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功德之本頌》講授(3) 雪歌仁波切 在佛陀的教導裡,四聖諦中的苦諦可由四個特徵來認識,即無常、苦、空、無我。 “無常”。所有輪迴當中,一切萬法沒有辦法讓我們依靠,不值得我們依賴,主要原 因是它們都會改變,這就是無常的內涵。在輪迴中,以我們自己的身體來看,我們這身體 也是無常的。不只外在器世間,甚至有情世間,即有生命和沒生命的都是無常。我們現在 輪迴的情器世間所有一切都是無常,都是剎那生滅法。 “苦”。這些剎那生滅法完全超乎我們的控制能力,也就是這些生滅變化都受制於業 和煩惱,對這種不自在、不自主的情況就是無常的苦行相。剛所言的無常是剎那變化,而 苦則是這種變化受制於業和煩惱,我們不能自主自在。 “空”。比如一個東西的形成,其本身剎那剎那都會變化,而且由於它是由業和煩惱 形成的,即使住於存在的時刻當下,其自己也是沒有可以自主的力量,完全受制於其他組 成的因緣。以人來講,我們現在這個人身是由過去的業和煩惱而來的,這身體是由五蘊和 合而成。五蘊中沒有一個具有獨立自主的特性,也就是沒有一個是有我的,這表示人的存 在是完全依賴其他因緣才能成立。當更深一層思考時,會發現這一切沒有自主或獨立存在 力量的事物是非常脆弱的。這裡所講的空不是空性,而是他義之我空。以人而言即指離開 五蘊之外,沒有一個獨立的力量可以主宰。眾生是五蘊的和合,五蘊之外沒有任何有力量 的我可以控制它們。我們就像五蘊時常不由自主在變動,這是非常脆弱的。 “無我”。空指的是事物完全依賴因緣和合才可以形成,不但沒有辦法從外面能找到 一個可以支撐它們獨立自主的力量,甚至在其本身也同樣沒有。以人來講,人是五蘊的和 合,除色受想行識之外沒辦法找到主宰的力量外,在色受想行識當中也沒辦法找到一個獨 立自主的我,即它們完全沒有自主的力量,這就是無我的意思。 苦諦的四個行相是越來越細微的,從粗顯的無常至苦、空時比較細微,到無我時是對 整個五蘊中的色受想行識瞭解到它們完全沒有自主的能力,這樣,我們內心會對它們完全 絕望。以眼前的杯子舉例。看到杯子心裡會生起一種執著,覺得我可以依賴它、使用它。 可是,當發現它根本不是一個我可依靠的物件,我對它的執著就會根本瓦解。我之所以想 依賴它,是因為相信它有某種力量;當發現它實際上根本沒這力量,沒有自主能力時,這 種想依賴、依靠、執著的心自然會消滅。在輪迴中不論情世間或器世間,對一切法若用無 常、苦、空、無我四行相禪修思惟,就能對所有一切法生起厭離。無常、苦、空、無我的 次序是漸次細微,直至最細微,甚至連對它任何的期望都捨棄而生起絕對的厭離。當厭離 生起時,心中就可放下對這些的執著。心中由此四種行相生起厭離,這便是觀修苦聖諦的 要領已經達成。 經由觀察苦聖諦心生厭離時,對於輪迴我們如何才能脫離,就會生起強烈希求心,這 是就會想去尋找、探索輪迴的因是什麼。我們可以推斷現在這世所遭受的痛苦一定與現在 或以前的時間有關。現在發生的事我能知道,以前的就有些不清楚,這樣追溯會有前生後 世的觀念;思考輪迴流轉的因,就會想到前一世所造作的是什麼。 說到前一世,有些人不相信其存在。前世到底有沒有?若仔細想一想會發現,認為它 沒有的人只是口中說他沒看到,若問他用什麼來證明沒有則說不出理由來,因此這種人的 講法沒有任何根據。