彩。 今天馬修‧理卡德主講佛教對“ 慾望” 的看法。他首先指出,從佛教角度來看,“ 慾望” 產生於“ 無知” (ignorance )。“ 無知”有兩方面,一是不了解事物之間的 因果關係,二是對實在(reality )扭曲的認知。由無知產生分別心、仇恨、渴望、傲慢 、嫉妒等負面情感,這些都是痛苦(suffering )的來源。以佛教觀點,“ 成癮” 是喪 失了心靈自由。那麼,當人們處於“ 渴望” 這樣一種強烈的精神狀態時,應當如何應對 呢?馬修指出3 種方式:1. 滿足;2. 壓制;3. 採用一些更高明的方法。很明顯,對 慾望的滿足或者壓制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麼,什麼是更高明的辦法? 作為資深佛教僧侶,馬修指出,“ 渴望” (craving )是一個心理過程,這個過程 有三個階段,即“ 之前” 、“ 期間” 和“ 之後” ,也就是“ 渴望” 產生之前、處 於“ 渴望” 這種心理狀態之中、“ 渴望” 過去之後。從佛教修練的經驗來看,這三種 狀態都有對治的方法。馬修大致介紹了一些佛教裡對治負面情緒的辦法。這些方法都與觀 想和分析有關,其中最重要的是“ 覺察” (awareness )。覺察不僅僅是覺察情感的產 生、發展、強化的過程,還包括覺察自己對事物的錯誤認知,而覺察力是可以通過訓練來 提高和加強的。不過,他說,應當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來選擇訓練方法,有些方法比較精 深,不適合初學者。 馬修講完後,有人問他,這些佛教中的心理訓練方法是否有可能從佛教中“ 剝離” 出來,應用於非佛教信仰者?在緊張繁忙的現代生活中,絕大多數人不可能像佛教僧侶們 那樣,花很多時間來打坐冥想,這些訓練方法是否能讓成癮者受益?科學家們就這些問題 進行了一番討論,尊者和有冥想經驗的科學家們都認為,佛教中針對各種負面情感的對治 方法完全可以從宗教中剝離,用於大眾,這也與達賴喇嘛尊者近年來提倡的世俗倫理觀念 相符。 下午,西方文化傳統出場,講的是基督教傳統中的冥想和修行,這一傳統是怎樣應對 慾望和渴望。主講人是美國艾莫瑞大學的宗教學教授溫迪‧法雷博士。 溫迪‧法雷教授的研究重點是西方早期基督教的女神學家,宗教對話,神學經典文本 ,當代倫理問題,以及基督教中的冥想修行實踐。她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學者。在她的著 作中,她不把上帝作為一個人格神,而將上帝作為一種慈悲的象徵。她從人間的“苦難” (suffering )而不是從人的“ 原罪” (sin )來解釋善惡問題。她的著作還涉及了宗 教中的倫理和哲學之間的關係問題,冥想修行問題,民間傳統,宗教間對話問題等等。 今天下午的演講一開始,溫迪‧法雷教授引用公元四世紀到七世紀基督教沙漠修行派 ,以及十二世紀貝幹諾派世俗修行者留下的詩句和格言,介紹早期基督教對人類慾望的詮 釋。早期基督教的冥想修行者認識到,人類慾望可以區分出健康的慾望和扭曲、病態的慾 望。當慾望呈現出不健康的形式時,就成為一種“渴求”,這是一種類似成癮的精神狀態 。“自我”(Ego )在焦慮與渴望的驅使下,把世界看成是一種能夠得救的承諾。利用外 部世界來滿足慾望,將導致自我毀滅。負面的情緒,比如憤怒、虛榮、焦慮、色欲等,其 根源在於人的心靈。早期基督教傳統提出,人們可以通過反觀自心、打坐冥想、慈悲善行 等方式來醫治病態的慾望。 在她講述過程中,達賴喇嘛尊者數次插言,指出佛教傳統與基督教傳統在理解“慾望 ”和應對負面情感的相近之處。 溫迪‧法雷教授的演講內容豐富,清晰嚴謹而富有激情。她一邊用詩一般的話語解說 ,一邊在大屏幕上打出一張張照片。在場的人,無論是歐美來的科學家、旁聽客人,還是 穿著袈裟的西藏喇嘛,全都沉浸在溫迪‧法雷教授所呈現的基督教傳統的宏大心懷和智慧 之中。最後,溫迪教授說到,在現實世界裡,我們都很善於區分人和人之間的不同之處, 諸如種族的不同、貧富的不同、社會地位的不同。相比之下,在這方面耶穌卻是一個“弱 智者”,他看不出人類的這些區別,他只看到我們都是一樣的人,我們有一樣的心靈,肩 負著一樣的神聖。她說,當我們心懷慈悲的時候,我們心裡就都有一個耶穌基督,我們就 是基督。最後,她面對達賴喇嘛,神情莊重地說,“我想說一聲感謝,感謝我們傳統中的 所有修行者,感謝基督教和東方佛教今天的這次談話!”緊接著,屏幕上出現了達賴喇嘛 尊者和著名天主教靈修士托馬斯‧ 梅頓合影的黑白照片。 這是一張1968 年的照片。45 年前,來自美國肯塔基州天主教修道院的修士托馬斯‧ 梅頓來到達蘭薩拉,和流亡中的年輕達賴喇嘛談了三天。這是西方天主教傳統和東方藏傳 佛教傳統的第一次對話。遺憾的是,這次談話後不久,梅頓在泰國不幸觸電身亡,但是他 和達賴喇嘛一起開始的對話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延續到今天的會場上。 達賴喇嘛看著這張照片,久久不語。可以看出,尊者看到這張照片時,深深地感動了 。我想起今年一月,我在新德里採訪尊者時,他詳細地告訴我他與托馬斯‧梅頓的談話。 他告訴我,托馬斯‧ 梅頓是將他引入天主教的第一人。 最後,尊者說:“從這張照片看,我那時候可比現在年輕多了。”全場頓時爆發出一 片笑聲。尊者又說:“這是提醒我們世事無常。”他的話又引起一片笑聲。此刻,我相信 在場所有人心裡都會感受到一種莊重的歷史感。今天,在尊者居所的會場上,我們正在見 證著東西方兩大文明之間的對話,見證著歷史。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四十五年後,達賴喇嘛尊者與托馬斯‧梅頓在達蘭薩拉以這種獨 特的方式重逢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205.70.133
engram:隨喜 讚嘆尊者 11/04 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