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CassSunstein (Am)》之銘言: : OO坐 XX坐 : 打坐的姿勢依稀記得有很多種 : 不知網友能知無不言 言無不盡嗎 謝謝 : 一者讓我增廣見聞 二者我選一個適合我的姿勢來打坐 : (畢竟戒了半天 力行八正道之餘 也該修定了) : 我因為筋骨硬 據說最正式的幾種坐法 我就是喬不成 只好作罷(甚至幾天內肌肉很痛) : 這無須贅言了 : PS:吉祥坐 降魔坐 金剛坐 胡作...這些類型名詞到底指哪種姿勢..... 接續前篇 #1KP2DXJh (Buddhism) Re: [請益] 請問各種打坐姿勢 以下網頁連結裡有【禪定九住心】圖解: http://www.ntm.gov.tw/tw/news/news_d.aspx?d=576&no=239 (九住心次第,末學於後說明) 《瑜伽師地論》(唐玄奘譯): 「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九住心)令心安住,(九住心次 第)謂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 「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若有獲得九相心住中(九住心次第:內住心、等住心、安住心、近住心、調順心、寂靜 心、最極寂靜心、專注一趣心、等持心),第九相心住,謂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圓滿三 摩地為所依止,於法觀中修增上慧。彼於爾時,由法觀故任運轉道,無功用轉,不由加 行,毘缽舍那(觀)清淨鮮白,隨奢摩他(止)調柔攝受,如奢摩他(止)道攝受而轉 ,齊此名為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名為奢摩他(止) 、毘缽舍那(觀)雙運轉道(止觀雙運)。」 {止觀}:奢摩他,梵語 Smatha 之音譯,義譯為“止”; 毘缽舍那,梵語 Vipasyana 之音譯,義譯為“觀”。 ───────────────────────────────────────CBETA T16 No. 676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 {云何修習奢摩他(止)?} 佛告慈氏菩薩曰: 「…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 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止)。」… 「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 (止觀所緣二諦隨一,修習止觀的所緣,可緣世俗諦的法類,也可緣勝義諦的法類) 根據佛陀所宣說的十二分教(如蘊、處、界等道理),(行者)這樣一心專注地思惟 (所聞)法義,獨自端坐在寂靜沒有干擾的空間,內心安住(憶念安住,而)作意思 惟;對這樣的所緣境能思惟的心,在內心當中相續不斷地朝向所緣境作意思惟,依照 這樣如理修持,令心反覆多安住之後(去除粗分與細分的沉沒與掉舉),(當圓滿的 專注力)生起身的輕安和心的輕安,(得到這種禪定安止)就稱為奢摩他。照著這樣 (修持的話),菩薩就能夠求得奢摩他(止)。(獲得正式奢摩他安止會產生具相的 身心輕安,修習安止未得具相身心輕安時,是隨順的修止、隨順奢摩他相應作意。) ─────────────────────────────────────── 解說── 1.修習禪定安止所緣的對境,不是前五根識的對境,而是意識的對境。「如是善思惟法 」,法是妥善去思惟的那個對象,是意識的對境。 2.「善思惟法」:心安住於善所緣境;「獨處空閑」:無人干擾的寧靜環境;「內正安 住」:內心平靜專注,憶念安住於善所緣境。 3.「作意思惟」:奢摩他的本質是定,修定的行相是無分別專注不散動到其他所緣,作 意思惟是指心不間斷地朝向專注於善所緣境。 4.