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量的定義(性相)有三種主張:1.毘婆沙宗(說分別部)的主張[具色根也是量], 2.中觀自續、唯識、經部的主張[新起非欺誑的心識(排除具色根是量)],3.中觀應成 的主張[非欺誑的心識(排除新起,因此再決識也是量)]。 法稱菩薩的《釋量論》,是解釋陳那菩薩《集量論》的著作。《釋量論》共有四品, 第二品是對《集量論》供讚文的解釋,第二品主要成立導師釋迦牟尼佛是位量士夫,以八 個能立的原因去成立。 《集量論》供讚文:「敬禮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法稱菩薩針對此供讚文 作一解釋,由此形成《釋量論》第二品。 「敬禮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成量”是所立(佛陀是位量士夫),有四 個能立因--1)欲利生、2)大師、3)善逝、4)救護者。供讚文以四個原因成立導師佛陀是位 量士夫。 “成量”有很深的涵義,意謂導師佛陀原本與我們一樣,也是位輪迴中的凡夫,受到 輪迴煩惱痛苦的逼迫,以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廣大累積資糧,成為量士夫。如何成為量士 夫?首先欲利生,內心產生大悲心,對於眾生純粹出於利他的想法,由大悲心推動,努力 做禪修累積資糧。 「敬禮成量」亦表示導師佛陀比外道導師更為殊勝。外道認為其導師原本就已經天然 恆常存在,除此之外,本來不是的而累積二種資糧,然後成為一位導師、一位救護者,外 道的主張中認為不可能。外道認為其導師原本就存在,是位主宰,因此誠懇地向他祈禱請 求,他才會救護我。 外道一般的情況,內心對於他們的救主非常熱切祈請、請求,除此之外,自己努力修 持二種資糧獲得一切相智之佛果,這種情況沒有,因為他們主張其救主原本就存在、天然 、永恆。而就佛教內道主張,佛陀成為量士夫之前,跟我們一樣也是凡夫,可是靠著內心 努力累積廣大福慧資糧,而後成為量士夫,故我們是佛陀的追隨者,佛陀走過的道路,我 們一樣去走,圓滿了福慧資糧,也會成為一位量士夫。 要成立所立法“成量”,為何將“欲利生”置於首先?導師佛陀原本不是位量士夫, 是因為什麼原因而作禪修,以後才成為量士夫?首先內心產生純粹為利眾生的想法,基於 這個原因而作禪修努力累積資糧;“欲利生”直接開示了大悲心,間接開示了菩提心與菩 薩行持。 內心純粹為了利益眾生,具有大悲心的幫助之下,還要具有了悟空性的無我勝慧,“ 大師”代表現證空性,圓滿證得空性無我勝慧的果位為“大師”(佛陀的果位),這裡所 指的現證空慧,不是聲聞獨覺行者內心的現證空慧,而是菩薩行者內心的現證空慧。 “欲利生”產生了菩薩的行持,此是福德資糧,“大師”要有證空慧的因,此是智慧 資糧,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廣大累積福德與智慧二資糧,成為“善逝”的果位。在尚未成為 量士夫佛果位之前的學道位,依靠內心大悲心的禪修,廣大累積福德資糧;在大悲心的幫 助之下,依靠現證無我勝慧的禪修,廣大累積智慧資糧,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努力精進行持 二種資糧,成就“善逝”的果位。 “善逝”分為兩項功德:斷德與證德。「斷德善逝」,菩薩因地悲智雙運,廣大累積 圓滿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之後,將煩惱障與所知障無餘斷除,此斷德稱為滅諦;煩惱障與所 知障二種蓋障滅除的同時,獲得一切智,此「證德善逝」為證得一切相智之佛果。 獲得“善逝”的佛果之後,對於所調伏眾,毫不顛倒的開示四聖諦、善惡取捨的關鍵 ,由開示善惡取捨的關鍵,能夠救護眾生,成為佛果後所要做的是“救護者”。針對所調 伏眾,毫不顛倒的開示四聖諦善惡取捨的關鍵要點,所調伏眾由此開示的內容,脫離輪迴 得到解脫,所調伏眾也能成為量士夫,因此佛陀稱為“救護者”。 「敬禮成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因為以上原因,導師佛陀成為一位量士夫。 法稱菩薩依此供讚文的順序解釋了四個原因,又反轉此四個原因解釋了一次,以順的 方向與反的方向解釋了成量的原因,因此共以八個所立去成立佛陀是一位量士夫。“成量 ”主要有兩個意涵,一指所調伏眾跟隨導師佛陀所走過的道路,也能成為量士夫;一指導 師佛陀比其他外道的導師更為殊勝。 《釋量論》第二品是要成立導師佛陀是位量士夫,在說明是不是量士夫之前,先要認 識「量」是什麼?才能進一步說明導師佛陀是不是位量士夫。首先討論「量」的性相:「 量謂無欺智(識)」。 #釋量課筆記 -- 「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無所得為方便,起內空智, 乃至起無性自性空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一切智智。 是為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大般若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05.66.248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07314664.A.21B.html
a1014a:隨喜 08/06 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