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藏傳佛教格魯派培養僧才和教育制度情況簡介 2011-11-14 (講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心) 夏壩仁波切 諸位大德、諸山長老、諸位活佛、諸位同修,我今天進行藏傳佛教格魯派培養僧才和 教育制度的一個彙報。我在此作學術彙報已經是第二次,與第一次相比沒有緊張,好一點 ,謝謝大家。 那麼,今天講的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培養僧才及教育制度的內容大致上分成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何為僧才 首先說說什麼叫僧才。僧人和僧才有一些區別,是僧人不一定是僧才,但是是僧才前 提必須是僧人。所以我今天說的就是一個優秀的出家人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大概是這個意 思。那麼優秀的出家人如何培養的問題,其實說白了,就是出家人的優秀與不優秀,在於 他的教法和證法的功德圓滿與否,而決定這位出家人是不是優秀的僧才。那麼怎樣才能夠 教、證功德圓滿呢?不但要學三藏經典的教法的功德圓滿,而且戒定慧三學修證的功德也 要圓滿,這叫做教、證功德圓滿,大致上是這樣。 彌勒菩薩曾經在《大乘莊嚴經論》當中講到:「隨次聞思修,得法及得慧」。世親菩 薩對此解釋的時候說,首先依止善知識,方能真正正念佛法的妙義;有了正念妙法的正義 ,才能夠通過這樣對正法義理的不斷地串習,于相續中得到證悟。也就是說,首先聞,其 次思,而後修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簡單地說,聞、思、修就是整個教法和證法功德是否 圓滿的一個完整的內容。作為一個出家人,要成為僧才,首先必須要有非常好的聞、思、 修。 關於聞、思、修,自古以來佛教當中各派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比如《阿毗達摩大毗婆 沙論》當中有這樣的一種理解,它把聞、思、修慧比喻成為:依靠名相而了知其義者為聞 ;不需要名相而完全直達義理者為修;或依靠聞、或不依靠聞而能了達其義者為思,是這 樣的聞、思、修的說法。關於這個問題,它打了一個非常好的比喻,他說,假如有三個人 ,一個人懂得游泳,一個人雖然學過但不是很好,還有一個沒學過游泳的人。沒學過游泳 的人渡河或者沐浴的話,必須要依靠岸上的草或者繩子之類的;類似于這樣,依靠名相而 了達其義者為聞。一個人完全不依靠繩子或者岸上的那些草木等等,不需要抓任何東西, 直接可以自如地游泳達彼岸者比喻為修,因為他不需要再依靠文字,直接可以通達義。有 時候依靠文字,有時候不依靠文字,交替地去做者為思,這個大概是毗沙宗的說法。 在世親菩薩的《俱舍論自釋》當中,對此做了批判說:按照你的這個說法,思乾脆就 不存在了,為什麼?那種依靠的部分算是聞,不依靠的部分算是修,哪有什麼思呢?宗大 師也在《金鬘論》當中堅持這個觀點,說聞、思、修的內容是什麼呢?首先,從師父或從 書中、不知者變成為知,那就叫做聞。第二,從知而反覆地思考,變成為理路清晰、斷除 一切疑惑,完全從推理或正理上能夠通過,相續中能夠生起定解,那就叫做思。通過對定 解的內容不斷地于相續中串習,變成為完全自如,不需要任何造作,那就叫做修。這就是 宗大師在《金鬘論》當中所說的。 所以,所說的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是什麼呢?是說此中聽聞佛經所生的智 慧,乃聞所生;如理作意,定了知慧,乃思所成;專注定解,由三摩地修行所生,乃修所 生慧。大概是這麼說的。 我為什麼說這個事情呢?要培養一個僧才,光靠學習是不夠的,但是沒有學習是萬萬 不能的。也就是說,學習就是聞;對學習的內容不斷地貫穿和不斷地從理論上來反思、改 變自我的內心,令相續中生起定解,乃是思;然後不斷地串習就是修,大概是這樣。因此 所謂培養僧才不外乎就是聞、思、修。 今天我要講的不是聞思修三個,而是其中的聞,也就是學習,就是培養僧才,就是讓 他好好地去學習。 那麼聞的功德大概是怎麼回事呢?佛祖釋迦牟尼佛在《法句經》當中說過這樣的話, 翻譯成漢文的跟藏文有一點點不同。這不是我翻譯的,是古代的唐朝的時候翻譯的:「聞 為知法律,解疑亦見正,從聞捨非法,行到不死處。」內容完全是一樣,但是有些文字的 結構上有點不一樣。總之是說,通過學習,不知道的可以變成為知道,那就是聞為知法律 ;通過學習,沒有斷除的疑惑可以斷除;從惡行或者作惡當中喚醒過來,令其修善;一切 不如法的、非法的事令其捨棄;最後能夠得到涅槃的果位。這大概是學習或者聞的功德。 另外,《法句經》裡邊還說,假如壁畫、藝術品,裝進一個莊嚴的屋子裡,在這個屋 子,你有非常好的一雙眼睛,什麼東西都看的清楚,但是這個屋子是黑暗的,你也什麼都 看不見,再好的藝術品你也欣賞不了。如果這個屋子裝修非常豪華,設計非常完美,你又 具有一雙眼睛,而這裡邊又有明亮的燈,那麼你一目了然,能夠欣賞在裡邊陳設的一切藝 術品。 同樣的道理,假如佛法知識博大精深,你有智慧,就是眼睛。博大精深就相當於裝修 完美且裝滿了藝術品的房子,你的眼睛也即你的智慧,能夠辨別是非,辨別好賴,但你沒 有在師父跟前聽聞過佛法,沒有正統的學過,再聰明也不知道這些道理。如果你在具德的 善知識那裡正確的學過、讀過、聞過、聽過,就如屋子裡亮了明燈一樣,對一切事你能一 目了然,這就是聞的功德。這是佛祖釋迦牟尼佛在《法句經》中所說的偈頌。 所以今天我想講「聞」,如何聞和歷史上藏傳佛教格魯巴的僧人是怎麼學習的題目。 第二部分、如何培養僧才,其教育制度如何 藏傳佛教如何培養僧才,其教育制度是什麼樣的。關於這個問題,分為「教學制度沒 有規範之前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制度規範之後的教學模式」兩個方面來回答。所謂的教 學制度未曾規範之前,指的是宗喀巴大師讀書的時候,賈曹傑讀書的時候,克珠傑讀書的 時候。總之,1435年,克珠傑五十歲時,第一次建立了現在意義上的參尼劄倉,也就是法 相院,就是之後的格魯巴,包括考取格西學位的一系列的教育制度的源頭和基礎,所以我 把1435年作為一個界限,將之前稱之為未規範教育制度之前的學習模式,之後稱為規範之 後的教育模式,大概是這樣。 一、未規範前的教學模式 首先我講一下未規範制度之前的教育模式和培養僧才的方式。首先培養的場所是哪裡 呢?當時沒有沙拉寺,也沒有哲蚌寺,也沒有甘丹寺,更沒有紮什倫布寺。但是拉薩當時 有六大寺院可以培養僧才,這六大寺院的名稱叫什麼呢?相當於現在的三大寺一樣,當時 就叫做桑德古三個,嘎覺蘇三個。第一個桑,就是桑浦寺;第二個就是德瓦堅,德瓦堅就 是現在的讓宕寺,德瓦堅翻譯成漢文就是極樂寺,我想漢地的靜波師父寺院的名字和這個 差不多,叫極樂寺;第三個叫做嚓古通。然後還有三個,嘎東是一個寺院,覺摩隆是一個 ,蘇普是一個。總共在拉沙那邊學習的地方大概這六個地方。所有在拉薩學習的人基本上 就在這六個寺院當中。但是除此之外,日喀則那一帶也很多,薩迦、納塘等地也有很多。 宗喀巴大師考格西學位的時候、先後進行過辯論的地方總共有十個寺院,我簡單地給 大家介紹一下。第一,宗喀巴大師般若辯答的地方是拉沙那邊的桑浦、德瓦堅,日喀則那 邊的薩迦寺,還有達桑德,再一個就是昂爾寺,還有曲紮誒,還有涅尼寺。後來宗喀巴大 師學俱舍、律藏、釋量論、中觀等等,考試的時候增加了那麼幾個,一個是嚓古唐,再一 個是澤當,然後是納塘,等等,這就是當時宗喀巴大師考格西的時候辯答過的十個寺院。 當時學習的場所大致上是這樣的。 那麼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方式,和後來規範之後不太一樣。