但按照佛法,卻可以講出很多理由來解釋甚至證明前世的存在。如過 去很多修行人,甚至一般普通人,他們曾有前世經歷的記憶,他們可以告訴你前一世的事 情。在經典中亦可用邏輯來推論,我們這一世的心識是一剎那一剎那連續不斷的,因此可 以推到如投生到母胎的最開始的心識,繼續向前,也一定有某一心識才可以連續下來;那 心識當然屬前一世。我們看這世當中的一些行為,還有我們的貪嗔癡煩惱,大概可推知這 些的生起一定都是前世造下了這種貪嗔癡的因,這世才會遵循同樣模式產生三毒。如果沒 有前一世,你認為貪嗔癡時突然蹦出來的,這根本沒有任何道理可以解釋。如此想一想這 世所有行為及所遭遇到的種種痛苦一定是前世所造作的業引生的,對這解釋有所認識後, 知道有前世外還可以瞭解現在所受的果與前世所造作的因有關。通過多翻閱有關因果輪迴 的書,對於佛陀在經典如何解釋因果以及某些人的因緣,去認真思惟的話一定可以生起信 心。對現在的輪迴有因的相信,然後繼續推演下去,便可推到業與煩惱。 相信輪迴有起因,這是集諦四行相因集生緣中的因。輪迴的流轉必定有起因,比如現 在遭受某個事情,它一定有因,相信是起源於過去所造作的業和煩惱。這業和煩惱當時造 作下去,還可解釋不是單單只有現在讓我感到痛苦,說不定以前就曾讓我受過很多痛苦, 那些痛苦都是起源於同樣的因。以殺生、偷盜等的因來講,現在的痛苦不但是從這因所起 ,甚至之前很多世中所受痛苦,也是同樣起源於這個因,說不定將來所受的痛苦也是起源 於這個因。這個因對我們所造的痛苦是不斷的,這個因叫做集。同一個因能相續生起很多 痛苦的果,這因就是集。一般說到業報有:(1)業決定;(2)業增長廣大;(3)業不 作不受;(4)業作已不滅。其中的業增長廣大所講的便是這個特質。我們造一個業後, 不是說很簡單地下次受個果報就完了,它會時常不斷去引生不同的果報。 當你造下業因,它常在不同情況下成為引生不同果報的緣與因,此時的緣叫俱生緣, 因叫近取因。我們知道“因”是個起因,即是主導者、由它生起的意思;俱生緣就是協助 讓它發生的輔助條件。你現在如果造作一個因,在某些情況下它會自己去引發痛苦,是生 起痛苦的主因或叫近取因;它跟其他因配合時叫俱生緣或助緣,助長其他痛苦的生起。因 與緣是集諦中的兩個行相。因集生緣,生指近取因,緣講的是俱生緣。譬如要造出一個這 樣的杯子,其主要材料是瓷土,瓷土就是近取因。可是要做成這樣子,當然要有人去捏用 爐子去燒;這些幫助它做成的都叫俱生緣。俱生緣與近取因二者使我們造的業因迅速成熟 ;如果現在是小的會令其增長廣大,如果是大的會迅速地成熟去遭受果報。所以,在禪修 思惟集諦的四行相時,禪修到心裡生起一定要斷除輪迴因的想法,就是得到了修持集諦的 要領。 世俗上,我們常講與某人不和。通常我們只知與他不和,但不知道起因是什麼。最主 要的因是內在的瞋恨心,只要消除那起因(瞋恨心)後,自然就時常在安樂之中。對於集 諦亦是如此,認識苦是什麼,知道苦的起因是內在的煩惱與業,斷除它,那麼痛苦就沒有 生長出的根。以上例講,自己若不認識與人不和的起因是自己內在的瞋恨心而去怪別人, 認為是他人的錯,並且火上加油助長自己的煩惱,你永遠只能在煩惱控制之下。所以,只 要認識到痛苦起因在哪裡,並將它斷除,我們就一定可以快樂。 集諦認識以後,知道痛苦的起源都是業和煩惱,就會生起一定要把它斷除的心。可是 ,到底有沒有辦法可以斷除業與煩惱你要知道。