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功德之本頌》講授(2) 雪歌仁波切 剛剛所說的八閒暇與十圓滿是非常難得的,要獲得八閒暇、十圓滿所要修集的因也非 常困難。成就這暇滿人身要靠清淨守護戒律和六度波羅蜜的行持,如果我們沒有清淨守護 戒律,沒有行持六度波羅蜜,單單要獲得人身就已經是很難了;即使可以獲得人身,但要 得到暇滿人身,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般我們會覺得自己這輩子好像已經做了很多善事,而且認為自己是在修行,但是稍 微仔細去想一想,往下去看自己心的時候,如果誠實一點就會發現我們心裡其實都還只是 貪著於這一世,只有追求這一世的種種利益。就像薩迦班智達所講的,如果還執持著這一 世的話,那這個人就不算是一個修持佛法的人,因為他只把心思放在這一世要得到什麼。 有“這一世要獲得什麼”的這種想法的時候,他怎麼能夠作出清淨的修持呢! 種敦巴大師在西藏的時候,有一個人在拉薩附近做一些修持,比如說他在頂禮。他在 頂禮的時候遇到種敦巴大師,種敦巴大師問他:“你在這裡做什麼?”他就回答說:“我 在這邊頂禮。”種敦巴大師就說:“你頂禮是很好,但是你修持佛法的話應該會更好。” 他想頂禮不是真正的佛法那就去繞塔,在繞塔過程中,他又遇到種敦巴大師,種敦巴大師 又問他在做什麼,他說在繞塔,當時種敦巴大師就回答說:“你繞塔是很好,但是你修持 佛法的話會更好。”那之後他又去做其他的修行,如供養曼達,之後又遇到種敦巴大師, 種敦巴大師又跟他講說:“你現在供曼達很好,但是你修持佛法的話會更好。”這時候這 個人熬不住了,他回答說:“大師你每次都跟我說修持佛法很好,那我在這裡做了這些, 難到都不是修習佛法嗎?禮佛、繞塔、獻曼達這些難到都不是修習佛法嗎?”當時種敦巴 大師就跟他說:“這些都只是佛法的外表而已,真正佛法的修持就是要捨棄對現世的執著 心。你執著現世的這種心能夠捨棄的話,才能做出真正清淨的修持。” 我們大部分都是心繫凡塵,想的是這一世我要追求什麼,要得到什麼東西。對修法人 來講,首先要斷除對這一世的貪著。這個貪著斷除了以後,好好去修持清淨的戒律,且配 合六度波羅蜜的修持,來世才有機會再得到人身。 獲得暇滿人身極為困難。經典裡的一些比喻告訴我們這暇滿人身是有多麼的希少。在 六道裡面,地獄道的眾生跟餓鬼道的眾生相比,地獄道的眾生非常的廣大,餓鬼道的眾生 相對就非常的希少;然而餓鬼道跟畜牲道來比,畜牲道眾生又非常非常的少;如果以大地 塵土來講,我們人道眾生就好像是指尖上面的塵土那麼少。經典也講到像是盲龜一百年才 會浮上水面一次,而正好這烏龜把頭伸進漂在水面上的牛軛裡面,這個很明顯是非常難的 ;另一個比喻是,我們往牆上灑豆子,豆子要粘在牆上,這也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們今 天的這個暇滿人身,就像是這些比喻一般難得但是已經得到了。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暇滿人 身除了極為難得以外,能夠承辦的利益是很重大的。如果好好用這個暇滿人身來修持,我 們可以在這一世當中獲得無上的佛果——金剛持的果位,這是現在的這個人身才有辦法達 成的。這是從終究的層次上來看,他有這麼大的利益;從暫時的層次來看,如果能夠在每 一天的生活當中修持,就可以增長種種善念跟行持。