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自證現前知」分三:現量已決智見而未定。 「自證現量」:【謂唯向內緣成為單執離分別新起複非欺誑之了別為自證現量之性 。】p.103 (自證現量是了解內在的有境,故曰「自證」。根現量和意現量乃自證現量 的「領受境」,而自證現量是前二者的「能領受者」。) 「自證現量」可拆成「自證」三樣條件,三樣條件都有具備才算是自證現量 。有時也會僅具備其中二者,此時不是自證現量。(自證現覺-謂唯向內緣成為單執離分 別無錯亂之了別。自證現覺的範圍比較大。)自證分現覺」,“現”即“現覺”。【自證分現覺,分為三種:1.「成為自證分現 覺之量」,謂如感受眼識自證分現覺之第一剎那;2.「成為自證分現覺之已決智」,謂如 感受眼識自證分現覺之第二剎那;3.「成為自證分現覺之見而未定覺」,謂如數論派哲學 家相續中感受識為樂之自證分現覺和勝論派哲學家相續中感受識為樂之自證分現覺,以及 順世派哲學家相續中感受為比量之自證分現覺等。】p.102 .由此可知,具備了自證分與現,並不一定有量。三者之中僅第一項有「量」,後二者 沒有。僅有自證與現二種條件而欠缺量的,也是有的;具備自證、現、量,三樣條件都有 了才是自證現量。 自證:「唯向內緣成為單執」── 1.唯向內緣,意指自證分這個心,只會向內不會向外。 2.成為單執,單執的「執」,不是「執取」,而是「有境」之意;單,則意謂「它既不 屬於心王,也不屬於心所」,它是獨立的。所以,除了自證分以外,其他的心,有時 是心王有時是心所任一。 「量、已決智、見而未定覺」,前二者能夠了解對境。自證分能了解對境,不了解對 境的情形很少很少,就像人瘋了不會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此即自證分不了解對境的一 種情況。一般而言,自證分都能了解對境,即自證分了解自己之意。 1.「自證分現覺」幾乎都能了解它的對境、所緣,此「了解」有新舊之分,“新的了解 ”即「量」(第一剎那),“舊的了解”即「已決智」(第二剎那),“不了解”其 對境即「見而未定」。 2.「自證分現覺」面對其所緣、對境時,要不是「了解」、要不就是「不了解」,不了 解的即見而未定,了解的有新舊即量與已決智。 3.「唯向內緣成為單執之離分別新起複非欺誑之了別」,即「自證分現覺」中的第一個 「成為自證分現覺之量」即「自證現量」。 屬於「量」的自證現前,例如覺受執藍眼識的第一剎那,而第二剎那則是屬於「再決 知」的自證現前。屬於「現而未定知」的自證現前,如凡夫心續中覺受其執色意現前 及覺受其執聲意現前....的自證現前等。 .凡夫心續中之執色意現前等,都是一個時邊際剎那,因為時間非常短暫,所以並不能 真正的引生定解,因此這個覺受執色意現前等地自證現前,絕對只是現而未定的自證現前 。──自證現前是依於「意根」作為不共增上緣;因此,自證現前知是意現前知,而非根 現前知。 ─────────────────────────────────────── .摘自《心類學05》 量、已決智、見而未定覺,前二者能夠了解對境,不是迷迷糊糊的。所以,自證分能 了解對境;不了解對境的情形,很少很少,就像人瘋了,不會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此即自 證分不了解對境的一種情況。然而,一般而言,自證分都能了解對境的。自證分會了解自 己。例如我很執著時,我會了解我自己很執著;我很生氣,也會知道我自己很生氣;我很 無明,我也知道自己無明;我完全不懂,自己也會知道自己完全不懂。這些,就是「自證 分了解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自證分的對境,它一定是往內。所以,它往內的所緣、這 個緣,它一定會了解,除了極少數之外。 所以,你們看喔,第三種現而未覺好像有點找不出來,所以講的有點亂,是吧?其實 不然,這只是說明要找出它的例子,十分困難。 為什麼剛才我要舉無明這些例子呢?這是因為,一般我們都說無明就是不能了解對境 才會稱之為無明,是吧?然而,無明上面的自證分,也能了解無明!換言之,無明上面的 自證分,不能說它是無明,因為它會了解自己是無明的!