怎麼不一樣呢?我跟大家 說一下。宗喀巴大師出生于1357年,他三歲的時候在青海那個地方頓珠仁欽那裡開始學習 ,主要學習的是密法的儀軌,但是同時也學過一些《大乘莊嚴經論》之類的。他十六歲的 時候去往拉薩,十七歲的時候到了拉薩。到了拉薩以後,一開始他學了那麼一點醫學。宗 喀巴大師的醫學是非常精通的,我估計宗大師可能是藏醫學裡面非常有名的了,可以說他 是醫學的一個非常通達者。但是沒有學多長時間,後來就去了德瓦堅,也就是我剛才所說 的讓宕寺或者極樂寺那個地方。在那個地方,宗喀巴大師十七歲的年末開始學般若,十八 歲整年學了《現觀莊嚴論》,加上《大乘莊嚴經論》以及《辨法法性論》和《辨中邊論》 ,還有《寶性論》等等。總之,十八歲那年學了一年,十九歲的時候,宗喀巴大師就考取 了般若。在我們現在的這個學習體系當中,光學般若就是七年到八年,我真不知道他是怎 麼做到的!考完了之後,二十歲的時候開始去往日喀則那一帶。宗喀巴大師到日喀則那一 帶之後,他第一次在喇嘛頓桑大師那裡學了俱舍,學完般若之後馬上就學俱舍,僅僅聽了 一遍,然後就去則欽,就是日喀則江孜縣的則欽寺。當時娘恩巴瓦大師就住在那個則欽寺 ,所以宗喀巴大師到那裡再一次聽受娘恩巴大師的般若。這就是宗大師第二次學般若,就 是在娘仁巴大師那裡學的。然後,宗喀巴大師去仁達瓦大師那裡學俱舍及俱舍自釋,這就 是第二次學俱舍了。據宗喀巴大師說,第一次學俱舍的時候,由於他的師父不是非常通達 俱舍,所以沒能得到他滿意的一個結果。第二次在仁達瓦大師那裡學的時候,仁達瓦大師 智慧非常廣大,所以宗喀巴大師受益非常大,收穫非常大。然後宗喀巴大師又第三次學習 俱舍。為什麼呢?因為,在仁達瓦大師那兒第二次學的時候,是按照老師教學生的那種模 式來教的;第三次的時候則是為了緣起,以師父專門給弟子講法的那種方式又聽了一次。 這是宗大師第三次在仁達瓦大師那裡聽俱舍。然後,宗喀巴大師在仁達瓦大師那裡學習中 觀,主要學習《入中論》。當時講中觀的僅僅是仁達瓦大師,而且仁達瓦大師給宗喀巴大 師講《入中論》也是對弟子講中觀的第一次,所以說他第一次聽了這個。 1377年的時候,宗喀巴大師來到了拉薩覺摩隆這個地方,在大善知識洛桑那裡學習了 律藏,包括功德光的律本頌及其釋等等的圓滿的學習。據說當時宗喀巴大師把大概有四十 卷的律藏的前半部全部背誦下來。後來宗喀巴大師又在仁達瓦大師那裡學了《大乘阿毗達 摩集論》,也就是唯識宗的《阿毗達磨》。然後再學《釋量論》,也就是因明,這是宗喀 巴大師畢生當中學因明的第一次。然後宗喀巴大師再次又學了《入中論》、律藏,這都是 在仁達瓦大師那裡學的。之後,因為仁達瓦大師寫了一個《大乘阿毗達摩集論》的注釋, 所以宗喀巴大師聽了完整的仁達瓦大師所著的《大乘阿毗達摩集論》的疏。之後宗喀巴大 師又在仁達瓦大師那裡學習《釋量論》等等因明方面相關的內容。之後宗喀巴大師二十四 歲的時候,又在譯師頓桑大師那裡再次聽了一次因明,這是宗喀巴大師第三次學因明。然 後開始在仁達瓦大師那裡學習《釋量論》、《阿毗達摩集論》等等。總之,之後就開始第 二次考格西學位了,也就是考除了般若之外的中觀、俱舍、律藏、因明等等。簡單地說, 宗大師每一次學習的時間不會超過幾個月,但是次數非常多,光是中觀就學過三次,因明 學過四次,完整的,俱舍學過四次,般若學過三次,還有律藏學過兩次,大概是這樣的。 二十四歲的時候,宗喀巴大師再次考取格西學位,到二十五歲夏天的時候已經結束了考試 。至此,宗喀巴大師在我們普通意義上的聞的階段已經過了。 我介紹這個的時候大家會發現一個問題,以前和現在的三大寺學習的模式極不一樣。 那個時候,雖然有很多可以學五部大論的地方,但是到那裡之後,你自己找師父,在師父 那裡聽幾個月算幾個月,師父有空的時候可以多聽一點,沒空的時候聽不了太多,每次師 父講也不超過兩三個月。以這樣的一種模式來學習的,這就是未規範教學之前的一種教育 模式。 然後我再簡單地說一下宗喀巴大師後來的一些時程表。宗大師從二十五歲考取了格西 學位,同時受了具足戒、成了比丘之後,宗大師在25歲到36歲之間,是對他人講般若,同 時寫《金鬘論》的時間。有人說《金鬘論》是他32歲的時候寫的,但是我根據宗喀巴大師 的傳記思考了之後,覺得宗大師應該是26歲開始專門專注地研究般若,記有大量的筆記。 到了三十一歲左右的時候把這個筆記整理出來,到32歲的時候完成的。這個《金鬘論》是 一個特別大的、而且非常著名的作品。宗大師36歲的時候開始去山南苦行修行,41歲的時 候得到了中觀正見,46歲的時候寫了《菩提道次第廣論》等等許多的論典,48歲、49歲的 時候寫了以《密宗道次第廣論》為代表的許多論著,51歲至53歲之間寫了《中論》的大疏 以及《辨了不了義》等等許多的大著。宗大師53歲的時候,創辦了西藏第一次的大祈願法 會,不同教派所有的僧眾聚集在一起,在大昭寺的覺沃佛面前,于佛祖釋迦牟尼佛以變化 調服六外道的節日,也就是正月一日至十五日之間,召開了大祈願法會。在55歲至59歲之 間寫了密集金剛的《五圓滿次第》等等,62歲的時候寫了《入中論》的大疏等等。這就是 宗喀巴大師大概的學習時程表。 第二,賈曹傑學習的大致上的時間。賈曹傑出生於1364年,圓寂于1432年。他先後有 三次學習的經歷。第一次是在賈曹傑十歲的時候去涅尼這個地方,在大智者根嘎巴那裡學 習了《釋量論》、《定量論》等等的因明方面的內容,然後在大智者仁達瓦仁欽多傑那裡 學習了般若,然後在德珠仁欽大師(這個不是宗喀巴大師的師父頓珠仁欽),那裡學習了 俱舍、阿毗達摩,然後在大善知識洛桑那裡學習了律藏等等。這是賈曹傑的第一次學習。 第二次學習是在仁達瓦大師那裡學五部大論。第三次學習,是賈曹傑大師25歲的時候考了 格西學位之後,來到了娘竇惹竹,現在的德瓦堅,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極樂寺那裡來拜見 宗喀巴大師,從那裡開始直至宗喀巴大師圓寂為止,每一次宗喀巴大師講經,除了他在甘 丹寺修建的時候耽擱了一些時間之外,賈曹傑終生陪伴于宗喀巴大師,聽宗喀巴大師講的 所有的法。在那個時候,賈曹傑可不得了了,他在依止宗喀巴大師之前已經取得了十部大 論的格西學位,是整個藏區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德,但是他一直依止到宗喀巴大師圓寂為止 。這是賈曹傑的大致上的學習經歷。 現在我講一講克珠傑學習的經歷。克珠傑大概也有三次的學習經歷。第一次,克珠傑 大師大概在七歲的時候出家,去卻吉森格絳森等等那裡學習《入菩薩行論》、《集學論》 等等,還有《現觀莊嚴論》、是在班覺喜饒那裡學習的,《釋量論》是在班覺喜饒那裡學 習的,《阿毗達摩集論》也是在班覺喜饒那裡學習的,律藏也是在班覺喜饒那裡學習的。 這是第一次的經歷,這個經歷大概是在16歲之前。克珠傑16歲的時候,當時,藏地非常赫 赫有名的一位大德波多許列諾伽,他曾對薩迦班智達做了許多批評和駁斥。之後,克珠傑 大師16歲的時候駁倒了波多許列昂伽,當時名聲大增,非常有名。這是克珠傑16歲之前的 事。說實在話,我在16歲之前還玩呢!我就想,克珠傑大師在16歲之前已經通達五部大論 ,並且與當時藏地應該算是第一號的大智者進行辯論,還把大智者駁倒了,這是非常不可 思議的。 第二次學習是什麼呢?克珠傑19歲的時候開始在仁達瓦大師那裡學習因明七論、《俱 舍論》、彌勒五論和中觀理聚論以及律藏和《中觀四百論》《入中論》,阿毗達摩、般若 系列的聽受,直到23歲之間,全部是在仁達瓦大師那裡學習的。23歲的時候,仁達瓦大師 推薦克珠傑到宗喀巴大師那裡去拜宗喀巴大師為師,所以他23歲的時候,克珠傑第一次來 到了沙拉寺,上面有個叫沙拉卻頂的地方,拜見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收他為徒。因為 克珠傑大師在此之前已經是非常非常通達一切顯密教見,只需要斷除許多許多的疑惑,有 許多不明白的地方,宗大師回答就行了。所以宗大師對克珠傑教導了足足有一年的時間, 白天講般若,晚上講密法。