假如一天內可能賺幾千塊錢,同時也 可以把這一天拿來修持菩提心,一般情況下大家可能會選擇第一種,把時間拿來賺錢,結 果他的收穫就是賺幾千塊錢;但是從生涯修持的利益來講,我們可能會選擇第二種,因為 我們知道只要在內心裡剎那觀修菩提心,就可以生起廣大的福德和資糧,因此當然會毫不 猶豫選擇第二種,如果每天做這些修持的話,就會使我們每天都生起極廣大的利益。所以 ,除了思惟暇滿難得這一點,我們還要想到以這種人身來修持,可以成就非常殊勝的利益 ,甚至一生當中就能成就無上佛果位。 比如說現在有一個人,他中了彩票獎,如果他不去拿錢的話,這個人是不是很傻。同 樣的道理,今天有這個暇滿難得的人身,我們如果用它去修持的話,就可以生起非常殊勝 的利益,但是我們卻在那裡沒有意義的浪費,這樣子不是就像剛剛那種情況一樣嗎,非常 愚癡!如果有一個人明明中獎了他卻不去拿錢,你會說這個人怎麼那麼傻;那我們現在就 像這樣子,已經中了暇滿人身這個大獎,卻不知道拿來修持。這實在是太可惜了!我們既 然知道現在自己已經得到暇滿人身,就應當好好充分地去利用。即使在平常生活裡,我們 內心都要好好檢視現在有沒有在認真地修持,有沒有懷著菩提心,有沒有懷著善心,這樣 在一兩分鐘之內,就可以累積非常大的福報。所以在這段的後面二句說“晝夜恒時求取精 要心,相續不斷生起祈加持。”晝夜不斷就是白天晚上都不要間斷,去想暇滿難得的人身 是非常的珍貴,不要把它浪費掉,使這種迫切要去修持的心相續不斷地生起。 現在雖然知道人身很難得,一定要去修持,獲得其利益,但是我們就是沒有辦法生起 這種精進修持的心,那麼,障礙在那裡呢?障礙最主要來自于我們對於現世的貪著。我們 貪著現世,內心就會生起障礙而沒有辦法來修持,所以下面這一段最主要就是對治我們對 現世的這種貪著。“身命飄搖猶如水中泡,迅速壞滅故當憶念死。”我們會覺得需要錢財 、名聲或權力等等,可是這些財富、名聲都會幻滅,會消失的,甚至我們自己的身體也都 會幻滅,那其他外在的東西、外在的名利、財物有什麼好貪著的呢。如同至尊密勒日巴所 說的:“我現在好也好,不好也好,只要我住在山上,這就是我瑜伽士的願望。”這句話 是說不管他怎麼好,不需要有親朋好友來這裡共樂;不管他怎麼不好,也不需要來一些敵 人、冤親等在那邊慶祝。好與不好都隨它去,反正他在山洞裡做他自己的修行,這就是一 個瑜伽士的心願。在第二段密勒日巴尊者講到:“我想去哪裡沒有人會過問,我去到那裡 沒有人會探聽,只要我一個人孤獨地在山上修持,這個就是瑜伽士的心願。”所以他完全 捨棄了對現世的貪著,一心只希求去修持。這個是捨棄對現世貪著的一個瑜伽士坦白對我 們的開示。 我們要去好好思惟一下密勒日巴尊者的話,他懂得了如何捨去對於現世的執著,因此 有辦法做出清淨的修持。對於捨去現世的執著,過去噶當派有所謂的四依教授和三金剛教 法等。當你真正體會到捨棄現世的貪著有多重要的時候,真誠修持佛法的心才會生起。一 個人是不是真正在修持佛法,也是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人對於現世的貪著 都捨棄的時候,他們整個外相跟內心都恒常的調伏,你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出那種寂靜的安 詳。這一點也可告訴我們,如果想要修持、想要獲得內心的寂靜與安詳,首先第一步就是 要捨棄對現世的貪著。 