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雪歌仁波切 功 德 之 本 頌 學習佛法最開始是依止善知識,然後是小乘、大乘、止觀禪修、無學道的佛果為止, 都是希望讓我們沒有障礙,通達這些佛法的內涵,為祈請上師能讓他生起這些佛法的內涵 ,所以寫下功德之本頌。 《功德之本頌》雖然簡短,但卻涵蓋了佛陀從過去二千五百年前在教導他的弟子們如 何依次從頭開始慢慢進入佛道,直至修證成佛的修持法。 今日在聞法前需供曼達,將曼達獻給這傳承的由來: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在獻曼達 時,觀想導師釋迦牟尼佛在我們的前方,釋尊依次傳給歷代祖師們,他們圍繞在釋尊旁, 我們觀想將此曼達獻給他們,並且祈求他們加持我們對所有修持菩提道的次第可以在心中 生起證量,故大家以此的發心觀想來獻曼達。 為了使聽聞和修持成為佛法,心裡在還沒有聽聞前先生起皈依三寶的心。皈依的心生 起後,為了使現在所做的行持成為一個大乘的行持,接著再發起大乘菩提心,故在聽前先 做皈依發心。 如同宗喀巴大師所言:“一切發心皆由善心念。”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現在所做 的事情是不是佛法,需視你心中是否有善的心念,即如現在你有皈依三寶的心一直在自己 心中的話,所做的事情才是佛法的修持。假如心中真正具足菩提心,你所做的一切行持才 可稱為大乘的行持,而不是依所修的法本。譬如你所修持的法是大乘的法,但你沒有大乘 的心,那你所修持的也不能稱為大乘的修持。是不是大乘的修持或法,完全在於我們自己 的內心,所以在聽聞佛法時,一定要將此牢記心中。 如同過去在《量論》中,陳那菩薩曾言:“獲得正量教示利眾生,導師如來怙主我頂 禮。”在此論典一開始便先頂禮如來。首先言“獲得正量”是什麼意思?指獲得的是諸法 實相,通達諸法實相的意思。從此句話可知,因它不是本來就有的,量指心中的通達意思 ,正確真實的通達諸法實相叫正量。從本來是凡夫的人,依次的修持獲得正量,即從非正 量才能獲得正量。“獲得正量”在告訴我們,佛陀也是一開始與我們相同是凡夫身,慢慢 的在修持中斷除所有障礙,獲得無邊的功德,才能成就圓滿佛果。所以,獲得正量含有這 意思。 “獲得正量”的意思前已說過,原本不是正量,後來成為正量,它的過程分作三部分 : 一、首先是發菩提心。 二、發菩提心以後,以無量劫的時間來累積資糧(福德與智慧資糧)。 三、之後成就佛道,轉法輪利益眾生。 在這過程中,原本是眾生的層次,依次的修持,才由清淨罪障、累積資糧的修集,然 後證得一切諸法實相。諸法的實相所講的就是正量,它的涵義包括我們可以相信的,另一 意思是它是真實的,真理的意思。因為是真理,我們才能夠相信。“獲得正量教示利眾生 ”含義是首先獲得正量,再以慈悲方便利益眾生。 “導師如來怙主我頂禮”,“導師”指獲得最究竟的果位,能成為眾生的導師,因他 已通達諸法的實相,所以他才能以如實的方便,引導眾生去修證一切的如實法,此為導師 的涵義。“如來”指佛陀的法身,法身的功德。“怙主”指救度眾生所示現的色身,因在 佛成佛時,他能就法身和色身這兩身,法身是以“如來”這字代表,“怙主”所表示的是 色身,色身又包括化身和報身,即佛陀由大悲心驅使,由法身當中示現出化身和報身來利 益眾生,所以在這句話中,已涵蓋了佛陀的四個特質。首先獲得正量,佛陀的特質包括四 點:一、教示利益眾生。二、導師。三、如來。四、怙主。因具足這四個特質,所以我們 可以完全相信佛陀,因此我們向他頂禮。 