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功德之本頌》講授(4) 雪歌仁波切 世俗菩提心的修持和前面是一樣的,當我們生起了上士夫的意樂後,接著上士夫行持 在下面的偈頌“雖有發心若於三種戒,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善見此理佛子諸律儀,猛烈 精進修持祈加持”,是按照上士夫在修持時一般的方式解釋如何修持。這段講“雖有發心 若於三種戒”,若心裡面單單只有發起菩提心(為利益眾生願成佛的心),沒有戒律是不 可能成佛,沒有修持菩薩行的意思。此之戒律指的是菩薩戒,沒有修持菩薩戒的話,是不 可能成佛的。而修持菩薩行的根本就是受菩薩戒,所以,我們先受持菩薩戒之後,再修持 菩薩行,這是按照一般的方式或照總綱方式來解釋。但下面“於顛倒境散亂令止息,于正 法義如理而思擇,寂止勝觀以及雙運道,迅速心續生起祈加持”,這段是個別來講,特別 指出如何修持止觀,前面比如說以修持菩薩戒中的六度四攝來說,有很多總括來講需要這 樣的修持,在下面個別的在持菩薩行裡面的止和觀,你要怎樣修持。 前面第一個是一般的(指雖有發心若於三種戒…)、第二個是差別的(指於顛倒境散 亂令止息…)。這裡所講的三種戒,第一指的是“律儀戒”(又叫斷惡行戒或止惡行戒) ,指你去守護惡行,意思是我們守護不要去造惡,一般譯為律儀戒,從字面上聽不出來。 以第一個止惡行戒來說,意思是護,我們防護自己不要去傷害眾生,叫止惡行,好好守護 自己,不要去傷害眾生。 第二是攝善法戒,斷除傷害眾生的惡行外,還要盡力修持種種的善法,斷惡行修持善 法是第二攝善法戒的精神。第三是饒益有情戒,我為了累積自己成佛的資糧,為了能圓滿 ,所以盡所能的去利益眾生,所修的是有利眾生的行為,這都稱為饒益有情戒。這三種戒 就是菩薩戒的內涵。 問: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有何不同? 答:以福、慧二資糧來說,在修持智慧資糧方面,攝善法戒是屬這種。所以,累積智慧資 糧的修持屬攝善法戒,福德資糧就是以饒益有情戒來累積。) 這三種戒是菩薩戒的內容,但它不一定會有一個固定的做法,只要行持可以增長善行 ,它就是攝善法戒,能利眾生的就叫饒益有情戒。以這種方式區分,其實所有菩薩行分類 非常廣大的,分類下來就是分成這三種。 在行持的動作上,如修持攝善法戒時,都要畫三時夜三時來受持。菩薩戒,你去受持 ,要去觀想,然後受菩薩戒,外面不一定有動作,不一定要去做什麼事,而是心裡面授記 ,類似像這樣。仁波切指出律儀戒是我們知道什麼是惡行而去斷除惡行的心,惡念生起了 而不去做,這才是守護律儀戒的精神,要不然單單只有想到我什麼都不做,這不是真正守 律儀戒。就如石頭,石頭沒有心,不可能有斷除惡行的心,當然它也不會有任何的動作, 它單單沒有任何動作的這點,你不能講說它在守護律儀戒,要心裡有守戒的心。 【一】佈施:一般對菩薩行來講,它有很多很多,其中主要分為六類:佈施、持戒等 六度。六度的修持最重要的是屬於修持禪定和智慧這兩個般若,下面還有特別指出如何去 修持止觀。六度中第一個是佈施,在修持來講,首先要能行持佈施,主要是因昔時佛菩薩 的修持,他能將身旁的財物受用甚至妻兒皆佈施身體也佈施等等的做法。主要是他要能夠 捨,能捨棄他的貪執,以佈施的修持來講,不是說把一個東西從這拿來後佈施給他,把一 個東西拿給另一個人的作法並不是佈施修行的重點。