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5] 《中觀寶鬘論》提到,成辦後世增上生且能修持正法的法器,所要行持的十六法。 : 《寶鬘論》提到必須修持十六種法:「斷除十不善應修十善,即十善業道;以及,應 : 斷除三種:飲酒、邪命、身語損害他,應成辦三種:恭敬、供養(對三寶、父母等供養)、 : 緣眾生之慈。」修持此十六種法才能成為堪能宣說空性法器之增上生,才能得到這個果。 ------------------------------------------------------------------------------ 補充:《中觀寶鬘論》簡介 摘自:《中觀寶鬘論》卻配格西講授 2018-12-18 在講《中觀寶鬘論》之前,我們會先有總說,也就是總略的介紹《中觀寶鬘論》大略 的內容。這樣的說法軌理來說,和其他宣說教典是一致的。 對於《中觀寶鬘論》我們應該先了解到:佛薄伽梵宣說正法,佛以殊勝的化身在印度 眾生、所化機宣說正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令有情能夠去除愚癡,並且獲得智慧。所以 ,佛宣說了八萬四千種法蘊,佛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蘊只是一種說法,因為就以現在來說 ,八萬四千法蘊是不是每一個法蘊都流傳到現在嗎?這是非常少的。現在來講,有很多佛 所宣說的法都已經消失了(例如古印度那爛陀遭受回教軍隊受侵後,很多典籍失傳了)。 但是,如果就見解來說,可以分為三轉法輪:初轉法輪、中轉法輪以及第三轉法輪, 這是就見解來區分有這三轉法輪。三轉法輪來說,佛宣說的中轉法輪是最為殊勝的。中轉 法輪直顯的是空性的道理。 所以,龍樹菩薩針對佛所宣說的中轉法輪《般若經》所直顯的空性內容,以正理抉擇 的方式來說寫了六部,叫作理聚六論 [1]。除此以外,還有有關於教典的部分,就是《集 經論》。主要以這七部論來詮釋中轉法輪的內涵。 在龍樹菩薩所寫的這七部論當中,《集經論》以廣大累積的教典收攝在其中,然後詮 釋有關於佛所宣說甚深空性的內涵,以及廣大道次的內涵。除了《集經論》以外,在中觀 理聚六論當中,《中觀寶鬘論》他宣說了有關於廣大和甚深這兩種的內涵。並且《中觀寶 鬘論》也以廣大的正理抉擇有關於甚深空性的道理。 中觀理聚六論當中,除了《中觀寶鬘論》以外,其他都是純粹抉擇空性的道理。在中 觀理聚六論當中,一方面能夠以廣大正理抉擇空性,另外一方面又能夠宣說廣大行相關的 內容,只有《中觀寶鬘論》。所以,《中觀寶鬘論》在龍樹菩薩所寫的諸多教典當中,被 視為相當重要的一部論。 龍樹菩薩因為他的壽命有六百年,所以,他所寫的教典,包括密續來講,是相當多的 。在這裡面他將廣大、甚深兩個部分的內容都完整的詮釋,所寫的論典可以說有三部: (1) 《集經論》,《集經論》將廣大、甚深兩個道理引很多的教典來成立,但是,並 沒有以廣大正理抉擇空性相關的內容。 (2)《法性讚》,這也是龍樹菩薩所寫的,由於《 法性讚》(或有譯為<法界讚>,是龍樹菩薩講述有關如來藏的典籍)裡面的內容比較少的 ,所以,沒有放在中觀理聚六論當中的其中一部。《法性讚》也有將甚深空性、廣大行的 道次作完整的詮釋。再下來是 (3)《中觀寶鬘論》。《中觀寶鬘論》除了宣說廣大行道次 以外,也有講到甚深空性的道理,甚深空性他又用廣大的正理去作抉擇。所以,《中觀寶 鬘論》是相當重要的一部論。 因此,宗喀巴大師在寫《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或其他中觀相關的教典,他都會在多 處引到《中觀寶鬘論》,說明《中觀寶鬘論》的學習也是相當重要的。所以,我們能夠透 由學習《中觀寶鬘論》而留下善妙的習氣,對於我們來說,這樣的學習也是相當重要的。 因為《中觀寶鬘論》來說,是龍樹菩薩一開始寫給樂行賢王這位國王的,是為了寫給 這位國所造的論。