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五部大論   不少人把藏傳密宗和藏傳佛教混為一談,實際上,前者僅是後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密法,藏地盛行的佛法還含有極為龐大、周全的顯教體系。因此可以說,藏傳佛教 是一個顯密圓融的佛法寶庫。下面就對藏傳教法的基本常識做點概略介紹。   釋尊在印度聖地初中後三轉法輪,其中初轉謂四諦法輪,二轉謂般若無相法輪,三轉 謂善抉擇法輪,主要宣說光明如來藏。由於佛經深奧,難以悟入,為使後世學人能夠善解 佛意,許多印度聖祖遂謹承如來密意,造論釋經。藏人極為推崇的瞻洲“二聖六莊嚴”( “二聖”指宏律大德釋迦光和功德光;“六莊嚴”是:精通中觀學的龍樹、聖天論師,精 通對法學的無著、世親論師,精通因明學的陳那、法稱論師),就是當時的代表人物。隨 著佛法傳入西藏,印度大班智達和藏族大譯師將印土流傳的大量殊勝經論譯成藏文,之後 于不斷講聞抉擇、善加弘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五部大論”為核心的顯宗教法體系 。   名聞遐邇的“五部大論”,究竟何所指呢?它們是:戒律、俱舍、因明、中觀和般若 。此為總的分類,在每類之下還含有若干具體的教典。下面逐一介紹:   一、戒律。 總的來說,包含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和密乘三昧耶戒。藏地盛行的小乘戒為一 切有部律,最重要的論著是功德光尊者的《戒律根本論》(另譯名為《律經》),共九卷 二千七百頌。尊者自幼善學一切明論,在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曾師從世親菩薩深入研習 大小乘教法,通過勤奮修持生起勝妙證德,尤其飽餐世尊戒律甘露之精華,為上師四大心 子之一。他造的《戒律根本論》總攝一切有部律學精要,依出離戒廣釋應止應行之學處, 是聲聞乘增上戒學的大珍寶藏。該論從生起出離心後如何求戒受戒講起,次第述及受戒後 如何防止犯戒、如何嚴格奉行出家人的生活行持等,條理井然諄諄教誨,具有很強的指導 意義。此外,釋迦光尊者的《戒律三百頌》,薩嘎拉阿羅漢的《花鬘論》(漢譯名《根本 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等律學要典,也很受重視。通過對增上戒學的廣聞博思和精嚴行 持,使藏地出家僧眾得以善護戒體,從而為證取出世無漏智慧提供了保障。   益西彭措堪布仁波切在戒律學名著《走向解脫》中,介紹了藏地別解脫戒的傳承情況 :“律藏分經典和論典,經典有《雜阿含經》、《四分律》、《僧祗律》、根本說一切有 部的《毗奈耶經》、《律本事》、《律上分》等等。按論典來說,《四分律》的論典首推 唐朝道宣律師所著的《南山三大律》,在有部律中,當首推德光尊者(又稱功德光尊者) 所著的《戒律根本論》,在這部論中,德光尊者歸納了佛在世時所制戒律的全部學處,詳 細敘述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的開遮持犯。德光尊者是世親菩薩的四大弟子之一,約西元六 世紀人,精通三藏,他的著作有《戒律根本論》及《自釋》、《百一羯摩論》等,眾多大 德授記為三地菩薩,與釋迦光共同列為印度二聖六莊嚴中的二聖。德光尊者最著名弟子是 法友論師,他著有《戒律根本論大疏》,後代的智賢律師(又譯為智慧妙)等主要引用法 友律師觀點。釋迦光尊者是德光尊者同時代人,他的著作主要關於沙彌戒方面,有《戒律 三百頌》等。雖然印度很多有關戒律的論典已譯成藏文,但最為重要首推這兩部論典。   而在藏地所造的戒律論典中,最為推崇由智賢律師所造的關於《戒律根本論》的兩部 注疏——《戒律根本論善解日光教海疏》和《戒律根本論善解月光教海疏》(簡稱《日光 疏》和《月光疏》)。