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轉自:倉忠仁波切部落格 http://blog.yam.com/tsadong 瑜伽現前 定義:「由自之『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三摩地』所產生──已離分別、不錯亂之聖者 心相續的現觀」,就是「瑜伽現前」的定義。 分類,有三:(1)聲聞[的瑜伽現前]、(2)獨覺[的瑜伽現前]、(3)大乘[的瑜 伽現前]。 「瑜伽現前」的定義:由自(瑜伽現前)之「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三摩地」所產 生,已離分別、不錯亂之聖者心相續的現觀。 「瑜伽現前」分類為三。因為修行者有三乘聖者的差別,並且三乘聖者的道也是不同 ,故有三種分類:(1)聲聞的瑜伽現前、(2)獨覺的瑜伽現前、(3)大乘的瑜伽現前 。三種分類都是見道以上的現前。 「瑜伽現前」必須依於特殊的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而產生;又因為是現前的緣故 ,所以一定是離分別而且不錯亂;並且,特別說到「聖者心續的現觀」,所以此處的「瑜 伽」是指見道以上的聖者,由此可知,「瑜伽現前」的界限是見道以上,資糧道和加行道 修行者心續中沒有「瑜伽現前」。如是,聖者心續中依於「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所 引生的現前,就是「瑜伽現前」。 「瑜伽」是修行者的名稱,「瑜伽者」就是:希求解脫而不斷串習的修行者。聖者以 上是究竟瑜伽者。或是,有以「瑜伽」而說「道」的名稱,如,見道以上聖者心續中的「 瑜伽」,就是聖者的「道」。 「瑜伽現前」的不共增上緣是「止觀雙運三摩地」,所以產生「瑜伽現前」之前,必 須先修止、修觀而獲得「止觀雙運」,當中有生起的次第。密法修「止觀雙運」的次第不 一樣,以顯教修「止觀雙運」的次第來說,獲得「止觀雙運」之前必須先修「九住心」。 修成第九住心「等持住」,由第九住心之力引生「心輕安」,後再引生「身輕安」,後再 引生「身輕安樂」,產生一種不共的身輕安的安樂,由「身輕安樂」再引生「心輕安樂」 。最初現前的「心輕安樂」比較強烈,隨著定力越來越深而轉為平穩,令心安住於中庸、 安住於所緣境,此時就是獲得「初業修習所得止」,就是獲得「止」。修成止之後,依於 止而入定某一法上,經由修習而引生「身心輕安」,後再引生「身心輕安樂」,而後再引 生「觀」。當引生「觀」之時,即是成就「止觀雙運」。 此中,最後成就的觀,就是最初修止時(止是定心所)相應的「慧心所」,此「慧心 所」是所成就的「觀」的「近取因」。所以是,最初修止之時,同時有「慧心所」,如是 慢慢的同時修習,而引生輕安、輕安樂,之後引生定、止,再繼續的按次第修習,令與其 相應的「慧心所」修成「觀」,當引生「觀」之時,就是成就「止觀雙運」。以上略說。 「止觀雙運三摩地」就是止和觀。「三摩地」是止的名稱。止的作用是心專注一境, 因此緣故,特別以止而取名為「止觀雙運三摩地」。所以,也可取名為「止觀雙運之觀慧 」。 v 從聲聞、獨覺阿羅漢迴小向大,轉趣大乘資糧道的修行者,此修行者的心續中有「止 觀雙運」,因為是從阿羅漢轉趣大乘資糧道,所以心續中有「瑜伽現前」,此「瑜伽 現前」,是不是聖者心續中的瑜伽現前?就是問:這樣的修行者是不是聖者?如果是 的話,其心續中的「瑜伽現前」是三種分類中的哪一種? 如果認為這樣的修行者不是聖者,那就是毀謗了,因為,阿羅漢周遍是聖者。從小乘 阿羅漢迴小向大轉趣大乘資糧道的修行者,是聖者,因為心續中有滅諦,滅諦的界線是見 道以上,既然心續中有滅諦,所以一定是聖者。再者,阿羅漢一定是聖者,這是確定的。 