「內心相續作意思惟」:修定的過程中,以憶念安住,正知觀察,遠離沉沒與掉舉, 來成辦所有的專注。 5.「如是正行多安住故」:照著這樣如理修持,繼續安住在善所緣境,前心安住、後心 亦繼續而住,不斷地安住沒有散亂到其他所緣,遠離所有粗分細分的沉沒與掉舉。能 緣的心清明地安住、有力執持地安住於善所緣境。 6.「起身輕安及心輕安」:因為前面正行多安住的原故,而得到身輕安、心輕安的修定 之果。“輕安”指輕利喜樂,止息身心的粗重障礙,而得身心的堪能。《大乘五蘊論 》:「云何輕安?謂麤重對治,身心調暢堪能為性。」《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何 等輕安?謂止息身心麤重,身心調暢為體,除遣一切障礙為業。」身心粗重謂其身心 於修善行,無有堪能隨所欲轉,能治此者身心輕安,由離身心二種粗重,則其身心於 善事轉,極有堪能。由於獲得身心輕安,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貪欲蓋、瞋恚蓋等 五蓋多不現行,對於善所緣進行實修時,心能如意而轉,隨心所欲地趣入修學善法。 7.身心輕安是在圓滿九住心之後生起,九住心過程── 1)內住心:從一切外所緣境攝錄其心,心住內所緣,內住於已經抉擇決定之所緣上, 以嘗聞何者為所緣教授、如何住所緣教授,而收攝外散之心向內,心首度變得不受 外境影響的一種狀態,能夠住於禪修所緣上(聽聞力/力勵運轉作意)→ 2)續住心:初所繫心令不散亂,於所緣相續而住,心識之流的建立,藉著把心強制在 所緣境上,使得心能夠安住在所緣上一段時間。最初住所緣心之續流,數數思惟所 緣而修,第二住心將初住時能住之時間延長(思惟力/力勵運轉作意)→ 3)安住心:經過一段時間的續住,若因忘念忘失所緣時,由憶念先前的所緣攝回,使 內心與所緣相安而住。修定過程中,會出現兩種障礙,即沉沒與掉舉,若是前者, 心會慢慢的陷入境中引發睡意,而後者則是心開始散亂並追逐其他的對象。第三住 心時,能於粗分的掉舉散亂迅速覺察,當心被干擾時,能夠立即把心帶回到所緣境 上,分神可以很快恢復,由忘念向外散時,速知散已,還復安置前所緣境(憶念力 /有間缺運轉作意)→ 4)近住心:當心開始擴張的時候需要憶念的力量來加以限制,避免它又跑到別的境相 上,第四住心時,不但攝回向外散亂的心,且能令心住前所緣不離開所緣境,不會 令心遠住於外,於所緣境有強烈的專注力。前第三安住心尚有忘失所緣的時候,此 第四近住心憶念力達到圓滿,不會忘失所緣。第四住心的品質已經斷除了粗分的掉 舉,由於數數收攝內心,漸入細微的內心會產生粗分的沉沒,此時亦對治粗分的沉 沒。第四住心時,去除了粗分的掉舉,心有不離開所緣的住分;雖有住分,但產生 粗分的沉沒讓所緣不明晰,亦要以憶念力提策而住(憶念力/有間缺運轉作意)→ 5)調伏心:行者雖然能住於所緣境,然而五欲(色聲香味觸)、煩惱(貪瞋癡)等念 頭和染污重複地出現,需藉由正知的力量觀察,看清散亂念頭和煩惱的過患,同時 意識到定的利益。第五住心時,已無粗分的掉舉,心有不離開所緣的住分,且斷除 了粗分的沉沒,心於所緣能夠明晰,此時心有住分、明分,有似空明狀態,容易讓 人誤以為得定。第四住心數攝其心,轉於內攝的心,產生粗分的沉沒,於所緣不能 明晰,粗分沉沒下(例如昏沉睡眠的引發),雖有住分但沒有明分;進一步令心漸 細上上而住,對治粗分沉沒後,於所緣雖然能夠明晰,但有細分沉沒陷落的障礙, 於所緣無法有力執持。此是關要,許多修行者於住心發展至此,無法覺察辨別,誤 以為此微細沉沒是得到了定境,然而處在這種狀態下,是令心闇鈍,能讓智慧蒙昧 的因緣,離真實定境尚很遠。需透過更專注的正知力量覺察,藉由思惟正定功德, 令於正確的定境心生欣悅,讓心策舉斷除細分沉沒。第四住心後,遮止了粗掉與粗 沉,心有住分、明分,第五住心階段進一步對治了細分的沉沒,斷除微沉,住心除 了住分、明分,亦有執持力(正知力/有間缺運轉作意)→ 6)寂靜心:於散亂觀其過失,於三摩地止息不喜。第五住心時由正知的覺察力對治遮 止了細分的沉沒,因由對治細分的沉沒而又產生細分的掉舉。