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獨覺行者入了資糧道下品的時候,此獨覺行者有二類,有了解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 及不了解二空,當這位行者要進到獨覺資糧道的中品時,一定要了解二空,此是因為獨覺 資糧道的上品一定要有緣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的止(奢摩他),所以在中品的時候就一定 要先了解二空。 行者要從獨覺資糧道上品晉升到獨覺加行道,進一步的要以緣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 的止(奢摩他),去成就緣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的觀(毘缽舍那),此時才有辦法從獨覺資 糧道的上品進一步轉移到獨覺的加行道。 一般講,止觀的所緣有種種粗細的差別,粗的所緣就如瓶、柱、佛像,緣這些所緣去 成就止觀雙運,並不是佛教特有的,這個外道也有,不見得只有入道者才有,未入道者也 可以成就這些止觀,所以這個是共法,是共大小乘、共內外道、共異生聖者。 但是如果止觀的所緣,是比較細微的對境,如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二空、空性,這 種所緣就只有佛教才有,而且要入道,嚴格來講還要是入道的中品,因為下品有的了解、 有的不了解,它的標準更高了,所以一定是佛教才有,而且一定是中品以上的行者才有辦 法。 佛在世的時候,祂的弟子多半是小乘的,而且是小乘的聲聞行者,最終多半是成就聲 聞阿羅漢。一般而言,跟聲聞阿羅漢來比,獨覺阿羅漢的數量比較少。為何會有獨覺阿羅 漢呢?主要是過去生在佛世的時候他當過聲聞,那時候他有發過三個願,將來他就會隨著 這三個願如實的去成就,這個之前在中士道時曾談過。 一位獨覺行者進入獨覺道時,會發三個大願,其中一個大願在這本《地道建立》的第 6頁倒數第5行有提到,「透過對於在最後有時,在不依賴其他老師的教授的情況下,而以 欲界身現證自己的菩提的獨覺道的極大勝解。」 這是說,當行者進入獨覺道之前所要發的一個願,是他希望將來在現證阿羅漢時,能 夠不依賴其他老師的教授,而能透過自己的力量,修道而證得獨覺阿羅漢。 這樣的行者,從他進入獨覺資糧道的階段,或加行道的階段,還是要依賴老師,依賴 以佛為主的老師教導他四諦、二空等教法,依師聞思,但在最後生要證得獨覺阿羅漢的那 一世,他就可以如他當初入獨覺道時所發的願,在最後一世(最後有)透過欲界身不依賴老 師的教導之下,把他過去生中依賴老師聽聞、思惟的教授,透過自力去修而證得獨覺阿羅 漢,這個願要說明的就是這一點。 (主要就是在最後一世可以不要透過老師的教導,但是在最後一生之前還是需要依止 老師聞思,最後一生可以以欲界身透過自力修道而成就獨覺阿羅漢,這個成就會如同他當 初所發的願一樣如實的達成。) 獨覺行者入獨覺道之前所發的第二個大願,是希望將來最後一生成就獨覺阿羅漢的時 候,會生在無佛、無聲聞的國土,因為如果有佛、有聲聞的話,他們就可以做說法利生的 事業,不需要他了。所以他的第二個大願,是他的最後一生會在無佛、無聲聞的地方成就 獨覺阿羅漢,這個願在他最後一生也會如實的達成。(現在是釋迦牟尼佛之佛世時期,並 非無佛世。) 從第二個願可以了解,佛在世的時候,那些成就阿羅漢的行者都是聲聞行者(聲聞阿 羅漢),不會有獨覺阿羅漢,這是因為獨覺阿羅漢已經發過前述第二個願,他會生在沒有 佛、沒有聲聞教化的地方。從發願的內容來倒推,佛在世的時候成就阿羅漢的小乘行者都 是聲聞行者,不會有獨覺行者。亦即發第二大願的獨覺行者,在最後一世會生在過去的佛 及聲聞已經滅盡(不存在),及未來的佛及聲聞還沒出世的時段,也就是沒有佛、聲聞的 時候他會降臨在此世間,然後現證獨覺阿羅漢,這個情況在龍樹的《根本中論》有說明。 以印度瓦拉納西的情況來講,在本師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世前,過去第三尊佛(迦葉 佛)及其聲聞弟子已經滅盡,第四尊佛(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世的期間,在瓦拉納西有 很多的獨覺阿羅漢,當聽到第四尊佛已經成佛了,他們就以神變從身上產生火把自己燒掉 ,然後把自己燒掉的灰燼或舍利掉落在瓦拉納西,所以瓦拉納西又被稱為仙人墮處,「仙 人」就是指獨覺阿羅漢,「墮處」就是用神變把自己燒毀遺留下的灰燼掉在瓦拉納西。 這是因為獨覺阿羅漢只處在過去佛、聲聞已滅,未來佛、聲聞還沒有出世的期間,一 旦有佛出世他們就離開了。(現在是釋迦牟尼佛之佛世時期,釋迦牟尼佛的法還沒有滅。) 