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去看到《中觀寶鬘論》當中的內涵——在這部論的 倒數第三個偈頌(課本第319頁第九八偈)說到: 「非只為國王,講授此教法,因應諸有情 ,利濟而宣說」這就說明:並不是完全只是為了樂行賢王所寫的《中觀寶鬘論》,對於普 遍的有情來說,也是應當學習《中觀寶鬘論》。 《中觀寶鬘論》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我(格西拉)來台灣,第一次說法,就是講《中 觀寶鬘論》。之前講《中觀寶鬘論》應該是在2005年已經將《寶鬘論》都講完了。既然說 完了,為何還會再說一次呢?因為翻譯為大家祈請,因為這樣的祈請大家有機會學習,我 也很高興能夠再說一次《中觀寶鬘論》。 《中觀寶鬘論》的品數還沒有很多,只有五品。但是,每一品的內容卻相當的多。像 《中觀根本慧論》就有二十七品,《中觀寶鬘論》只有五品。五品當中就會完整的宣說廣 大和甚深。所謂甚深,是指甚深空性的道理;廣大來說,廣大行道次的內容。 廣大行道次在《中觀寶鬘論》裡面包含宣說獲得人天增上果位之因——善法的內容, 或者獲得究竟決定勝,必須要透由修持菩提心、六度,以及還要有空性慧的攝持。所以, 在講到有關於獲得人天果位增上生的因的種種善業,還有菩提心、六度等都是屬於廣大行 的部分。 另外,講到還要有空性慧的攝持,因此,就進入空性、甚深相關內容。這時候,會以 廣大的正理抉擇空性相關的道理。 主要我們剛剛介紹《中觀寶鬘論》,有一個重點,大家在聽完以後要記住,就是:龍 樹菩薩主要寫了七部論,在這當中以教典為主的是《集經論》。《集經論》雖然有詮釋到 廣大、甚深兩個部分,但他對於甚深空性並沒有以廣大的正理去抉擇。 所以,以廣大正理抉擇空性的就是中觀理聚六論。雖然有以廣大的正理抉擇空性,但 是,如果在廣大的抉擇空性正理之外,還能夠詮說廣大行道次的,就只有《中觀寶鬘論》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才會說明《中觀寶鬘論》不共的殊勝特法。 再者,我們知道《入中論》是解釋《中觀根本慧論》(中論)的內涵,而不是解釋文字 ,也就是說《入中論》是釋義的論典。 它(《入中論》)的內容裡面會發現有諸多廣大行道次的部分。但,我們看《中觀根本 慧論》當中的文字上,似乎沒有講到廣大行道次,是以廣大的正理在抉擇空性。但是,《 入中論》為什麼要在解釋《中觀根本慧論》的時候,加上廣大行道次呢?這是因為月稱論 師認為修持佛所宣說的般若道次,不會僅僅只有甚深空性慧的修持,必須要加上廣大行的 修持。 所以,他以這樣的密意思惟到龍樹菩薩所造的《中觀寶鬘論》也是這樣的道理,所以 ,在(《入中論》)第一品到第五品時,主要將《中觀寶鬘論》內容放到其中來作解釋,所 以,從(《入中論》)第一品布施一直到第五品靜慮品,他將《中觀寶鬘論》的諸多內容都 放到裡面去作解釋。所以,當我們學過《入中論》第一到第五品之後,相對來說也會對於 《中觀寶鬘論》比較熟悉。因為《入中論》當中引到很多《中觀寶鬘論》相關的內涵在其 中。 《入中論》是《中觀根本慧論》釋義的論典,也就是解釋內涵、內義的論典。所以, 正解《中觀根本慧論》是從第六品開始,而第一品到第五品算是《中觀寶鬘論》的釋論, 到了第六品開始,他就正解釋《中觀根本慧論》(中論)。 所以,在第六品剛開始的時候,他就會有造論宗旨,或誓言,其目的就是開始要解釋 有關於甚深空性的道理。除此以外,在沒有進入第六品以前,第一品到第五品都是屬於《 中觀寶鬘論》廣大行的道理。就像在《入中論》禮贊文一開始時,提到三種悲心的部分, 也是緣於《中觀寶鬘論》的內涵。 《中觀寶鬘論》有五品:(p68) 第一品 各別宣說增上生與決定勝之因果。所以,由因果來說——他會宣說有關於修 持增上生之因,而能獲得增上生。所以,他說到「能得增上生之因的道理」,後面又說到 「能夠獲得決定勝之因」。[2] 在獲得增上生之因,他提到了相關於廣大行相關的部分;要獲得決定勝,就提到必須 要修持空性,由此提到了如何抉擇修持空性的相關道理。 獲得增上生之因,在論中提到了十六法。