總之依止了大概有一年左右的時間,然後克珠傑該得到的法全 部得到了之後,再次回到了日喀則那一帶的絨當堅這個地方。克珠傑第三次學習的經歷就 在宗喀巴大師那裡。這就是克珠傑的三次學習的經歷。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得出來,克珠傑 也好,賈曹傑也好,宗喀巴大師也好,他們學習的方式不是後來規範之後的學習模式,是 在這裡學完整的,或在那裡學完整的,時間都不是很長,大概是這樣的一個模式。這就是 我今天要給大家說的未規範之前的學習的模式,大概是這樣的。 二、規範之後的教學模式 這個內容就是,規範教育制度之後的學習模式,這是從克珠傑50歲的時候建立一個法 相院,就是參尼劄倉開始起到現在為止逐步規範、逐步完善的這樣一個模式。這種模式, 三大寺基本上是一致的,紮什倫布寺、塔爾寺還有拉卜楞寺等等有些稍微的不同,即使三 大寺之間也有稍微不同的,即使沙拉寺一個寺院裡邊沙拉傑劄倉和昧劄倉也有稍微不同的 。今天我在這裡舉一個例子,拿這個例子來跟大家說一下規範之後的模式。 一般來說,藏傳佛教的規範之後的模式,第一個要過的關是學習藏文,學習一些一般 的念誦儀軌和密法的儀軌,學習藏文語法等等,這個是基礎,這是第一個。然後一旦入了 這個色拉寺或者哲蚌寺、甘丹寺等等之後,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學的基本上都是基 本的辯論方式,比如說攝類學、因類學、識類學、宗派論、七十要義、地道論等等。但這 些的學習模式有所不同。比如說沙拉傑劄倉的話,足足三年學習攝類、因類和識類。那麼 這三個內容到底是什麼呢?攝類學是我們西藏的大德恰巴卻吉僧格開創的。他開創的依據 是什麼呢?你們可以在漢文裡邊看到世親菩薩所著的《五蘊論》,內容跟《五蘊論》有點 相似。不一樣的是什麼呢?這個裡面增加了許多因明辯論的模式和辯論的方式和辯論方面 的一些知識。因類學主要出自于因明《釋量論》等等當中,主要是如何能夠依正因來證明 這件事或者否定那件事的一種模式,所以叫因類學。識類學主要學的是意識,比如說人的 心類學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樣的三個內容。這些內容,是之後學習五部大論的學習和辯論 的基礎。所以有的寺院對它重視,甚至學習三年,然後開始學習般若。 我在這裡先說一下,般若、律藏、俱舍、中觀和因明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一般我們藏 地許多大德稱般若為大乘佛法之身體、主體;稱因明或者量學為大乘佛法之正理,也就是 推理法;對律藏稱之為大乘佛法修行者的實修,律藏是實修;一般對俱舍就叫做大乘學習 者的辨析,或者剖析;對中觀稱之為大乘修行者的見解。是這樣理解的。簡單地說,是以 般若為主體,其他的作為般若的補充來學習,大致的模式是這樣。學般若的時候,是總依 《現觀莊嚴論》來學的,這和我們內地學習般若的模式有點不一樣。內地學習般若的時候 主要學的是中觀,實際上學習的是見解,但是藏地學習般若的時候就是隨順聖解脫軍的等 等,把整個二萬五千頌般若、或者十萬頌般若、或者八千頌般若,分成為八品:種相智品 、道智品、一切智品、一切相圓滿、頂品、漸次品、刹那品以及法身品等等,把它分成為 八品,依《現觀莊嚴論》的內容來分整個的般若。那麼第一品,也就是種相智品,有三年 的學習,叫做般若新論,般若舊論,般若勝舊論,這三個都屬於《現觀莊嚴論》第一品的 範疇。第二品和第三品合併為第二品,因為第二品和第三品一年內要學完的,所以稱之為 二品班。然後第四品、第五品、第六品、第七品、第八品,這五個一年內要學完的,所以 稱它為第四品班。之後般若的補充的部分,比如說《辨了不了義》,還有一些十二因緣論 ,還有一些二十僧伽,這些補充的部分叫做輔助,輔助大概有兩年,第一年和第二年。這 樣一來,光是般若就學習了七年了。如果前面學宗派論、七十要義、地道論的話,那就變 成為八年。般若八年的學習就是這樣來的。 然後是《入中論》。藏地學習中觀的時候,《中論》和《中論大疏》都要看的,但是 主要的辯題是《入中論》。所以《入中論》和《入中論自釋》和宗喀巴大師的《入中論》 的大疏,這都是必看的書。中觀要學習三年。三年之後,開始學習律藏。律藏總共要學三 年。俱舍也要學三年的,但是這兩個有的時候穿插學。比如說第一年學律藏,第二年學俱 舍,第三年再學律藏,第四年再學俱舍,以這種穿插學的方式也是有的。總而言之,律藏 要學三年,俱舍也要三年。這樣一來,總共變成了多少呢?總共學習的年限變成為19年。 如果學因類和識類等等當中減去一年,簡單一點的話,那麼就變成了18年。這就是藏傳佛 教培養一個僧才、通達顯宗的五部大論的一位非常優秀的格西,須在非常好的藏文的文化 和語法等等的基礎上,學18年才能培養出來的。但這個裡邊是不包括密法的。學密法,如 果你認真地學的話,還要學五年左右,在古代的時候學五年左右。現在簡單一些了,好像 也要學一年,也有這樣的。乾脆也有人不學的。總而言之,如果學密法的話,那就要學五 年,這樣的話,基本的學習時間為23年到24年。這就是藏傳佛教學習的基本模式。 學完了之後,就要有個結果。學律藏的,開始就是按照現在的有些藏傳佛教的寺院那 樣進行格魯考試,格魯考試考五年。學律藏第一年之後就開始考,律藏的剩下兩年,學俱 舍論的三年,總共加起來五年當中考。在五年當中考的時候,絕大多數人是要掉下來的, 其中少量的人能過五年的關,最後能夠考得上格西拉然巴。只有通過五年的格魯考試的人 才有資格進入拉然巴格西的辯法。那麼許多第一年、第二年考過,第三年考不過的人,將 來變成為第二等格西措然巴。措然巴是指在某一個、像色拉寺或者哲蚌寺或者甘丹寺的大 寺院裡邊進行考試通過的,那就叫做措然巴。 在過去的西藏的歷史上,拉然巴和措然巴兩類格西必須經當時的西藏地區政府審批的 ,琳賽格西和多然巴是不需要批的。那麼所謂的琳賽格西是什麼呢?學了那麼多年了,一 直熬下來,學得不算太好,反正考試的時候沒有列入第一等、第二等當中,變成為第三等 的,不是在大寺院裡邊,而是就在一個寺院裡邊的某一個劄倉裡邊考取格西學位和進行辯 答的,那就叫做琳賽格西。多然巴就更差一些,就是意思意思,因為他畢竟對學問不大懂 ,但在寺院裡面做事還是挺肯幹的,也得給他個結果啊,那怎麼辦呢?就在大殿的門口, 簡單地做一個辯答的儀式,給他一個名義,就叫做多然巴格西,是有格西其名,沒有格西 其實,叫做差不多是格西。 那麼拉然巴格西是什麼呢?古代的時候沒有格魯巴考試之說,而是先在劄倉裡邊考格 西學位,能夠考出第一名的可推薦考拉然巴。之後在八月份劄倉的辯答當中,辯答非常卓 越、非常好的,才推薦為格西拉然巴。然後還有一關,就是十月份在羅布林卡考拉然巴, 那個很重要。羅布林卡就是達賴喇嘛的行宮,當時不管是哪一代的達賴喇嘛,他都會聽你 的辯答的內容,會細細地監督你的每一次辯答,他也會給出一個分,這個地方沒有丟分的 話,那你基本上這個拉然巴就當定了。至於是拉然巴的第一等還是第二等、第三等、第四 等,那就說不清楚了,至少你在這個地方沒落下來,那就算是這個地方過了,這是十月份 。然後在正月的大祈願法會上進行辯答,然後二月份的時候,就把拉然巴從第一名排到第 七名為止,之後就沒有名列了。這樣就考上了格西拉然巴,二月份的時候,給他授學位。 這樣一來,他就變成了真正的格西拉然巴,不管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他已經是非 常了不起的大德。這就是規範藏傳佛教教育制度以後的培養僧才的大致的模式。 當然,我今天跟大家說的內容不是很完整,但是我認為介紹一下也就可以了。 第三部分、學習過程中應斷的過患 下面我要講的內容是什麼呢?雖然出了家,雖然學習了五部大論,雖然考了格西學位 ,但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是很理想,容易出毛病的,應該注意的問題是哪些呢?