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rtifact (apollo)》之銘言: : 除了佛和他的阿羅漢弟子, 還有什么人修習到達涅盤境界嗎? : 其實我對涅盤有很多疑惑? : 按照佛法的核心來說,修習佛法的根本就是要証悟,斷苦,至涅盤 : 究竟怎樣算是涅盤了? 如何能判斷死亡和涅盤的區別? 參考下面南傳佛教比丘的一篇文章, 對於萬法若能深入了解緣起實相,如實知諸法非自方存在、自性空, 遮破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自然能不執著,而止息貪嗔癡,向於涅槃。 如《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自性空,止息貪嗔癡煩惱之火,度一切苦厄。 涅槃是苦的止息、解脫;而凡俗意義中的死亡尚在生死流轉, 除非是生前已證果之阿羅漢,死後入無餘涅槃。 ------------------------------------------------------------------------------ 一問一智慧 佛使比丘 「怎麼樣才能稱為抵達『涅槃流』?」 回想前面已討論過的「涅槃」這個字,那是人類所能達到最好、最高的境界(參閱第29 則)。在一期生命中,若人不去認識涅槃的境界,或不能體嘗涅槃的法味,生命就虛擲了 。 「涅槃流」(the stream of Nibbana)是指一種道跡──已達相當層次,確保只流向或 趨向涅槃,流向苦的止息,而不再倒流回痛苦及惡道,我們稱這道跡為「流」。 抵達「流」的人,稱為「須陀洹」(sotapanna預流),須陀洹還未抵達究竟涅槃,他抵 達與他本身相應的「現法涅槃」(ditthadhamma nibbana)(參閱第27則)或「現世涅 槃」(tadange-nibbana)。能抵達真正的涅槃流,就不會被世間的「味」、「患」或其 他任何事物所迷惑,「世間」再也不能欺騙他了。這意思不是指須陀洹要放棄與世間相關 的一切,或甚至放棄欲樂的享受,而是指他的心已看清這些事物,不會全心全意執著,雖 然偶爾失去正念時仍會執著,但他有信心做到不執著。 成為須陀洹,必須斷除三結(samyojana)──身見結(sakkayaditthi)、疑結( vicikiccha)、戒禁取結(silabbata-paramasa)。斷身見結是斷一種癡,斷疑結是斷另 一種癡,而斷戒禁取結是斷第三種癡,他還沒有斷除欲貪(kama-raga)──第四種結, 連斯陀含(sakadagamin)也沒有徹底斷盡。須陀洹還無法斷除欲貪,仍可能接觸或享受 感官欲樂,但他不會掉進感官欲樂的陷阱,而會循著聖人的正念去做。別忘了須陀洹已斷 除身見結、疑結和戒禁取結,這即是抵達涅槃流的基準,且最終必定會證得涅槃。 所以,這是斷除錯誤見解的問題,斷欲貪之前必先斷除錯誤的見解。欲貪本身並不是危險 可怕的問題或敵人,真正可怕的是「癡」。巴利經典中有這麼一句話:「所有事中最惡臭 的是執著自我的心」,佛陀沒有說感官欲樂是最惡臭的事,而說是「癡」。通常我們都高 估了須陀洹斷除感官欲樂的程度,一旦它的基準被誤會成這樣,一切都錯了,而且無法( 與真相)相符。所以,必定要認識抵達涅槃流的第一階段──先斷除的不是欲貪而是無知 。 「身見」由自我中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感覺,通常每天都會發生,它是由於我們不知 空,甚至連顯而易見的空相也無法察覺,於是心就迷亂且不「空」,而產生身見,所以必 須斷除身見結,不讓它再出現,才能證須陀洹果。在一般情況下,身見生了又滅,生了又 滅,生了又滅……,每天一再出現許多次,但也有不出現的時刻,我們必須學習去認識有 身見時像什麼,空掉身見時又像什麼,最後你會發現,當自我中心生起時就有身見。 「疑」是對什麼是可信的產生懷疑或猶疑不決──是否要信仰佛陀?