如果現在有一個煩惱你用一個方法去對治 它,另一個煩惱你要用另一個方法去消除它,你就會永遠對治不完。在枝節上一個個去做 根本沒辦法消除煩惱。所以,要找根本在哪裡。如果你能找到煩惱生起的根源,只要從根 砍斷,所有枝節就會全部枯乾。 所有煩惱的根本是我執無明。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講:“因為我而生我執,由我執 而生我所,相續造作種種業。”知道業的造作是因我們內心有我執,之後才會生起這是我 所的執著,接著造作種種的業。如果知道輪迴的起因是我執,接下來要處理的就是“我執 ”,要去看看它是否合理,是否是如量(真實或正量的意思)。如果內心我執是合理的, 你就無法消除它,因為它是真理,是合理的,你不須消除也沒辦法消除它。但實際上,它 不是真理也不是合理的,只是心裡面的想法或心裡面的相續。現在能瞭解到我執是個顛倒 、不合理的妄念,心中執著有我的想法或是執為實有的想法是不正確的,我們可以通過正 理證明,跟它相反的那種無我的見地,也就是對於無我、空性的瞭解才是合理的,是絕對 正確的。如果能瞭解我執是不合理的,是顛倒的,那麼就能相信與它相反的無我、空性一 定是合理的,不會欺騙我們,是不顛倒的。以無我、空性來修持剛好可消除我執;慢慢去 修習,很自然我們的我執就可以漸漸減低。若可消除我執,那麼建立在我執之上的我及我 所、所有的造作與煩惱等整個都連根拔起,由此,可相信解脫是有可能的,解脫確實能辦 得到。經由這樣的正理思惟,就可以相信有解脫。 就我們現在的階段,我們只是心想能解脫,希望去解脫,這只是粗淺的解脫心。真正 的希求解脫心要現證空性才能生起,這時才會相信有解脫這回事。 接著是要講解脫是什麼。解脫所講的是滅諦。滅諦的四個行相是滅、淨、妙、離。這 四個行相是對不識解脫的人所作的解釋。因為對解脫的境界很多人會產生誤解,特別是普 通的眾生和外道,他們對解脫有不同層次的認識,這是從反面認識錯誤的方向來解釋。滅 諦是指輪迴痛苦的滅除。外道亦講解脫和滅,但他們的滅不是真正的滅諦,因為外道的修 持可以以禪定的力量從欲界上升到色界,由色界再到無色界,頂多到最高層的非想非非想 天,但是這一層實際上還在輪迴中。非想非非想天的下一層是無所有天。他們修持禪定的 方法是從觀察下界的過失而上升到上一界,所以,這層滅除的就是只有到下一層的煩惱而 已,自己這層的沒辦法滅除。因為非想非非想天再也沒有上一層,這一層的煩惱沒辦法滅 除,所以他們沒辦法脫離輪迴。他們證得的果位雖可在非想非非想天停留很久時間,但即 使是千百萬劫,待福報用盡時還是會往下掉,他們只是暫時降伏煩惱,並沒有從根本斷除 。如果從根本斷除,就不會有將來墮入下界的危險;無法根本斷除煩惱就表示沒有斷除輪 迴。所以,從果上講他們沒有斷除輪迴的痛苦。 滅。內道根本斷除輪迴叫做輪迴痛苦斷滅。相對於一般外道或世間人所認知的解脫層 次,這是超出整個輪迴的。 淨。滅是從果上來看滅除了輪迴痛苦;淨指的是煩惱因淨除,是從因上來看。輪迴痛 苦是果,那輪迴的起因是什麼?是業和煩惱,所以這兒是淨除煩惱因,將輪迴三界中的煩 惱完全淨化的意思。 妙。我們通過修持可以斷除輪迴的因,即所有的煩惱,並且對於輪迴中情器世間的一 切痛苦全部滅除;輪迴痛苦都滅除後,所獲得的快樂是非常殊勝的,它比其他快樂都要殊 勝,這種快樂稱為妙。 離。如果證得了解脫輪迴的快樂,它不會再改變,而不像輪迴中的快樂轉瞬即變。