我個人 沒有資格去談論這個,但是我借用一下色拉寺的一位大德蔣旺次列朗傑大師,他寫的作品 裡邊關於這個問題上的一個評價,我給大家介紹介紹,好嗎? 一、目光短淺 蔣旺次列朗傑大師說,在學習過程當中需要注意的第一個毛病是什麼呢?說目光短淺 。什麼叫目光短淺呢?一開始學習,只學自己劄倉的教材,而不去看那些宗喀巴大師的作 品,克珠傑、賈曹傑的作品,更不去看印度的這些大德的作品,那看佛經就更談不上了。 這樣完全依賴于自己劄倉的教科書,這樣的人必然會目光短淺。這是需要避免的一個過失。 二、過分在意辯論的輸贏 第二個需要避免的過失,是太在意辯論當中的贏和輸。雖然格魯巴的學習非常提倡辯 論,但是辯論的目的不是自己贏、別人輸,那是什麼目的呢?是更加深刻地瞭解佛的經典 、大德的論典的深意,能夠探究出來其最究竟的意義。所以在辯論的時候,實際上是你的 智慧和許多智慧裡邊所含藏的寶貝的互觀共用,而不是我一定要打倒他,他一定要打倒我 。凡是把贏和輸作為第一位的這種學習態度是有毛病的,這是需要避免的。這是第二個學 習的過失。 三、畏懼學習大論典 第三個過失是什麼呢?有人說,一看宗大師的這些像《金鬘論》這樣的非常深廣的論 典,和賈曹傑、克珠傑的,一看就怕了,心虛了,以後看到這個心裡邊就不敢去碰它,對 大部的論典產生一種畏懼感。反過來,只選擇那些容易聽懂的、一目了然的東西。這是有 過失的。為什麼這樣有過失呢?容易聽懂的東西是很好,但是之所以能夠聽懂、說明什麼 ?說明它說的內容和你現在已經知道的內容距離不是很遠。而不容易聽懂、非常難懂,感 覺很吃力,為什麼?因為你所知道的和它所宣說的內容距離太遙遠,所以你才值得學。如 果你都知道了,那你還學什麼呢?這是過失。所以要學會知難而進,而不是知難而退。這 是第三個。 四、未養成學習的意樂 第四個是什麼呢?雖然能聽懂一些內容,但對它不產生意樂,或者不產生興趣,這是 過失。為什麼呢?其實,學習般若也好,中觀也好,五部大論也好,需要非常強烈的意樂 、強烈的興趣,否則18年的苦是熬不下來的。說實話,在我個人的經驗當中,我的身邊有 那麼一些人,剛剛成立班的時候大概有六十多個人,這時一點問題也沒有。真地要考格西 學位的時候,能剩下八九個就已經不錯了。為什麼呢?人總會生病吧,總會有這樣那樣的 事吧,總會有跟不上的吧?從一個六十多人的班中,最後培養出六七個、七八個考格西者 ,那是非常厲害的。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剛才說的,沒有太大的意樂,沒有巨大的興趣,是 熬不過這18、19年的。這是非常重要的意樂問題的一個。第二個,有的人空有意樂,但不 入道。我有一些朋友,學了十六七年的五部大論,連最簡單的辯論的模式都不精通。不過 ,他自己卻以為自己說出來的全部都是跟佛語差不多的聖言。人家否定他的時候,他還感 到很吃驚:「你怎麼會否定這個呢?」我非常相信,前世所修的因緣那確實是很重要。有 的人他就是聽不懂,同是在一個課堂裡邊,一個老師在教,下面聽的人是截然不同的,有 的人聽懂了,有的人根本就沒聽懂,沒入道,十幾年還沒入道,你說說這個多可惜啊。沒 入門,也有這樣的。當然了,我是說這個意樂很重要,因為意樂才能夠支撐你18年苦學下 來。 五、為得到名聲地位而學 第五個問題,學習的目的僅僅是得到一個格西的學位、格西的名號。為什麼呢?說實 在的,在藏地,一旦得到了格西學位,僅次於活佛,他也為成活佛做打算,死了之後,再 次來的時候他就是活佛了。別說有多榮耀了。所以說,格西在西藏有崇高的地位,不管哪 個人,一說格西,他不要知道姓甚名誰,就知道恭敬他。為什麼?因為這個人是了不起的 ,學那麼多年容易嗎?所以很受尊敬。因此有的人就為了格西的名位而學習,這肯定是有 麻煩和過失的,這個不用說了。這是第五種缺點。 六、學習失于偏頗 第六種缺點是什麼呢?有的只學顯宗,極力地排斥密法;有的只學密法,極力地排斥 顯宗,這也是過失。為什麼呢?考完了格西學位之後,你必須學密法才能夠稱之為顯密皆 通達的一位真正的善知識。否則只學過顯宗、還沒有學過密法,只能算是善知識的一半。 所以宗大師一小開始就非常重視顯宗和密宗同時要通達,哪個都不可以放棄。這是非常重 要的。這是第六個。為什麼在藏地密法那麼發達的地方也會出現這種問題呢?這是很必然 的,學術的愛好、有時候是非常執著的,你一旦特別執著于般若的時候,對中觀就不怎麼 感興趣;特別執著于中觀的時候,對因明就不感興趣。這樣的人多得是,何況顯宗、密宗 ,也就是一個例子。所以說顯密皆通非常重要。 七、學而不用於修行 第七個,雖然不是為了格西的名位,但是學的目的不是為了修行,而是為今生當中的 榮華富貴,學習的目的是炫耀,這也是不對的。有這樣的人嗎?確實有這樣的人,我們經 常稱其為「文字格西。」什麼叫文字格西?一說五部大論那就滔滔不絕,比誰都說得好。 但是他的所作所為比凡人還要凡人,比誰都糟糕。為什麼如此呢?他把五部大論拿出來衡 量這個人,衡量那個人,唯獨沒有衡量自己,這樣一來,導致了一個結局是什麼?自己有 什麼缺點、過失不知,他人有什麼過失、缺點,那簡直是一目了然。這就是為今生的目的 ,而不是為修行。簡單地說,聞的目的是思,思的目的是修,修的目的是讓自己提高思想 的境界,讓自己從凡夫變成為菩薩,從菩薩變成為聖菩薩,從聖菩薩變成為佛。什麼是佛 啊?龍樹菩薩說了,眾過已斷盡,眾德所莊嚴,為眾作近護,頂禮一切智。這是在《寶鬘 論》當中說的。什麼意思?斷除了一切缺點和過失,具足了功德為莊嚴,能夠為眾生做救 怙主,也就是承擔著度化一切有情的大任,那就是佛,就這麼簡單。所以說為了這樣的目 的,而花18年的功夫去學習才是值得的。否則你要是18年去做生意的話很可能會變成為不 小的老闆,那今生的榮華富貴自然就有了,也不必依靠這個。所以說,不應該為今生的榮 華富貴,而要以修行、修心為目的。這是第七個。 八、安于小成就 第八個是什麼呢?說,為剛才所說的這些過失而學習,有沒有好處呢?有,不能說沒 有,是有好處的。為什麼呢?他與什麼都不知道的人相比,那就是千里之差,那確實是了 不起。可是,由於他前面所說的這些動機和目的等等原因,變成為只能成就小的目的,不 能成就為大目的。其實我們現在,不僅僅是格西,許多大學者,許多大智者,學富五車, 知識廣大,但是一生當中成就不大。小有成就時,由於某種原因、一下子就阻隔了,不能 夠繼續做大。為什麼呢?這有一個原因,因為你學知識的目的上有那麼一些問題,在知識 的運用和以知識來自我完善的問題上有那麼一些小小的問題,導致了這樣的一些阻礙,這 就是很明顯的。所以說,能夠有功德,但不能夠有大功德。 九、盲目修行 第九個是什麼呢?雖然如此,比什麼都沒有學,天天只念念佛號,念念嗡嘛呢叭咪吽 ,念念米字瑪,好得多的多。為什麼呢?因為前者為盲修,後者至少是理性的修行。聞是 聞、思、修當中的第一步,所以說非常重要。 我們現在有了非常完整的這種學習的模式和體系,我們普通的人也不必按照我剛才所 說的全部18年的時間去學。為什麼呢?你們別搞錯了,我給你們說的不是說格魯巴培養修 行者的方式,而是說培養僧才,僧人裡邊做傳播如來正法的中心的頂樑柱的培養人才的模 式。對普通的一個人來說,要學習、應該是什麼模式呢?可以直接學一學《菩提道次第廣 論》、《略論》和道次第《速道》,尤其是要學習《修心七義》和《修心日光論》和《入 菩薩行論》等等,以這種模式來改變自己心性當中的貪、嗔、癡、慢、疑等等的過患,培 養自己的慈悲、智慧。這樣是非常好的。 第四部分、學習中應具備的事項 在學習過程當中,需要具備的是哪些。剛才說的是必須回避的哪些,現在要說的是需 要具備的哪些。這個問題我也沒有本事跟你們說,因為我個人才疏學淺,怎麼能夠給大家 提供呢,只不過我也借用蔣旺次列朗傑大師所說的教授來跟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二,供大家 參考。 一、端正動機 第一個,學習的第一個要務,一定要有非常好的動機。什麼是非常好的動機?人都有 自愛之心、自私之心,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之所以人不是人上人,不是人人所尊重的 人,原因是什麼?