佛在《華嚴經》中曾授記將來在雪山藏地有名為智賢的比丘廣宏戒 律,並授記了他的重要論著。在藏地,無論是哪個教派都共推這兩部論,並視為與佛陀宣 說無二,因這兩部論典完全按照印度論師所造有關戒律的論典所造,而印度論師所造論典 又完全追隨佛陀的言教,且傳承又從未中斷過。   智賢律師在《日光疏》中明確指出,講解抉擇戒律的時候,教證比理證更為重要,因 凡夫無法衡量受持戒律的功德與破戒的過患,即使是菩薩,對因果的細微處也難以自力了 知,只能憑藉佛的一切智智的觀察結果才能明瞭,這與因明、俱舍中教證和理證同等重要 有所不同。”   大乘菩薩戒方面,主要依止《虛空藏經》、《瑜珈師地論菩薩戒品》、《菩薩戒二十 頌》等。受持菩薩戒的方法有龍樹菩薩傳下的甚深見派,和無著菩薩傳下的廣大行派兩種 。前者承許在菩提心生起後可直接受菩薩戒,而後者認為應先受持七種別解脫戒中的任一 種,方可受菩薩戒。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解釋道:“其實,中 觀與唯識這兩種觀點也不相違。發心時雖然未命名別解脫戒,實際上都必須發誓不殺生等 ,從這一點來說所依身份是相同的。亦即謂具備不損害眾生之心才能得到菩薩戒。如果( 七種)別解脫戒中任何一(種)戒也不能受持,則無法獲得菩薩戒,因為與發心學處相違 。”菩薩戒含有禁惡行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攝眾生戒),此三聚淨 戒全面規範了大乘學人的思想行為,是大乘顯密佛子均應淨心奉持之處。   密宗的三昧耶戒,在相應續部論著中有詳述。其性質的嚴厲、守持的難度、淨持的功 德等許多方面,都超過了顯宗戒律。   二、俱舍。 在藏傳佛教中,有“上下”俱舍之說。“上俱舍”是指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毗達磨集 論》,此中有與小乘共通之處,也有大乘的不共觀點;“下俱舍”即世親論師的《阿毗達 磨俱舍論》(含頌詞及自釋)。藏地大德於大乘俱舍多有闡揚,然小乘俱舍學的興盛繁榮 ,則更勝一籌,幾乎每座正規寺院,都將世親俱舍定為必修課。該論述及的蘊界處、器情 世間、業果隨眠、道位智定等基本法理,不僅是小乘學人所應研習之處,對於大乘安立世 俗名言、發展理論體系等來說,也具有重要意義。由於藏漢兩地《俱舍論》譯本都是頌詞 八品、自釋九品,大同小異,故不贅述。   三、因明。 此是內道和外道共有的學科,然而嚴格來講,二者之間有很大差異。其共通處為三相 推理的量式(即宗法、同品周遍、異品周遍)等,不同處主要體現在各自欲成之法上。外 道希望通過推理成立神我、大自在天等遍計法,而內道卻以之證成:佛陀是量士夫;佛法 是解脫正道;前生後世、因果輪回真實不虛……,同時兼破外道邪說。   內道因明學,最早見於佛經,後於祖師論著(如《瑜珈師地論》)中也有述及。真正 開宗立派、將其弘揚光大者,乃陳那、法稱論師。陳那論師根據第三轉法輪所述因果之能 生所生關係及法的不變本性,撰寫了一百餘部短小精闢的因明論著,後得文殊菩薩加持攝 受,將這些零散篇章輯為《集量論》一書,含現量品、自利品、觀違礙品、他利品、觀譬 喻品、觀能破品共六品內容。法稱論師是陳那論師的再傳弟子,為進一步闡發《集量論》 深義,撰寫了“因明七論”,其中《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為主論,《因滴 論》、《關係論》、《悟他論》、《諍理論》為支分論。《釋量論》專從句義兩方面解釋 《集量論》,廣破他宗,建立自宗,最高抉擇到唯識見,被後人奉為隨理唯識的根本論典 。後來,藏地號為“第二法稱”的大智者薩迦班智達將“因明七論”所有義理總攝一處, 撰寫了《量理寶藏論》。此論一經問世,便迅速傳播開來,各教派爭相傳講,成為通達因 明學的一部要典。   四、中觀。 佛陀於第二轉般若無相法輪諸了義經部中,宣說了遠離一切邊執戲論、極為不住之大 空性,圓滿開顯了現空雙運大法界的勝義空分。