例如,完全不懂的時候,自己會 知道自己完全不懂,這就是自證分了解自己不懂。所以說,無明上面的自證分,會了解無 明。 問:什麼是心王?什麼是心所? 答:心類學將「心法」做了四種分類,即分量與非量、自證與他證、分別心與無錯亂之 無分別心與錯亂之無分別心、心王與心所。我們現在談的是量與非量的階段。 問:可否請您再解釋一下什麼是現量?我們的心是在什麼狀況下去區分的呢? 答:以自證為例。自己感受自己,這完全是直接看到、直接感受到的,中間毫無分別,全 然是自己的領受,這就是現量。一般而言,我們看外在的事物,都會分別。「這是好 人,那是壞人,…」、「這是高,那是低,…」會有很多的分別。所以簡單來說,就 是「分別」與「無分別」的區分。再者,五根識,不會分別,但第六識,則會分別。 以身根識為例,身體感受到冷就是冷、熱就是熱…,實際上怎麼樣,身根識馬上就如 實顯現出來,然而,一旦message (訊息)傳給第六識時,第六識馬上會進行判斷、分 別。 問:這是主觀和客觀的區別嗎? 答:嗯…這是相對的。比如說,第六識把五根當它的對境時,五根識就是object,第六識 是subject。但五根識,對色聲香味觸來說,它則是subject,而色聲香味觸是object 。這就是相對嘛。但我現在講的,不是說第六識的對境是五根識,不是這樣的。我說 的是,五根識的對境是色聲香味觸,第六識的對境也是色聲香味觸,這二個面對對境 時,情況不一樣。五根識面對色聲香味觸時,完全赤裸裸,實際上是什麼,就感受或 領受什麼,中間毫無分別。然而,當五根識將訊息傳給第六識時,第六識它好像沒辦 法直接領受,它會進行分別的動作。一旦分別,即非現量。所以說,第六識是分別心 ,五根識則是無分別心。 問:如果是無分別的了別,那應該沒有任何單執啊? 答:首先你要了解自證分是在哪裡呢?每一個心上面,都有自證分。無論五根識,或第六 識,都有自證分。所謂「每一個心上面」,不是說它是另外一個東西,而是「它自己 的一部分就會看到它自己」。 問:如果以無分別心去看,應該不會有單執的情形啊? 答:嗯…不同的學習階段裡,自然會有不同的判斷,我們肯定會有自己的解釋或想法,這 很正常。但是,不斷學習,愈學愈多,我們的判斷或想法,也會隨之進步。現在,你 們按自己的學習與想法來運用一下是沒有錯。「無分別」的意思呢,就是看到時會看 到前後左右… (有同學指出,單執,意指沒有心王心所,故給它一個特別的名相叫單 執,而不是望文生義將它解釋為單單去執著。)   嗯…如果你們約略懂得心王心所的話,可以這樣解釋。比如說菩提心,菩提心是心王 ,與菩提心一起存在的心所,則有很多,其一名為「欲心所」,這你們容易理解。心 王旁邊圍繞著很多心所,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現在,有一個問題:「菩提心本身,它 有沒有自證分?」答有。「欲心所,它有沒有自證分?」答有。心王與心所,都有自 證分。接著問:「那麼,這個自證分,屬於心王還是心所?」答二者皆非。 應該這樣子講,我們每一個念頭或心的生起,都有心王與心所,可以說,心王與心所 的大家庭,無量無邊地存在於我們的心裡面。心王無量無邊,心所當然也是無量無邊 。菩提心,即眾多心王之一。將來我們真正生起菩提心而成為一位菩薩之時,菩薩心 續中有無量無邊的心王,其中一個,會是菩提心。(有同學提到八識)唯識宗,分為真 相派與假相派,而「八識」一詞,只有唯識真相派才會用,其餘各派都不談八識。菩 提心一詞,經常出現於中觀的修行裡,因此,我們不能將菩提心與八識連在一起。菩 提心,應與「六識」連接,而非「八識」。懂嗎?六識中,菩提心肯定屬於第六識眾 多心王當中的一個。前面五根識生起的心王,不可能是菩提心。   單執一詞,望文思義,的確給人一種「非常執著的感覺」,但實際上,它並不是這樣 的意思。單執的「執」,不是「執取」,而是「有境」之意;單,則意謂「它既不屬 於心王,也不屬於心所。」這樣解釋好一點,不然,單執,的確讓人有執著的感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0.193 (01/27 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