因為人有自私。千古以來,所有千秋萬代的人所尊敬的那些人,為什麼 尊敬他呢?因為他的利益有情的心態非常好,善心為國家、為人民、為天下蒼生的這種心 胸非常闊達、非常廣大。這就是為什麼成為千秋萬代的人所尊崇、所恭敬的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學習佛法的第一個,尤其是僧才,第一個要有非常好的動機。其學習的動機應該是 什麼?為了利益自己、也為了利益天下一切蒼生之故,依如來正法,自己未知的讓它變成 為知道,未斷除的邪見令其斷除,讓自己能夠真正地了知如來正法的心要。並且把這樣的 正法弘揚廣大,遍滿一切方所時空,由此令一切天下蒼生獲得安樂及安樂因,遠離一切痛 苦及痛苦因。這樣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你的發心越大,你所做的事業可能會越大;你的 發心越小,你所做的事也就自然會小。這是第一個。 二、學習經論要全面、貫通 第二個,不管看五部大論的哪一部,千萬不要停留在某一部經典、再加上一個論典, 然後倉促地看看就了事。一定要貫通佛經和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為代表的印度大德的作品 。這印度大德的作品非常重要,不管是我們內地,還是藏地,其實我們的佛法皆來源於印 度,而印度人對佛法的理解應該說比我們好得多的多,尤其是在當時的這種理解。所以要 貫通印度的這些大德、比如二聖六莊嚴等等的這些經典,然後對宗喀巴大師、賈曹傑、克 珠傑等的善說也要通達,而後再以各自寺院的教科書來做最後的補充,這樣是非常好的。 不能夠倉促地或者簡單地去看看一本摺頁冊,就說我已經通達了,這是不可以的。這是第 二個問題。 三、學習五部大論的應學書目 第三問題是什麼?應該看哪些?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有關學習五部大論的一些名單, 好嗎?比如說,學般若的時候應該看什麼呢?學般若的時候,在漢地看的東西也比較多, 藏地也比較多。比如說在藏地的話,關於般若裡邊經書有十七部。一些先哲們說,這十七 部當中,有六部母經,十一部子經。這種說法,宗喀巴大師是不大認同的。不管怎麼著, 我們點書名的話,藏文裡邊的佛經有:《十萬頌般若》、《二萬五千頌般若》、《一萬八 千頌般若》、《一萬頌般若》、《八千頌般若》、《般若攝頌》,以及《五百頌般若》、 《三百頌般若》和《百五十頌般若》,還有《五十頌般若》、《二十五門般若》,以及《 善勇猛請問經》和《帝釋經》以及《一字般若經》、《少字頌》和《心經》,還有《月藏 般若》、《日藏般若》、《普賢般若》、《金剛手般若》、《金剛幢般若》等等,有許多 。這些是佛經。 漢文的,我發現玄奘大和尚翻譯的《大般若》裡邊總共有十六部。那麼這個十六會裡 邊,第一會般若就是《十萬頌》,第二會般若是《二萬五千頌》,第四會般若是不是《八 千頌》我不敢肯定,但是漢文的《八千頌》有好幾個版本。然後其它的,比如說《二萬頌 》,鳩摩羅什翻譯的《摩訶般若》實際上也是《二萬五千頌》,等等。總之漢文般若的經 典很多。這些是經的部分。 關於般若的論的部分,分成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甚深見的般若的釋,再一個是廣大行 的般若的釋兩個部分。甚深見的般若的釋,到目前為止看到的,就是漢文大藏經裡邊的《 大智度論》、《金剛經釋》等等,這些都屬於甚深見的一些解釋,我就不說了。那麼廣大 行方面的解釋,開始解釋這個的,據說第一個就是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這應該算 是廣大行方面的第一個解釋。第二個就是《決定體系論》,據說是無著菩薩所著,藏文裡 邊沒有這本書,漢文裡邊我也沒有發現。不過,無著菩薩所寫的漢文是有一部書,這個書 就是《金剛經》的一個論和《金剛經》的頌等等。據說世親菩薩也有一個二萬頌的釋,藏 文好像沒有翻譯,漢文我也沒有發現。不過,世親菩薩倒是作了一個無著菩薩的《金剛經 論》的釋,做了一個解釋,這是有的。大概是這些。然後是什麼?比較普遍的,叫二十一 釋。二十一釋裡邊總共有,與般若結合的有十二個,沒有結合的有九個。所謂結合的、第 一個是什麼呢?是聖解脫軍的《二萬頌光明釋》。這是歷史上把《現觀莊嚴論》和《二萬 頌般若》結合一體來解釋的第一部論典,非常意義廣大。而後,他的弟子尊者解脫軍,也 寫過一個《二萬頌釋》,之後獅子賢菩薩寫有三個方面的,其中一個與經結合的就是《二 萬頌八品略義釋》。這個《二萬頌八品略義釋》人家都沒看到過,為什麼呢?它在《八品 二萬頌》裡邊,沒有把它單列出來,其實這個裡邊是含有略義的。然後就是辛德巴大師的 《具足清淨釋》。這樣,《二萬頌》的釋總共有四部。然後是迦濕彌羅的達瑪西如大師所 著的《十萬頌》的一個釋,它是結合于《十萬頌》和《現觀莊嚴論》的。然後與「略佛母 」結合的,就是獅子賢的《莊嚴光明釋》了。然後還有《最勝心要釋》、《關要月光釋》 。然後與《攝頌》結合的就是《難處釋易解》、《攝頌難處釋》《般若藏鑰》等等這些。 然後沒有結合的,單純解釋《現觀莊嚴論》的大概有九部。一個是獅子賢的《明義釋 》,然後是對獅子賢《明義釋》的解釋、有《明句論》和《釋難解光明疏》等等。「攝義 」方面有三個:一個是《明義釋》略釋,再一個就是阿底峽尊者的《攝義》,三是阿底峽 尊者和童吉祥合著的般若攝義,等等。還有就是《名稱分釋》,再有就是《慧燈鬘釋》。 然後是《能仁密意釋》。嚴格的意義上說,《能仁密意釋》不完全是《現觀莊嚴論》的釋 ,就叫做陀瓦貢堅。為什麼呢?它解釋的是整個大乘佛法概要的內容。但是,因為它的後 半部分全部都是和《現觀莊嚴論》相關的,所以也把它列為《現觀莊嚴論》的釋。這就是 學般若的時候,需要看的部分。 另外還有,彌勒五論裡邊的《辨法法性論》及其解釋,《辨中邊論》及其解釋,無著 菩薩所著的《寶性論》及其解釋等等都要看的。其它的般若方面也有一些,比如說,嘎瑪 拉西拉所著的《金剛經》的釋和嘎瑪拉西拉所解釋的《般若心經》的釋。我建議大家如果 有機會的話,一定要看看蓮花戒大師所著的《金剛經》的解釋。為什麼呢?內地我們現在 看到的很多《金剛經》的解釋,有一個本質上的不同在哪裡呢?內地解釋《金剛經》的時 候,解釋空性理的部分很多,但是,把它配合于菩薩的五道和十地的我沒有發現。所以這 個蓮花戒大師,依靠《現觀莊嚴論》,把《般若心經》和《金剛經》與菩薩修行的五道和 十地緊密地結合,甚深見和廣大行兩個方面的菩薩道都是非常圓滿的。另外,無垢友所著 的也有《般若心經》的釋。世親菩薩所著的《大乘莊嚴經論釋》,安慧菩薩所著的也有許 多般若釋論,這些都要看。另外藏文的般若的經典主要值得看的很多很多,比如說早期的 話,俄譯師所著的,卓西朗巴所著的,阿祥丘堅贊所著的等等。說實在話,我在學習般若 的時候,沒有看到過這些,只是聽到過這些名字而已。最近,蒙哲蚌寺圖書館保存書的恩 德,蒙有些發心人聚資來印刷這些手抄本的恩德,我才得到了這些注解的手抄本的影本。 這是很難得的,因為這些東西現在已經見不著了,沒有幾個人看到過的,太難得的書。另 外,宗喀巴大師的《金鬘論》,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當你看完了《金鬘論》之後,幾乎 就能對從佛經到印度所有班智達的不同的見解和不同的解釋、一目了然,而且,其中哪些 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點評得非常精確、到位。一本書能寫成這樣,讓人感到非常 地吃驚。我們之所以非常地尊崇宗喀巴大師,信仰宗喀巴大師,絕不是因為宗喀巴大師是 師父,關鍵是他寫的這些論典那是太寶貴太寶貴了,簡直是古今沒有幾個人能寫成如此到 位的論典、像《金鬘論》這樣的。