真正修持的重點,就是我們心裡能捨 棄對種種如財物受用妻兒等的執著,才有辦法作出很清淨的修持,捨棄的心才是重點,故 六度當中第一個便是修持佈施的心。 【二】持戒:在我們真正能捨棄內在貪著的心時,接著便是好好守戒,不論出家或在 家,都要好好守持自己受的戒。守持戒律當中,其要義是在增長我們內心裡珍視眾生、利 益眾生的心。 【三】忍辱:心裡要生起珍視眾生、利益眾生的想法,若在生活當中不論何時,都好 像在那兒瞋恨的話,是不可能生起這種心的。好比眾生,不論你心中如何想修持珍愛眾生 、利益眾生,全都是為他著想;沒想到他隨時都想佔我的便宜、傷害我,心裡一下就會有 瞋恨的煩惱心出來,這時所要修的便是忍辱。 【四】精進:我們現在能夠修持忍辱,不論他們如何對待我們,都還可以維持利益眾 生的這種善心,這是忍辱。不但可以忍辱,講到利益眾生的對眾生有利的,都可以歡歡喜 喜的去修持,這種心叫做精進。 【五】禪定:從忍辱和精進的修持,可以讓我們對眾生的痛苦和自己內在的煩惱去調 伏它,而且對所有有利眾生的行持都可以歡歡喜喜的去修持,如可做到,接下來對讓我們 內在更加調伏的那種能力就可達到。因經由忍辱、精進的修持上面,我們就可讓自己內心 頓除種種傷害眾生的心,並且把內心調伏到一個相當的程度。接下來經由禪定的修持,就 可以讓內心更穩固,為令自心更穩固而做的禪修稱為禪定。 【六】智慧:如果心裡面修持禪定,心裡面就可獲得三摩地(很穩固的心叫三摩地, 三摩地有很多種),達到這種定的層次,它只是可作為利用的基礎,利用什麼?用它來生 起智慧,因此經由禪定的修持使自心穩固,然後再以般若的修持,讓心的力量提升,開發 出來。 由禪定引生智慧,其道理就像是:平常我們心很散亂,收攝起來聚集在一起,這時力 量就能收攝起來,以這種專心一致的禪定力量去觀修所有諸法的實相,就會產生強而有力 的智慧。當我們的心不再散亂,可以收攝成為專注時,可以用來修持觀修,智慧上可生起 非常廣大的利益。因這緣故,禪定和般若的修持是證量生起的根本,所有證量要生起的話 ,一定要經過禪定和般若的修持才有辦法,下面會特別提及如何修禪定。在《功德之本頌 》中,“於顛倒境散亂令止息”是修止,“于正法義如理而思擇”是修觀。勝觀即止觀雙 運,寂止先修止再修勝觀以及止觀雙運道。“迅速心續”,心續指心裡面的意思,迅速能 在心續當中生起。由這樣的次第修持到這,以後才具備可以修持密宗的條件。 《菩提道炬論》是阿底峽尊者受藏王菩提光的邀請而寫下的可普遍利益所有眾生的教 法,阿底峽尊者首肯後,將所有教法顯密的精華都完全濃縮在一個論典當中,寫下了《菩 提道炬論》。過去主要由噶當派創始,至後期的學者,不論薩迦、寧瑪、噶舉或格魯,這 四大教派每個都以這《菩提道炬論》為根本的修持菩提道教典,衍生出其他的相關論述, 產生極為弘揚的盛況,而《功德之本頌》可說是《菩提道炬論》的翻版,以前菩提道次第 當然是由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開始,對宗喀巴大師來講,他甚至受到阿底峽尊者 親自示現,並且還勸請他說:“你是位通達菩提道次第教授的行者,所以,務必要撰寫批 註來闡述關於菩提道次第修持的教法。”由此可知,宗喀巴大師本身除已經生起整個菩提 道次第修持的完全通達外,他甚至對於內容已有非常具量的資格可以撰寫,讓一般眾生可 以瞭解容易接觸,從學習中獲得證量的力量,因宗喀巴大師已具足撰寫解釋的能力。 