所謂的四依教授: 第一個是“心依於法”,是說我們這一世如果想獲得修行上的利益,就要把心依於佛 法; 第二個是“法依於丐”,是說現在內心想要修行,但要有吃、住的地方,在籌備這些 東西時我們就不能好好地修行,所以法依於丐; 第三個“丐依於死”,即使現在窮到像最慘的乞丐我都要修行這樣的心生起的時候, 可能會覺得:“要是我真的貧窮餓死了怎麼辦?”那我還執著這個身體,所以第三個口訣 是“丐依於死”——即使我現在變成了最慘的乞丐,要被餓死,那就痛痛快快地去死,內 心沒有恐懼,就是“丐依於死”。 再下去,他雖然想:“死對我沒有關係。可是死掉了以後沒有人來料理我的後事,是 不是不怎麼好呢?”這裡他不執著生但是執著死。從這四點去剷除我們內心那種對自己、 對現世的執著,真正的佛法修持就會生起。 所謂的三金剛法: 第一個是無關金剛,先誓利; 第二個是無愧金剛,後決定; 第三智慧金剛,伴隨行。 第一無關金剛,先誓利。所謂的無關是,當我們要去修行時,要先發誓:“跟我無關 的事不再插手。”無關金剛就是不要再去想那些與我們修行沒有關係的事,發誓在還沒有 修行成就以前把這些都放下。 第二個無愧金剛,後決定。就是我現在放下這些東西去修行以後,有很多人講:“他 怎麼能這樣什麼事情都不管就去修行了呢?”以我自己為例,有些人說賽康仁波切總是在 色拉寺,而沒有好好照顧他自己的寺院。不管別人怎麼說,修行是我最重要的事情,我要 好好地修行,不管別人怎麼樣講,我內心無愧,因為我是一個修行人,我只有把心好好安 住在辦道上,不需要去管別人怎麼想。 第三個智慧金剛,伴隨行。在修持當中要恒常跟智慧做伴,以佛法作為我的同伴,恒 常地隨著佛法去行持。 過去噶當派的格西曾說:“我們要好好修行的時候,當捨棄了現世的那些貪求,就可 以脫離人群。”因為在人群當中,難免要去幫助親友,對抗怨敵,你就要去做人際關係。 但是心裡捨棄了世俗的事情,別人怎麼看他根本不去理會,因為這樣的人心裡已經捨棄了 現世的種種貪執,所以他是已經“脫離”人群。現在所講的“脫離”人群,並不是說外表 上面的脫離,而是心裡脫離。這種“脫離人群”,捨棄現世的貪著,不再參與種種世俗名 利等事相的人,內心只有佛法的修持;因為清淨修持佛法,所以他才能夠登入聖位。 “身命飄搖猶如水中泡,迅速壞滅故當憶念死。”這兩句講的就是去思惟死無常。死 無常的教法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宗喀巴大師以三根本、九因相以及三種決定的方式 ,來解釋憶念死無常的修持。因為時間安排的原因,我們無法一一解釋這三個根本、九個 原因以及三種決定。如果去思惟死無常的道理,我們就會知道,生命垂危就像水中的泡一 樣,什麼時候會死亡我們不知道;人死了以後,我們現世貪著的東西沒有一樣可以帶得走 ;會如影隨形一般,我們到哪裡它就永遠跟著我們的是什麼?是現世所造作的那些善惡業 。這些善惡業會如影隨形,而現世你那麼貪著,花了許多心思去追求的東西卻沒有一樣可 以帶走,這同樣提示我們修持佛法要懂得如何去行善斷惡,這些業才是我們可以帶得到下 一世的,所以下一句就說“死後仍如影伴隨身形,黑白善惡業果隨後至。”死亡以後仍然 伴隨我們的只有黑白善惡果報。我們如果懂得這一點的話,懂得將來所要承受的那些苦與 樂是現世所造善惡業的果,就可以成辦我們來世的種種安樂。我們修持佛法的一個根本就 是從瞭解善惡因果開始。 所有一切修持的根本是依止善知識。