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Rockcheng (xin)》之銘言: : 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講善業惡業,可是很少人強調無記業 : 如果一輩子都造無記業,其他善惡業都沒做,果報是什麼? : 有人知道嗎? : 希望各位大德有所了解請說明一下,謝謝,阿彌陀佛。 無記有兩種——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 CBETA T41, No.1823《俱舍論頌疏卷四.分別根品第二》 欲有尋伺故   於善心品中   二十二心所   有時增惡作   於不善不共   見俱唯二十   四煩惱忿等   惡作二十一   有覆有十八   無覆許十二   睡眠通不違   若有皆增一 「有覆有十八者,此取欲界有覆無記心也。謂與身、邊二見相應,此二種見,能覆聖 道,或有痴覆,名為有覆,不能招果,故名無記。此有覆心,必有十八心所俱生,謂大地 十,大煩惱地六,及與尋伺。此中見不增,應知如前釋也。 「無覆許十二者,欲無覆心,異熟生等也。此有十二心所俱生,謂大地十,及與尋伺 。言許者,依薩婆多宗,惡作不通無記,故於無覆無記心,唯許有十二。不同經部意,惡 作通無記心。無記心中更加惡作故,得有十三,非所許也。睡眠遍不違若有皆增一者,睡 眠通三性故,於前心品,遍有不違也。隨何品有,皆說此增。謂前善中,二十二上,加至 二十三。若前二十三,增至二十四。不善、無記,准例應知。」 ------------------------------------------------------------------------------ 摘自:《俱舍論講記》索達吉堪布 有覆無記法具有十八種心所,無覆無記則有十二心所,睡眠與一切心所均不相違,因 而可以加在任何一法之上。 無記法分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兩種。有覆無記雖是煩惱,但這種煩惱未直接對解脫起 到障礙作用,欲界中的有覆無記法有兩種,即壞聚見與邊執見。壞聚見又名薩迦耶見,也 即身見,是指將五蘊執著為我;將五蘊聚合假立之我執為常有或斷滅,即為邊執見。色界 中所有的煩惱均屬有覆無記法,因為色界以上雖有煩惱,但以此種煩惱不會造作惡業。與 壞聚見與邊執見相應的有覆無記心有十八種,即十遍大地法、六大煩惱地法以及尋伺二者 ,其中見解已經包括在十遍大地法中,原因與上述相同。 與幻心等四種相應的無覆無記法有十二種,即十遍大地法與尋伺二者。欲界中無覆無 記心有四種,即幻心、工巧心、威儀心以及異熟生心。因其屬於對解脫不會作障礙的一種 無記心,故稱其為無覆無記心。 按本論觀點,睡眠是一種分別念,按因明的觀點則屬於一種錯亂識。睡眠按其發心的 不同,可通於三性,即以善心狀態睡眠則為善法;以噁心狀態睡眠即為不善法;若以無記 心入於睡眠則屬無記法。因其從屬於善、不善、無記一切法的緣故,因而與任何一法均不 相違,故於任何一法均可加上睡眠,比如有覆無記心,若加上睡眠,則具足十九種心所, 其餘均可依此類推。 ─────────────────────────────────────── 倉忠仁波切部落格 http://blog.yam.com/tsadong 摘自:《心類》–「猶豫」 v 五十一心所中的「猶豫」,是煩惱障;但是,總相的猶豫則分類有:善、惡、無記。 總相的「猶豫」不一定是煩惱,有善、惡、無記三性。五十一心所中的「猶豫」是煩 惱,而根本煩惱有「五見煩惱」、「非五見煩惱」。「猶豫」煩惱是見道位所斷品,並沒 有修道位所斷品的「猶豫」煩惱。又,「猶豫」煩惱有惡、無記,二種,如初禪定以上補 特伽羅心續中的猶豫,都是無記;欲界的煩惱,則是惡。 「不符合事實的猶豫」不一定是煩惱,不一定是惡,但是,安立有屬於惡的部分。「 十善」的相違是「十不善」,「十不善」中的「邪見」是惡,如不承認三寶、業果、四諦 的邪見。如是,思惟「應該沒有三寶?」的猶豫,是屬於惡的「不符合事實的猶豫」。又 如,緣於三寶、解脫、菩提心等而有的猶豫,如思惟「應該沒有業果?」的猶豫,是屬於 惡的「不符合事實的猶豫」。或如,透過非善知識的指導,或是接受非善的教育,心續中 產生緣於三寶、業果、解脫等善法,而有的猶豫,是屬於惡的「不符合事實的猶豫」。相 對的,緣於三寶、業果、解脫等善法,而有的猶豫,如思惟「應該有三寶吧?」、「應該 有解脫吧?」、「應該有業果吧?」的猶豫,都是屬於善的「符合事實的猶豫」。無記的 部分,如下文中所說。 又,「不符合事實的猶豫」不一定是煩惱。以本文所舉出的事相來說,認為「聲音大 概是常的吧?」的猶豫,是不是執取「聲音常」?是的。「執取聲音常」的分別知、「執 取補特伽羅有我」的分別知,都是無記。此中的觀察是先決定:認為「聲音應該是常吧? 」的心,有沒有執取「聲音常」?如果有的話,這個心就是無記。所以,是猶豫不一定是 無記,但是,猶豫的分類中有無記的猶豫,如「執取聲音應該是常」的猶豫,是無記。 又如,「薩迦耶見」是「慧」心所,所執取的是「補特伽羅有我」,「執補特伽羅有 我」的分別知是無記,所以,薩迦耶見是無記。簡言之,薩迦耶見是我執,是我執一定是 無記。什麼是無記?經中無記。不是善、不是惡,就是無記,經中沒有記別此是善、是惡 。