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2集 貳、法會聖眾第一   請掀開經本第一面,倒數第四行。請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我們就看到這個地方。經開三分,我們也把它省略掉。過去講過很多,大家都很熟悉 。今天我們要在經文裡面,學習的是哪些?這是這一會,我們特別著重之處。 一、如是我聞   佛經一開端,總有『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這四個字的含義,非常深、非常廣,實實 在在說之不盡。什麼叫做「如是」?古大德給我們說明的,最簡單的說法,「如是之經, 是我親自聞佛所說」,這個是最簡單的講法。「我」是誰?阿難尊者自稱。   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並沒有記錄,跟中國孔老夫子當年在世講學一樣的。佛滅度 之後,他的弟子們、學生們,覺得老師一生所說的,對於一切眾生實在是太重要,不能讓 所說的,就在這一代當中淹沒了,不能再傳下去,多麼可惜?所以學生們開會來討論,怎 樣把佛所說的一切經流傳永遠,於是才有集結這個作法。   在集結經藏的時候,完全要依靠當時人的記憶。諸位曉得,佛說法四十九年,現在有 哪一個人,四十九年所講的東西,你能夠記得住?尤其是四十九年前講的經,你還能記得 嗎?恐怕在我們這個世間,找不到一個人。別說四十九年,九年前講的東西,恐怕你都忘 得乾乾淨淨,都記不住了。好在佛弟子當中,記憶能力特別強的阿難尊者;阿難確實這個 能力很殊勝,聽一遍之後,永遠就不會忘記,所以集結經藏,大家就推選阿難出來複講, 把世尊一生所講的經,重複再說一遍。就好像我們現在複小座一樣,複講一遍。聽眾都是 這些大阿羅漢,都是佛的大弟子們。他們這些人來聽,聽阿難說,給阿難作證。第一次集 結,五百阿羅漢,五百人來聽阿難複講。五百人當中,有一個人提出意見說:「阿難,這 一句話,好像佛不是這樣說的。」那就要刪掉,就要刪改,不是多數贊成就通過了,不是 的。五百個人全體通過,這個才可以記錄下來,成為經典,傳之於後世,一個人反對都不 可以,這是取信於後世。後世人得到經典,起尊重之心,阿難複講,如佛所說沒有兩樣。 所以經的一開端,「如是我聞」。這個裡面還有很多的意義,諸位可以參考古大德的註解 。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本宗來說,「如是」的密義。「如」就是真如本性。世尊一生 所說,就是說明自性的體、相、作用,這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佛就說 的這個,用一個字來代表,「如」字。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不二。性是從理上講的 ,相是從事上講的;理如其事,事如其理,理事不二。佛給我們說明這個大道理,給我們 說明這個事實真相,所以經文一開端,就用「如是」,真的是把總綱領提出來了。如果有 人問:你們佛教經典那麼多,釋迦牟尼佛到底說了些什麼?你就給他說,「如是」而已。 你要問「如是」這兩個字,要詳細的解說,這一部《大藏經》就是講這兩個字,確確實實 沒有一句話、沒有一個字超越「如是」以外,所以這兩個字的意思無盡的深廣。   就本宗來說,古德也有這麼個說法,「如」是講「是心是佛」,「是」是「是心作佛 。這個說法也說得非常好,完全是按《觀無量壽佛經》所說明淨宗依據的原理。確確實 實,淨宗基本的原理,就是這兩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換句話說,心就是佛,佛 就是心。哪一個人沒有心?你既然有心,所以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我 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說本來成佛?是心是佛。宗門的話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明心是真心,真心就是本性;明心就見性。見性,心性就是佛;心就是佛,性就是佛。為 什麼心跟性都是佛,何必說兩個字?兩個字當然有兩個說法。通常講,性是心的本體,心 是性的作用。換句話說,我們心,心有體、有用,從體上就叫它做性,從作用上就叫它做 心。有的時候這個體用,用一個字說,說心也可以,說性也可以;兩個字合在一起,一個 是講體,一個是講用。這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搞明白的。   既然我們本來是佛,那現在不是佛,為什麼不是佛?我們把心性迷失了。這個經上講 失掉了,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決定不可能真的失掉。縱然你變餓鬼、變畜生、墮阿鼻 地獄,你的心性還沒有失掉,還在,迷了;自己有真心、有本性,而不能覺之,不能夠覺 察,是這麼一回事情。迷了以後,我們就不叫做心,也不叫做性,那叫做什麼?在佛法裡 面叫做識,叫做情,情識。情識就是心性。心性迷了,換一個名詞叫它做情識;覺悟了叫 它做心性。   