由獲得正量可知,一開始時佛陀也是凡夫,我們知道既然一開始也是凡夫,也就是跟 我們一樣,所以在心中要對自己有信心,表示只要去修行,將來也能如同佛一樣,得到最 究竟的果位。就是經由內心裡面,首先生起菩提心,然後再利益眾生,在無量劫當中修持 種種菩薩行,不論有那些需他度化或行持的,他都可以捨棄自已的利益,完全為眾生去行 持。經由久遠時間斷除他的過失,修持種種的利生功德,以後才獲得最終究的果位。現在 所言的,在他獲得最終究的果位後,並不是自已一人快樂而已,他不是單單為了自已的快 樂才去成佛,是為了利益眾生。所以,在他成就佛果以後,仍舊以他的大悲心觀視一切眾 生,對所有需要他帶引的眾生,同樣平等的以大悲對待他們,並且用無量善巧方便去引導 他們。 現在佛陀要引導眾生時,好像他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只是心中有慈悲心,希望能救 度眾生,不是這樣子的。因為佛陀成就佛果,是以無邊的神通、無邊的威力所莊嚴,本身 也具足了一切力量,按照眾生的根器、心性,不同的眾生要依照什麼方式去引導呢?佛陀 他會以大悲心,即使需要在地獄忍受無量劫的痛苦,他都會毫不猶豫的在地獄裡面住無量 劫來利益眾生。由此看來,瞭解到佛陀不但是一個獲得最究竟的果位,並且恒常以大悲心 去利益眾生,而且還是個具足無量威勢力的圓滿成就者,所以關於佛陀具有什麼樣的功德 ,我們要先瞭解。以上所講的關於佛陀的智慧,從斷證的功德中獲得無量的智慧,從利益 眾生這點,他內心具足無邊的悲心,在利益眾生的行持上面,同樣具足無量威勢,從佛陀 的智慧、慈悲、力量三點上,幾乎無法找到可與他相比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心中如果想依賴什麼人來救度我們,顯然除了佛以外,幾乎沒 有什麼值得我們信賴。心裡想說佛陀他是一個真正的依怙,我們要依止他的話,當然要按 照他的法來修持。可是,法在修持上,次第十分重要,如果不瞭解修持的法有何內涵次第 的話,對一個行者而言,他不可能做一個正確無誤的修持。如同薩迦班智達所言的一句話 ,我們對於世間的任何東西,以答錄機來講,對世間的任何東西在買它以前,心裡會思維 貨是否好嗎?貨比三家去仔細選擇一下,這東西會有什麼好處,故障等等,好好選擇後再 來購買。對世間法都如此謹慎小心,對於現世及將來獲得安樂利益的修持,我們怎能掉以 輕心?這句話意思是為了讓現世及來世獲得更好的安樂,修持時不能像狗一般,拿什麼給 牠吃牠就照吃。對我們而言絕對是非常愚癡的行為。我們修持的人對於所要修持的法,在 修持以前一定要好好判斷,是否是正法,再進入修持。 因為在修持的次第及正法的重要性,過去有二位噶當派的大德,一位叫耶些博多,另 一位叫也希間阿哇,這兩位大德有次互相談起,因上師博多哇問弟子:“現在有兩種情況 :(一)讓您獲得很多神通,即外在的成就,也有很多殊勝的力量可以轉變很多東西原等 ,具足此種的神通力。(二)讓您得到成佛菩提道上的知識。你會選擇那一個?”也希間 阿哇回答選擇第二個。為什麼呢?如以神通來講,我獲得天耳或天眼通、他心通等等來講 ,不論你神通再廣大,頂多就這一世的受用而已,此世可以很快樂舒適過生活,但是過了 以後,還是在輪回當中輪轉。但是,我如果這一世當中獲得了對於成佛道上的菩提道知識 的話,我這世修習一些,來世就能通達一些,慢慢的就能趨向佛果,這才是智者的行為。 所以,現在的《功德之本頌》就是可以引導眾生從開始直至成佛的道路,如果以修持道上 的內涵而言,幾乎都包涵在《功德之本頌》中。 