除此以外,還有說到獲得決定勝的因,也就 是修持空性慧,這是第一品所宣說的內容。[3] 第二品 更迭敍述增上生與決定勝之因果(p74) ——也就是說到:修持增上生的因以 及修持決定勝之因來說,不是僅僅只是前後次第,而是要分別(參差)的去修持增上生的因 ,再修持決定勝的因,以這樣的方式來修持這兩種因。 第三品 積聚菩提資糧(p78) ——積聚獲得菩提資糧,獲得菩提,可以說是獲得佛的 果位三身。欲獲得佛的果位身,依次要透由修持什麼樣的資糧來獲得呢?佛的果位身,可 以分為佛的身、語、意的功德。所以,要獲得佛的果位身的身、語、意功德,必須要各別 累積什麼樣的資糧來獲得?這是第三品主要說的內容。所以,叫作積聚菩提資糧。 第四品 宣說國王規範(p80), 由於一開始是為了國王而寫,所以,他也要對國王說 到:國王!如果要能夠管理、制定國家相關的內容,也必須要如法,或隨順於佛法的內容 來治理、管理國家。 第五品 菩薩行(p84), 菩薩行的內容放在第五品,可以說是以附錄的方式來說明菩 薩修持菩薩行相關的學處。 (....下略....)(文稿根據師長開示音頻整理,未經師長及譯者審核,僅供學習參考之用。) ------------------------------------------------------------------------------ [1] 佛陀三轉法輪以中轉法輪最殊勝,中轉法輪宣說般若經,般若經包含甚深見與廣大行 《般若經》總攝二大車軌:1.顯義空正見(甚深見)與2.隱義道次第(廣大行)。顯 義空正見(甚深見)部份,由龍樹中觀理聚六論為根本傳承。 理聚六論:《中論》(中觀根本慧論)、《回諍論》、《精研論》、《七十空性論》、 《六十正理論》、《中觀寶鬘論》。「理聚」意指裡面有很多正理,用正理來抉擇了義。 [2] 尊者達賴喇嘛為臺灣四眾弟子講授《中觀寶鬘論》第一品 2019-03-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CtPi2TxOg0
文字檔整理,繁體:https://bit.ly/2Q5cxSm,簡體:https://bit.ly/2LObb04 [3] 《中觀寶鬘論》第一品:增上生十六法 《中觀寶鬘論》〈明增上生決定善品第一〉(第一品有100頌): 「(第八頌) 不殺不盜取,不邪淫妄言,離間粗惡語,綺語正防止。 (第九頌) 遠離貪欲心,瞋恚及邪見,此十白業道,翻此爲黑業。 (第十頌) 不飲酒淨命,無害意敬施。供應供修慈,略說法如是。」 《寶鬘論》提到必須修持十六種法:「斷除十不善應修十善,即十善業道;以及,應 斷除三種:飲酒、邪命、身語損害他,應成辦三種:恭敬、供養(對三寶、父母等供養)、 緣眾生之慈。」修持此十六種法才能成為堪能宣說空性法器之增上生,才能得到這個果。 [4] 不同傳承的戒律受持 漢傳受五戒時,可以只獨持五戒當中的其中一條。印光法師:「如來說法,悉順人情 ,不強人以所難。如受優婆塞戒者,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或具受之,悉隨人意。」 藏傳受五戒時,因為不飲酒戒這一條一定要受持,加上其他四條擇一乃至具受,所以 藏傳受五戒至少要受持五戒當中兩條以上,不像漢傳受五戒可以只持一條比較寬鬆。(受 佛教密法灌頂前須先受別解脫戒、菩薩戒,達賴喇嘛傳授在家信眾五戒時是五條全受。) 佛法重智慧,佛法的修行以思惟觀察修(攝於毗婆奢那)為主,酒類容易讓人失去正 知正念影響智慧,會影響理路分析思惟的能力。以五戒而言,酒戒亦可保護其他四條戒, 例如因飲酒淫亂、妄語,現今台灣社會也常見到因酒駕肇禍致人於死、家庭破碎的過患。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67991999.A.920.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9/09/2019 12: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