再一個是《現觀莊嚴論心要莊嚴疏》,是賈曹傑所著的 ,再一個是克珠傑大師所著的《難擇釋》,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然後是各自劄倉和寺院 的教科書。這就可以了。這就是般若方面的一些建議。 然後我再想說一下學《俱舍論》方面一些主要的。當然首先要看《俱舍論》,然後看 《俱舍論自釋》。不過最近我有個想法,是什麼呢?如果你看《俱舍論》的時候,有讀漢 文的諸位大德,一定要看看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反正我是于《大毗婆沙論》受益非 淺,因為那個裡面有許多許多我聞所未聞的東西,可以說是一個大寶庫,所以說也非常重 要。另外就是《俱舍論釋》,是名稱識所著的,還有迦濕彌羅的眾賢所著的《俱舍釋》, 以及我們藏地非常著名的《俱舍釋》,就是絳貝央所著的《俱舍釋》,是非常完美的。另 外,第一世達賴喇嘛根敦珠巴大師所著的《俱舍釋顯明解脫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 俱舍論》的釋。另外,珠蔣旺欽確傑、剛才我所說的,他所寫的《俱舍論釋》也非常完美 ,最近我有空的時候也在看。大概是這樣。另外,這些屬於《下阿毗達摩論》;《上阿毗 達摩論》是《阿毗達磨集學論》,就是大乘的《阿毗達磨論》,關於這個的解釋,有賈曹 傑大師所著的《集學論》的釋──《阿毗達磨大海扼要》。這樣的賈曹傑所著的非常重要 的一部論典,也應該看一看。這是關於《俱舍論》方面的一些推薦。 然後,律藏方面學習的話需要學哪些。首先是《別解脫經》;其次在《大藏經》裡邊 有一大部分的毗奈耶,這些都肯定要看的;其次要看功德光所著的《律儀本頌》以及他的 解釋;另外阿闍黎法智所著的其廣釋和阿闍黎功德光的略釋;以及吉祥友所著的《律藏四 教》的注釋;還有一個就是清淨天所著的毗奈耶的譯釋等等,這些都要看的。另外,最主 要的就是我們藏地學習毗奈耶的時候學什麼呢?就是貢欽措那瓦大師所著的《日光論》。 《日光論》有兩個,一個是《廣日光論》,一個是《略日光論》;再一個就是宗喀巴大師 著、賈曹傑記錄的叫《比丘學處》和《沙彌學處》;另外還有一個根敦珠巴大師所著的《 律釋寶鬘論》。這些都非常重要。然後要看各自劄倉的教科書。這樣就可以了。 關於因明方面。因明的開創者,就是陳那論師,所以印度人稱陳那論師為印度哲學之 母或者邏輯之母,大概是這樣的說法。陳那論師的論典有很多,大概翻譯成藏文的有11部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集量論》。《集量論》是非常重要的,然後還有他自己寫的《集量 論自釋》,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還有一個《觀所緣緣論》,還有一個《觀三世論》, 還有一個《因明入正理門論》和《因明入正理論》。一個是從漢地翻譯過來的,一個是從 印度翻譯過來的,我想或許可能是主題是一樣,大概是這樣的。 另外第二個就是法稱論師的論典,法稱論師的論典有「因明七論」,其中有「主體三 論」和「支分四論」。「主體三論」分別為《釋量論》、《定量論》、《正理一滴論》, 這三個是因明的主體論。支分論是什麼呢?《因一滴論》、《觀相屬論》、《諍理論》、 《成他相續論》。大概這七個部分就是法稱論師的。另外還有關于這個的解釋方面的, 尤其是《釋量論》第一品的解釋,有法稱論師他自己解釋的自釋,也是非常重要。另外印 度因明大師天王智和釋迦智以及法勝等等所著的因明有許多。宗喀巴大師只有一個《辨因 明道次論》。賈曹傑大師有許多因明的著作,一個是《定量論釋善顯密義》,第二個是《 正理一滴論釋·善說心要藏》,第三個是《釋量論》的廣疏《顯明解脫道論》,另外就是 《釋量論》的釋《解脫本性論》或者《解脫扼要論》,然後有《觀緣論》的解釋《善說日 光心要》,另外還有《因明導論》等等許多。 另外克珠傑關於因明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叫《釋量論》大疏《正理海》,還有《 釋量論》小疏《正理扼要》,再有一個就是「因明七論」釋」《消除心中之黑暗》等等。 另外根敦珠巴大師也有《釋量論》的大疏。另外還有一個「因明七論」的大疏是《正 理莊嚴論》。這些是關於因明方面必須看的非常重要的論典。然後看各自劄倉的教科書就 可以了。 另外,中觀方面我推薦一些。「中觀理聚論」當然是很重要的。所謂的「理聚論」是 什麼呢?是《中觀根本論》也就是《中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回諍 論》、《廣破論》、《寶鬘論》。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這部分叫「理聚論」。其實這「理 聚論」一定是龍樹菩薩所說,而且月稱菩薩見到過龍樹菩薩的關於中觀方面的作品,在剛 才所說的基礎上增加了《集經論》和《清淨贊論》兩個,總共有八個。月稱菩薩是怎麼說 的呢?是在《中論釋.明句論》的下面有一個偈頌。這個既有梵文也有藏文,現在漢文好 像還沒發現,我不知道最近有沒有翻譯成漢文。在那個裡邊談起了他已經看到過的龍樹菩 薩的論典,列出了這樣的八個關於中觀方面的論典,都是非常重要。另外還有,中觀方面 有什麼呢?就是提婆菩薩所著的《四百論》,還有佛護論師所著的《布達班樂達論》,還 有清辨論師所著的《中觀心要頌》和其解釋《思擇焰論》,和《中論》的注釋《明句論》 ,這個漢文也有的。《明句論》的解釋是在西元六百七十多年出現的叫觀自在行的所著的 釋。另外最主要的就是月稱菩薩的,一個是《中論釋.明句論》,再一個就是《入中論》 ,再一個是《入中論自釋》,再一個就是《四百論》的釋,月稱菩薩所著。另外,「理聚 論」裡邊的大部分都有月稱菩薩的注解。這些都是非常重要。 藏文的中觀方面來說的話,先後有許多。但是我們主要推薦看的是什麼呢?是宗喀巴 大師的《中論》的大疏,這大概是宗喀巴大師在五十一二歲的時候寫的。然後有一個宗喀 巴大師六十二歲的時候寫的宗喀巴大師是六十三歲圓寂的,《入中論》的釋《善顯密義疏 》。堪稱宗大師的一生當中關於中觀應承派的解釋裡邊最最究竟、最最完美的一部,它就 叫《入中論釋.善顯密義疏》,所以說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宗大師還有《辨了不了義論 》。關鍵的是,宗喀巴大師把中觀的見──空性論、轉成為實修的內容的,有兩個很重要 的,一個就是《略論》的「毗婆舍那」,再一個就是《廣論》的「毗婆舍那」,也就是「 止」、「觀」兩個當中「觀」的部分。尤其是《略論》的「毗婆舍那」,是宗大師在圓寂 之前寫的最最究竟的一個講述中觀龍樹菩薩思想的論典,而且把它轉成為實修的一種方式 ,所以說非常地完美。大家一定要看這樣的東西。另外,克珠傑大師有個叫東吞的中觀論 。賈曹傑有《寶性論釋》、《入菩薩行論釋》、《寶鬘論釋》。為什麼把這些列在這個當 中呢?因為《入菩薩行論》本身屬於是以中觀應成的見解為主題的,《寶性論釋》也是解 釋這個的,所以這些都屬於中觀範疇的,是需要看的東西。 這樣,以上我把學五部大論需要看的書跟大家說了一遍。我認為這對有心人是一定會 有說明的;對那些沒有此心的人只能敬請原諒了,因為我這個地方說的這些內容跟你們直 接的修行或許沒有太直接的關係,雖然間接的關係還是有的。大概是這樣。 四、要注意學習方法 在讀這些五部大論的時候,不要只是看看書,翻翻書,不要流于書面的意思,要挖掘 其內容。說到這的時候,我和大家講講我個人的體會。我看過很多的書,我對宗喀巴大師 、賈曹傑大師的書是那麼地崇拜,為什麼?因為寫書大致上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從 頭到尾解釋得很通很順,再複雜的東西,不把東西挖出來,在上面填平一點土,就過去了 。這看起來很完美,但是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它就是一個平的。