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門裡有「重罪輕報」的說法,關鍵在於自己是否有真心修行。 《雜阿含經》云:「世尊告諸比丘:『有二種力,何等為二?謂數力及修力。何等為 數力?謂聖弟子空閑林中樹下,作如是思惟:“身惡行現法,後世受於惡報。我若行身惡 行者,我當自悔,教他亦悔,我大師亦當悔我,大德梵行亦當悔我,以法責我惡名流布, 身壞命終,當生惡趣泥犁中。”如是現法後報,身惡行斷,修身善行;如身惡行,口、意 惡行;亦如是說,是名數力。何等為修力?若比丘學於數力,聖弟子數力成就已,隨得修 力,得修力已,修力滿足。」 《中阿含‧鹽喻經》裡說到,造了重大的惡業,然因修持戒、定、慧的緣故,如鹽投 入江河,不覺鹹苦;反之若不修持戒、定、慧,造惡業若如鹽雖不多,但投入小杯子中, 結果是鹹苦不堪。 諸佛菩薩大願,常謂「念佛一句,滅罪河沙」。這並不只是嘴裡空過,而是要誠心轉 念。如何知道有誠心?若我們身語意三行轉變了,不再像過去常與貪嗔癡等煩惱相應,待 人處世能恭敬調柔,孝養父母,慈悲眾生,於境界安忍反觀己心;如能這樣轉過來,則念 經咒、佛菩薩名號就有得到受用。業障消除的徵象之一就是把我們的煩惱減輕了。 比如誦持《大悲咒》如何相應?大悲咒出自《大悲心陀羅尼經》: 「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 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 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  觀世音菩薩說要以「大慈悲心、平等心、無染著心、恭敬心、無上菩提心……」來修 持,即是陀羅尼相貌,如此就能與誦持大悲咒相應。 諸佛菩薩無不發願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持誦這些經典或出自經典裡的咒語,關鍵在於 自己有沒有依於經典所說依教奉行。例如經典裡有宣說世出世間的因果道裡、戒定慧的行 持,應依於教言去做,加上佛菩薩的慈悲願力攝受,如此便能相應逐漸將業力轉變過來。 對於我們無始以來的貪嗔癡,《普賢行願品》提到「懺悔業障」。《大乘本生心地觀 經》云:「生死無始罪無窮,煩惱大海深無底,業障峻極如須彌……,如影隨形不離身, 一切時中障聖道;近障人天妙樂果,遠障無上菩提果,在家能招煩惱因,出家亦破清淨戒 。若能如法懺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猶如劫火壞世間,燒盡須彌並大海。懺悔能燒煩惱 薪,懺悔能往升天路,懺悔能出三界獄,懺悔能開菩提花。」 佛門裡的拜懺諸如《八十八佛懺》、《三十五佛懺》、《大悲懺》等,藉由這些拜懺 儀軌,於內心生起「四力懺悔」─1.依止力、2.對治力、3.拔除力、4.防護力。(關於「 四力懺悔」的內涵,可參見此篇 #1JekmxxP《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禮懺文教授。) 懺悔法門包括「理懺」:觀罪性本空,由觀一切法無有自性消滅罪福之相。契得理懺 需要般若空慧,能證得般若空慧者具備福德與智慧資糧,比如現證無我空性慧不是凡夫, 聲聞裡是初果以上、菩薩行者初地以上;通常我們衡量看看自己現在沒有具備這樣條件, 因此在事懺上下手,淨障集資,有福德與智慧資糧才能真正與理懺上相應。佛門說不依世 俗諦不得勝義諦。 內道所說無我空性的智慧,需要透過教法的學習、透過廣大的聞思讓智慧成長。佛法 三增上學─不論戒學、定學、慧學,都要透過聞思修(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 來增上。戒定慧三學中,修習禪定、智慧也要有資糧,《占察善惡業報經》云: 「善男子!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 ,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 懺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 ,若不懺悔令其清淨,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 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當先修懺悔法,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 則離諸障。」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若我們真能依教奉行並且誠心懺悔,並不是說所有的惡業就能消 除,佛法講如是因、如是果,即使是佛陀證得佛果後依然有馬麥之報,大阿羅漢目犍連尊 者有橫死之報,但此時受報坦然接受,並不會更造新殃。如菩提達摩於《入道四行觀》裡 說: 「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教劫中棄本從末,流 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皆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 心忍受,都無冤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 道,故說言報冤行。」 最後引《十住毘婆沙論》說明重罪輕受: 「我不言懺悔則罪業滅盡無有報果,我言懺悔罪則輕薄於少時受,是故懺悔。偈中說 :『若應墮三惡道願人身中受。』…… 又佛說人有小罪,今世可受報,是罪轉多便墮地獄。云何是人今世小罪轉多而墮地獄 ?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無有大意,是人小罪便墮地獄;云何是人有罪 今世應受報,罪不增長不入地獄?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有大志意心無拘閡,如 是人有罪不復增長今世現受。譬如人以小器盛水,著一升鹽則不可飲。若復有人,以一升 鹽投於大池尚不覺鹽味,何況叵飲。何以故?水多鹽少故,罪亦如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05.66.248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03227951.A.B24.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06/20/2014 09:40:52
cutekid:推(Y) 06/20 09:45
O800092000:隨喜讚嘆 06/20 10:09
caselook:報冤行,無所求行. 06/20 10:54
skyblue19:隨喜 06/20 10:58
a1014a:隨喜 06/20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