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轉自:倉忠仁波切部落格 http://blog.yam.com/tsadong (三)關於「再決知」的解釋,分二:定義、及分類。 定義:「了解『能引生自己的前量所已經了解的內容』之非量的明瞭」,就是「再決知」 的定義。 「再決知」的定義如上本文,定義中有二個條件:(1)了解自己的前量所已經了解的內 涵(2)是非量的明瞭。簡言之,已通達而又再通達──再次決定已經通達的內涵,這種 心類就是「再決知」。 【以事相作討論】: v (1)「見道解脫道」是不是量? 見道有「見道無間道」和「見道解脫道」。見道的第一剎那是「見道無間道」,是正 對治「見道所斷品」,斷除後證入「見道解脫道」。經部宗主張,「見道無間道」和「見 道解脫道」都是直接緣「補特伽羅蘊體」,間接緣「補特伽羅無我」。那麼,以心而言, 「見道無間道」是第一次緣到「補特伽羅的蘊體」或「補特伽羅無我」,所以是量;但是 ,「見道解脫道」是不是量? 「見道無間道」和「見道解脫道」的所緣境都一樣,沒有絲毫差別,但是為何「見道 解脫道」是量?以空性而言,唯識宗以上的宗派主張,「見道無間道」和「見道解脫道」 都是直接緣空性,二者所緣的空性是一樣,沒有絲毫差別,如,「無間道」現量通達瓶上 空性之時,同時通達諸法上的空性,因為以空性的角度來講,遮除所破的部分都是一樣, 某一法上的空性於現量覺知中顯現時,其他法上的空性也是沒有絲毫障礙的能顯現,並且 能直接緣到,所以「無間道」現量通達瓶上空性之時,也同時通達諸法上的空性;當轉入 「解脫道」之時也是一樣,因為同是入聖智根本定。但是,為何「解脫道」是量? 此中,是以「斷障離繫」之分而安立是量,因為是新的。 「見道無間道」是正在斷除,還沒有斷除見道位所斷品,當證入「見道解脫道」時是 已通達「見道位所斷品」之分,所以是量,是以離繫果「滅諦」之分而安立,離繫果是見 道位的滅諦。依於「見道無間道」斷除見道位所斷品而證入「見道解脫道」,同時證得見 道離繫果滅諦。藏文中,「滅諦」是必須勵力作斷除而有的果位,這種果位就是滅諦;並 不是自然能滅除,而是必須努力作斷除,因此特別將滅諦取名為「離繫果」,但以因位而 取果名,並不是真正的果,於因位必須勵力依止斷除的方法才能獲得果位,所以取名為「 離繫果」。簡要來說:是以「斷除見道位所斷品」之分,安立「見道解脫道」是量。 再者,能否成立:以觀待境而言,「通達對境的覺知」的每一剎那,都是新的。這樣 成立有沒有過失?「新的」的條件,是否需要觀待境而說? 如上說,「見道解脫道」是量,理由是:觀待「斷障離繫」之分的角度而安立,所以 通達境的覺知也是新的。但是,例如,觀待第二剎那通達瓶的眼知,「第二剎的瓶」是新 的,因為以所通達的「瓶」而言,第一剎那的瓶、第二剎那的瓶,二者並不一樣。能否成 立:以觀待境而言,每一剎那應該都是新的。這樣成立有沒有過失?「新的」的條件,是 否需要觀待境而說? 「執瓶的眼知」是以所緣境瓶的角度而安立,換言之,「執瓶的眼知」唯是以趨入瓶 的角度,並不是以「趨入第一剎那的瓶子」而安立。「執瓶的眼知」第一剎那是量,因為 所緣境是瓶,故取名為「執瓶的眼知」;相續到第二個剎那,也是取名為「執瓶的眼知」 ,並不是取名為「趨入第二剎那瓶的眼知」,雖然所緣境是第二剎那的瓶,但並不是以此 取名,因為它的主要境是瓶,以瓶來說,「執瓶的眼知第二剎那」就是再決知。所以,以 「執瓶的眼知」來說,主要的境是瓶,並不是第一剎那的瓶、或是第二剎那的瓶。如果以 觀待每一剎那的境的角度而安立,可以這樣成立的話,那麼就有這樣的過失:通達的每一 個心類都是量。 再說:見道十六剎那,每一剎那都是「瑜伽現量」。 屬於欲界的四諦,有四;屬於上二界的四諦,有四。如是,共有八個。依此安立有「 八忍」和「八智」──就是「見道十六剎那」。 