這 種具穩固特質的快樂叫離。 道諦的四個行相完全對應於滅諦的四行相,道諦裡的“道、如、行、出”可以用滅諦 的“滅、淨、妙、離”互相配合解釋。 滅諦中的滅是所有一切輪迴情器世間痛苦的滅除;對應道諦中的道是以此修持可以使 我們滅除所有情、器痛苦的方法或修持道。所以,道的行相所講的是按那個方法修持可以 滅除所有輪迴情器的痛苦。 如。用淨來解釋。淨指淨除輪迴因,淨除煩惱因。煩惱的起因是無明,要斷除我執無 明要用無我的空性,即現在只要通達無我就可以斷除輪迴的因,也就是煩惱因。如的含意 是覺知,由覺悟什麼是輪迴的因、什麼是煩惱因而去斷除它,所以第二行相以如而達淨。 行。配合妙來解釋。妙是指獲得殊勝安樂;可獲得殊勝安樂的方法叫行。行有修持、 行持的意思;通過行持可以趣向這個殊勝的安樂。 出。相對於離來解釋。出是出於輪迴;出於輪迴當然就可以獲穩固的安樂,而離就是 穩固的安樂。以對道諦當中出的體會而趣入滅諦中離的穩固安樂。 道諦詳解要依三乘十五道來解釋修持道,今只是略釋之。 在“受用無厭為一切苦門,輪迴圓滿實無可依賴,知其過患而于解脫樂,生起極大希 求祈加持。”的偈頌學習到了輪迴的過患而要生起希求解脫的心。現在有了希求解脫的心 要怎樣才能解脫?就是意樂生起後要怎樣行持才可以得到解脫?因為我們造作身口意種種 惡業才會在輪迴中輪轉,因此首先要在防護我們的身口意上謹慎去行持。下面所講的是對 於希求解脫的人,在行持上要好好守護身口意,並以防護身口意的修持為主。 “由彼清淨心念所引生”中的心念指的是希求解脫的心念,生起後首要修持的是守護 三門戒律。戒律對於在家人可分為優婆塞、優婆夷,對於出家人可分為沙彌、沙彌尼、比 丘、比丘尼、正學女,總共有七種。依據別解脫律儀受戒,再以不放逸、正念、正知來守 護,這是修持的要點。 “教法根本別解脫律儀”中的別解脫戒是一切教法的根本。《入菩薩行論》寂天菩薩 說:“所有教法根本乃為比丘戒。”教法是否住世間,就是以別解脫戒當中的比丘和比丘 尼戒是否住在世間為代表。佛在世時曾經親口說:“將來佛入涅槃後,你們應該以戒為師 ,所有的問題要參照戒去解決。”佛是如此教示,並親口說戒是教法的根本,佛教是否住 在這世間是要看到底有沒有一個清淨行持比丘、比丘尼戒的出家人來做判斷的。因佛如此 重視,我們在修行時也應重視律儀的行持。這世上有沒有人在修持佛法就要看是否有人心 裡在守戒。在座各位如果要看這世上有沒有佛法的話,就是看自己心裡面有沒有好好在守 護戒律;守護戒律才能說在這世界真正有佛法,有人在修持。上一句是中士夫的意樂,這 句所詮釋的是中士道中士夫的行持方式。 “猶如自墮輪迴苦海般,一切如母有情亦如是,見己負荷救度眾生擔,諳習勝菩提心 祈加持。”這段是上士夫的意樂。在生起救度眾生的心之前,要先瞭解自己在輪迴中受什 麼痛苦,所以有句話說“猶如自墮輪迴苦海般”,好像自己墮入輪迴苦海一樣,首先要瞭 解自己在輪迴當中受什麼痛苦,心裡對自己在輪迴所受的痛苦瞭解越徹底,就越能生起救 度眾生的心;否則,只在口中說要救度眾生、要利益眾生,這都只是隨便說說而已,因為 心裡的動機絕對不是清淨的,沒有瞭解自身所受的痛苦,怎知眾生受什麼苦。同樣原因在 《入菩薩行論》中寂天菩薩告訴我們:“我們自身在輪迴當中的處境怎樣若不瞭解而說要 救度眾生,與欺騙眾生是沒有什麼兩樣的。”