所以,這樣的修行者是聖者,但不是大乘聖者;因為還沒有證得大乘見道,所以是大乘凡 夫,因為大乘資糧道、加行道的修行者都是凡夫。 如上,已經確定:從聲聞獨覺阿羅漢迴小向大,轉入大乘的資糧道的修行者,是聖者 ,是阿羅漢,是大乘凡夫,不是大乘聖者,因為沒有證得大乘的見道。那麼再問:是不是 凡夫? 因為聖者、凡夫是相違,所以這樣的修行者不是凡夫。由此可知,是大乘凡夫不一定 是凡夫,如,從聲聞獨覺阿羅漢迴小向大,轉入大乘道之資糧道、加行道的修行者,是大 乘凡夫修行者,但不是凡夫,因為其心續有見道以上的道,如前說,其心續中有滅諦。 再者,大乘資糧道修行者心續中的道,都是大乘資糧道。又,是大乘資糧道一定是大 乘道,並不是小乘道。所以確定:從聲聞、獨覺阿羅漢轉入大乘資糧道的修行者,心續中 的道不是聲聞道、獨覺道。 如是,回到前面的問題,就是問:從聲聞、獨覺阿羅漢轉趣大乘資糧道的修行者,心 續中的道是不是聖者道?如果是的話,這個聖者道名為什麼?換言之就是:如果其心續中 有聲聞道、獨覺道,有什麼過失?如果沒有的話,其心續中的聖者道名為什麼? 首先了解到,此類修行者是聖者,但不是大乘聖者,因為還沒有證大乘的見道。那麼 ,是聲聞聖者或是獨覺聖者? 有說:因為這種修行者具有小乘(聲聞或獨覺)瑜伽現前,應該是小乘聖者。對此說 反問:此類修行者心續中有小乘瑜伽現前?不合理。此類修行者已經進入大乘資糧道,已 經是大乘的修行者,所以是捨棄唯求自利、唯希求自我解脫,已經任運產生大悲心、菩提 心而進入大乘資糧道,為利益眾生而希求無上佛果,所以心續中根本沒有小乘的瑜伽現前 。因此,此類修行者是聖者,但不是聲聞聖者,也不是獨覺聖者,因為其心續中沒有聲聞 道或獨覺道。 所以,有是此類的聖者──不是聲聞聖者、不是獨覺聖者,也不是大乘聖者。還有這 一種聖者。此類聖者,不是大乘聖者,因為還沒有證得大乘見道,但也不是聲聞或獨覺聖 者,因為是聲聞或獨覺的修行者,必定是安住於聲聞或獨覺的五道隨一,那麼,此類聖者 則應是小乘見道,或修道,或無學道隨一,但實際上,此類聖者是已離小乘道,因為已經 生起菩提心而轉入大乘菩薩道。因此,以聖者而言,除了聲聞聖者、獨覺聖者、大乘聖者 ,還有一種,非三乘聖者隨一之「轉入大乘道的聖者」;同樣的,除了三種瑜伽現前以外 ,還有另一種瑜伽現前。 非三乘聖者隨一的瑜伽現前,是有的。從理路推論可以決定,因為,是聲聞瑜伽現前 必定是聲聞修行者心續中的功德,但並不是;不是獨覺瑜伽現前,道理相同;此類聖者已 經是大乘修行者,心續中一定有瑜伽現前,如心續中的「現量通達空性智慧」──依於「 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而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的現前,就是瑜伽現前;但並不是大乘瑜 伽現前,因為還未證得大乘見道以上的道。從這些理路的推論,可以決定不是三乘聖者的 瑜伽現前隨一。 有說:此類聖者已經捨棄之前的小乘瑜伽現前,心續中並沒有小乘瑜伽現前,也沒有 大乘瑜伽現前,所以應該是沒有瑜伽現前;如果有的話,所緣是什麼?若成立所緣是「補 特伽羅無我」,但,「補特伽羅無我」是小乘的所緣,有此過失。 如前說,此類聖者是有瑜伽現前,如所舉的事例「現量通達空性智慧」的所緣是「補 特伽羅無我」,如此成立沒有過失,因為經部宗不承許「法無我」,大乘、小乘的「見」 皆是「通達獨立實質有空之智」,「見」是相同。差別在於「行」的不同,以菩提心為助 伴,就是大乘道;以唯求自我解脫的出離心為助伴,就是小乘道。這是以經部宗而言。再 者,以經部宗的主張,進入大乘資糧道的修行者,為了能斷除我執,所必須修的「能正對 治之見」是「通達獨立實質有空之智」。所以不論小乘、大乘都是依於「通達獨立實質有 空之智」而正對治我執,差別在於「行」的部分有不同。