經部宗主張,「八忍」和「八智」十六剎那都是見道;有部則是主張,前十五剎那是 見道,第十六剎那是進入修道,因為有部不承許「見道後得智」的緣故。此十六剎那,第 一剎那、第二剎那等等,每一剎那都是新的、都是量。先緣欲界的苦諦,通達欲界苦諦的 補特伽羅無我,這是新的通達;然後再換,又通達欲界集諦的補特伽羅無我,這也是新的 ,所以每一剎那都是新的。後再緣欲界滅諦,再緣欲界道諦等等,緣到每一個所緣境,都 是新的而且是現量,所以都安立為量。「見道解脫道」的部分,是以「斷除見道位所斷品 」之分的角度來說,每一剎那都是新的。所以,見道十六剎那都是新的而且是現量,並且 是有前、後剎那的部分。 唯識宗以上的大乘宗派主張,「八忍」都是攝於「見道無間道」,「八智」都是攝於 「見道解脫道」。「見道無間道」第一剎那產生之時,「八忍」沒有前後剎那的同時產生 ,在一剎那產生之時,以所緣境的分類有八,而取名為「八忍」。緣到苦諦又通達苦諦上 補特伽羅無我,並且同時通達集諦、滅諦、道諦上的補特伽羅無我,並沒有前後剎那。也 就是,「見道無間道」緣欲界的苦諦,取名一個忍;緣欲界集諦,取名一個忍,以此類推 ,但是,是同時緣到八個忍並且通達其上的無我。「智」是解脫的意義,證入「見道解脫 道」之時,八個解脫道(八智)是同時產生。如是,因為所緣境有不同的八個,所以取名 為「八忍」和「八智」,其實是一個心,所以「八忍」和「八智」都是量。 如果不理解的話,可以思惟:當「見道無間道」緣欲界苦諦,而通達欲界苦諦上的空 性之時,有沒有通達欲界集諦上的空性?再者,如果認為,有部、經部宗的見道十六剎那 是同時生起,那麼,就如同上說的安立方式去理解,這樣安立也是可以的。 v (2)「一切相智的第二剎那」是不是量?原因是什麼? 「一切相智的第二剎那」是不是新的、不受欺誑的明瞭?應是再決知,因為是再次緣 到「一切相智的第一剎那」所緣到的諸法,所以應是再決知。能否成立? 中觀應成派主張,通達主要境的覺知是「量」,所以「量」、「再決知」二者沒有相 違,再決知是量,僅以這樣的理由就能成立「一切相知的第二剎那」是量。 中觀自續派以下認為,因為一切相智已經斷除所有的障礙,所以有不同的主張。以「 再決知」的定義中有「非量的明瞭」的條件,排除「一切相智的第二剎那」是再決知,這 是比較容易了解;但是,從內涵去理解的話,就會比較困難。簡要來說,如,「執瓶眼知 」的第二剎那是「再決知」,因為,是由他力引生再次通達已決定的對境,是由他力而有 ──透過前第一剎那的眼知之力而引生,所以是「再決知」;但是,「一切相智的第二剎 那」並不是由他力而通達,所以不是「再決知」。 又如前說,「見道無間道」和「見道解脫道」並未斷除所有的障礙,那麼,是以什麼 理由成立此二者是量?有沒有具足,「量」的定義中有三個條件:(1)新的(2)不受欺 誑(3)是明瞭。又如,為什麼「再決知」是非量?這些都是透過思惟觀察。 v (3)大乘二地的第一剎那「修道無間道」,為什麼是量? 見道是初地,進入修道的第一剎那就是二地。二地的第一剎那是現量通達空性的「修 道無間道」,這是第一剎那,所以是量。為什麼是量?從見道初地進入修道二地,二地的 第一剎那是「修道無間道」,為什麼是量?此中的道理如前說,並不是由他力所引生。這 是關於地道的部份,可以去思惟觀察。 v (4)「再決知」、「補特伽羅」二者有何差別? 中觀宗自續派以下主張,「補特伽羅」分為:假有的補特伽羅、實有的補特伽羅。實 有的補特伽羅有「再決知」?以實有的補特伽羅是「第六意識」而言,「第六意識」有沒 有「再決知」?有的。所以,「再決知」、「補特伽羅」二者有三句或四句的差別? 有說:《攝類學》中,「補特伽羅」的定義是「依於五蘊隨一而假立的士夫」,且補 特伽羅是「不相應行法」,所以無法觀察「再決知」、「補特伽羅」二者有關係? 對此反難:並不相違,能安立二者的差別關係。 再者,「補特伽羅」是假有,「是補特伽羅」不一定是假有。