心裡面不知在受什麼苦,怎麼會引生要救度 眾生脫離輪迴的慈悲心呢! “猶如自墮輪迴苦海般”至“諳習勝菩提心祈加持”,是說我們要去修習菩提心。菩 提心是指我們為了能救度眾生而希求佛果的心。想要救度眾生的心,它的內涵是對於解救 眾生的重擔由我來扛起,救度眾生的責任是個很強的責任感,所以,修持菩提心的想法是 經由我現在為救度眾生。救度眾生的重擔由我來擔起,這種想法所引生的,稱為增上意樂 。你怎樣才會生起希望扛起救度眾生的責任?也就是因為看到眾生在輪迴當中受苦,生起 不忍之心,不忍見眾生在輪迴當中受苦,也就是我們內心不忍眾生在輪迴受苦的慈悲心才 會生起。為了救度眾生,我們要扛起救度眾生的重擔,你之所以引生增上意樂,增上意樂 就是那種責任感,它是起因于不忍見眾生受苦的慈悲心,由慈悲心引生增上意樂,然後才 有辦法引生菩提心,是有因果關係的。所以,前面的“猶如自墮輪迴苦海般,一切如母有 情亦如是”,這是修持慈悲心。“見己負荷救度眾生擔”,這是增上意樂。“諳習勝菩提 心祈加持”,這是指修持菩提心。 在修行的次第上,往後推的話很有條理,照理說是你想要成就菩提,是為能救度眾生 ,這是菩提心。為救度眾生,我要扛起眾生的責任,這是增上意樂。能生起救度眾生的責 任感,首先在心裡生起不忍見眾生受苦的慈悲心,由慈悲心引生增上意樂,再演生菩提心 ,這是個修持次第。我們如果單單去想“猶如自墮輪迴苦海般”,就像我們自己墮入輪迴 一樣,所以,眾生也在輪迴受苦,想靠這樣引生大悲心是很困難的。因對眾生要生起大悲 心,首先要對眾生有珍愛及見眾生感到非常歡喜的感覺,這種珍愛眾生、對眾生感到歡喜 的心叫悅意慈,看到眾生感到非常悅意,悅意慈歡喜。悅意慈在“一切如母有情亦如是” 的如母有情,若能瞭解知道所有眾生都曾經是我的母親,看到眾生就能生起“她就是我母 親”的想法,當然心裡要生起慈心就很容易,這種珍愛眾生、對眾生感到歡喜的心是修持 大悲心最根本、最重要的。如同宗喀巴大師在《善解密意》一書中講到:我們對於眾生分 類的話,可以分為三類:第一種是怨敵的;第二種是屬於中等的,指不是很親也不是不親 ,看起來沒有什麼關係;第三種是我們的親友。對這三類的人,你去做比較,就可以發現 到,如果一開始要對怨敵生起大悲心時,可能不但對怨敵生不起大悲心,反而見他們受苦 還感到很高興。對中等那些人,即他也不是對我們很好或不好,當這種中等的人遇到痛苦 時,你也沒有什麼感覺,但對親人就不一樣了,當親人受到痛苦,我們內心會產生很不忍 之情。所以,在這三種情況下,我們比較容易由親人、親友來引生內心油然而生的大悲心 。所以,在修持上要先修一切眾生皆是我們的“如母有情”,這點的重要性就在這裡。 對於如何引生對眾生歡喜的悅意慈,在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教導修持的方法, 引生悅意慈的方法叫自他交換,再根據金洲大師(阿底峽尊者的上師)所修的悅意慈方法 叫七支因果法。這兩種修持,都是教導我們如何生起對眾生的悅意慈,其實照理講是菩提 心。按七支因果法的修持,首先是知母、念恩、報恩這三點,知母是知道眾生為母親。以 這樣來看,你會懷疑只有四支,怎可能是七支?七支是從悅意慈開始,悲、增上樂和世俗 菩提心都是一樣的,與自他交換也是一樣,在前稍微不一樣在後面,全部到生起悅意慈心 ,慈心生起再來大悲心,再來增上意樂,再來世俗菩提心,都是一樣的。