是否要為出世間的究 竟滅苦而修行?因為有這種猶疑,就無法專注地關心「法」,甚至一天關心五分鐘都覺得 困難。相反地,卻無時無刻不對吃喝玩樂、讀書學習、生意工作等事情感興趣。如果把戲 笑的時間拿來培養對「法」的關心,我相信那一定會領悟得很快。 最嚴重的懷疑是──採用佛陀滅苦的方法好嗎?踏上滅苦之道好嗎?有能力做到嗎?大部 份的人因為已被世間的誘惑弄迷糊了,而認為滅苦之道枯燥乏味、無趣、沒有吸引力,這 才是問題的關鍵,且是最嚴重的懷疑。我們正在受苦,要毫不猶疑地滅苦,所以,必須根 除猶疑。 第三種結是「戒禁取」,是由來已久的習慣性迷信。檢視你自己,看看能發現那種一直存 在的迷信行為。如你已被誤導習慣性地害怕蜥蜴或同類小動物,這是戒禁取結,它是原始 的、幼稚的;你被教成要相信靈樹、靈山、靈廟和靈屋,這些也全都是戒禁取結。 總之,對自己所做的事有所迷信,事情本來應該如此,卻弄成另一回事,這是戒禁取結。 如行善應該是用來排除私心,卻縱容行善增長私心,可見行善有時成了戒禁取結;有些出 家眾和在家眾嚴守戒律,迷信到習慣成性,而演變成戒禁取結;至於我們所誤解的某些事 情,一直延續到今天,都還依然迷信著,這也算是戒禁取結。 請容許我再提出一個第三種戒禁取結的例子:刻畫在寺院牆上的四惡道──地獄、畜生、 餓鬼(peta)和阿修羅(asura)。我們被教導而相信臨終時才可能墮惡道,卻從來沒人 說我們天天墮惡道,這種惡道比寺院牆上的惡道更真實、更重要,千萬別掉入!如果你現 在不墮惡道,死後必定不會墮惡道。這個道理從來沒人教過,所以,人並未理解四惡道的 核心和真正意義。 佛陀不是個唯物論者,他不會以色身作為說法的準則,以致於說地獄是一個用銅鍋煮人或 煎人的地方,佛陀以「心」為準則。 現在我們想想「四惡道」是什麼意思? 第一是地獄。地獄的意思是焦慮(泰文字義為「灼熱的心」),當人經歷像被火燒烤一樣 的焦慮時,當下就化生為地獄眾生,這是「心靈的投生」。身體雖然仍居留人道,但焦慮 一生起,心就墮入地獄,如因怕犯錯,或因怕被處罰,或因擔憂威望受損,或由於其他種 種原因而產生焦慮,這就是地獄。 第二是畜生。人一生起不應該有的愚癡,就會投生為畜生,例如:不知法和涅槃值得追求 ,愚癡到不敢接觸或親近佛教,甚至認為若對佛法、佛教感興趣,是種既落伍又怪異的行 為,不但小孩這麼想,父母親也這樣,他們盡可能遠離「法」和宗教,這就是愚癡。不管 那一種愚癡,只要一生起且被它控制,就等於化生為畜生,它也是「心靈的投生」,這是 第二惡道。 第三惡道是餓鬼。是一種長期飢餓的狀態,因為所供應的物品始終無法滿足他的欲望,這 是指長期的心靈飢渴,而不是身體的挨餓。例如有人想獲取一千銖,隨後才剛得到一千銖 ,馬上就想獲取一萬;才剛得到一萬銖,又馬上想獲取十萬;剛得到十萬銖,就想獲取百 萬或一億。這是個一直追逐但從未滿足欲望的例子,它有長期飢餓的徵兆,就像腹大如山 ,口如針眼的餓鬼,因為所吸取的從未滿足他的飢餓感,所以一直是個餓鬼。 與餓鬼恰好相反的是另一種人:他得到十沙丹(註一),就滿足只得十沙丹;得二十沙丹 ,就滿足只得二十沙丹。但千萬別以為這麼容易知足,就會變得消極,而不再追求,他因 為有智慧,知道什麼該做,且用適當的方法依次去做,他總是對所獲得的感到滿足,不但 享受追求的快樂而且知足,這樣就沒有長期的飢餓,也就不是餓鬼,以煩惱貪染追求事物 的才是餓鬼;依智慧而追求,沒有煩惱貪染,就不是餓鬼,只是做該做的事。 因此,希求滅苦的「欲」不是煩惱貪染。別把「欲」說成愛欲或貪染而誤導別人,愛欲或 貪染必定是來自愚癡的「欲」,甚至求證涅槃的「欲」,如果是由於愚癡──瘋狂盲目地 追求,而全然無知地修習內觀,就是煩惱貪染,這無知將導致痛苦,因為它充滿執著。反 之,如果有人想證涅槃,他如實觀照苦和滅苦之道,且正確、直接、認真地學習內觀,這 種想證涅槃的「欲」就不是煩惱貪染,也不是苦。所以,「欲」不全然是煩惱貪染,全看 它源自何處,如果源於無明或煩惱,那追求無厭的現象就會像長期飢餓,這樣處在長期飢 餓的狀態,我們稱它為化生的餓鬼。 