這種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呢 ?適合於不愛較真的人、大致知道其意思就行了,對這樣的人是比較適合的。可是宗喀巴 大師、賈曹傑、克珠傑的書偏偏不是這樣的。那是什麼?文字基本不解釋。為什麼呢?你 是藏人,不懂藏語那就該學習藏語,他們是沒有功夫給你講藏語的,你直接去看就行了, 不解釋。那他解釋什麼呢?他們把那裡面所有的麻煩全部挖出來,挖出來所有的麻煩和難 題,把所有的難題全部剖開讓你看到。當你一看到這些東西的時候,你僅有的文字上的理 解已經全部破碎了,已經沒有了,讓人很痛苦,覺得不知所措。怎麼辦呢?這事很麻煩了 ,還有那麼多的麻煩。然後他一一地解剖,解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剩下來的他不解剖, 為什麼?按照這個理路下去的話,你自己能解剖,不用他老人家麻煩。所以解剖到差不多 的時候就放在那兒,讓你繼續解剖下去。 打個比方,《般若心經》,其實學《般若心經》有何難?我給你講一個小時,把《般 若心經》講完了,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學《般若心經》很難啊,我給你講7年 也未必能講得清楚。為什麼呢?因為它那裡面有太多的麻煩。所以說,懂文字是一回事, 真正地懂其裡面的邏輯關係、其裡面的難題,破解那些難題,而讓自己的內心當中再也沒 有任何疑惑,再也沒有任何疑難,那是非常難的。像這樣的東西適合於誰呢?適合於用心 的人。什麼叫用心的人呢?不甘心于只是看看文面就可以了,想找點麻煩、解決一點麻煩 的人。所以說,學習千萬不要只看文面的意思就過去了,這不行的。一定要學會裡面的每 一個細節的內容,包括顯現的意思,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意思,還有它所映射的其他內容。 不但要通達這樣的內容,而且還要知道,在辯論當中,我怎麼樣辯答才能夠解釋清楚這個 問題呢?不但辯答的時候能夠解釋清楚,堵人家的嘴,而且在對實際內容的理解上,怎麼 樣才能達到最合理化、最不相互矛盾呢?學過辯論的人都知道,你未必通達這個內容、也 可以堵別人的嘴。但你把這個學會之後,就把疑惑也堵掉了。要能夠非常合情合理地回答 問題。再一個就是,不但能夠回答,還能把這個納入到自己的實修當中,規範自我的行為 ,言談舉止和起心動念的時候,直接用得著。我們研究了半天的理論,這個理論若不能轉 化為實踐的話,那是空理論,是不現實的理論,是沒有用的理論。這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不管學習顯宗還是學習密法,要學會一個良好的規矩,那是什麼?你所學的論 的根本頌把它背下來。只要把根本頌背下來,以後你每天有空的時候背一背,你永遠也不 會忘掉它。否則你在老師面前聽的時候是津津有味,聽得懂,但下去之後過三五天,就連 條目都不清楚了,就不明白了,這時候你的理論就變成了一個空架子,自己以為知道,但 實際上一問三不知,乾脆就不清楚。所以說背下來根本頌及其扼要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 在辯答的時候,考格西學位辯答的時候和平時辯答的時候,不要忙著炫耀自己有多麼 大的學問、自己有多麼地厲害,要在辯答當中學會尋找寶貝。什麼寶貝?藏在別人智慧當 中的、你所不具有的那些寶貝。在辯答的過程當中要留意,誰回答的內容更合理、更完美 、更到位。只有這樣,你才能在每一次的辯答過程中,得到很多很多的收益。為什麼說三 大寺那麼好,說大寺院的學習那麼好?其實看的書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別,教的老師 也差不多是一樣的。但不一樣的是什麼?人多智慧多,智慧多分析這個問題的能力就多, 在這樣的辯答當中,你不看書也能夠得到很多很多非常經典的理解和非常精確的認識,這 就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五、重在信仰與智慧上下功夫 最後一個,我們不管怎麼著,學也好,辯也好,跟別人講也好,作為一個學佛人,一 個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有一個東西,那就是信仰,要有非常虔誠的信仰和非常敏銳的智 慧,這是能夠實現現前和究竟利益的根本。這不是我說的,是龍樹菩薩說的。人所求者只 有兩個,一個是現前的人天安樂,一個是究竟的解脫。無論是現前安樂,還是究竟解脫, 其前提只有兩個,一個是信仰,再一個是智慧。《寶鬘論》裡面說:「淨信能持法,有慧 具正知」。什麼意思呢?有了非常虔誠的信仰之後,你就會按規矩辦,不會違反規矩。什 麼規矩啊?戒學所說的別解脫戒、菩薩律儀、密法的根本戒等等,不違反戒律。第二,不 做任何惡業,能夠令自己守得住,所以說要有虔誠的信仰非常重要。其實在這個問題上, 我們和西方人有一個特別大的區別,中國人過年的時候向父母叩拜;西方人說:「人怎麼 可以拜人呢?只可以拜神,人拜人是不可以的。」我看這是謬論。你拜別人,才會有人來 拜你;你要不拜你的父母,你的兒子怎麼會來拜你呢,對吧?你要不尊重你的領導,你的 手下怎麼會尊重你呢?再說,尤其是拜佛、拜法、拜僧,不是拜一個外在的萬能的力量來 拯救我、做如何如何事,而是要以佛所說的法來改變我的內心,需要僧寶、高僧大德的說 明,所以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拜,就有信仰。我們有多大的信仰,我們的佛 學知識就會對我們有多大的用處。如果我們把佛學知識僅僅當做一種文化,僅把它當成一 種欣賞品的時候,它就不會變成讓你自我完美的工具。其實說白了,所有的知識都是工具 。拿這個工具來幹什麼呢?有的是拿來自我完美的,有的是拿來辦一些事的。而佛學知識 不是用來辦事的,而是用來完美自我的內心,在完美自我內心的同時,完美相信你的人, 令自他心中一切災禍來源的貪欲、嗔恨、愚昧、自私、傲慢、執著、狂熱、嫉妒、頑固、 疑心等等垢染清除掉,令信仰、佈施、多聞、有慚愧之心、有智慧等等的,以及佈施、持 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等的、利益自己又利益他人、讓自己開心快樂又讓一切周 圍的人開心的這些功德心,相續中沒有的令其生起,已有的令其增長廣大,這就是我們為 什麼要學佛的目的。 第五部分、關於學習制度的改進意見 接下來,下面有我個人的一些想法。在我們現在的這種社會,21世紀社會的前提下, 我們要學習這些非常深的理論,或者培養這樣的僧才的話,應該做什麼? 一、學期的長短 我認為第一個,剛才說了,宗大師和他們那個時代的人學習的時間過短,而規範之後 學習的時間又過長。為什麼說過短呢?因為,若不是像宗喀巴大師、克珠傑大師這樣有大 智慧的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是學不會這些大論典的,太短了。但是,光學顯宗就學19年 ,說實話也比較長。所以我個人的建議就是,在不影響學習品質的前提下,能不能縮短一 點,比如說縮短到10年、縮短到8年。如果把這個8年、10年充分地利用好,達到以前學18 年或者19年的成果,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是第一個。 二、學時的增減 第二個,每天學習的時間可以加長一點。我知道,我們三大寺也好,在那裡學習的時 候,每天基本上是一節課,而一節課是一個多小時,我覺得太短。我認為可有兩種做法: 第一種作法是每天四節課,一個多小時為一節課,上午兩節,下午兩節,這樣的話,學習 的量可以加四倍,除開一些辯經的時間等等,對吧。