在《楞伽經》等教典中,世尊還金口授記 大車龍樹當來應世,闡演般若經妙義。按藏傳佛教觀點,龍樹菩薩有六部自空中觀方面的 代表論著(“龍樹六論”),即《中觀根本慧論》(簡稱《中論》)、《六十正理論》、 《七十空性論》、《回諍論》、《細研磨論》、《名言成立論》。(此為自宗寧瑪派講法 ,格魯派則以《中觀寶鬘論》代替《名言成立論》)。龍樹菩薩心子聖天(提婆)論師撰 寫了《中觀四百論》,繼續闡揚龍樹自空中觀妙義及修持方便。(玄奘法師譯出的《廣百 論》僅為該論後八品,故《四百論》向無完整漢譯本。近代高僧法尊法師入藏求法時,親 睹西藏佛教界對此論的高度重視,遂據藏文譯出前八品以成完璧之美。)此時,還沒有出 現自續派和應成派的分流,因此龍樹父子學說被稱為“根本中觀”。   二派的出現,始于龍樹高足佛護論師造《佛護論》解釋《中論》義,強調只破不立無 有承認的應成精神。由此引發了清辨論師的不同意見,他於《般若燈論》中認為,佛護論 師抉擇空性時“未分開二諦,未加勝義簡別”不對。後代論師分別站在二人的立場,造論 發揮,由此逐漸形成應成、自續兩大流派。簡要來講,應成派主要抉擇聖者菩薩入根本慧 定時大空離戲的勝義境界,附述出定修法;而自續派則主要宣說菩薩出定位境界,最終仍 述及入定實相。因此,二派僅於抉擇的側重點上有所不同,實際並無矛盾,對於相應根性 的眾生而言,皆是勝妙甘露。   將應成見發揚光大的一位傑出祖師,是那爛陀寺大堪布月稱菩薩。他造有《中論》的 句釋《顯句論》和義釋《入中論》,以及歸攝中觀實修竅訣的《入慧論》,無餘開顯了龍 樹中觀妙義。此外,月稱論師還著有《六十正理論廣釋》、《中觀四百論廣釋》等大量論 典,為闡揚中觀應成派大空離戲的了義正見作出極大貢獻。   千百年來,藏地講授自空中觀時,普遍採用的教材即是《中論》、《中觀四百論》和 《入中論》。無數學人通過研習這些善說,生起清淨的空性正見,證悟勝義實相。   於此需要特別指出,第三轉法輪的了義精髓——光明如來藏,在藏地一般稱做“他空 中觀”,並且受到了極大重視。《寶性論》等闡顯如來藏妙義的殊勝論典,被華智仁波切 、麥彭仁波切等聖祖譽為連接顯密教法的橋樑,廣為弘揚。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的完美結 合,為大乘佛子生起現空雙運中道實相正見鋪平了道路。   五、般若。 此處的“般若”,特指開顯第二轉法輪實際修證次第的《現觀(證)莊嚴論》,由於 此論內容與抉擇空性見解的中觀論典側重點不同且相輔相成,故有必要專列一科加以闡揚 。雖然般若經本身就含有現證空性的修道次第,然普通學人憑自力難以通達,所以彌勒菩 薩就造了這部論著加以開顯。   《現觀莊嚴論》把般若經的每一會都分作八大段來闡釋:一、一切相(種)智;二、 道相(種)智;三、一切智;四、圓滿一切相現觀加行;五、頂現觀加行;六、漸漸次現 觀加行(或稱次第現觀加行);七、一刹那現觀加行;八、法身。由此構成《現觀莊嚴論 》八品的主要內容,前三品講境,次四品加行講因,末一品法身事業講果,共有七十種法 義,此即藏地常說的“八品七十義”。其具體名目如法尊法師《現觀莊嚴論八品七十義略 解》中雲:   “第一段十事者:一、發心;二、教授;三、順決擇分;四、正行所依之法界,又叫 能成之依;五、所緣;六、所為事;七、鎧甲;八、趣入;九、資糧;十、出離。   第二段十一事:一、映奪等;二、知聲聞道;三、知麟喻道;四、菩薩見道;五、修 道作用;六、勝解修道;七、贊事揚;八、回向修道;九、隨喜修道;十、引發修道;十 一、最清淨修道。   第三段九事者:一、由智不住生死;二、由悲不住寂滅;三、非方便遙遠;四、正方 便鄰近;五、所治品;六、對治品;七、加行;八、彼平等性;九、聲聞等見道。   第四段中十一事:一、行相;二、加行;三、功德;四、過失;五、性相;六、順解 脫分;七、順決擇分;八、不退轉眾;九、生死涅槃平等性;十、無上清淨刹土;十一、 善巧方便。   第五段有八事:一、暖位利根菩薩的十二種相;二、頂位的十六增長;三、忍位的堅 穩;四、世第一法的心遍住;五、見道中的所治能治;六、修道中的能所治;七、無間定 ;八、邪執。   