所以,前面的知 母、念恩、報恩、悅意慈,到此為止為四個,後面的慈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加起來 共有七個。 如按自他相換法的修持,引生悅意慈的修法可分五種思惟:第一、由多門思惟我愛執 的過患:第二、由多門思惟愛他執之利益,即增愛他人的利益,此處的執不是執著的執, 而是我們堅持這樣做;第三、思惟修持自他交換之利益;第四、思惟不做自他交換之過患 ;第五、若思惟自他交換,應可生起。 對於這種修持菩提心的傳承,在七支因果法叫廣大行派行修持法,過去是由彌勒菩蕯 傳給無著菩蕯,無著菩蕯依次由世親菩蕯傳給至金洲大師傳給阿底峽尊者,另外的自他相 換法是深觀派所傳下的修持法,是由文殊菩蕯傳給龍樹,一直傳到阿底峽。在這修持上, 還有另一派別是由文殊菩薩直接傳給寂天菩蕯,寂天菩蕯根據文殊菩蕯的口傳教授直接傳 下來的修持菩提心的方法,在藏文中叫傳大行派,又名偉行派,因傳承比較近,是由文殊 直接傳給寂天菩蕯,寂天菩蕯是比較後代的人,所以,這種修持傳承更具加持力,因年代 比較近,屬近代傳承。 (一)知母 在七支因果法中,第一個是知母,如果要生起悅意慈,按照七支因果法的傳承說法, 首先要觀眾生皆為母的知母修法,這種修法要真正視一切眾生都是如同我們母親一般。首 先要修平等捨,因內心一開始就要將敵人當成母親,會發現很困難的,把自己喜歡的人當 成自己的母親是很容易的,把敵人當成母親是很難的。所以,首先一開始先修平等捨的原 因是:當你看到所有眾生的時候,他們都是平等的,即在修持上首先觀一個中等的人(也 就是我們也不是特別喜歡或不喜歡,不是親友也不是怨敵),觀一個中等的人來想說他曾 經是我們的母親,因時代輪轉,我現在不認識他,與他只是中等非親非敵關係,但這個人 過去也曾經是我的母親。從一個中等的人生起這個想法以後,再去看看親友的那些人現在 對我們來講是比較親的人,但他與之前這些中等的人似乎是沒有太大的差別,他們現在雖 然是我的親友,過去他可能是我所不相識的人。對於一個我們熟悉的人,以前也可能是不 相識,同樣以敵人來講,敵人與中等的人也可能像這樣子,以前宿昧平生不相熟,也沒有 對我們比較好,也沒有對我們比較不好。所以,從這三個之中,可以生起比較平等的想法 ,不管親人也好,沒有什麼太大關係的人,或者我們的怨敵,這三者之間是沒有太大差別 的想法。 對於平等捨與知母的修持,它有一個很根本的原則,就是我們在輪迴當中的無始輪迴 ,無始輪迴所講的是在我們的前一世還有前一世,這種的輪迴到現在已經是無數次,所以 ,在前一世這些人可能是我們的親人,也可能是我們的敵人或不相干人,同樣的,每個眾 生都可能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現在修持知母,其修法是先從親人觀修起,比方說我們的母 親或自己所珍愛的人,由此觀修起,再來是與己沒有太大關係的,再來才是怨敵。以我們 親人來講,首先由母親來想,現在我們母親不但是這世當中是我們的母親,甚至在輪迴裡 面過去無始以來無窮盡的輪迴當中他都當過我們無數次的母親,這是佛所對我們開示的。 觀修自己的母親在自己的前方,去思惟她曾經這麼多世照顧我們、幫助我們,如此思惟當 中,心裡面就能生起非常珍愛母親的想法。首先由母親開始,再由其他親人一個個去觀修 ,一開始先由最親的人,再到不相干的人,一直到最後敵人等等的觀修。