如是,薩迦耶見是「慧」心所,是無記。「慧」心所包括於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可 分為:假有、實有。又可分為三性:善、惡、無記。 猶豫也有不屬於煩惱障的,猶豫不一定是煩惱,如「有沒有沉香樹?」的猶豫,不是 善、不是惡,是無記,不屬於煩惱障的部分。又如,對「極隱蔽法」的猶豫是屬於善,以 「三察清淨正因」之因相,通達經中說「布施得受用、持戒得善趣」的不欺誑語,在通達 之前,認為「布施應該會得財物吧?」、「受戒應該會得善趣吧?」的猶豫,就是善的猶 豫。如格西洛桑嘉措所造《建立大理路心類學必要集錦》中說:「此復,疑理應一定是煩 惱,因根本煩惱中的疑一定是煩惱故。不能如是承許,因為如懷疑有無沉香樹的疑並非煩 惱故,因彼是無覆無記故。此復,即將通達「施得財,戒生樂的經文,於自開示義不欺誑 」的合義疑,不是根本煩惱故,因彼是善故。」 v 「薩迦耶見」是慧心所,是無記。 「無記」就是「經中無記」,經中沒有記別此法是善、是惡,就是「無記」。如,外 道問釋迦牟尼佛:我會不會到來世?外道提出此問,說到「我」之時,心續中的認知是以 「獨立實質有的我」和「名言的我」混雜一起而說「我」。如果釋迦牟尼佛回答「我會到 來世」,外道就會認為「獨立實質有的我」是存在的,因為釋迦牟尼佛說「我會到來世」 ,內心的「我執」會更加的堅固;如果釋迦牟尼佛回答「我不會到來世」,外道就會認為 「我」不存在。所以,釋迦牟尼佛沒有任何的回答,不回答就是已經回答。此中必須清楚 ,不回答的原因是:如果回答「我會到來世」,外道會因此增長「我執」──墮入「有邊 」;如果回答「我不會到來世」,外道會因此認為「我」不存在──墮「無邊」。從此可 知道,「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都是經中無記,因為不是善、也不是惡,又是存 在的,所以是無記。 ─────────────────────────────────────── 摘自:尊者達賴喇嘛《覺燈日光》 接下來宗喀巴大師說到了四種能夠引發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資糧:第一是密護根門, 第二是正知而行,第三是飲食知量,第四是修習悎寤瑜伽,也就是在睡覺時應如何修。( 「悎寤瑜伽」比較精準的翻譯應該是不睡覺的瑜伽。) 初中有五:一、以何防護者,謂徧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謂於防護根門諸 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二者謂於正念,常恆委重而修習之。二、何所防護者,謂六種根 。三、從何防護者,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四、如何防護,其中有二。守護根者, 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 生。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於此境,不縱諸根而正止息 。其守護根者,是於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若由忘念煩惱熾盛,起罪惡心,亦由防 護而能止息。取行相者,謂於非應觀視色等,正為境界,或現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 現前往觀。取隨好者,謂於六識起後,能引貪瞋癡三之境,意識執持,或其境界雖未現前 ,由從他聞,分別彼等。五、防護為何者,謂從雜染守護其意,令住善性或無記性。此中 所住無覆無記者,謂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 第五,「防護為何者」。防護的目的是什麼?要使我們的心遠離煩惱的雜染,並安住 在善性或無記性。無覆無記是說沒有煩惱的無記。人我執和法我執是有覆的無記。為什麼 人我執和法我執是無記性,不是惡性?因為凡夫,只要未通達空性,所造的一切善業,他 都會把善的境看作有自性,以有自性的我來行有自性的善行,所以一切的善行都是在自性 執著中去做的。依由人我執和法我執這樣的自性執著,也可以去造善業,可是因為執取自 性的緣故,這種善業再怎麼累積都不能成為解脫之因。所以自性執著本身不是善,也不是 惡,屬於無記。在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裡面,是有覆無記,因為這種無記的業會讓我們繼 續在輪迴中。我們防護讓心安住無覆無記是說,心沒有緣善惡法時,行、住、坐、臥等生 活起居的意樂,既非善也非惡,無有執取。 --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13069565.A.1D6.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10/12/2014 07: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