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關於修習止定,可參考前面有一篇“#1FygexyA 增上定學 達賴喇嘛尊者”。 另說一下禪修,龍樹菩薩《大智度論》:「禪,秦言:思惟修。」 禪定攝於﹝奢摩他﹞品,奢摩他如何修習呢? 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所謂契 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 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 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又云 :「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如同《大智度論》所說﹝思惟修﹞,而思惟修的內容,就是《瑜伽師地論》裡佛告慈 氏(彌勒菩薩)所有的十二分教,於十二分教思惟,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 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 宗喀巴大士《菩提道次第廣論》也說:「奢摩他自性,如解深密經云:『即於如是善 思惟法,獨處空閑,內正安住,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如是正行多安 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義謂隨所定解十二分教 中,五蘊等義為所緣境,由念、正知,令能緣心於所緣境,相續安住而不散亂。故心於境 能任運住,若時生起身心輕安所有喜樂,此三摩地即奢摩他。此由內攝其心不散所緣即能 生起,不要通達諸法真實。」(若要通達諸法真實,需進一步修毗缽舍那,《瑜伽師地論 》:『云何四種毗缽舍那?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摩他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 、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毗缽舍那。』) 藏系的禪修承接印度傳統,例如在藏傳的禪修中,有完整的前行、正行、結行。前行 有六加行,《廣論》云:「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 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包括七支座法結跏趺坐後,進入正行禪修思惟 經教主題;例如設定在這座禪修中禪修念死無常,先把數量、次第決定,以﹝念死無常﹞ 此主題來講,有三根本九因相,在禪修中如理次第的思惟,以無錯謬之正理成立,因明正 理無誤,由前前因引導後後果,發生深刻的定解;下座後能以此定解覺受於日常生活中作 如理之取捨抉擇,禪修時生起之定解力越強,則此禪定效果越能產生長時的作用。 若於一主題熟悉了,一段時間後可換另一主題(例如業果、四聖諦、十二因緣、菩提 心、空正見等等),於一一主題禪修串習明瞭漸次增廣,爾後於一座中就能次第連貫多個 主題、乃至從最初至最後作完整的禪修,由點、線、面,漸次做到全面的通達,而以禪修 的不散亂心,於行持中能如理如法的趣向法義,依正法為眼目;個人的經驗中,這種禪修 的效果剛開始也許比較慢,但若能如實之串習起來,其作用比內觀四念處法門還強,當然 南傳的內觀法門也有其殊勝處,當下的作用快,但若思惟修串習起來,其實當下亦能任運 ,兩者禪修傳統交替使用亦無妨。而西藏正統的禪修,於日三夜三,一天共六座禪修。 在印度─西藏傳承的禪修中,很忌諱所謂的一貫無分別修,《菩提道次第傳承語錄》 有云:「強修為無,此乃修虛空,非修空性。下者乃修斷空,不惟與修法身無關,且墮惡 見。」例如蓮花戒大師造了《修次初、中、後》三篇破斥一貫無分別修之偏頗與流弊。 以上舉例,從根本佛典《阿含經》所說的禪修「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到大乘中觀龍樹所言「禪,思惟修」、大乘唯識彌勒「善思惟法....是名奢摩他品」,以 及西藏繼承印度之傳統,都強調﹝思惟修﹞。若一開始就只著重無分別修禪定,而無正見 作引導基礎,對法的內涵也不了解,則可能只是如一般的靜坐效果,不是如實知見佛法, 趣向涅槃城,或只是感覺享受舒適貪戀沉溺定境,或易入魔道外道定,例如無想定等。 最後,附上初禪前九心住次第簡圖,敬供參考: 聽聞力─→心內住 ↓ 思維力─→心等住←─→力勵運轉作意 ↓ 憶念力─→心安住←─→有間缺運轉作意 ↓ 憶念力─→心近住←─→有間缺運轉作意 ↓ 正知力─→心調順←─→有間缺運轉作意 ↓ 正知力─→心寂靜←─→有間缺運轉作意 ↓ 精進力─→最寂靜←─→有間缺運轉作意 ↓ 憶念、正知、精進力─→專注一趣←─→無間缺運轉作意 ↓ 串習力─→等 持←─→無功用運轉作意 --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 ~四無量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Samus:放空修 如大手印 默照等 都建議是有 開悟經驗再使用 07/08 12:25
cool810:格魯的大手印,需要有正見正理的抉擇作基礎,需依戒定慧。 07/08 12:33
cool810:其他派的大手印末學就比較不清楚。 07/08 12:33
cool810:於無分別修,是已經於根本定中生起根本無分別智,若一開始 07/08 12:35
ilanese:大手印的種類很多,但如果是止觀那種方式的話,也沒什麼好 07/08 12:36
ilanese:說了。 07/08 12:36
ilanese:默照也有人說成是止觀,我是覺得怪怪的~~ 07/08 12:36
cool810:就從此下手,無正見之引導,對法的內涵無知,則是錯誤次第 07/08 12:36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82.233.156.130 (07/08 14:25)
yuho2009:感恩 我再仔細深入的閱讀 謝謝您 07/08 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