在《菩提道炬論》所闡述的那些修持道,不但在菩提道次第裡面完全都涵蓋,甚至宗 喀巴大師將《炬論》中所沒有的一些修持法更加的發揚出來,寫的遠超過《炬論》中所闡 述的內涵。在《廣論》當中所涵蓋的意思,幾乎全都收攝在簡短《功德之本頌》中,除菩 提道次第本身所具足的那些總集了教法精髓內涵特點上,還具足另外一個更殊勝的特點是 :它非常易於修持,以一個眾生容易調心的次第把它撰寫下來。宗喀巴大師在讚揚《菩提 道炬論》中所涵蓋功德時曾說到:“如果我們修持菩提道次第教授的內容,因這教授已含 攝所有教法精髓緣故,任何聽或講的人,只要一遍都可以獲得幾乎是所有一切佛法的加持 ,獲得研讀整部八萬四千法門的整體加持。” 同樣博多瓦格西也曾說:“當我在講授菩提道次第時,幾乎所有全世界的經、任何有 佛法的地方、任何全世界的經典,它們都要顫抖。因為我在講授菩提道次第的時候,這些 經典都知道我要把它們的心挖出來一樣。”所以,對於能修持一個完整菩提道次第,在菩 提道次第當中,完整的傳授教授所獲的殊勝功德,如同博多瓦格西所講的。所以,可以學 習一個完整的教授,對我們來講是很有福報的。 如何修持止觀?止觀修持法雖很多人想修習,但止觀禪修法的確不容易,不只聽的人 不一定聽懂,講的人要找到知道怎麼講的也不容易。今簡短介紹一下如何修持止觀,如要 修持止觀,首先要“具足六種順緣”。照《經莊嚴論》所云如何修持九住心,依《辨中邊 論》的教授,依斷五種過失、八種作意來修持(對治八作意,作意指思惟的意思)。 具足六種順緣: (1)依于適意處(遠離塵囂); (2)少欲; (3)知足; (4)捨棄煩俗瑣事; (5)清淨守護戒律; (6)斷除貪等妄念。 依于適意處:指適合修持的地方,又分五點: (1)易得生活資具:修持止觀禪修的地方,首先這地方容易是獲得他人供給食物的 地方,如以前托缽時是指容易托缽的地方。 (2)無猛獸等善處:即住的地方沒有猛獸、強盜等,若有就不適合。 (3)無疾病之善處:那地方不會有什麼天災、人禍、傳染疾病,即無禍患之善地。 (4)具同修之善友:修持時,有一起與你修持幫助你的善友。 (5)修持瑜伽行的蘭若(僻靜處):在禪修時,若外面太吵雜,則沒有辦法修持。 在修止時,會依照《辨中邊論》的講解,配合斷除五種過失的八種作意去修持,這是 觀修的方法。你如何去運用,從一開始觀修一直到可以成就奢摩他為止,依《經莊嚴論》 所述總共可分為九住心,其次第就叫九住心。《辨中邊論》中所云的五種過失,要如何去 斷除呢?首先,此五種過失是:(1)懈怠;(2)忘記教授;(3)昏沉掉舉;(4)當昏 沉、掉舉生起時,不思惟對治;(5)當無昏沉、掉舉時,作意修持。對五種過失,我們 如何去斷除它?用八種對治法,用八種作意,作意是指去思惟將它轉變過來。五種過失和 八種作意兩者的關係,懈怠以四種作意對治,後面每一個用一種作意對治,總共八個作意 。 (1)懈怠以四種作業對治,即信、欲、勤、安,信是信心,欲是欲求,勤是精勤, 安是輕安。 (2)忘記教授過失以正念對治。 (3)昏沉掉舉過失以正知對治。 (4)昏沉、掉舉時不思惟對治過失,其原意是不作意,所以是用作意思惟對治。 (5)當無昏沉、掉舉時作意修持的過失,此時以捨棄作意思維來對治。 以上是依《辨中邊論》,讓我們在修奢摩它的過程可以依正確的方法。 在修持次第上依《經莊嚴論》,可分為九種住心的層次,九住心如下: (1)內住心; (2)續住心; (3)補住心; (4)近住心; (5)調伏心; (6)極靜心(靜住心); (7)寂靜心; (8)專注心; (9)等住心。 