心性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我們怎樣才能認識它?佛告訴我們,心性之體是空寂的,它 不是一個物質,但是它確確實實存在;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是從它變現出來的,它是宇 宙人生的根源。宇宙人生從哪裡來的?心性變出來的。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十 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這是我們真心所現出來的。現出來的境界,為什麼這麼複雜 ,有這麼多的變化?那個變化是識變的,迷了才有這麼多變化。十法界裡面,從上面說, 佛、菩薩、緣覺、聲聞,下面是六道。愈往下,迷得愈深;愈往上面,迷得愈淺,都是迷 失了心性。如果不迷,不迷他就是佛,他就不是凡夫了。十法界裡面也叫凡夫,佛經裡面 稱為外凡;六道裡頭是內,六道裡面凡夫,通常稱凡夫,也不加內;但是六道以外,十法 界這四聖法界,我們稱為外凡,還是凡夫,沒見性、沒恢復本心。所以,是心是佛,是千 真萬確的事實。我們淨宗成佛、修行,這一生成佛的理論依據就在此地,因為我們本來是 佛。   現在我們迷了,如何破迷開悟?恢復我們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佛。所以淨宗的修學 方法妙絕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以這一個法門最究竟、最圓滿、最奇特、最直接 、最穩當、也最快速。這個方法是什麼?是心作佛。怎麼作?念佛就是作佛。正是大勢至 菩薩所說的,教給我們「憶佛、念佛」口裡面念佛,心裡面想佛,你就是在作佛。想佛 怎麼個想法?想佛的相好,想佛的莊嚴,想佛的功德,想佛在因地當中的修行,想佛在果 地上的成就,想佛度化一切眾生,無量無邊殊勝功德。常常想這個好,你的心就是作佛。   因此,《無量壽經》不能不熟。我教給諸位的方法,一開端,我們就把這個經,用一 年的時間念三千遍。如果一年的時間不夠,兩年、三年,足夠了。三年的時間足夠了,念 三千遍,念熟。念熟了之後,你就能夠做到憶佛,你才真正能作佛。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 不要想別的,完全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怎麼個想法?經典裡面所說的,常常記在心裡, 常常想經裡面的境界,你就是在真修行,你就把這部經理、事、性、相、因、果、依、正 ,種種功德,全部落實在你生活當中,你都做到了,那你怎麼不作佛?這就是「是」。完 全與「如」相應,也就是完全與是心作佛這個原理相應。你看,這個法門多麼殊勝。念佛 成佛,是有理論依據的,不是隨便說的。這樣殊勝的法門,阿難尊者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 說的。「如是」兩個字,我們要這樣學習,要把全經的道理、方法、境界,都落實在我們 的心想之中,這個是千經萬論,信解行證的總綱領、總原則,所以經文一開端,就提示出 來。 二、一時   下面這個『一時』,是講時間。沒有寫上年月日,寫「一時」,一時有味道,你要能 夠進入一時,給諸位說,過去、現在、未來,你統統都明瞭了。我們一般俗人說:神通廣 大,知道過去、未來。他為什麼知道過去、未來?他生活在一時裡頭。我們為什麼不知道 過去、未來?我們生活在三時裡面,你說糟糕不糟糕!這個三時是什麼?過去、現在、未 來;過去事情忘掉了,未來事情一無所知,現在也糊裡糊塗、也搞不清楚。我們想學佛, 怎麼辦?學佛要過「一時」。「一時」怎麼過法?我們要懂得、要明瞭,雖然做不到,理 跟事實真相不能不曉得,要曉得。   「一」就是如如不動。佛法裡面所講的「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了,二就不一了; 一是真的,二是假的。《華嚴》裡面講的,一真法界,那是真的,二就變成十法界了。一 是覺,一就是如;二就不如,二就迷了。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佛家語。什麼叫三心?把 一變成三,一心變成三心。一心是真心、是真如。三心是什麼?心意識。阿賴耶是心,末 那是意,前面六個稱識。本來是一心,現在變成八識,八識也叫做三心。為什麼有二意? 二意的作用最大;八識裡頭八個心,二意作用最大。二意:意根就是末那,末那是執著, 堅固的執著;第六是意識,意識是分別。我們現在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是這個東西 在作祟,這是迷了。怎樣才能夠恢復到一?你看禪宗,禪宗明心見性,那就看到一了。宗 門裡面常說,「識得一,萬事畢」。你哪一天入了一的境界,什麼事都沒有了;六道的事 情沒有了,十法界的事情也沒有了。只要你能夠證得一,你就到一真法界了,到一真法界 裡面,給諸位說,時間就是一時。   我們現在的時間也是一時。近代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他就說過,他的著作裡頭有。 