是故,從聲聞、獨覺阿羅漢迴小 向大轉入大乘資糧道的修行者,心續中有依於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而通達「獨立實質 有空」,或是通達「四聖諦上十六行相」,此等現前都是瑜伽現前。 又有說:分類中唯有三種瑜伽現前,並且,此類聖者已經捨棄小乘道諦而進入大乘資 糧道,但沒有大乘道諦,如何成立心續中有瑜伽現前,且又是第四類的瑜伽現前? 此中「捨棄」,並不是心續中道的「續流」不存在,而是沒有「是聲聞道」、「是獨 覺道」的體性。如,未入大乘資糧道的行者心續中有大悲心,修大悲心而任運產生菩提心 之時,就是進入大乘資糧道;前未入大乘道所攝的大悲心,已轉成大乘資糧道心續中大悲 心的續流,如是,心續中已經沒有之前未入大乘資糧道的大悲心的體性,就是所謂「捨棄 」。或說,未入大乘資糧道之前已經產生大悲心,一小時後進入大乘資糧道,之前未入資 糧道的大悲心,是未入道凡夫心續中的善法;當生起菩提心而入道之時,就是進入大乘資 糧道,心續中並沒有之前未入道凡夫的善法。 對此又有說,無法成立:大乘資糧道心續中沒有未入大乘道的大悲心,因為沒有前面 大悲心的因,不會有菩提心? 此說有過失,依照此說,如同成立:佛心續中有五道,因為資糧道、加行道、見道、 修道,都是引生佛道的道。佛心續中有資糧道?有加行道?並沒有。雖然是從資糧道引生 加行道、從加行道引生見道、從見道引生修道,從修道引生無學道,佛的所有功德是從修 行五道而有;一切相智是修道的後續流,也是見道的後續流,也是加行道的後續流,也是 資糧道後續流;但是,並不是佛心續中有修道,因為修道已經轉成無學道,所以佛心續中 沒有修道。一樣的,最初進入大乘資糧道的修行者,心續沒有未入道的大悲心,但有其續 流,入道的大悲心是前未入道的大悲心的續流。 再者,如何區分小乘道、大乘道?菩提心所攝的道,都是大乘所攝的道,並不是小乘 所攝的道。 聲聞、獨覺迴小向大轉入大乘資糧道之前,必須先產生大悲心,當產生大悲心之時已 經捨棄唯求自利的心,並且生起利益眾生的心。這是重點。所以,此類修行者轉入大乘道 之時,心續中根本沒有聲聞道、獨覺道。更何況,進入大乘資糧道就是已經生起菩提心, 以修「七支因果」而引生菩提心而言,從開始修知母、念母、報恩等之時,已經捨棄唯求 自我解脫的心,所以並不是小乘道。 總之,迴小向大轉入大乘資糧道的聖者,並不是聲聞聖者、獨覺聖者,原因如上所說 。簡要來說,第一:此類聖者不是聲聞聖者或獨覺聖者,因為心續中有菩提心。第二:此 類聖者不是大乘聖者,因為沒有證過大乘見道位。如是,不是聲聞聖者,也不是獨覺聖者 ,也不是大乘聖者,就是第四個部分的聖者,非三類聖者隨一之「轉入大乘的聖者」。 總相的區分有:三乘的聖者,三乘的瑜伽現前。這是以最初直接入道的種性而區分安 立,最初直接以聲聞種性、獨覺種性、大乘種性而入道,如是總相區分安立有三乘聖者。 換言之,如何區分聲聞、獨覺、大乘的瑜伽現前?原因是:因為「最初入道的種性者」有 三類,以這樣的角度區分安立有:聲聞種性聖者心續中的瑜伽現前、獨覺種性聖者心續中 的瑜伽現前、大乘種性聖者心續中的瑜伽現前。總相的分類是以「種性者」的角度而區分 ;但是,個別的詳細觀察,不是三乘聖者的聖者、不是三乘瑜伽現前的第四部分,這一類 有很多,還有其他不是屬於三種分類隨一的第四類,如,聲聞、獨覺阿羅漢迴向大乘資糧 道、加行道的修行者,此類聖者心續中的瑜伽現前,並不是三乘聖者瑜伽現前隨一,不是 其中一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05.66.248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02128053.A.710.html
a1014a:隨喜 06/07 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