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瑜伽現量之定義,即【謂依成為自己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禪定現證細無常及粗細補特 伽羅無我任何一種之聖者相續中了別他之智為瑜伽現量之性相此分為現證細無常之量現證粗補特伽羅無我之量現證細補特伽羅無我之量三種。】p.103 「瑜伽現量」:“瑜伽”為「依成為自己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禪定」,依靠止觀雙運 之禪定而生起的一種現量,“現量”為「現證細無常及粗細補特伽羅無我任何一種之 聖者相續中了別他之智」。 .瑜伽是相應之義,與法相應、與正理相應。《解深密經》卷三分別瑜伽品:「佛告慈 氏菩薩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止),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毘缽舍那(觀), 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又說:「如是菩薩,於內止觀,正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唯識述記卷二本則謂:「言瑜伽者,名為相應,此有五義,故不別翻。一、與 境相應,不違一切法自性故。二、與行相應,謂定慧等行相應也。三、與理相應,非安立 二諦理也。四、與果相應,能得無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圓,利生救物,赴機應感,藥 病相應也。此言瑜伽,法相應稱,取與理相應。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 「瑜伽現量」的對境有三:「細品無常粗分補特伽羅無我細分補特伽羅無我」。 (瑜伽現量之三種所緣:1.現證細品無常之瑜伽現量。2.現證粗品補特伽羅無我之瑜伽現 量(常一自在空)。3.現證細品補特伽羅無我之瑜伽現量(獨立實有空)。) 何謂「…之聖者相續中了別他之智」?了別“無常”、“粗細補特伽羅無我”,都是 「他證」、不是「自證」,故為「了別他」「聖者相續中了別他之智」這樣的心,即曰 「瑜伽現量」。 無常、補特伽羅無我等微細的法,聖者才能現證,凡夫不能現證。至於他人的心,凡 夫也可現證,不用到聖者的層次。「四聖諦」為什麼要用「聖」字,因為四諦是聖者以上 才能現證,同樣的,無常等法也是聖者以上才能現證,是聖者心續中才有。聖者心續中了 別他的認知,才有能力現證無常等微細之法。 「瑜伽現覺」:【分為二種,1.成為瑜伽現覺之量。2.成為瑜伽現覺之已決智但無 成為瑜伽現覺之見而未定之覺者蓋凡為瑜伽現覺。】p.102 根現前、意現前、自證現前,都區分有量、已決智、見而未定三種。而瑜伽現前則一 定是了別的,因此它沒有「見而未定」這種只有顯現而無定解的現量。故瑜伽現前僅 有「量」與「已決智」二種。 ------------------------------------------------------------------------------ 問:瑜伽現量為什麼沒有見而未定? 答:因為依於止觀雙運禪定不共增上緣所產生之瑜伽現量,現證的當下以心的自力證得了 別境;比如佛當下的心識都是現量,因為佛當下的心都是自力,靠心的自力作用去證 得外境。瑜伽現量也是如此,在現證的時候靠心的自力證得外境,因此一定是心能掌 控,不會心對到境時不曉得。而佛的心識都是現量,亦無已決智。 問:見道位有二剎那,第一剎那「無間道」、第二剎那「解脫道」,第一剎那是瑜伽現量 ,那麼第二剎那是瑜伽現量或是已決智? 答:入於根本定之見道無間道與見道解脫道,都屬於瑜伽現量,斷除遍計煩惱。見道位解 脫道也是瑜伽現量,當下的心有主導的力量,靠自己的力量對境,不是由前面的心延 續下來。見道位出定後,於後得智修習福德資糧,而後趣向二地修道位入根本定(根 本智)更深入斷除俱生煩惱之前,需再次進入見道位由瑜伽現量所證得的空性,前面 (見道位)已經證得瑜伽現量的空性,以同一個空性為所緣,此時重新進入再證,稱 為已決智。 問:為什麼瑜伽現量需要以止觀雙運為基礎? 答:入定時心與境漸漸融合為一,在加行道時,心與境已漸漸趨入成為一個。禪定又名“ 等持”、“等至”,意為「止」與「觀」平等,在加行道依於止觀雙運,心與境漸漸 合一。入定的時候心還是分別心,透過止觀雙運,心對於境越來越了解,將夾雜的義 共相逐漸的去除。到了見道位時,心「現證」境,心與境合一、猶如水融於水,沒有 夾雜一點義共相,需要通過止觀雙運才能達到此現證。 ------------------------------------------------------------------------------ 地道之進程: 1.資糧位上品生起“止”的能力,依此止的能力生起“止觀雙運”禪定進入加行位;資 糧位中品生起比量後,與加行位煖、頂、忍、世第一法的“止觀雙運”禪定,都是比 量分別心的修習;於加行位世第一法的根本定中,世第一法最後心入見道位無間道現 證空性。 2.在比量生起之後,以比量之覺受入定、修成奢摩他(奢摩他為未到地定以上),透過 奢摩他生起毘缽舍那,之後生起止觀雙運,依於止觀雙運的禪定修習,逐漸將心與境 連在一起,逐漸將義共相的顯現境修成無義共相的雜夾,最後現證空性,此時現證空 性是見道位斷除遍計我執煩惱,而後於修道位斷除俱生我執煩惱。 3.見道位時現證細品無常、粗品補特伽羅無我、細品補特伽羅無我。自續派認為見道位 時現證最細分,出定後再證粗分,見道位時斷除遍計煩惱,因此先斷除自續認為的細 品無我,出定後再斷除細品無常、粗品補特伽羅無我。應成則認為粗分的要先現證, 雖然於見道位時現證最細分,但於資糧道、加行道時,先證得粗分的細品無常、粗品 補特伽羅無我之瑜伽現量。見道位證得最細分,而粗分是在見道位之前證得、或在見 道位之後證得,自續與唯識認為粗分的證得是在見道位之後,應成認為粗分的證得是 在見道位之前。 4.由於對於法的認識深度不同,小乘與大乘,大乘中之唯識、自續、應成,對於瑜伽現 量之標準亦不同,應成要求的標準最高。在見道位所現證的空性,應成所認是最細的 無我,包括聲聞緣覺在見道位時亦要證得最細的無我空性。 內心當下的執著,安立我執,是由粗分到細分,粗分一定包含細分,由小乘最粗的我 執,然後到唯識所講粗的法我執,而後再到自續所講較細的法我執,至應成為最細的 法我執。 1.粗分的執著較容易發現,細分的執取要由宗義漸次認識;這是內心執取的方式。對於 對境的開展過程,則是由細分至粗分,先由對境自性成立(找得到),再到諦實成立 (不用觀待分別心),而後到唯心顯現(習氣顯現),然後到不觀待五蘊、不觀待支 分(獨立實體),由細分至粗分最後形成對境不是無常,而內心當下顯現成為常執的 執取。 2.凡夫的心攀緣對境時,境的開展過程是由細分至粗分;而內心當下現起的執取,則是 停留在形成最粗分,過去生無始以來最粗分的執著(常一自主的我執)。破除執著要 用智慧去觀察,由內心現起執取的粗分至細分一層一層往內剝落,由宗義建立對於我 執安立的方式由粗分至細分,藉由認識內心有境安立對境,粗細品執取的行相,漸次 破除粗細層次的我執安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2.32 (01/30 22:26)
a1014a:隨喜 01/31 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