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接續 #1SqWx_k7《地道建立》(108)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大乘修道的分類 若區分「大乘修道」,有三:(1)「大乘修道根本定智」、(2)「大乘修道後得智 」及 (3)「不是前述二者之任何一個的大乘修道」。 其中(1)和(2)細分的話有很多分類。 「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於已成為〔大乘修道根本定智〕自境之無我的大乘隨現觀」 ,就是(1)「大乘修道根本定智」的定義。定義內容的無我是包含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 (1)〔大乘修道根本定智〕若予以區分,有三:(1-1)「大乘修道無間道」、(1- 2)「大乘修道解脫道」及(1-3)「不是前述二者之任何一個的大乘修道根本定智」。 「1.既是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於『空性』的大乘隨現觀,2.又是作為自己份內之俱 生實執(如果是大乘見道無間道,就要改為遍計)的正對治者」,就是(1-1)「大乘修 道無間道」的定義。 定義內容分兩部分(一)既是什麼,(二)又是什麼。定義內容的第一部分,與我們 先前看到的大乘見道無間道的定義內容一樣,同樣是「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於『空性』 的大乘現觀」,只是大乘見道無間道是諦現觀,而大乘修道無間道是隨現觀,但現觀空性 的狀態都是一樣。 所以定義的第一部分是體性,體性是與前面的大乘見道無間道一樣。第二個部分是作 用,它與先前講的大乘見道無間道就不一樣,大乘見道無間道要對治的是遍計的實執(或 稱分別的實執),大乘修道無間道要對治的是俱生的實執。即就作用來講,見道要對治的 是遍計,修道要對治的是俱生,此部分是不一樣的。 正對治的意思就是直接的對治,亦即以非常強大的力量去對治。這可用兩個比喻說明 ,如以日光對治黑暗,以強大火力對治寒觸,這就是正對治的關係。 ‧大乘修道無間道的分類 若予以區分,有從初地至第十地的10個(修道)無間道。這10個無間道,和第31頁提到 的大乘見道無間道的情況不同。大乘見道無間道是一體但有八忍的作用。但這裡10個無間 道是8個體,等於有十個不同的無間道。並不是像前面講的,一個大乘見道無間道有8個作 用。這裡的無間道的每一個都是個別的,這十個都不是同體的。 從初地至第十地,這十個(修道)無間道個別的定義,首先看初地的無間道,這是第一 個無間道:「既是大乘修道無間道,又是作為〔初地修道無間道〕自己份內粗粗粗品(此 即粗粗品再分粗細,其中的粗品,就是粗粗粗品)的俱生實執的正對治者」,就是(1-1- 1)「初地修道無間道」的定義。 第二地修道無間道的定義:「既是大乘修道無間道(此部分與初地修道無間道的體性 是一模一樣,差別主要在第二作用的部分)又是作為〔第二地修道無間道〕自己份內粗粗 細品之俱生實執的正對治者」,就是(1-1-2)「第二地修道無間道」的定義。到第二地 修道無間道為止,等於粗粗品當中分的粗細兩品,到此已對治完畢。 第三地修道無間道主要是對治粗中品,定義內容:「既是大乘修道無間道(體性部分 與前面兩個無間道一樣,不同的也是在後面作用的部分),又是作為〔第三地修道無間道 〕自己份內粗中品之俱生實執的正對治者」,就是(1-1-3)「第三地修道無間道」的定 義。 從第四地的修道無間道到第九地的修道無間道就此略過,但我們可稍微說明,第四地 的修道無間道要對治的主要是定義的第二個部分(作用的部分),它要對治的是粗細品的 俱生實執。到第四地為止,等於從粗品再分出的四品—粗粗粗品、粗粗細品、粗中品、粗 細品,到第四地全都對治完了。 接下來第五地修道無間道對治中粗品,第六地修道無間道對治中中品,第七地修道無 間道對治中細品。五、六、七三地,主要是對治中品細分出來中粗、中中、中細三類的俱 生實執。 第八地的修道無間道要對治的,是細品再細分的三類中,細粗品的俱生實執。第九地 是對治細中品的俱生實執。 第十地修道無間道對治的是細細品的俱生實執,這個是在33頁的倒數第三行「既是大 乘修道無間道,又是作為〔第十地修道無間道〕自己份內細細品之俱生實執的正對治者」 ,就是(1-1-10)「第十地修道無間道」的定義,這是正對治,一旦斷除了細細品的俱生 實執,就進入大乘的無學道(大乘無學道等於佛果)。 ------------------------------------------------------------------------------ [1] 大乘行者發的菩提心,是緣取佛果為了利益有情的發心,生起任運菩提心即入大乘道 [2] 現觀的次第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唐.玄奘法師譯):「道有五種(五個次第),(修行進程次第) 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究竟道又稱無學道,大乘無學道=佛果)。」 生起任運菩提心(定義具足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真實發心)的第一剎那入大乘道,入大乘 道當下即入大乘資糧道。生起任運菩提心的第二剎那之後,都是符合菩提心定義的發心。 行者相續中的智慧(通達空性的智慧),經資糧道、加行道到達見道時(初地),斷除遍計實 執,之後,修道位(初地最後的無間道到十地的無間道)斷除俱生實執,最後圓滿無學道。 [3] 遍計我執與俱生我執——摘自:達賴喇嘛尊者《入行論》 在見道位時是現證空性的狀況,對治的煩惱叫做遍計煩惱(又稱分別我執、遍計我執) 。什麼叫遍計煩惱(分別我執、遍計我執)呢?我們煩惱有分油然而生的煩惱(俱生我執 ),這個叫俱生的煩惱;另一種煩惱透過理論堅定的一種想法,這種煩惱叫做遍計煩惱。 就像外道他們認為我是存在的(外道認為的我是與五蘊異體而常一自主的我),透過 種種理由認為我是存在的(透過學習外道的見解)所以我執(執我是與五蘊異體的常一自 主的我執)就更堅定了,這種我執就叫做遍計煩惱(分別我執、遍計我執)。當見道位的 聖者現證空性時,所斷的煩惱是屬於──遍計煩惱(分別我執、遍計我執)的部分;之後 ,再透過修道的現證空性的智慧,慢慢的斷除油然而生的煩惱──俱生煩惱(俱生我執)。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58265098.A.5E7.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05/19/2019 19: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