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標題 Re:問題的根源 葛印卡) 佛法的總綱為四聖諦(苦、集、滅、道),十二緣起支主要解釋「集諦」中生死流轉 的過程,受無明牽引(不明瞭無我真實慧起薩迦耶見),造作行(業行),引生善惡趣而 有六道升沉的流轉循環。 十二緣起支可分為1)「能引支」(無明、行、識當中之因位識),2)「所引支」(識 當中之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3)「能生支」(愛、取、有),4)「所生支」( 生、老死);四種分支之間具有二重因果的關係。 若以三世二重因果觀之,其中的異熟果報,能引支過渡至所引支中間可能經過一世, 亦可能經過許多世的間隔,方能成熟;但能引支經由能生支的滋潤,必定於來世即能牽引 出所生支。因此,能引支是所生支的遠因,能生支則是所生支的近因。「生」與「老死」 緣起支是因位識經由愛、取、有滋潤所生出的結果,故稱為所生支。生與老死將相續引生 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因此,所引支亦為能引支與能生支所牽引的結果。 十二緣起支亦可分為惑(煩惱)、業、苦三類,輪迴過程為「起惑->造業->感苦(重 覆,如輪之轉),如此篇 #1CvpIdyy 圖解所示。 其中惑(無明、愛、取)與業(行、有),可歸為四聖諦中的「集諦」,苦(識、名 色、六入、觸、受、生、老死)可歸為「苦諦」。了知輪迴的過患及其根源,生起出離心 ,藉由修持十二緣起支的還滅門「道諦」(如三十七道品),將心續中的業與煩惱淨除, 證得空性慧,獲致解脫「滅諦」。 北傳(漢、藏)佛教一般以三世二重因果觀十二緣起支,如《華嚴經》云:「復次, 無明緣行者,是觀過去;識乃至受,是觀現在;愛乃至有,是觀未來。於是以後,展轉相 續。」南傳上座部的《清淨道論》中亦以三世二重因果說明十二緣起,而近代上座部僧人 佛使比丘,在他的著作<生活中的緣起>一書中,則以當下的剎那生滅觀照十二緣起的流 轉,也有相當參考價值。 以四聖諦教理為基礎,進一步詳細解釋生死流轉與還滅的十二緣起支,同為佛陀開示 聲聞、菩薩乘所共基的核心教法。《菩提道次第廣論》云:「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 為下士類。次進思惟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中士類。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為母有 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為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為大士類。」 底下補一些經文參考: 《雜阿含369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 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 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及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如毘娑 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亦如是說。 《雜阿含296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 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云何緣生法?謂無明有行,乃至緣 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 為人演說開示顯發。……此等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 諦、真、實、不顛倒。」 《華嚴經‧十地品》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復以大悲為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世間生滅 ,復作是念:『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復作是念:『凡夫無智,執 著於我,常求有、無,不正思惟,起於妄行,行於邪道;罪行、福行、不動行,積集增長 ,於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復起後有生及老死。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明闇覆 ,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 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 衰變為老,終歿為死。於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眾苦皆集。此因緣故 ,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菩薩如是隨順觀察緣起之相。」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 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 ,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 ;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諮嗟為歎,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 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 「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 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與 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 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   「佛子!此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者,由無明乃至生為緣,令行乃至老死不斷, 助成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者,由無明乃至生不為緣,令諸行乃至老死斷 滅,不助成故。佛子!此中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不斷是業道,餘分不斷是 苦道;前後際分別滅三道斷,如是三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猶如束蘆。復次,無明緣 行者,是觀過去;識乃至受,是觀現在;愛乃至有,是觀未來。於是以後,展轉相續。無 明滅行滅者,是觀待斷。復次,十二有支名為三苦,此中無明、行乃至六處是行苦,觸、 受是苦苦,餘是壞苦;無明滅行滅者,是三苦斷。復次,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能生諸行 ;無明滅行滅者,以無無明,諸行亦無,餘亦如是。又無明緣行者,是生繫縛;無明滅行 滅者,是滅繫縛。餘亦如是。又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無明滅行滅者,是隨順盡 滅觀。餘亦如是。」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十種逆順觀諸緣起。所謂:有支相續故,一心所攝故,自業 差別故,不相捨離故,三道不斷故,觀過去、現在、未來故,三苦聚集故,因緣生滅故, 生滅繫縛故,無所有、盡觀故: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緣起,知無我、無人 、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 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大悲 為首,教化眾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現在前。菩薩如是修三解脫門,離彼、我想,離作者 、受者想,離有、無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58.99.10.5 (11/22 22:18)
bitlife:推!不過唯識的觀點是二世一重因果,能引之所引即能生之所生 11/22 22:18
bitlife:所以能引所引(或能生所生)為二世,一重因果 11/22 22:19
bitlife:Sorry!我記錯了我第一行和第二行前半寫的是在說明二重因果 11/22 23:13
bitlife:唯識二世一重因果前十支是(過現世)因,後二支為(現後世)果 11/22 23:14
bitlife:太久沒複習,漏器嚴重,若有誤導他人,在此懺悔 11/22 23:15
cool810:世親的《俱舍論》講十二緣起分為:1)剎那緣起,2)連縛緣起 11/22 23:23
cool810:3)分位緣起,4)遠續緣起。三世二重觀屬於其中的分位緣起。 11/22 23:25
cool810:有的人認為三世二重因果的結生識會引生輪迴主體的問題,像 11/22 23:26
cool810:佛使比丘就反對,不過個人認為還是符合因緣合和的緣起觀。 11/22 23:27
bitlife:c大廣博多聞,讚嘆隨喜! 11/22 23:33
cool810:過獎了,要知識有一點,實修的話差很遠。 11/22 23:41
※ 編輯: cool810 來自: 58.99.10.5 (11/23 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