當我們在解釋《功德之本頌》內涵時,它的本義當然不會超過過去印度的大班智達如 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等瞻部洲的六莊嚴、二尊勝等的大論師所闡述的內涵。 宗喀巴大師所寫的這篇《功德之本頌》也是過去所依止的上師,薩迦、噶舉、寧瑪派 那些上師的教言獲得證量後,按照那些上師所傳述的教授寫下來的,不是自己所編創新利 益的講法。以菩提道次第而言,過去宗喀巴大師不僅從當代大師獲得口訣,同時還親見文 殊菩薩,獲得文殊菩薩的指示,應當寫下關於菩提道次第的論典,宗喀巴大師當時才萌生 寫菩提道次的論著心意。他不單單只有見到文殊菩薩,當時他還親見過去印度首席班智達 阿底峽尊者,經阿底峽尊者親自顯現在他面前,告訴他已具足(摹)撰寫菩提道著述或論 著能力,應當寫下來。受到這些菩薩指示後,大師才寫下這些論著,而不是自己高興或看 書後就寫下來,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所有精髓若濃縮精華便是《功德之本頌》。我們 在學習佛法上,一開始時先學較略的,它總攝一切佛法的內涵,不是很廣而是稍微略的, 再慢慢的學到較詳細、較廣的論典。 世親菩薩在一本論典中開示:正在學習教法時,要按照五要領學習: 1、依據經典的主旨 所謂主旨是指透過學習經典時,經典裡面主要告訴我們什麼,除主要目標外,我們可 以對什麼內涵有所瞭解,會有次序性的介紹,一般講到四種次第,以主旨所詮述的大概就 是這經典,我們修習以所能瞭解的。一般在世俗上,不管做什麼事,首先要瞭解現在要做 什麼事,為達成目標,一開始要從那著手。從那地方著手後,接著彼此間的關連是什麼? 如瞭解後,當然沒有不可能達到的。類似這種講法,以主旨而言,在告訴我們:現在學習 的這目標是什麼?它的著手處在何方?接著再由著手處如何達到目的的關連等等的方式, 這便是主旨所講的。 2、攝義,即精華之義 在瞭解現在學習的主旨之後,接著對此經典所言的內涵,一開始馬上很廣的大小細節 都講時,一般人是無法理解的,很容易在聽時感到很亂。在學習上一開始,要先有概略性 的瞭解,這種瞭解就是依據攝義來解釋,攝義所講的便是此經典概略內涵。 3、詞義,即文詞的意義,內容較多、較廣 當瞭解概略內涵,再把下面所要注述的詳細內容一個一個解釋,這便叫做詞義。如同 在學習《現觀莊嚴論》,一般分成八事七十義;在菩提道次第中亦是如此。先將概要聽過 一遍,再講詳細內容,這便是詞義。 4、關連,即上、下詞義的關係 詞義解釋後,每一章節之間一定有所關連,若不將關連解釋清楚,一般人不可能弄得 懂。所以第四個便是按照關連來講上下文之間的關係。 5、辯答 如此學習到一個階段,心中一定有某些疑問,接著便是辯答。某個東西這樣講有沒有 違背?某個東西這麼講有沒有錯誤?將學習過的東西釐清,由此次第學習的話,對於經典 及修持的內涵,便可以通盤清楚瞭解。 所以,在學習經典時,如果想在幾天便將佛講的教法說完是不可能。 《功德之本頌》是將修持從開始到成佛,這條路應如何走的菩提道次第概略的說出, 所以它是屬於攝義的論典。 《功德之本頌》指出,學習上首先需要的是“上師”。不論學習什麼,一開始一定需 要一個好的指導者、好的老師來帶領。所以,一開始便是依止善知識,接著所講的才是整 個菩提道上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三個層次。在上士道教法中,它可分為顯宗及密宗 ,所以,在講過上士道後,接著便是講大乘當中特別殊勝的密宗教法如何修持。它的內涵 大概就是這些。 《功德之本頌》首言:“一切功德之根本具恩主,一切如理依止為道根本。”所謂的 功德是指我們在修持佛法上的一切功德,這些功德是因為我們去依止一位善知識而得來的 。