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比量」之定義:【謂據自依正確因直接新生非欺誑之執著了別為比量的性相 。】p.104 釋義── 1.“自依正確因直接生”,「自己依靠正確的因‘直接’生起」。(直接:直接從正確 的因生起。間接:比量的已決智,比量的延續)。 2.“新起非欺誑之了別”,「量」。 3.“執著了別”,「分別心」。 比量」: 1.比量是依賴「正因」作為基礎而產生的認知,例如尋找苦樂之因的心,必須依靠很多 的比量才能了解苦樂的源頭,理由之間的推理有個別的、也有整體的,透過多聞多思 考,推理的比量會愈來愈正確、力量愈來愈大。 2.比量是一種分別知,可以瞭解最初無法被現前知所瞭解的對境,例如“無常”、“無 我”等隱蔽法,比量必須透過意象作為媒介才能了解對境,這個意象就稱為「義總」 3.雖然「義總」不是實際的對境,但在分別知當中卻呈現為彷彿它是實際的對境一般, 就這點而言,分別知對於顯現其中的對境感到錯亂。但是這個錯亂成分,並不妨礙該 認知正確瞭解被義總取代的對境,因此,比量是一個正確而且不容置疑的認知。 「非欺誑」與「無錯亂」的差別: 1.非欺誑指穩定、如實的了知對境;至於錯亂與否,則要看其所顯現的,以及所執持的 有沒有錯誤,這二者只要有一個錯誤,就歸類於錯亂。 2.因此,比量是非欺誑,但仍有錯亂。比量的錯亂是從顯現的部分來講,因為比量所顯 現的是法的義總而非法本身。 先證得比量後證得現量: 1.比量是分別心,見道位瑜伽現量現證空性才是無分別心;見道位之前,資糧位及加行 位煖、頂、忍、世第一法等止觀禪定階段,皆是比量的分別心而修。 2.資糧道中品生起通達空性的比量(思所成慧)之後,見道位之前,皆是依於比量的再 決智而修,包括入定也是分別心。 比量十分重要 1.斷除煩惱或所知障,必須運用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的現量,也就是瑜伽現量才能對 治斷除。現在我們距離殊勝的瑜伽現量太遙遠,如何生起瑜伽現量?首先要生起補特 伽羅、法無我上的「比量」,努力修這個比量,慢慢地,而後比量即成現量(瑜伽現 量)。不修比量,無法直接生起現量,要我們一下直接現證無常、粗分補特伽羅、… 等,辦不到。 2.一般說三大阿僧劫裡,資糧道和加行道必須修一大阿僧劫,初地至七地是第二大阿僧 劫,八地到十地是第三大阿僧劫。資糧道和加行道這一大阿僧劫,修的都是「比量」 ,還不到「現量」的層級。 3.對於我們凡夫,「比量」是最重要的,透過比量步步增上。比量中最重要的是物力比 量──訓練我們的擇法慧──若對物力比量沒有產生定解,其他的修行都是空談。 4.比量依正確的因思惟抉擇,依自力得到定解。 地道 1.五道進程: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無學位。 2.資糧位、加行位:凡夫地;見道位、修道位、無學位:聖者地。 3.資糧道“法現觀”→加行道“義現觀”→見道“諦現觀”。 4.資糧道分三品:資糧道下品(「聞所成慧」:廣大聞思)、資糧道中品(「思所成慧 」:比量證悟空性)、資糧道上品(「修所成慧」:證得心一境性)。 5.資糧道上品證得比量緣空性的止,之後止觀雙運進入加行道,經加行道煖、頂、忍、 世第一法,於世第一法最後心入見道位無間道,見道位根本定中現證空性(瑜伽現量 無分別根本智,現證細品無常、粗品補特伽羅無我{常一自在空}、細品補特伽羅無 我{獨立實質有空})正斷三界見惑(遍計我執煩惱)。比量的分類── 「比量」:【此分為三種:1.物力比量,謂如以所作性為因,瞭解聲音無常之比量; 2.世許比量,謂如以存在於分別之上為因,而瞭解將兔說為月之比量;3.信仰比量,謂如 以經過三種觀察訂正之教典為因,瞭解「施致財富、守法安樂」教典所顯示之意義是非欺 誑之比量。」】p.104 比量,即透過「正確的因」推理而瞭解。正確的因分三:物力的推理、世許的推理、 信仰的推理。即:一、物力比量,二,世許比量,三、信仰比量。 1.由‘內涵的名詮習氣’產生的是「物力比量」。由‘名相的名詮習氣’產生的是「世 許比量」。‘對於佛語經過三種清淨觀察’,產生的是信仰比量。 3.「比量」的對境是‘隱蔽分’,透過道理、理由間接瞭解;「現量」(除了瑜伽現量 )是現前分,如根現量能夠直接瞭解對境。比量中的信仰比量是極隱蔽分。 4.「所量的對境(或法)」分三:‘現前法、隱蔽法、極隱蔽法’;「能量的有境」也 分三:‘現量、物力比量(包含世許比量)、信仰比量。’ 5.三種比量各自的正因不同。若以隱蔽分來說,世許比量與物力比量是略隱蔽分,可放 一塊;信仰比量是極隱蔽分,放一塊。 「物力比量」的例子 【謂如以所作性為因瞭解聲音無常之比量。】「聲音是無常,因為它是所作性(果 )。」意思是:聲音,不是常法,因為它是因緣而生,是故,之後必定會有一個「毀滅」 的階段。當初聲音產生時,是依因緣而生,這就是「所作性」,亦即「有生必有滅」,聲 音「生」,之後必有「滅」。粗的無常,可用「所作性」來成立,細的無常,也是如此。 「生本身,即帶有滅」(無常法質流之續流);或者說,生的體性本身,即是滅的體性。 生的第一剎那之後隨即變化,此變化本身,乃由「生」自己造的,生的因,造就第二剎那 的滅,這是細品的無常。我們把「所作性」做為理由去成立粗品無常或細品無常,這種推 理,不講名稱、不講信仰,它是依道理、理由而進行的推理,此即「物力比量」。 「信仰比量」的例子 【謂如以經過三種觀察訂正之教典為因瞭解施致財富守法安樂教典所顯示意義是 非欺誑之比量。】三種清淨觀察:1.世尊所開示的現前法,不能與現量相違;2.世尊所開 示的隱蔽法,不能與物力比量相違;3.世尊開示的極隱蔽法,不與世尊開示的其他經典相 違。 世俗名言量{物力比量、世許比量、信仰比量}有三個內涵(菩提道次第廣論p442) 「此於名言許有許無,為從何門而安立耶? 1. 謂若有一於名言識是所共許(是名言識所共許); 2. 如所許義,餘名言量無能違害(無餘名言量妨難); 3. 及能如理觀察真實或有無自性,以此正理亦無違害(無觀真實量妨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a1014a:隨喜 03/02 12:39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2.188 (03/02 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