道次第修持的開始是暇滿人生的思惟,修持的基 礎是因果業報,進入大乘之門是菩提心,入密宗之門是灌頂。 剛剛說修持的基礎是以善惡因果的思惟為最主要,因為我們每一天的行持中,如果懂 得如何去選取善,這種選善捨惡的選擇處就是我們修持的基礎。我們說修持佛法,最主要 的就是要懂得取捨——取善斷惡。對於善惡因果取捨的學習,應該時常去閱讀賢愚經、百 業經、還有佛的本生傳等典籍。瞭解之後,還要如理如法去行持,這個是最重要的。如果 只是讀了這些經典或是知道很多典故,實際上沒有仔細抉擇我們生活當中的善惡業理,這 樣就沒有很大的用處。 由業所生的果可分成四類: 第一類叫「異熟果」; 接著是「等流果」,等流果又可以分成『做者等流果』和『受者等流果』; 第三類是「增上果」; 第四是「士用果」。 總共四類五種。以殺生來講,第一種異熟果會導致我們投生到三惡道,依照殺生惡業 的輕重來判定,惡業很重就會墮入地獄道,輕一點的就墮入到畜生道、餓鬼道;來世墮入 三惡道中,受三惡道的痛苦果報就是異熟果。等流果中,第一個受者等流果就是被殺死的 眾生所承受的痛苦我都要承受,或者因為殺生的緣故,感得這生短命、多疾等等,這些都 是受者等流果;第二個做者等流果就是現在我們傷害眾生,造下這個業以後,將來還會有 那種習性,即以前殺生現在還會有殺生的習性。第三個增上果,他所使用的東西或者他的 環境都會引發他再造殺生的惡業。第四個士用果就是,如果生病了,別人看醫生吃藥都很 有效,但對他卻沒有效果,即使看再好的醫生給再好的藥也沒有效果,這就是他的士用果 ;他所使用的東西因為他的惡業而都變成了違緣。增上果跟士用果在經典裡是很像的。 對於偷盜、邪淫等其他身口意的惡業,也依次有這四類果報。只要造了惡業就會墮入 到三惡道中,從三惡道受完各種痛苦回到人道的時候,還有士用果、增上果以及等流果, 真是可怕! “一切功德之本具恩主,如理依止是為道根本,善見此理多方精進心,恭敬至誠依止 祈加持。”第一段是修持道的根本——如何依止善知識法。 “一次所得此閒暇善身,極為難得利大當了知,晝夜恒時求取精要心,相續不斷生起 祈加持。”我們修行、了知現在所得的暇滿人身是非常珍貴,如此便會盡力努力修行。 “身命飄搖猶如水中泡,迅速壞滅故當憶念死,死後仍如影伴隨身形,黑白善惡業果 隨後至。”此為下士道的意樂——如何思惟產生修持下士道的想法。 “得堅定解于諸罪惡業,即使甚小微細亦斷除,一切善法資糧悉成辦,恒常謹慎力行 祈加持。”于此得堅固解,此是下士道的行持(加行)。 “受用無厭為一切苦門,輪迴圓滿實無可依賴,知其過患而于解脫樂,生起極大希求 祈加持。”此為中士道的意樂。因中士夫在修持上要斷除對輪迴的貪執,因此首先要看輪 迴有何過患,才會生起想要脫離輪迴的心。 輪迴的過患,要從輪迴的痛苦中去瞭解。依照四聖諦的次第,首先須瞭解輪迴有什麼 苦。 輪迴的苦可以從三苦、六苦、八苦來解釋,瞭解輪迴有這些痛苦及過患,但它的因由 何起,這些痛苦又是由什麼引生出來就會想要去知道。所以頌文中說:“受用無厭為一切 苦門,輪迴圓滿實無可依賴。”從思惟輪迴的痛苦生起出離心後,接著再看輪迴的因,就 會瞭解什麼是集諦。集諦的意思是輪迴的因(集諦是指業和煩惱),當我們思惟輪迴的痛 苦,越瞭解越會去增加斷除輪迴因的欲望。集諦是可以斷除的,當然就會想要去修持,所 以,“輪迴圓滿實無可依賴”,知輪迴中我們擁有的東西不管如何圓滿,但都在痛苦的輪 迴中,沒有什麼可依賴而值得歡喜的。