第六住心時,正知的 力量達到圓滿,透過正知的覺察,進一步息止了諸隨煩惱的細分掉舉,心能安住在 寂靜的狀態下,一心專注於三摩地,於三摩地沒有絲毫不喜之心,與定境敵對的感 覺被平伏,不會因感官的渴望而對定境生起厭倦(正知力/有間缺運轉作意)→ 7)最極寂靜:雖然過失和染污習氣已經被壓伏,但不代表它們不會再生起,當這些習 氣在心中生起,不管這些貪、瞋、無明習氣是以粗糙或是微細的形式呈現,透過覺 知的力量將他們息止,第六住心時進一步息止了細分的掉舉。第七住心時,雖已無 粗、細的沉掉,但有最極微細的貪等將起之勢,需要透過精進的力量,以精進的力 量不斷覺察潛伏的煩惱勢力,若生貪心憂戚昏沉睡眠等胚兆,此將起之勢力(尚未 真正生起)將生即斷、尋生尋斷,此時所有已生、將生未生的煩惱障礙被調伏,由 第六住心的寂靜達到第七住心的最極寂靜(精進力/有間缺運轉作意)→ 8)專注一境:從第三住心到第七住心,心已經多少能夠專注到某一個程度,且能安住 在禪修的所緣境上,過程中會出現沉沒、掉舉等染污的干擾,總是隔有一段時間定 境又被打破,因此必須透過開展憶念力、正知力、精進力,對治掉舉與沉沒,當掉 舉、沉沒不再生起成為定境的障礙,這樣的結果就是修行像一條沒有中斷的河流, 此時進入第八住心。第八住心是由第七住心的精進力而專注一趣,第七住心在精進 力下已不受貪等各種煩惱擾動、不受沉掉之害,第八住心時精進力達到圓滿,微細 的沉掉將生未生之相也已沒,完全無有沉掉障礙,能於三摩地相續無間而住,此時 尚有功用,由有作行令定境無間斷,尚未成就任運(精進力/無間缺運轉作意)→ 9)平等住心:行者由第八住心繼續堅定而謹慎地用功,不再有沉沒和掉舉打斷定境, 透過這樣的串習,堅定不移且持續不斷地開展定境,所緣境會變得非常清晰,在這 種狀態下,由串習純熟,心無須用力,也不必透過憶念和正知力量的支持,就能安 住在所緣境上,此時行者達到心的第九住心平等捨,解脫了所有讓心不平等的沉、 掉,專注力產生圓滿平衡的等捨,成就自在任運而轉。第八住心專注一趣時,尚不 離精進心的加行功用,第九住心平等住的等持,是由精進不斷的串習力成就任運。 此時憶念力、正知力、精進力、串習力皆已圓滿,解脫所有沉、掉,能緣的心達到 行捨,於止觀品調柔正直,成就於所緣境無功用轉的等持,心住三摩地任運相續。 得到第九住心時圓滿了欲界定(串習力/無功用運轉作意)。 8.專注力圓滿具足第九住心,解脫了所有讓心不平等的沉、掉,心達到平等住的任運等 持,內心具有圓滿的住分、明分、執持力。由第九住心增長,次第引發“心輕安”→ “身輕安”→“身輕安樂”→“心輕安樂”。專注力產生心的輕安,而得身的輕安( 輕便堪能),再由身的輕安(輕便堪能)產生身的經安喜樂,而由身的經安喜樂,產 生心的輕安喜樂。《大集法門經》:「心生歡喜,以喜心故,身得輕安,由身輕安, 即樂受相應,由樂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實知,復如實觀,如實觀故 ,即離塵離貪,得解脫智。」 9.專注力具足九住心,降伏了五蓋,平靜的力量增強之後,僵硬的身心也會柔軟,此僵 硬、遲鈍、難以運轉的心伴隨著沉重和心智的怠惰,這些粗重都是煩惱、妄想的根本 原因。平靜的力量增強之後,會帶來身心的輕安,對治身心的粗重。在平靜的心中, 輕安喜樂會生起,因為這樣,心變得更能安住於禪修的所緣境,輕安與心一境性展轉 相互增長,成為良性循環。平靜的心也帶來安穩和放鬆的身體,心輕安起身輕安,身 體的輕安對於行者非常有幫助,除遣了所有善法上的不堪能性,於身所作事輕利生起 ,例如行持拜佛、念誦、禪坐、聞思等不疲倦,對於善所緣進行實修時,隨心所意的 趣入修學善法。當身心輕安樂所攝持的定境再進一步時,身心輕安的喜樂會減弱,由 平靜取代,心更能安住在定境上,此時行者獲得了近行定(接近初禪的近分定)。 10.「是名奢摩他」:當由專注力次第圓滿九住心後,引生身心輕安樂所攝持的定,就稱 為奢摩他。奢摩他安止是初禪第一靜慮所攝的定(未到地定、近分定),得到奢摩他 安止等於得到初禪近分最初作意,是上界所攝的心,不是欲界心。第九住心尚不得輕 安,第九住心後生起身心輕安才是得到奢摩他安止,此時得到上界(初禪)所攝近分 定。《成唯識論》:「輕安唯在定有,由定滋養有調暢故,論說欲界諸心心所,由闕 輕安名不定地。」