道理如同,「所知」是 常,「是所知」不一定是常。「是補特伽羅」不一定是假有,如實有的補特伽羅,經部宗 主張實有的補特伽羅是「第六意識」。觀察尋找「比量通達聲無常的補特伽羅」,最後尋 得「第六意識」,此第六意識有通達聲無常,通達聲無常的第二個剎那是「再決知」,如 是成立:是補特伽羅,也是再決知。 「再決知」、「補特伽羅」二者有四句差別: (1)是「補特伽羅」不周遍是「再決知」。如:假有的補特伽羅、人。人是補特伽 羅,是不相應行法,但不是再決知,不是心類。 (2)是「再決知」不周遍是「補特伽羅」。如:通達瓶的再決知。通達瓶的眼知的 第二剎那,是再決知,但不是補特伽羅。 (3)二者皆是。是「再決知」也是「補特伽羅」。如:通達瓶的第六意識的第二剎 那。 (4)二者皆非。不是「再決知」也不是「補特伽羅」。如:瓶。 分類。 分類有二:(1)現前再決知、(2)及分別再決知。 (1)現前再決知。 又分為四種:(I)根現前再決知、(II)意現前再決知、(III)自證現前再決知、(IV )瑜伽現前再決知。 「再決知」分類有二:(1)現前再決知、(2)分別再決知。 「現前」有四種:根現前、意現前、自證現前、瑜伽現前。由四種現前而有的「現前 再決知」也有四種。 「現前再決知」有四:(I)根現前再決知、(II)意現前再決知、(III)自證現前 再決知、(IV)瑜伽現前再決知。 (I) 根現前再決知。前五根知第一剎那是量,第二剎那是再決知。前五根知的第二 剎那、第三剎那等等都是「根現前再決知」。 (II)意現前再決知。「意現前」分類有二:「此處所說意現前」、「非此處所說意 現前」。此中,「非此處所說意現前」的第二剎那是「再決知」。 又,「瑜伽現前」是屬於「意現前」,所以「瑜伽現前」的第二剎那是「意現前的再 決知」,也是「瑜伽現前的再決知」。因為,如「意現前」的定義所說,「意現前」是依 於「不共增上緣意根」所引生的現前,所以「瑜伽現前」也是「意現前」;特別安立「瑜 伽現前」,是因為「瑜伽現前」依於「不共增上緣止觀雙運」所引生而有,因此安立「瑜 伽現前」。 (III)自證現前再決知。如,「緣取眼知之自證現前」的第二剎那、「緣取耳知之 自證現前」的第二剎那。 (IV)瑜伽現前再決知。「瑜伽現前」分類有三,所以「瑜伽現前再決知」也有三種 :聲聞聖者心續中的瑜伽現前再決知、獨覺聖者心續中的瑜伽現前再決知、大乘聖者心續 中的瑜伽現前再決知。 (2)分別再決知 分類,又分為二種:(I)由現前所引生的分別再決知,及(II)由比度所引生的分別再 決知。 事相。其事相如:「於『取青色之現前』之後,所產生之確定(對境)為青色的決定知」 ,就是第一(由現前所引生的分別再決知)的事相;而「了解『聲是無常』的第二剎那 比度」,則是第二(由比度所引生的分別再決知的事相)之故。 「分別再決知」分類有二:(I)由現前所引生的分別再決知、(II)由比度(比量)所 引生的分別再決知。 「分別再決知」的事相: (I)由現前所引生的分別再決知。事相: 如,由「取青色根現前」引生第二剎的「執青色的眼知」、第三剎那的「執青色的眼 知」等等。或如,看到漂亮的花,後來回想漂亮的花的覺知,就是由當時「執花的眼知」 (取花的根現前)所引生的覺知,就是「由現前所引生的再決知」。又如,看到漂亮的風 景,後來生起回想漂亮的風景的覺知,就是「由現前所引生的分別再決知」。 (II)由比度(比量)所生的分別再決知。事相: 如,由「通達瓶無常的比量」所引生第二剎那的比度、第三剎那的比度等等。或如, 「通達聲無常的比量」所引生的第二剎那的比度、第三剎那的比度等等,都是「由比度( 比量)所引生的分別再決知」。簡言之,由「比量」所引生的第二剎那、第三剎那等等比 度,都是「由比度(比量)所引生的分別再決知」。 因為法上在《具理》(即《量觀察》)中說過:「現前的第一剎那和比度的第一剎那 ,這二者是量;然而,後來那些(與前述之現前第一剎那及比度第一剎那二者)沒有不同 ,並在前述二者的相續中成立及安住者,則已經不是量」。