不但在禪坐時如 此觀修,甚至到後來,你見到任何一個人,心裡都可以生起他是我母親的這種想法。 (二)念恩 依次思惟一個母親他對自己的小孩是怎麼呵護關愛的心在照顧著,從小到大,母親為 了要照顧小孩子,需忍受怎樣的劬勞辛苦,這些的辛酸,單單從一些小地方,如小孩需要 吃、需要照料,短暫時間沒有媽媽的小孩都會死亡,沒有媽媽的小孩有可能要生病受苦, 就知道媽媽對小孩有怎樣的恩德。由這樣的思惟去感念自己的母親就是像這樣子的方式在 照顧著我們,由此來感念母親的恩情。我們現在如果生病去看醫生,假若生的是一種絕症 ,當某醫生可以治癒絕症,你心裡面一定可以生起無盡的感激,這個人是我的救命恩人。 我們這個身體是母親給的,從小到大都是靠著母親的養育,才有辦法長大,不然早就死亡 ,這種養育、教育的親恩與前面的救命大恩是一樣的,此恩情想回報都會覺得太過於廣大 。 (三)報恩 由第二個思惟得知,一個母親對我們有這麼多的教育恩德、養育恩情,對這樣的母親 ,我們理當要回報他們。而且,母親對我們的教養恩德並不單單只有一世,即使單單一位 母親,從過去到現在,都曾無數次的養育我們,我們怎可不去報答?如此思惟引生對母親 眾生報恩的想法,當心生起要報答母親眾生的想法時,很自然就會對眾生感到歡喜,看到 個個眾生都會覺得很歡喜,這就是悅意慈。對於這些的思惟方法,還有可以自他相換法來 思惟。這種思惟的方式,以七支因果法來講,首先要修持知母,眾生都曾經當過我們母親 ,眾生不但在當我們母親時有很大幫助,甚至沒有在做我們母親時,也可能同時對我們有 非常廣大利益,這個就是來填補另外這修持的想法。有時你會想說有些人沒有當過我們的 母親或他現在不是我母親這種想法,但從另外的修法是在彌補內心錯誤的,以為沒有在當 我們母親就沒有在利益我們的這種想法。第一個是要去思惟,現在我們內心的我愛執到底 有什麼樣子的過患,第二當我們珍視眾生比珍視自己還要強時,對我們會有什麼利益,這 兩者之間如果可很清楚瞭解時,當然會聰明選擇對我們幫助和利益較大的那一個,對於本 身一個人的快樂跟所有無量無邊眾生的快樂,這之間來拿衡量一下,當然不用想也知道, 所有眾生的快樂和他們的利益遠超過重於我們自己一個人。 快樂的果報是要經由什麼方式才能獲得?大部分是因我們累積善業,對眾生行善才能 累積善業。現在所受的痛苦是因自己惡業所引生,這些惡業的由來,大部分都是由於自己 造惡業,造惡業的起由也都是由內心的我愛執。所以,第一個多門思惟我愛執的過患,在 這裡面用很多種方式來思惟,就真正可以消除自私的心態。我愛執有何過患?我們現在所 受的痛苦前面說到是因為造作惡業而來,比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用卑劣手段傷害 眾生、殘害其他眾生等等的做法。你如仔細的去推敲,會發現我們自己不能獲得什麼好處 、快樂,為何要為了自己而去傷害其他眾生?所以,傷害眾生的起由,大部分起因於自己 內心的觀受。一個阿羅漢,一開始他修持小乘法,修持直至成就阿羅漢,為何這個人只能 到阿羅漢的果位?因他沒辦法生起利益無邊眾生的心,之所以停留在羅漢果位而無法證得 佛果,同樣也都是內在希求自己能獲得快樂、獲得解脫。從一般世間的人事物,一直到一 般修持上的成就,就可以看到種種過患的起因都是因內在的我愛執,認為自己最重要。 