愛因斯坦說,「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他這個說法了不起,他怎麼會知道過去 、現在、未來同時存在?我們不曉得他是從什麼地方發現的。當然他沒有見到,可能是他 從理論上推測出來的。科學最基本的理論依據是數學,所以「數學為科學之母」。高深的 數理上,推理出來的時候,能夠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   東、西方,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都有一些預言推測未來。預言怎麼產生的?預 言是推理,多半從數學上推理。推理未必完全正確,但是如果你人能夠入定,真正得到定 ,在禪定境界裡面,突破了時空,也就是超越了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統 統見到,證明了愛因斯坦所說,「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未來的事情,你能夠 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樣說出來,一點差錯都沒有了,這是最正確的預言。   一時,這個意思非常非常的深。一時才是真的,給你講出年月日是假的,那是一切眾 生的妄想、分別、執著,佛法給你講真話。經典,雖然佛是依二諦而說,這個二諦就是, 真諦是佛所親證的境界,這是真諦;隨眾生知見而說的,這叫俗諦。一部經裡面,這兩種 意思統統都有。大概在小乘經,俗諦講得多,真諦講得少;大乘經裡面,真諦講得多,俗 諦講得少。愈是往後面,佛完全講真實語。所以,這個一時是真實語,真諦,以佛境界而 說的,我們決定不能懷疑。   『佛』是這一次講經說法的主講人,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這是當年講經的處所,經典上也都有記載。給我們證明這個法會的殊勝,有時間、有地點 ,還有聽眾。『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這個法會非常莊嚴,有這麼多的聽眾。諸位要 曉得,通常我們讀經,在經典裡面所看到的,佛法會的聽眾,多半是說「與大比丘千二百 五十人」。這一會比平常聽眾增加了十倍,一萬兩千人,再加上後面給我們說的,有比丘 尼,有在家的男居士、女居士,總共合起來兩萬人,這樣殊勝莊嚴的法會,證明這個法會 不可思議。我們在法華會上,看到《法華經》一開端也是萬二千人,這個暗中的意思,這 是古德說的,經裡面含的密義,本經跟《法華》一樣、跟《法華》等齊,說明它是不可思 議的一乘圓教。我們從這些地方,要認識這一部經典,這些理論方法它的價值,不是普通 的經典,無比的殊勝。 三、一切大聖   下面經文這是歎德,讚歎與會大眾,不是普通人。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這是講聽眾當中,不是普通人。這一句專門讚歎與會大比丘這一萬兩千人。這一萬兩 千人是大聖,不是小聖。大聖跟小聖的說法,小聖是指小乘阿羅漢,四果羅漢是小乘的聖 人;大乘的聖人,那個地位就高了,我們一般常說,三賢、十聖。什麼時候才能稱聖?菩 薩的果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叫三賢位;初地以上才叫聖人。十聖就是十地菩薩,從 初地到十地,這稱為聖人。聖人當中加個大聖,那又不是普通的聖人。大聖是指誰?法雲 地的菩薩與等覺菩薩,這兩個位子可以稱大聖。   由此可知,與會的這一萬二千人,不是普通人,至少都是法雲地的菩薩、等覺菩薩, 倒駕慈航來擁護釋迦牟尼佛的,所謂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像唱戲,釋迦牟尼佛唱 主角,我們來替你唱配角。配角這些人不是普通人,有些資格比主角還要老,甚至於主角 的老師,替他跑龍套、替他唱配角,這是我們在舞台上常常看到的。這個世間是個大舞台 ,釋迦牟尼佛來唱這一場主角,所以許許多多的古佛、等覺菩薩再來,協助釋迦牟尼佛, 把這一場戲表演好、唱好。大家只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什麼?令一切眾生破迷 開悟,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是諸佛的本願。   我們前面在經題裡頭,給諸位提到,現在佛與這些大聖,看到娑婆世界有一類眾生, 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世尊無比的高興。這一些大聖來唱配角的,也是無比的歡喜、高興, 接引根熟的眾生,一生當中平等成佛,所以這些人不是普通人。你看此地,沒有把比丘、 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這些人列在此地。為什麼?那些人是凡夫,不是大聖。這一些大 比丘萬二千人,這些人是大聖,那麼世尊這一會,自然就無比殊勝莊嚴了。   照例,經文開端必須列幾位代表的人物,古德稱他們作「上首」,列幾個名字。本經 從漢朝一直到宋朝,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列名多寡不同。