這是說明:將此處相同的成立 及安住,視為相同的結果。 這些道理是《心類學》的造作者依據《量觀察》所說,主要是說:「比量」和「現量 」的第一個剎那是「量」,但是,由此二者所引生的第二剎那覺知、第三個剎那覺知等等 ,雖然是在二者的續流中成立並且安住,雖然同樣是通達對境,但不是量,而是再決知。 如文又說「成立和安住,視為相同的結果」,由通達對境(現前、比度)第一剎那所引生 的第二剎那、第三剎那等等覺知,都是相同的果位(再決知),都不是量。 學習清楚「再決知」的定義以後,運用於平常生活中觀察:當觀察某一事物時,心續 中第一次通達這個事物的覺知,就是「量」;到了下午或明天,又再生起通達這個事物的 分別知,就是「再決知」。是「再決知」的原因:有通達,但不是新的通達。 v 見道無見道「現量通達補特伽羅無我」,是不是依於正因所產生? 「比量」的第二剎那、第三剎那等等都是「比度」,因為「比量」的第二剎那、第三 剎那等等,同樣都是依正因所產生,所以都是「比度」,也是「再決知」。但是,還有一 個問題需要清楚,如下所說: 依於正因而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產生「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的比量」,第一剎那是比 量,是量;第二剎那是再決知。那麼,例如,小乘資糧道已經依於正因而產生「通達補特 伽羅無我的比量」;之後進入加行道,依於「止觀雙運」而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但還不是 「瑜伽現前」;之後進入見道,見道的第一剎是「見道無間道」(是瑜伽現前)。那麼, 「見道無間道」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的「瑜伽現前」,是不是依於正因所產生?因為,它是 資糧道「通達補特伽羅無我的比量」的續流、後續流,當現量通達之時就是「見道無間道 」,所以問:見道無間道的「現量通達補特伽羅無我」,是不是依於正因而產生? 「見道無間道」有沒有依於加行道?有的,以「見道無間道」來說,加行道是因。又 ,有沒有依於資糧道?有的,同樣的道理。那麼,資糧道的比量,有沒有依於正因?有的 。所以,這個正因是「見道無間道」的間接因。「見道無間道」現量通達補特伽無我,是 從資糧道、加行道的相續所產生,所以,「見道無間道」現量通達補特伽羅無我有依於正 因,因為,如果沒有依於正因,也不可能有後續流的現量通達。但是,這個正因不是直接 因,而是間接因。再者,以佛來說,佛現量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也有依於正因。 從這樣的討論可以發現,在「比量」的定義中說到「耽著知」。「比量」是:依於正 因而通達對境的分別耽著知。所以,佛現量通達補特伽羅無我、「見道無間道」現量通達 補特伽羅無我,都有依於正因而通達,但並不是直接依於正因,而是間接的,並且不是耽 著知,所以不是「比量」,而是「現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05.66.248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07647927.A.307.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08/10/2014 13:50:21
a1014a: 隨喜 08/10 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