第三個大願是,他們會在進入獨覺道之前會發願,希望在最後一世(最後有)能夠不透 過聲音說法,僅僅透過身體的示現,來為所化機正確的顯示佛法,這個願在最後一世也能 夠如實成就,可以完全不透過聲音說法,而以身體的變化來接引所化的弟子。 總之,獨覺行者在進入獨覺道之前會發下三個大願,第一個大願是:他希望在將來最 後一世(最後有)能夠在無佛、無聲聞的地方現證獨覺的菩提或獨覺的阿羅漢。第二個大願 是:他能夠在最後一世在不依賴其他老師教授,以欲界身透過自力修道而成就獨覺阿羅漢 。第三個大願是:他在最後一生不需要透過聲音去說法而透過身體的變化就可以為眾生說 法。這三個願在最後一生都能夠如他當初所發的願去成就。 這三個特質只有獨覺才有,聲聞的行者沒有。為什麼聲聞行者沒有這些特質呢?是因 為聲聞行者必須是在佛在世的時候聽聞而證聲聞的阿羅漢,他必須出世在佛在世的地方, 他不會出生在沒有佛的地方,所以他不具足第一個特質。第二個是他要透過佛力,透過佛 為他開示教誡,他才有辦法證得聲聞阿羅漢,他無法靠自力而證得聲聞阿羅漢,所以他不 具足第二個特質。聲聞的行者或聲聞阿羅漢,在接引或教導所化機必須透過聲音,不能只 靠身體的變化,所以他也不具足第三個特質。 至此已經談完獨覺資糧道,接著要看第25頁第4行。 3.3.1.3.2 解釋獨覺加行道 (....待續....) ------------------------------------------------------------------------------ 註: [1] CBETA T30, No.1579《瑜伽師地論》: 「謂有一類,安住獨覺種性(本性獨覺),經於百劫,值佛出世,親近承事成熟相續, 專心求證獨覺菩提,於蘊善巧、於界善巧、於緣起善巧、於處非處善巧、於諦善巧,勤修 習故,於當來世速能證得獨覺菩提,如是名為初獨覺道。 …依初獨覺道,滿足百劫修集資糧,過百劫已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證法現觀得獨覺菩提果,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 (獨覺是佛陀的弟子,過去世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於蘊善巧 、於界善巧、於緣起善巧、於處非處善巧、於諦善巧。勤修百劫資糧,在最後一世可以不 要透過老師的教導,但是在最後一生之前還是需要依止老師聞思,由自己的發願和力量, 依過去的聞思修,在最後生時,投生於無佛世的地方證果,濟渡與其有緣的眾生。) …云何獨覺行?謂一切獨覺,隨依彼彼村邑聚落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 ,隨入彼彼村邑聚落,或為乞食,或濟度他下劣愚昧,以身濟度不以語言,何以故?唯現 身相為彼說法,不發言故,示現種種神通境界,乃至為令心誹謗者,生歸向故,又彼一切 ,應知本來一向趣寂。」 [2] CBETA T29, No.1558《俱舍論》: 「言獨覺者,謂現身中離稟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調不調他故。何緣獨覺言不調他? 非彼無能演說正法,以彼亦得無礙解故,又能憶念過去所聞諸佛所宣聖教理故;又不可說 彼無慈悲,為攝有情現神通故;又不可說無受法機,爾時有情亦有能起世間離欲對治道故」 [3] CBETA B09, No.0044《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聲聞中佛(獨覺)能王生。…『中』者謂諸獨覺輩,由百劫中修集福智勝進,故勝出 聲聞,然無福智二資糧、一切時遍一切有情之大悲及一切相智等,劣於正覺,故名曰中。 …《釋論》說「智勝進」為勝出,言「勝進」者,謂所修道漸進漸妙。此復於百劫中勤修 福智,非若聲聞不耐久修。雖諸福智皆可名為資糧,然資糧之正義,乃無倒修行無上菩提 之方便,能攝受自果者。如《顯義論》說:「大悲心等正行,以能攝取大菩提故,乃名資 糧。」故具此義之福智,乃資糧正義,不具此義者,乃通常資糧,且就資糧之梵語「三跋 羅」之義訓而譯。由福智之行勝出聲聞,故於欲界最後生時,不依他教,能自發阿羅漢智 ,復以唯為自利(自利為主,非利他為主)而得覺悟成阿羅漢,故名獨覺,亦曰自覺。」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35934653.A.4F7.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09/03/2018 12: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