當修持止觀時,要遵循六力四作意方式,依次學習。 (一)內住心。當我們知道要正確去修止觀以前,要先去上師面前,依止一位懂得如 何修持的上師,從他那聽聞教法,知道一般心有什麼特質,所謂的禪定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境界,對心與禪定,對某些性質有所掌握,接著才有辦法在修持時掌握要領。所以,第一 個是聽聞力,以聽聞力為因,從善知識那聽聞到奢摩他修持的教法時,對它有完整的瞭解 。方法正確外,一開始修持內住心的階段,平常只有短暫的二、三秒鐘心可以定住,不久 便散亂,定住、散亂,都只有短暫的時間,但至少心可以定住在心裡面,這是內住心的層 次。 (二)續住心。以內心思惟的力量,這力量並不是一直在想,而是你專注禪修現在我 們禪修應怎麼做才正確,在禪修當下把心放在現在這做法正確嗎?有沒有掌握要領?這也 是真正的思惟力量,在這之前我們已經完全懂了。在禪修當中用思惟力量,運用得當純熟 時,就可以讓心住於所緣境,住的比較久,多久呢?差不多你念誦唵瑪尼貝美吽一圈心都 不會散亂的時間,念一圈大概比如說一分鐘,一分鐘都不會散亂,這就很不錯,持續一分 鐘都不散亂的心,就進入第二階段的續住心,在第二續住心時,你可以在一分鐘左右的時 間心專注上面,但不久便散亂。 (三)補住心。即原本在緣境,但你還會散亂到其他地方,這時你又要用剛剛的思惟 力看現在有沒有做對。散亂,再拉回來、補回來,這時叫補住心。補住心所用的修持力叫 念力,用念力可增長我們對補住心的禪定。念力可分為二種,一為起初的念力,第二是圓 滿的念力。起初的念力是一開始你去運用時還不是很純熟,但是圓滿念力就是指說你幾乎 可以很純熟的去掌控你的念頭,這時你用圓滿的念力,就可以達到第四住心。 (四)近住心。一般在修持上判斷昏沉、掉舉是最困難的,也是最重要的。 所謂的昏沉是將心專注在所緣境時,會產生一些情況,比如對境不清楚,把心專注所 緣境即取所緣境的道力不清明。在此可分為三類:所謂的昏沉可分為細微的、中等的、粗 分的昏況三種層次。 (1)細微:當我們的心安住在所緣境上,如果說當心執取這所緣境時它是清楚的, 所緣境清楚顯現力量有的話,清楚是很有力的顯現,但心執取的勁道不夠,這叫細微的。 即你心專注在前面的觀修上面,你專注這些相非常清楚,以清楚的勁道來講是足夠,但執 取的勁道不足。就如你講話雖然很清楚,但講話太小聲,講話的勁道不夠,這是細微的。 (2)中等:指不但心中勁道沒有,而且前面觀修所緣的境清楚的勁道也不夠(看得 到但不是完整的清楚)。 (3)粗分:在中等的是心中執取的勁道也沒有,所緣境清楚的勁道也沒有,但是, 我們心還是執取,沒有忘失所緣。我們是心有執取的觀修,所執取的所緣境同樣有顯現出 來,但不清楚、勁道不夠,二者之間都是如此,這是中等。但以粗分來講,我們甚至連所 緣境都不見了,整個都昏沉了,此時不能說執取心沒有,而是執取的心昏暗了,像睡著一 樣,若有似無。快睡著時,你跟他講話,他說不定也講不太清楚,類似這樣子,心像昏睡 ,但還不是昏睡。 以掉舉來講,也可分為粗、中、細三種層次。 (1)粗分:指心本來觀修,但整個散亂到其他地方,心沒有執取,所緣境當然不見 (2)中等:指心有緣在所緣上,但執取的道力比較弱,雖緣在此,但它還是會跑在 其他地方又回來,來來回回的,短暫妄念會生起,使你所執持的地方變成比較細的層次, 不像第一種完全散亂,第二種是偶爾會想到其他的東西,往往返返。 (3)細微:完全不會散亂,但心是執取,只是太亢奮,沒有辦法定下,觀的所緣境 清楚,但心太亢奮無法定下來,這是細微的掉舉。 (五)、(六)調伏心和極靜心。接著第五和第六住心是以昏沉和掉舉來設立的,第 五住心是對治昏沉,第六住心是對治掉舉,對治昏沉與掉舉的修持是以正知力。第五階段 用的是初期的正知力,如同念力可分初期念力及圓滿念力,第五、第六亦同用的是初期與 圓滿的正知力。這種正知力就是去察覺我們這些昏沉和掉舉的毛病,用初期正知力可對治 昏沉達到第五住心,用圓滿的正知力對治掉舉而達第六住心。 在第四住心時,基本上我們不會散亂到其他地方去,即已經沒有粗分的昏沉、掉舉的 意思,但從一開始的內住心、續住心、補住心到近住心,這些都是想辦法讓我們的心定在 那兒,心越來越內收,但修到第四住心時你的心已沒有粗分的昏沉、掉舉。因你的心一開 始從第一住心就一直修定,太過於內收內斂,到這階段很可能出現昏沉,這類似中等的昏 沉毛病,因你太過內收了。這時對治方式是要以警覺的方式,就是正知,心警覺現在不要 昏沉。太內收了,心沉下去,如發覺心沉下去或較昏暗,要想方法把它提起來。所以,第 五住心時用初期的正知,這正知是提防它太沉下去,太往內沉。當你用正知的警覺性的方 式對治時,太過警覺,到後來心不往下沉,反而往上高亢,掉舉是上上下下浮浮沉沉,這 時你又要用正知去察覺它,我的心不是往下沉反而是太過亢奮了,這時你用的正知力量比 較純熟了,可以把高舉毛病察覺到,察覺到再用另外方式讓它稍微安定一下。 (七)寂靜心。在第四住心時,粗分的昏沉、掉舉都已經消除了,心可以放在所緣境 上不散亂,但會有昏沉、掉舉等禪修毛病。在第五、第六住心就是對治昏沉、掉舉,一直 對治對治的話,下面你的心就可以去除昏沉、掉舉毛病的層次,但這層次還不穩定,接著 你要依靠力是精進力。精進力就是說之前用正念開始再加上正知的警覺性,正知修持到可 以察覺任何昏沉、掉舉毛病,但因串習還不夠,所以當時還不穩定,為了讓現在的串習更 加強,所以用精進力,指一種非常歡喜的心持續現在的觀修,這才叫精進。精進含蓋的意 義是樂修善法,在第七和第八住心就是以精進力延續之前的正念、正知的修持,如同正念 、正知都有初期與圓滿一樣,精進亦同,剛開始還不是很純熟,練習到純熟就是第七住心 。 (八)專注心。第八住心是以圓滿的精進力; (九)等住心。以力來講是運用第六的完全串習力或圓滿串習力。在第八住心時,心 可以說幾乎說想要安住所緣境時,不會有任何問題及昏沉、掉舉,持續力量可以達到很安 定狀態,但這時還要靠自己努力,心中告訴自己我還要繼續努力。但在第九階段,你不需 這種好像還要繼續努力的想法,在這階段你也似乎可以隨心所欲,想安住在任何所緣境上 ,你要定多久就可定多久。在這階段,我們用的是串習的力量,很努力很純熟自然而然可 與心念融合,心念只要想定在那地方就可定在那地方,之前還稍微用點力用功,但第九住 心不用了,它與我們的心完全結合的話,想定的話就可定在那地方,定在那所緣境就是不 會動,這就是第九住心,用的就是完全串習力。 到第九住心時,還沒得到奢摩他,我們心可完全定在所緣境上,但這時候還要持續修 持到引生身心的輕安為止,要先生起心的輕安,再引生身輕安,慢慢心身輕安穩定時,才 是真正得到奢摩他。它會有樂的過程,身心輕安樂的過程樂慢慢變平靜,它會持續但變平 靜,才會生起真正的奢摩他。這是關於修持奢摩他方法大略的講說,但沒辦法講真正的如 何修持。毘婆舍那所講的是如何修持空性,但沒時間教授。