還有一種辦法,四節課裡面不是一樣 的課,四節課裡面,兩節是般若,兩節是中觀,這也是一種辦法。總之聽課的時間可以增 大,然後把在寺院學習的時間稍微縮短一些。這樣的話,一定能夠保證品質,同時也能夠 縮短一些時間。這是我個人的第二個想法,不一定成熟。 三、學習模式的調整 第三個,在學習的模式上,我有個看法,在宗大師時代的時候,非常重視佛經和印度 的論典、西藏的論典結合起來看。規範之後的學習還要面對很多壓力。什麼壓力呢?主要 是辯經的壓力。正因為辯經的壓力,生怕掌握不住自己教科書的觀點,所以天天貓在自己 教科書的總義和辨析裡邊,偶爾去別的地方找點刺,找點毛病,在宗喀巴大師、克珠傑大 師有些宣說方式不同的地方拿過來,取些毛病,然後繼續辯論。我覺得這個不算太好。我 認為最理想的辦法,能不能夠首先把根本的佛經找到,然後把解釋根本佛經的論典找到, 與印度的解釋、西藏的解釋、各個劄倉的教科書結合起來看,這樣一定會變得非常完美。 我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試過。我這幾年,有人罵我沒完沒了,你看我,講那麼長時間還 沒有講完般若的第一品,已經五年了,人家三年就完事了,我第五年還沒完,明年第六年 了,翻了一倍了,沒完沒了,就有人這麼說。但是我還是願意挨駡。為什麼呢?我到內地 來了之後,開創了一種新的模式,是什麼模式呢?把《二萬頌》拿出來,把《現觀莊嚴論 》拿出來,把《現觀莊嚴論》的注釋和宗喀巴大師的這些拿出來對著。然後說清楚:這是 經,這個是經的第一個解釋《現觀莊嚴論》,這個是經和論的結合的第一部書《二萬頌光 明釋》,這個是《八品二萬頌》,這個是《八千頌莊嚴光明釋》,這個是宗大師的《金鬘 論》,這個是賈曹傑的《心要莊嚴疏》,這個是我沙拉昧劄倉的某某論典。一個個地解釋 清楚,很耗費時間,有很多人就不耐煩了。但是我願意這樣。為什麼?是這樣,我就想, 學是學了,但沒通達,白搭;若學得基本明白了,即便你耽擱的時間再長也是值得的。所 以我認為,經和根本論,和印度的注釋、西藏的注釋的結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定不 能夠落下這個東西。這是我的第三個建議。假如我們在內地開辦「五部大論」的學習的話 ,我建議一定要這樣做,而且漢文裡面可以參考的地方也很多。打個比方,龍樹菩薩所著 的《大智度論》。我說龍樹菩薩所著,因為我承認是龍樹菩薩所著的,這是前提。有人說 不是。但管它是不是,我認為是。去年冬天的時候,我的師父問我,120個三摩地是什麼 ?讓我解釋。我解釋不出來,只能給師父應付應付,字面上解釋解釋。但我心裡都不滿意 ,我估計師父可能更不滿意。這個把我給難住了,我在飛機裡面一點都不舒服,然後我就 打開電腦,把藏文的、印度的注釋都翻開,翻開《二萬頌》的釋,沒有一個解釋120個三 摩地的,沒有,西藏的,包括宗喀巴大師父子三尊的都沒有。那怎麼辦呢?我想到了《大 智度論》,《大智度論》應該有,一翻開《大智度論》,《大智度論》和這裡面有個區別 在哪裡呢?120個三摩地,其實玄奘版的《二萬頌》只有113個三摩地,藏文裡面有120個 三摩地,鳩摩羅什版的裡面有108個三摩地。而且龍樹菩薩斷定是108個三摩地。他說什麼 呢:「前面以18空性來解釋慧學現象,由108個三摩地來解釋心學。」就這麼說的。然後 他把《二萬頌》裡面的108個三摩地、每一個三摩地的解釋、比喻和一些不同的解釋,都 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我感到很吃驚。我高興得不得了,馬上就翻譯成藏文,大概 翻譯了20多個三摩地,瀋陽進行完了法會之後,馬上就回去,到了成都之後馬上給師父交 差。師父好高興,他說:「你一定要把這108個三摩地的解釋翻譯過來。」可惜後來我一 忙,又沒時間了。但是我一定會把它翻譯成藏文的,因為到目前為止,藏文裡面沒有這 108個三摩地的解釋,藏文《甘珠爾》和《丹珠爾》裡面都沒有。這就是一個例子,漢文 和藏文的這些經典的互補性是非常強的。剛才我說的是從漢文補充藏文,同樣地,漢文所 缺、藏文可以補的那就不計其數了。所以說,這兩個本是一個經典,但是注解的這些地方 全、那些地方不全,所以也有非常重要的互補性。這是我跟大家說的。不僅僅要看藏文和 印度文的,也要看看漢文,要注意漢文,學習漢文的目的不僅僅是給漢人講,要跟漢人學 一學,因為有的東西藏文沒有漢文有,有的東西漢文沒有藏文有,這都是互補的,非常重 要。 四、努力學習多種語言 第四個建議是,學習五部大論的人,一定要基礎知識非常完美,這非常重要。尤其是 藏文、梵文、漢文,起碼要通達,如果通達英文的話就更好了。因為我和黃頭髮的人接觸 不多,所以我對這個事沒有太多深刻的認識,學了那麼幾次英文,也沒學下去,就半途而 廢了,就算了。但是,至少梵文、藏文和漢文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為什麼呢?當藏文的經 典翻譯成漢文的時候,如果你不懂梵文的話,你是沒有辦法做到非常完美的。打個比方說 ,我們藏人念藏文的「江登底......」漢人念「薄伽梵如來應正等覺」。其中你看到了沒 有,應是應供,漢文翻譯的是應供,藏文翻譯過來的是應供嗎?不是,是摧敵。摧敵和應 供根本就是不搭邊的嘛。但是梵文的「阿拉漢」,既可以翻譯成「摧敵」,也可以翻譯成 「應供」,因為它有雙重意思,這樣一看就了知了。若不懂梵文的話,藏文和漢文之間的 翻譯非常難,很艱難。所以我希望未來學習五部大論的人,既精通漢文、又精通藏文、又 精通梵文,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也要有一些現代的知識,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學以致用,重在修心 第五個,我個人認為,不管學習五部大論也好,做什麼也好,一定不能離開修心,一 定不能離開菩提道次第的修行,一定不能離開《入菩薩行論》的修行,一定不能離開《修 心七要》和《修心日光論》的修行。為什麼呢?有了這些之後,你所學的東西就變成為良 藥,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你所學的東西變成劇毒還是良藥,是說不清楚的,可能是學問越 大傲慢越大,學問越大火氣越大,學問越大鬼點子越多!所以我認為知識和修行必須同步 。要這樣同步的話,一定要把所學的知識轉化成修心的內容,這樣才能夠學問越大修養越 好,學問越大越慈悲、越智慧、越道德、越完美,我認為這非常重要。因此,學五部大論 等等的佛教哲學的同時,學菩提道次第,學《入菩薩行論》,學《修心七要》來修自己的 心,讓這些知識和學問來調伏自己內心的煩惱和毛病,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我個人的一 點意見。 第六部分、與時俱進,利國利民 第六個,我們的學習要適應當代的社會。我在想很簡單的一種辦法,當我們能夠做到 利益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天下蒼生、利益一切有情的時候,不管是什麼時代都適應了, 不管是什麼時候都需要。所以我覺得我們適應這個社會的最佳的辦法就是做到自利利他、 利國利民、利天下一切蒼生。 這就是我今天作的簡單的報告。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願一切有情俱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 ~四無量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2.31 (09/30 18:03)
Lunakaoru:隨喜讚嘆 10/01 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