第六段中十三事者:一、佈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靜慮;六、般 若;七、念佛;八、念法;九、念僧;十、念戒;十一、念天;十二、念舍;十三、無性 自性漸次現觀加行。   第七段有四事:一、異熟刹那加行;二、非異熟刹那加行;三、無二刹那加行;四、 無相刹那加行。   第八段含四事:一、自性身;二、圓滿報身;三、變化身;四、法身;附屬著佛的利 他事業。”   對這部大論,藏地佛教界極其重視,各教派均列為必修課。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虛 大師在《現觀莊嚴論序》中,也對該論推崇備至:“聞西藏所傳慈氏五論,以現觀莊嚴為 必習,因亟勸法尊譯師出其頌並略釋之。乍觀一切相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 四加行分上中下(中略)四身差別及智身二十一聚與二十七事業等,玄旨稠迭,驚歎得未 曾有。已而取大般若第一會第二會第四會對照之,則燦焉秩焉,皆經文固有之義層也。然 直閱般若經者,易以繁複生厭!大智度宗實相以推辯諸法無不盡,雖汪洋恣肆哉,亦曾莫 得其統諸。自非補處深智,安能以三智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綸貫經義,若網之 在綱,有條而不紊耶?運瑜伽巧分別相,彰般若無分別性,得斯論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 之精髓充矣!”   上面對五部大論作了一番簡介,現在來談它們的歸屬問題。 俱舍與戒律,雖可與相關大乘教法結合講授,但就主要內容而言,可攝於小乘法中。 我們知道,小乘聖果來自正確的見解和清淨的行為,而俱舍和戒律,恰好是二者之根本所 依。 《俱舍論》全面抉擇了小乘正見——蘊界處、根、世間、業、隨眠、賢聖、智、禪定 以及人無我空性等,律部則詳述護戒的意義與方法、受戒持戒應遣除的障礙及需具備的順 緣,嚴格規範了學人的行為。兩方面內容結合起來,即是小乘教法的基礎。倘若見解無誤 然戒律(行為)有虧,就像有眼無足的人一樣,空睹遠景卻難積跬步。反之,若持戒清淨 然了無正見,則如何精勤也無法證得小乘聖果。因為人我執的直接對治法唯是人無我空性 ,其餘功德都不能從根本上摧破我執煩惱。有戒無見,就像瞎眼健足者一樣,如何盲走也 無法到達目的地。若能見行俱淨,則如人眼足俱全,可速至所欲之處。   小乘佛法是大乘的基礎,為了對世尊初轉正法給予充分尊重,同時也是為了循序漸進 融會貫通,藏地各教派都相當重視戒律和俱舍的修學。在格魯派某些寺院裡面,僧人們甚 至被要求用七年時間專門研習《俱舍論》,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另外三大論皆屬大乘佛法,其中因明為世俗諦攝,中觀和般若在究竟上屬於勝義法門 。這是因為,因明旨在抉擇世間名言正理,其極致——隨理唯識尚未舍離對內在心識的實 執;而中觀所抉擇的雙運大法界則是聖者入定及佛陀的境界,《現觀莊嚴論》是宣說實證 此境的道位次第,故均為勝義之法。   藏地的顯宗教法,並不能全都包納在五部大論之中,但這些論著的確具有很強的代表 性,也較全面地覆蓋了顯宗主要法義,所以將其列為學修重點是十分合理的。通達了五部 大論、龍樹六論、彌勒五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現 觀莊嚴論》、《究竟一乘寶性論》)等顯宗要典,可以深刻領悟如來三轉法輪的密意和現 空雙運實相,在此基礎上修學(第四轉)金剛密乘,就比較方便了。 本文摘自《般若鋒兮金剛焰》(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釋智誠、秋吉彭措著作) http://www.chandao.com/zangchuanfojiao/81/87131.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13