欲界眾生於入定之加行(九住心過程),由伏惑亦有微劣少分輕安 說為相似輕安。 11.正式具相的奢摩他安止具身心輕安樂(正式的奢摩他為初禪未到地定、初禪近分最初 作意。由初禪近分定所攝最初作意之奢摩他安止,經初禪近分第二作意之了相作意思 惟觀察,當由思惟觀察的力量再次引生身心輕安樂時,此時之觀慧為正式的毘缽舍那 ,為初禪近分第三作意之勝解作意,成就止觀雙運),未得身心輕安樂是隨順奢摩他 相應作意。《大集法門經》:「心生歡喜,以喜心故,身得輕安,由身輕安,即樂受 相應,由樂受故,心住三摩呬多;住彼心故,能如實知,復如實觀,如實觀故,即離 塵離貪,得解脫智。」《深密解脫經》:「世尊!世尊菩薩未得內心觀像,未得身樂 未得心樂,佛說彼觀名何等觀?佛言:彌勒!非奢摩他,是隨順奢摩他。」 得到正式的「奢摩他安止」具有四個特色:1.安住所緣(住分)、2.清晰安住所緣( 明分)、3.專注的心有力執取所緣(心不沉沒故有執持力)、4.具身心輕安樂。 ───────────────────────────────────────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覺燈日光》 九住心是未生起奢摩他前的過程,由六力來成辦。六力是:一、聽聞力;二、思惟力 ;三、憶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由聽聞力來成辦第一內住心;由 思惟力成辦第二續住心;由憶念力來成辦第三安住心和第四近住心;由正知力來成辦第五 調伏心和第六寂靜心;由精進力成辦第七最極寂靜和第八專注一趣;由串習力來成辦第九 等住心。 第九住心時,不需要刻意去做什麼,不需要去對治,因為已完全沒有沉、掉的障礙。 只要一開始有個念頭:「我要緣……」,想定所緣後,心就能自然地住於其上,完全不需 要防護什麼。就像讀熟了經文,雖然心沒有特意去注意,但隨口能不斷地讀誦出經文。這 時候的三摩地能無間斷地長時間流轉,可以隨心所欲地安住,要安住多久就能安住多久, 不需要刻意去防護沉、掉,「故名無加行或名無功用」。 要生起第九住心,即要產生無功用之前,必須刻意對治沉、掉,這要由正念及正知來 成辦。第八住心和第九住心都不會有沉、掉障礙,但是第八住心一開始時要專注,而第九 住心一開始就不需要刻意地專注,即能自然地安住。第八住心時,仍必須依賴無間斷的正 念和正知,所以叫作「有行或有功用」。 為了生起專注一境的第八住心,必須於微細沉、掉等法隨生隨除而不忍受,因此需要 依賴第七住心。要想生起第七住心,必須要先了知諸惡尋思及煩惱等散亂的過患,這要有 非常強而有力的正知來做觀察,所以必須要先成辦具有此正知的第五及第六住心。要生起 強而有力的正知,必須在心為沉、掉所轉時能馬上憶念察覺,及於所緣境念不會散,所以 必須要第三及第四住心。要想成辦第三及第四住心,必須讓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並且要持 續不散,所以要先生起第一和第二住心。 宗喀巴大師以還滅的角度來解釋九住心,解釋得非常圓滿。由此,我們可以對九住心 產生一個整體的概念,知道修禪時會遇到什麼樣的狀況,屆時該採取怎樣的對治法,及在 無沉、掉時應該要依止「無功用」的對治等。 如果我們能把「先應隨逐所聞教授」至「無諸功用勝三摩地」全部背下來,反覆思惟 所說內涵,對修禪是絕對有幫助的。 得到第九住心時,心已不隨沉、掉而轉,而且沒有刻意地去想什麼,沒有刻意地去想 善,也沒有刻意地去想惡,所以「無有分別」。又,內心安住於所緣境上,非常安樂,而 且看得非常光明。這種未曾有過的感受,會讓許多人誤認為已經生起了根本定,認為這已 是最高境界。這真是太愚昧了,這只是第九住心而已,連奢摩他都還不是,下當廣說。 --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15929781.A.D76.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11/15/2014 19: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