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功德之本頌》講授 雪歌仁波切 當修持止觀時,要遵循六力四作意方式,依次學習。 (一)內住心。當我們知道要正確去修止觀以前,要先去上師面前,依止一位懂得如 何修持的上師,從他那聽聞教法,知道一般心有什麼特質,所謂的禪定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境界,對心與禪定,對某些性質有所掌握,接著才有辦法在修持時掌握要領。所以,第一 個是聽聞力,以聽聞力為因,從善知識那聽聞到奢摩他修持的教法時,對它有完整的瞭解 。方法正確外,一開始修持內住心的階段,平常只有短暫的二、三秒鐘心可以定住,不久 便散亂,定住、散亂,都只有短暫的時間,但至少心可以定住在心裡面,這是內住心的層 次。 (二)續住心。以內心思惟的力量,這力量並不是一直在想,而是你專注禪修現在我 們禪修應怎麼做才正確,在禪修當下把心放在現在這做法正確嗎?有沒有掌握要領?這也 是真正的思惟力量,在這之前我們已經完全懂了。在禪修當中用思惟力量,運用得當純熟 時,就可以讓心住於所緣境,住的比較久,多久呢?差不多你念誦唵瑪尼貝美吽一圈心都 不會散亂的時間,念一圈大概比如說一分鐘,一分鐘都不會散亂,這就很不錯,持續一分 鐘都不散亂的心,就進入第二階段的續住心,在第二續住心時,你可以在一分鐘左右的時 間心專注上面,但不久便散亂。 (三)補住心。即原本在緣境,但你還會散亂到其他地方,這時你又要用剛剛的思惟 力看現在有沒有做對。散亂,再拉回來、補回來,這時叫補住心。補住心所用的修持力叫 念力,用念力可增長我們對補住心的禪定。念力可分為二種,一為起初的念力,第二是圓 滿的念力。起初的念力是一開始你去運用時還不是很純熟,但是圓滿念力就是指說你幾乎 可以很純熟的去掌控你的念頭,這時你用圓滿的念力,就可以達到第四住心。 (四)近住心。一般在修持上判斷昏沉、掉舉是最困難的,也是最重要的。 所謂的昏沉是將心專注在所緣境時,會產生一些情況,比如對境不清楚,把心專注所 緣境即取所緣境的道力不清明。在此可分為三類:所謂的昏沉可分為細微的、中等的、粗 分的昏況三種層次。 (1)細微:當我們的心安住在所緣境上,如果說當心執取這所緣境時它是清楚的, 所緣境清楚顯現力量有的話,清楚是很有力的顯現,但心執取的勁道不夠,這叫細微的。 即你心專注在前面的觀修上面,你專注這些相非常清楚,以清楚的勁道來講是足夠,但執 取的勁道不足。就如你講話雖然很清楚,但講話太小聲,講話的勁道不夠,這是細微的。 (2)中等:指不但心中勁道沒有,而且前面觀修所緣的境清楚的勁道也不夠(看得 到但不是完整的清楚)。 (3)粗分:在中等的是心中執取的勁道也沒有,所緣境清楚的勁道也沒有,但是, 我們心還是執取,沒有忘失所緣。我們是心有執取的觀修,所執取的所緣境同樣有顯現出 來,但不清楚、勁道不夠,二者之間都是如此,這是中等。但以粗分來講,我們甚至連所 緣境都不見了,整個都昏沉了,此時不能說執取心沒有,而是執取的心昏暗了,像睡著一 樣,若有似無。快睡著時,你跟他講話,他說不定也講不太清楚,類似這樣子,心像昏睡 ,但還不是昏睡。 以掉舉來講,也可分為粗、中、細三種層次。 (1)粗分:指心本來觀修,但整個散亂到其他地方,心沒有執取,所緣境當然不見 (2)中等:指心有緣在所緣上,但執取的道力比較弱,雖緣在此,但它還是會跑在 其他地方又回來,來來回回的,短暫妄念會生起,使你所執持的地方變成比較細的層次, 不像第一種完全散亂,第二種是偶爾會想到其他的東西,往往返返。 (3)細微:完全不會散亂,但心是執取,只是太亢奮,沒有辦法定下,觀的所緣境 清楚,但心太亢奮無法定下來,這是細微的掉舉。 -- ~ 諸佛正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善 為利有情願成佛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205.7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