Insurance:隨喜分享^^ 211.78.179.157 04/24 12:40
visorkk:大推 121.254.67.88 04/24 12:42
horcetian:感謝分享~ 163.25.118.137 04/24 12:43
newsoulist:感恩分享^^ 125.232.142.60 04/24 23:34
Cid:以前讀達賴喇嘛的著作時有個印象是: 藏傳是立 61.228.38.114 04/24 23:42
Cid:基於中觀思想而開展的, 而對唯識的論述則較多 61.228.38.114 04/24 23:44
Cid:批判; 那麼為何唯識學的俱舍論會在此被列入呢? 61.228.38.114 04/24 23:45
visorkk:未必 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有引唯識 121.254.67.88 04/24 23:58
visorkk:也許我們都還看不到全豹吧 121.254.67.88 04/24 23:58
cool810:世親是在一切有部出家(後才轉入大乘),他 58.99.10.13 04/25 00:45
cool810:的俱舍論是早期的作品,從有部過渡到經說 58.99.10.13 04/25 00:46
cool810:部的作品,並不屬於唯識。 58.99.10.13 04/25 00:47
cool810:藏傳佛教雖抉擇中觀為究竟,但在學習上是 58.99.10.13 04/25 00:47
cool810:依毗婆沙、經部、唯識、中觀的宗義次第安 58.99.10.13 04/25 00:48
cool810:立增上,故屬對法學的<俱舍>也屬必學。 58.99.10.13 04/25 00:48
cool810:這個學習次第標示著吾人內心智慧發展的階 58.99.10.13 04/25 00:49
cool810:梯;上部宗要依下部宗基礎才能了解其發展. 58.99.10.13 04/25 00:51
cool810:另v大提到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結合深見 58.99.10.13 04/25 00:57
cool810:傳承(文殊-龍樹)與廣行傳承(彌勒-無著)的 58.99.10.13 04/25 00:58
cool810:道次第實修論典,自然也有引用唯識; 58.99.10.13 04/25 00:59
cool810:對藏系來說,一切佛語皆現為教授,只是我 58.99.10.13 04/25 00:59
cool810:們凡愚根器不知如何抉擇,故祖師大德結合 58.99.10.13 04/25 01:01
cool810:中觀深見和瑜伽廣行兩大車軌,安立次第條 58.99.10.13 04/25 01:02
cool810:貫之。 58.99.10.13 04/25 01:02
visorkk:合十 121.254.67.88 04/25 01:39
cool810:補充:世親《俱舍論》不屬於唯識,但無著 58.99.10.13 04/25 11:17
cool810:《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屬於唯識。 58.99.10.13 04/25 11:18
Crazyfire:將要從淨心文教基金會請《俱舍論》研讀 59.115.128.138 05/01 11:28
cool810:轉錄至看板 Tantric 05/23 20:35 ※ 編輯: cool810 來自: 58.99.10.71 (05/23 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