“寂止勝觀以及雙運道”,雙 運指止觀雙運。“迅速心續生起祈加持”,能迅速生起止觀雙運的了悟。 到此為止,事先已修持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並且修持菩薩行,接著依止止觀在修持 ,到止觀雙運為止,就可以說是以共道淨治將心轉為修持密乘的法器。“共道淨治令轉成 法器”,在止觀雙運以前都叫做共道,共道修持就把我們自己的心轉成可以修持密乘的法 器後,再來“諸乘中之最勝金剛乘,彼為有福眾生聖門徑。”因為所有一切教法中最殊勝 就是金剛乘,這是很少數有福有緣眾生的修持門徑而已。“無難順利得入祈加持。”祈求 讓我們沒有任何艱難進入密宗修持當中,這指的就是圓滿受持密宗的灌頂。 一般修持密宗有三個次第,首先受持灌頂,在修持密宗哪一派都是一樣的尊稱,所以 經文中“共道淨治令轉成法器”,所述內涵就是首先要去受灌頂,接下來“彼時成就二悉 地之基”,指要清淨守護誓言戒律,“爾後密續心要二次第”,這一段指我們受完灌頂清 淨守護誓言以後,在修行上面以四座瑜伽,一天中分四次的四座瑜伽去修生起和圓滿次第 。 “彼時成就二悉地之基”,是指我們想要獲得二成就(指共通和不共通的成就)。在 密宗的修持有寶劍、甘露、飛天、神足等的成就,總共有八種,有些是共通的有些是不共 通的,總共是十六種,如果想獲這些成就,其基礎佛告訴我們要清淨守護誓言和戒律,當 聽到這句話,真正從心裡產生定解,定解是要無造作的,就是自然而然很堅固的信念,相 信我要好好守護誓言才有辦法獲得成就。瞭解這事後,心中不論何種情況下,縱使遇到有 人用性命威脅你,都不捨棄,故言“縱捨命故守護祈加持”。佛在經典中說,如果好好清 淨守護誓言,即使沒有修持,最久在十六世當中,也勢必能成就佛果。密宗的殊勝在於能 清淨守護戒律。 “爾後密續心要二次第”,“爾後”所講的是好好修持誓言戒律以後,同樣只有在好 好守護誓言戒律的基礎之上,要講到修持,什麼都有可能可以辦到,所以要守護戒律和誓 言是最重要的。好好守護後,接著要修持的話,對密宗的教法要去學習。 密宗教法最主要是生起和圓滿次第(無上密續),想說要修密宗而不懂如何修持,你 也沒辦法修持。因此,如果在善守護誓言後要修持的話,首先要通達生起、圓滿二次第的 修習方法,故言“如理通達要義而精勤”,努力學習習生、圓二次第的觀修要領,通達後 則精進的“行持四座瑜伽不散亂”。 學習佛法中,聽聞是十分重要的,真正瞭解如何修持這過程是十分重要的。因你想要 修持佛法,首先一定要有正確的思惟,對它有正確瞭解,而此必須透過聽聞佛法,才有辦 法做出正確的思惟。因此,在《經莊嚴論》中,彌勒菩薩說:“起初依止聽聞(聞),爾 後如理作意(思)生,如理作意思惟,爾後正義法理生。”到這為止,我們從一開始在修 行時依止善知識法,到最後如何以大乘的密宗去修持,由這樣法門獲得無學雙運金剛持果 位的道次第,可說整體綱要都說了。接下來是迴向發願,經文說:“開示如此善道善知識 ,如理修持法友皆長壽,內與外之種種道障等,唯願完全息止祈加持。”對於能引導我們 修持菩提道的善道上的善知識、上師們及在修持可以幫助我們的友伴,願他們都可無病長 壽;不只如此,我們在修持上面內外的種種障礙也祈願能完全消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2.233.1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