第三、第四是修自他相換的利益和沒有修自他相換的過患,在這去看的是過去的事、 過去的那些人,好比有哪些人去修持自他相換,大概是那些佛菩薩,那些佛菩薩他們修持 自他相換後,恒時在利益眾生,到現在他們得到種種殊勝功徳,但反觀還在造業的眾生, 他只有在輪迴當中輪轉受痛苦,就可以看出修持與不修持自他相換的優劣處。 在《入菩薩行論》中,寂天菩薩舉出很多我愛執的過患,及愛他執珍視眾生為主的心 態能獲得什麼利益。最後他講了一句,這些的差別實際上不需要講太多,你看凡夫珍視自 己,佛陀珍愛眾生,他們就有這種差別,其他的就不用想太多了。我們現在知道,如果單 單只有珍愛自己有什麼過患,相對的去珍愛眾生有什麼利益,但是要你心裡面放棄自私的 想法,改成我要去利益眾生,只想到眾生、珍愛眾生,現在要你這樣做的話,心裡會不會 願意?如果修持一分鐘,你可以,沒關係只有一分鐘而已,在一分鐘內好好想著眾生,但 要你如此修持,有沒有辦法?我們可能會生起這種懷疑,現在叫我捨棄對自己的珍愛,捨 棄重視自己,捨棄什麼都以自己為重的想法,要什麼都以眾生為主,這個不知我有沒有辦 法,可能會產生這種懷疑。 關於這疑問,如能瞭解現在這個心實際上都是由串習而成,任何好不好的想法都一樣 ,它都可以由串習而形成,我們就可以相信這個做法是可經由練習慢慢增長對他熟悉的層 次而可以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就好像以自己的身體而言,這身體在我們一生下來就覺得這 是我的身體,身體上發生任何事情時,你會講:我的身體不舒服,我現在身體怎麼樣。這 都是我愛執習慣太強了,怎樣都認為是自己的,不會想到這身體是父母給的,不是本來就 是你的。是本來就是你的嗎?不是的,是父母給的,可是,你還是認為是我的身體。它是 串習而來的,從這一輩子生下來以後,太習慣這東西,久而久之串習成這種想法。同樣對 眾生始終認為跟我沒關係,這種思想也可經由串習把它改過來,我們可以由思惟,依前次 第的思惟修持串習到後來眾生確實和我是有關係,佛經中所講的如母的關係,要去利益眾 生、珍愛眾生這種想法,它們也可以引生出來,這都是練習直到習慣。我們去看看自己現 在可獲得快樂的因及受用快樂的果報,發現都是由其他眾生所生起的,現在所用的快樂果 報及將來想獲快樂的報,現在要去修哪些因,就是珍視眾生利益、眾生的想法才能種下快 樂的因。因此,從因從果都可得到一個結論,真正需要以眾生為主要的角度來思考,從這 些思惟,你就可以瞭解到,你去珍視眾生的這種修持對我們是有很廣大的利益。所謂廣大 的利益,不是說某個對我比較好我才珍視他。對我們比較不好的,你去珍視他,對我們才 有利益,因這已是不需要去考慮,只要是有情眾生都是值得我們去珍視,都是我們應該好 好的以他們為出發點去思考,去想說我做這有什麼功德利益,從這來講,你就不會單單只 有想到某個部分或某一方而已。所以,按照“猶如自墮輪迴苦海般”這句話去思惟的話, 很自然就可以生起心中的大悲心,到此為悅意慈心,再從慈心思惟“猶如自墮輪迴苦海般 ”,就可很自然的去生起大悲心,同樣的,“見已負荷救度眾生擔”的增上意樂和“諳習 勝菩提心祈加持”的菩提心,都是如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2.233.1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