因為我們依止善知識而獲得種種功德,所以,他對我們具有極大的恩德。譬如,在修持 上想生起種種功德,首先要依止一位善知識,跟他學習後,依其教授如理修持,才有辦法 生起功德。換句話說,現在所生起的功德出自於我們如理修持佛法,而知道如何修持佛法 ,其根本是從依止一位善知識而來。所以開頭講:“一切功德之本具恩主”,具恩主指上 師,也就是向我們開示佛法引導我們的上師、善知識,所有功德都是從這裡生起的。 講到如理依止,依止具相的善知識才是道的根本、修持的根本。因為所有的菩提道, 你要生起任何功德都需上師的恩德;上師大悲地攝受,我們才有辦法生起功德。對上師除 一開始要好好以信心和恭敬外,在依止他學習後,我們慢慢層次愈高,內在的信心和恭敬 也要相對去提升,這對修行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不會引生出錯誤的或對上師邪見的做 法。在善知識方面,可分很多層次。以小乘來講,佛陀的《律經》講到一位善知識,他需 具足什麼樣子的條件。以大乘來講,如《經莊嚴論》也有提到一個大乘的善知識,應該也 要具備那些條件。同樣在密宗裡面,比如依照上師薈供的法本,也講到能向弟子傳授金剛 乘法門的上師須具足怎樣的資格和條件。當弟子需學習什麼法時,就要根據這些經典來判 斷這些上師是否適合成為我們的上師。但同時我們自己也要能成為具備這樣種種資格條件 上師的弟子,也要有足夠的資格。依經典去看看自己本身是否具備可以去依止善知識的資 格,具備資格後再去觀察你的上師是否具備善知識的那些條件。弟子與上師都條件具足後 ,二者才能成為一個善的因緣。所以,就依止善知識來講,我們去觀察所依止的物件是不 是具格的上師是很重要的。 以前,仲頓巴大師有一弟子在其旁追隨觀察十五年後,對大師言:“追隨十五年,一 直觀察,發現您是具格的偉大上師。”大師也回答:“我也觀察了你十五年。”若互相觀 察十五年的話,時間就過去了,沒辦法去學習了。在開始學習時,依止一位善知識及觀察 是很重要的,確定後應全心依止來學習。 現在這個時代,我們不可能有很長的時間跟在上師身邊觀察他。以法王尊者來講,很 少人能在其旁服侍他、觀察他。所以,現代人改用一方面直接看其言行舉止,一方面間接 看其弟子的見解修行、言行舉止,由其弟子身上瞭解上師,可由較鬆的方法來判斷。 在觀察好上師以後,就要如理如法地依止。如果在依止善知識上能如理如法依止,心 中的證量必定可以生起。所以,對於依止善知識一定要非常精勤小心去依止,只要去依止 ,一切修道上的功德一定可以在心中生起。故宗喀巴大師言:“恭敬依止祈請賜加持。” 所謂的祈賜加持是指自己好好學習。如何依止善知識?按《菩提道次第論》,應以意樂及 加行的方式依止。意樂是指自己的心念,心裡應如何去觀察上師,上師具足怎樣的功德, 我們如何去思惟,思惟後對上師生起信心來依止他。加行是指如何對他恭敬等。學習後依 照這些內涵做,這才是真正的加持,不是口中念一念祈上師賜加持。 以佛法來說,如理依止善知識的目的是真正要去學習佛法,學習成佛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現在具足修持佛法的條件。在六道裡面我們是人道的眾生,以現在條件來看,我們具 足了八閒暇和十圓滿。八閒暇是指我們沒有障礙修持的逆緣;十圓滿指本身擁有十種修道 的順緣。因為獲此十八種暇滿人身非常困難,因此,經論中從解釋暇滿體性、暇滿人身的 因緣,以及各種譬喻等多種方式來闡述暇滿人身的難得。但是若僅僅只知道難得,似乎沒 什麼稀奇,為什麼?