最後的惡道是阿修羅。首先解釋「阿修羅」(asura)這個字:「修羅」(sura)意思是 「勇敢」,「阿」(a)意思是「不」,「阿修羅」的意思即是「不勇敢」或「膽怯懦弱 」。請大家注意:人一旦沒來由地膽怯,就化生為阿修羅。例如懼怕無害的小蜥蜴、千足 蟲或蚯蚓,是不應該的,是一種痛苦,若人常有不必要的恐懼,或憂慮過多而生恐懼,就 生為阿修羅。 每個人都怕死,但我們會恐懼死亡是由於自己把真實情況以十萬倍、百萬倍誇大而成的, 這種恐懼一直折磨人。人正因為害怕墮地獄,而成為阿修羅,於是就真的每天墮四惡道, 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如果我們現在行為正當,不墮入這種四惡道,我們就能 確保死後不會墮入刻畫在寺院牆上的四惡道。 這是告訴我們,如果知道佛陀所說的戒禁取結是怎麼一回事,有何用意,就不會再迷信寺 院牆上的四惡道了,這種造成混淆的四惡道的迷信說法,是不能契入正道的,由於不知四 惡道的真相,使我們每天一再地墮入惡道。 佛教徒最可悲的事是──錯誤地詮釋佛陀的教導,並使用愚癡的方法修行。不必到別處尋 找戒禁取結,相信寺院牆上的四惡道就是一種戒禁取結。在經典中曾提到有人模仿牛和狗 的行為,佛陀時代印度很盛行那種修行方式,那就是戒禁取結,最近不再有了,但正像他 們一樣愚蠢且更不值得的行為確實存在,必須要斷除所有的戒禁取結才能入涅槃流。 斷除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就入涅槃流、得法眼淨──見法並從愚癡與無知中解脫。 請記住!我們凡夫總有某種程度的無知與愚癡──身見、疑、戒禁取,我們必須向上提昇 ,超越這三種愚癡以入涅槃流。從這點開始,有個斜坡能便捷地滑向涅槃,就像大石頭沿 著山坡滾下。 如果你要熟識涅槃、涅槃流並修證涅槃,你就必須了解:斷除欲貪和瞋恚這更微細的結使 之前,必須斷除這三種迷惑和愚癡。 徹底斷除這三種無知──自我中心(身見)、對確定生命目標猶疑不定(疑)、由來已久 的習慣性迷信(戒禁取),就入涅槃流。 斷除三結,對世界上每個人不但有價值,而且有功用,這三種無知是不受歡迎的,人只要 成功地斷除它們就成為聖人。在這之前他是個傻瓜,是迷惑的人,是低劣的凡夫,根本不 是聖人,當斷除了這低劣的層次就提昇為聖人,接著一定會證得涅槃,它們的距離不會太 遙遠。 當到達凡夫最高、最好的境界,除了朝向成為須陀洹的途徑之外,沒有其他途徑了,即是 進入涅槃流,然後繼續前進流入涅槃,而這就是斷除三結,抵達涅槃流。 導向去除執取、自我中心與愚癡的修行,即是如實照見一切是不值得執著的,因為了知一 切都不值得執取,就能斷除猶疑不定、盲目執取和自我中心等惡習。所以,此刻我們就得 開始在最適合自己的層次內,作意「不執著」。如果你考試不及格,不必哭,決心再出發 且盡己所能;如果你已通過考試,也不必得意忘形,你該明瞭這很平常,這樣就意味著你 已稍微了解「不執著」。 當應考時,你應該忘記自己。好好注意!開始答題時,你應該忘記自己,忘記「我」將通 過考試或考不及格。考試前,你可以預想如何按照計劃進行以通過考試,但只要你一開始 寫,就必須忘記那一切,只有專注(定)分析問題找出答案,空掉通過或失敗的「我」、 「我所有」,心就會立刻輕快清淨,快速記起、思考敏捷,所以專注(定)應考會得到好 成績。應考時,若應用「空心」或「不執著」的方法,你會得到好成績。 不知利用這技巧的人常會擔憂失敗,他們太緊張而無法回憶學過的內容,無法寫出正確而 有條理的答案,結果他們徹底失敗。 另一種人被「我是卓越的,我必定會通過」的想法沖昏了頭,被這種執著沖昏頭的學生也 必定考不好,因為他缺乏「空心」。 有「空心」的人,內心沒有「我」、「我所有」介入,所以不會恐慌或過度自信,只有維 持專注(定)──自然的力量,完全忘記「自我」而能順利通過考試。就「不執著」、「 空心」的成果而言,這是初步的、最基本的例子。 