“知其過患而于解脫樂”,瞭解這點後,當然對解 脫的快樂就會生起很大的希求心。生起此心外,同樣會想要知道有什麼方法能斷除輪迴的 因。 對痛苦的認知有時會有很大的差別。就像有些外道,他們把欲界當中的一些情況視為 痛苦,對於欲界以上的色界(初禪至四禪)、無色界就認為沒有痛苦。所以,他們修行的 目的是為了斷除欲界的痛苦,往生到色界或無色界。這種對痛苦的認識太粗淺,只想到要 脫離欲界,往生到更上界,將來還是會因上界的福報用盡要往下墮,所以輪迴還沒有中止 。如想真正從輪迴中解脫出來,對整個輪迴的苦都要了知,不論是欲界、色界或無色界, 只要在輪迴中就沒有快樂,並因此生起強烈的厭離輪迴的心。不由自主的去輪轉,此句是 很無奈的一句話。如果僅以生老病死過程來講,它是輪迴但不能稱做是輪迴的特色。真正 的輪痕不能單單只說生滅,因為任何無常事物都是生滅法,而生滅法不能稱為輪迴的過患 。單單只是生滅還沒有這麼大的過患。佛也有示現生滅狀態,不可能因此講說佛很糟糕! 現在既然不由自主地去輪轉是輪迴的特色,當然從輪迴解脫出來才是所謂的解脫輪迴。 輪迴的含義是受到業和煩惱的牽引不由自主的輪轉。知道後,再瞭解在不由自主受業 與煩惱牽引的情況下到底有什麼痛苦。痛苦可以由幾個方面去認識:三苦、六苦、八苦。 其中六苦是對輪迴中種種痛苦的描述,從這方面來體認能夠最清楚了知輪迴總苦。 (1)不定苦:所有現在所獲得的財物、親友都是不一定的,現在擁有的何時會失去 也是不一定的,而且任何時刻都處於這種狀態當中。現在所擁有的東西會不會失去不知道 ;何時會得到不知道,所以這個叫不定苦。當心中無法完全確定擁有那東西時便是一種很 大的痛苦。因沒有控制的能力,心中很自然的會去依賴朋友、財富或所擁有的東西,心寄 望在上面以為可以依靠它們。當這些都是很不定時,心裡就會非常煩惱,會覺得為什麼朋 友和財富都沒有辦法依賴。因這些事情本身就是不定的。 (2)不知足苦:指擁有某些財物時,任何時候你都絕對不會想:“就這樣夠了!” 而會覺得:“如果再得某一個就好了!”得到了第二個就會想要第三個,不論獲得多少還 會有下面你需要的東西,無法滿足於現在所擁有的。這種不知足的狀態也是一種內在強烈 的痛苦,屬第二種不知足苦。 (3)數數捨棄(苦):猶如前兩個苦,得到的財物不但不穩定,即使擁有這些財物 內心也會不滿足,因此會很賣力去追求更多的物質、財寶和親友。但是,不論追求到的東 西再多再好,終究人死時也需將所擁有的東西捨棄。除此之外,下輩子假設又投生為人, 一切又要從頭再開始,心裡面還是會去追求財富、名聲、朋友、親屬,這種追求又要付出 很多努力,得到了,再追求,再得到,再累積,一直累積到死的時一定要再捨棄,然後再 到下一次。這種過程是一直持續不斷地在累積東西,累積到了又捨棄,這種叫做數數捨棄 。好比密勒日巴尊者的上師要他再三地蓋了房子又拆,這是非常累的事情。 (4)數數結生苦:數數是時時常常,結生就是投胎。現在很努力去累積,以後要捨 棄。如果捨棄完了什麼都結束了,就如同我們講的放下就什麼都沒有的話那還好,反正不 用再重複那個動作。可是,實際上在輪迴裡面並沒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這輩子非常精勤努 力,累積我們的名聲、財富、親屬、朋友,花了那麼多的心血,到了死時要全部捨棄,但 是這個過程不會如此就停下來,我們還會去投生,接著又開啟另一扇痛苦之門。我們需要 去認識這種結生有多痛苦——每次都得從頭經歷這些痛苦。 (5)上下輪轉苦:數數結生過程中如果每次投胎都做人,反正知道了人道有何痛苦 、有何快樂,習慣了就好。但實際上又沒這麼好的事情,我們這世當人,下輩子不一定為 人,若累積福報往生到天界,等福報用盡時又會往下墮。就像一個位高權重的人,本身在 很高的地方叫他掉下來當貧民或普通的人,他心裡有多難受!不僅如此,如往下掉到地獄 ,要受那麼大痛苦的話,這種痛苦就不是我們能想像的。在地獄道當中,所要經歷時間, 不像人道頂多六、七十年就夠了,在地獄道中,經千百劫才能出來,受苦完了才可能會往 生到上界如人道、天道等。但在這些地方也沒有很穩定的快樂,這些日子過了又有可能再 往下。經常經歷這種有時在上、有時在下的這種痛苦是非常大的。 (6)無有伴苦:在輪迴中漂流,不論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死時是自己去死,生 時也是自己一個人呱呱墜地。在生死的輪轉裡只有你一個人孤伶伶地面對生死問題,沒有 任何同伴,這就是無有伴苦。 對於以上六苦仔細思惟的話,你會深深體會,在輪迴當中到處都充滿了這些苦;而這 些的苦因即是受用無厭。在輪迴中所有的受用,不管生活在哪一道,只要對它感到滿足的 話,當然就只會在這裡面輪轉。相反地,在輪迴中生起:“我已倦怠了。輪迴當中任何一 種圓滿快樂都不值得我去依靠,也不寄望在輪迴中能得什麼快樂!”當你打從內心真實引 生對輪迴厭離時,接著便可想到:“我感到滿足了,這裡沒有我所要追求和依靠的東西。 ”“知其過患而于解脫樂”,瞭解到輪迴有何痛苦與過患,也知道不能依靠輪迴的圓滿和 快樂,心裡就會生起迫切需求解脫的心。知道輪迴當中有這麼多過患,怎麼還能在此輪轉 ,一定要好好追求一個值得我依靠的究竟快樂。故言“知其過患而于解脫樂,生起極大希 求祈加持。”生起真正希望獲得解脫快樂的心。生起這種希求心時,你才會想要真正精勤 實修可以讓我們得到快樂解脫的方法。對於希求解脫的人,若想生起穩固的希求心,一定 要好好學習四聖諦。 四聖諦的教法在佛教當中是一個最基礎、根本的教法。法稱菩薩在《釋量論》中提及 :“於主要義無欺故,他義亦可推得知。”“於主要義”指的便是四聖諦。于主要義沒有 欺騙眾生,也可推測其他佛法的道理也不會欺騙我們。過去佛陀開示教化眾生的四聖諦是 如此真實無欺,其他的佛陀沒有必要欺騙我們;也就是說身為一佛教徒,對四聖諦教法要 有一真正完整的認知。 在四聖諦所講的苦集滅道中,首先要認識的便是苦諦。過去佛陀依照苦集滅道次第來 講,今天我們學習也應該從認識什麼是輪迴痛苦,輪迴痛苦的集因是什麼;接著對集諦有 越深的瞭解,對滅諦就會有越強的希求心;對滅諦有越深的希求,就會越精勤去修行道諦 ,這是應該有的次第。如同彌勒菩薩所舉的譬喻,好比一個病人,首先他會知道自己生病 了;遭受病折磨時,病因從哪來;知病因後,便會想要去斷除它;知道有什麼東西可以治 我這個病之後,才會去找醫生來醫。按照這樣次第,在學習苦集滅道上也一樣,首先知苦 ,知苦後才會探究集諦因是什麼,再來從滅諦、道諦上去修持。如果不知自己在生病,就 不會想去看醫生;同理,如果不知道輪迴中有什麼痛苦,也不可能會希求滅諦,行持道諦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82.233.168.12 (10/08 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