就我身上所穿的衣服,這衣服可以講是世界我唯一獨有,但是,單單 得到這衣服對我而言並沒什麼好希罕的,最主要的是這東西對我有什麼好處。 暇滿人身對我們現在有什麼好處?攝頌中言:“一次所得此閒暇善身。”過去我們常 在六道當中輪轉,非常不容易才能得此人身。“一次”表示此世若不好好修持,將來想要 再獲人身幾乎是不可能的。故“一次所得”指現在單單只有這一次機會。其難得在經典中 形容,就算將整個世界給你,也比不上你現在所獲得的人身;即使你擁有全世界的珍寶, 也比不上暇滿人身的珍貴。因你用暇滿人身來修持,就可獲得解脫和佛果。所以,既獲暇 滿人身,而且這暇滿人身是如此的珍貴,我們就不能讓它虛耗,這就是利大的意思。它的 利益很大,我們一定要知道。現在知道獲得暇滿人身很不容易,且得到後可以拿來修持可 獲得很大殊勝利益的話,若還是一天到晚怠惰,那麼,這人身就浪費了。故下面言:“晝 夜恒時求取精要心。”就是我們要恒常在生活中思惟,此時所獲得的暇滿人身十分殊勝, 一定要好好拿來利用,因此恒時求取精要心,祈求能不斷在相續中生起,就是此意。 “一次所得此閒暇善身,極為難得利大當了知。”這一段最主要講的是我們現在從暇 滿人身去思惟。因為各位都已經聽聞了一些佛法了,所以我在這裡不做詳細的解釋,如何 去思惟各位應該知道。比如說思惟八無暇十圓滿,這十八個每一個都可以依次思惟、觀修 ,從心裡面去體會。非人的無暇: (一)首先從最悲慘的地獄道眾生開始。地獄道是所有輪回裡遭受折磨最多、受痛苦 最大,而且眾生數目也最多。地獄道眾生恒常受這些痛苦,根本沒有機會去修習佛法,我 現在沒有在地獄道當中,這是多麼的幸運,所以我應該為自己感到非常的慶幸。 (二)接著思惟餓鬼道的眾生受哪些苦,比如說遭受到饑渴的折磨,我現在不用受這 些苦,所以我現在是非常的幸運。 (三)再來畜生道的那些眾生,他們的愚癡與互相吞食,這種痛苦我們現在是不需要 去忍受,想想這些的痛苦,再回過頭來想自己,就會覺得自己現在確是非常的幸運。 (四)在輪回裡還有些地方是沒有機會修習佛法的,那就是天道。像長壽天的眾生, 因為他們的心長久處於安逸之中,所以他們也沒有辦法修習佛法。這些非人的數目遠超過 人道眾生,這四種沒有辦法修習佛法的非人就叫做非人的無暇。 人中的無暇: (五)無佛出世至無教法時代。相對于三惡道的眾生,人道的眾生是非常的希少的, 我們現在能夠得生為人,是非常難得的,可是生為人身並不一定有機會修習佛法,以時間 來說,通常只有在一萬三千六百劫當中才有一劫裡面有佛出世,我們能夠生長在有佛出世 的年代這是非常的稀有難得。 (六)雖然有佛會出現在這個時代,可是能夠生長在有佛法的地方又有幾個人呢?這 是非常的稀少的。所有人道的眾生大部分都生長在邊地——沒有佛法的地方,這也是無暇 。 (七)如果說生長在有佛法的地方,可是他對佛法充滿邪見,不信佛法而相信外道的 祭祀等;另外有些人對佛法沒有正確的了知,對於因果業報、三寶的功德等沒有正確的了 知,這種人也是有邪見。有邪見的人是沒有辦法修習佛法的。 (八)當一個人生長在有佛法的地方,也相信佛法,而且沒有邪見,可是他順緣不具 足的話,也沒辦法修習精進。就像一些人想修習佛法,可能他們眼睛瞎掉無法看東西,耳 朵聾了沒辦法聽聞,或是手腳殘廢,這些人同樣也沒有辦法修習佛法,這個叫做諸根不全 。人道中也有這四種沒辦法修持佛法的無暇。所以,對於沒有辦法修持佛法的眾生,人道 當中有四種,人道以外有四種,我們要依次去想,我們不是這類眾生,這是何等的幸運; 現在我們遠離了這些違緣,自己應當要認識和珍惜現在的條件。 以上是遠離八無暇逆緣的難得,接著要具足哪些順緣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講,一個 是五種自圓滿,另一個是五種他圓滿,總合為十種圓滿。