現在愚蠢和迷惑的人一聽到寺院講堂提到「空」(sunnata)這個字,就解釋成「虛空」 或「什麼都沒有」,那是某些團體以唯物論的觀點所作的錯誤詮釋。佛陀所說的「空」是 :我們執著為永久實體或「自我」的一切都不存在,雖然,每件事物都仍完整地存在著, 如果我們執著,就苦;如果不執著,就不苦了。 世間是「空」的,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執取,我們必須以無執無著的心應對這「空」的世界 。如果我們想要些什麼,須以無執無著的心追求,這樣我們會得到想要的東西,而不會使 它成為痛苦的來源。 光是誤解「空」這個字,就是個大迷信(戒禁取結),它不但會中斷人的思考,而且是抵 達涅槃流的大障礙。所以讓我們正確地、徹底地了解「空」義和其他佛陀所用的字,因為 沒有任何東西可被當成「自我」,所以他說世間是「空」。佛陀曾回答莫伽(Mogha)國 王的問題說:「時常觀察世間為『空』,時常觀察世間所包含的一切為『空』。」觀一切 為「空」,心會自動放下執著,而不再生起貪、瞋、癡,若能成功地止息貪、瞋、癡,就 能成為阿羅漢,如果未達成,必須繼續嘗試,雖然仍是一般凡夫,將只剩下一點點痛苦。 只要有「空心」就不會產生痛苦,雖然失去正念時又會痛苦,但如果我們能好好守護心, 持續地增長、擴充內心的「空」,就能體悟涅槃流,進入佛教的核心。 (註一)一百沙丹(satang)等於一銖。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in/bds/bds44.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58.99.10.118 (09/07 19:05)
artifact:謝謝,這篇有解答到我部分的疑問 09/07 21:17
artifact:對六道的解釋也很有見地 09/07 21:18
artifact:說到斷疑,我們對佛法最根本的信心該從何而來呢? 09/07 21:31
artifact:現世有已到達須陀洹境界的大德出來為我們增強信心嗎? 09/07 21:34
cool810:要完全淨信很難,如你說已達到初果須陀洹;建議將佛法的學 09/07 21:38
cool810:習落實到日常生活中,解行並重互相印證,幫助信心的培養。 09/07 21:40
hallcom:同樓上。 09/07 21:47
hopolono:高峰妙禪師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09/08 11:12
cool810:其實原本想引用大乘典籍關於涅槃的教言,例如龍樹《中論》 09/08 17:00
cool810:「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 09/08 17:00
cool810: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 09/08 17:01
cool810:龍樹《六十頌如理論》:「涅槃與生死,勿觀別異性,非涅槃 09/08 17:01
cool810:生死,二性有差別;生死及涅槃,二俱無所有,若了知生死, 09/08 17:02
cool810:此即是涅槃。」 09/08 17:02
cool810:「若滅有所壞,知彼是有為,現法尚無得,復何知壞法;彼諸 09/08 17:03
cool810:蘊不滅,染盡即涅槃,若了知滅性,彼即得解脫。」 09/08 17:04
cool810:不過,考慮到大乘的義理需要智慧福德資糧較完俱才能通達, 09/08 17:05
cool810:因此先引較基礎簡明的說明來作為趣入的方便。 09/08 17:06
※ 編輯: cool810 來自: 58.99.10.3 (09/19 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