所謂的自圓滿是我們本身就具足 的,他圓滿是指外來的條件。 五種自圓滿所指的是: (一)得生人中且有人的智慧,就是生長在人道當中。我們不是在地獄、餓鬼、畜生 ,也不是長壽天。阿修羅、羅剎、藥叉、夜叉等也是不具足條件的眾生。 (二)生於中土。這可以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時機,一個是地方。以地方來講是指 我們生長在一個有佛法弘揚的地方才叫做中土,還要生長在剛好有佛出世的時代。剛剛講 的在一萬三千六百萬劫中只有一劫有佛,這一劫可以分成為“成住壞空”四個時段,它們 分別有二十個小劫,加起來共八十個小劫。在“成”、“壞”、“空”的階段不會有佛出 世,只有在“住”劫才有佛;而二十個小劫也不是每個階段都會有佛,一個劫數會分壽命 增長的期間跟壽命衰減的期間,只有在壽命衰減期間才會有佛出現,也就是在這二十小劫 裡面,差不多只有一半時間會有佛出現,而且在這一半時間裡也是只有其中某些時段有佛 出世,所以,可以遇到佛的時間非常少。現在我們生長在一個有佛出世的時代,也出生在 有佛法的地方。 (三)諸根俱全。身體健康沒有殘廢,有能力可以去修持。 (四)業際無倒。此可從業際顛倒來說,例如有人天生就是生長在屠夫的家庭裡,他 有可能從事的就是這一些比較會造惡業的行業,這種人就叫做業際顛倒。 (五)於教深信。是說除了沒有從事這些不正當的行業以外,他還要對佛法要有足夠 的信心,安住在正法中。這就是五種自圓滿。這五種自圓滿是我們本身這一世裡面要具足 的。 五種他圓滿: (一)值佛出世。我們現在生長的這個時代是有佛出現到這個世界的時代。 (二)轉法輪,有佛降生且向眾生傳法。 (三)教法住世。除了佛出世講法外,這個法還不可以在這個世間消失掉,就是還在 這個世間,我們還可以接觸得到。 (四)隨學弟子。如果沒有跟隨佛陀學習教法的人,那我們也沒有人可以跟從學習, 所以要有隨學的弟子。隨學的弟子不是指我們,而是指那些善知識。 (五)他者悲心。我們現在想要修持要有他人來護持,有善知識來教導,他們有慈悲 心來教導,我們才能夠來學習。這是五種他圓滿;這五種他圓滿是從外在因緣來講的。對 於這十種圓滿,現在我們都得到了。這麼難得的條件我們竟然都得到了。 總而言之,過去的佛陀、大菩薩,那爛陀佛學院的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等二勝六莊嚴 ,還有過去的八十四個成就者,以及教法傳到西藏後,像瑪爾巴大譯師和密勒日巴尊者、 薩迦派的祖師、噶舉派和寧瑪派的祖師,一直到宗喀巴大師等等這些歷代祖師,他們能夠 用來修持並且可以獲得佛果的基礎就是暇滿人身。過去他們的暇滿人身跟我們現在所得到 的暇滿人身是一模一樣的,只要我們好好利用它來修持,我們就有辦法獲得過去那些祖師 大德們的成就,這一點我們應該在心裡好好去體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82.233.156.65 (10/07 19:19)
cool810:人身有三種珍貴特質異於傍生:1.思惟(例如不只有著眼此世 10/07 19:28
cool810:,能審視現象背後的真理,如理思擇正法);2.勇健(明白因 10/07 19:29
cool810:果事理後精進而行);3.梵行(持戒的清淨行為)。 10/07 19:31
ackino:感謝分享 10/10 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