有的本子,列名列有三十多個 人;也有的本子少了,有十幾、二十個人。這一些人,為什麼要把他的名字列在此地,給 諸位說這是表法的。世尊講經說法,哪一會他們統統都參加了,為什麼在這一會,結集這 一部經列這些人,結集另外一部經,又列另外一批人?要懂得它意義之所在。他們這些人 ,從名號、他們的德行,足能夠代表這部經的意義。看了這些人,就知道這部經的內容, 知道這一次法會重心之所在,它這個列名就有意義了。所以名不是隨便列的。   就像我們現在一般社會開會一樣,看看參加會議的是哪些人?你就曉得,這個會議是 什麼性質?他們談哪些問題?佛法這個法會,上首的列名也是這個意思。夏蓮居老居士會 集這部經典,他在上首裡面,省略了很多人,只是把最重要的列出來,這幾個人也足以將 全經的義趣,統統都能夠表達出來。這是會集人手法高明之處,讓我們後學,省了許許多 多的時間、精神,我們得到《無量壽經》的精華。十二種譯本,這麼多年來有七種失傳。 現在《大藏經》裡面,還有五種原譯本,夏老這個會集,可以說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 讀這一本,等於五種本子統統都讀到,文字、義理完完整整,絲毫沒有欠缺。當年夏老在 世的時候,慧明法師讚歎,慈舟法師讚歎,梅光羲老居士更是沒話說,序文裡面、跋文裡 面,我們都看到,會集得太好了,會集得太圓滿了,比過去三種會校本殊勝太多了。這是 簡單給諸位介紹。   現在我們看它幾位代表的德號。 (一)大阿羅漢眾   【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 上首。】   這是大阿羅漢,只給我們列了五個人,真是簡單、明瞭。第一位『憍陳如尊者』,我 們在許許多多經典裡面,上首代表很少看到有他,而是『舍利弗、目犍連』常見、常聽, 我們很熟悉,憍陳如倒很陌生,很少聽到他的名字。實在說,哪一會也沒少掉他,為什麼 不提他?他在佛的弟子當中,代表什麼意思?代表第一個證果,第一個開悟。釋迦牟尼佛 當年,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成佛之後,到鹿野苑度這五個人,五比丘,這是第一次講經 說法,聽眾只有五個人。你們現在來學講經,聽眾有五個人就很滿足了,我跟釋迦牟尼佛 沒兩樣,釋迦牟尼佛初次講經五個聽眾,我現在初學講經還不只五個,比釋迦牟尼佛殊勝 多了。所以度五比丘,這五比丘裡面,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果的是憍陳如。   憍陳如有許多故事,我在此地也不講。我們在此地要相信,他代表什麼?代表這個經 ,是第一開悟的經;這一個法門,是第一證果的法門,它代表這個意思。與本經後面「非 是小乘」,在我們這個經,在哪一面?好像是在九十四面,諸位翻開九十四面,對,九十 四面,流通分的第一段,勸信流通。你看科判第二段,丁二第一弟子。我們把經文念一念 ,「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 一弟子。」我們看到這段經文,前後相呼應。憍陳如是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果,用他擺 在第一,就是說明這一部經,是令一切眾生第一平等成佛的法門。你要說是,釋迦牟尼佛 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哪一個經第一?這不是說得清清楚楚,這是第一經。千經萬論, 我們今天能選上第一經,這要沒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你怎麼會碰到?我們今天遇 到的是,一切經中的第一經,憍陳如代表第一。   他擺在第一,下面全都是第一了,從這個以下,一直到這一部經的圓滿,字字句句都 第一,沒有第二的。我們在一般經裡面看到,舍利弗代表智慧,目犍連代表神通,憍陳如 擺在前面,那舍利弗的表法意思就提升了。『舍利弗』在此地代表智慧第一,『目犍連』 在此地代表神通第一。神通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能力。通是通達的意思,沒有一樣不通達, 毫無障礙。神是神奇,超越我們的常識,超越我們的想像。他有這樣殊勝的能力,能力第 一。   一切經當中,都有這兩位尊者,那就是說,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智慧德能,從真實 智慧、真實的德能裡面流露出來的。在此地,我們要把它加上第一,智慧是第一,神通能 力是第一,絕不是其他經能夠相比。為什麼?任何經典,不能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唯獨 這一部經、這一個法門,能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諸位要記住,我們在這裡建立信心,學 這一段經文,就是建立我們無比堅定的信心。相信自己,是心是佛;相信自己,是心作佛 ,決定成佛。我們在這段經文,要緊的是學這個。   下面也是幫助我們建立信心,決定不動搖。『迦葉尊者』代表禪宗,禪宗的初祖。阿難尊者』代表教下。宗門跟教下合起來,就是整個的佛法,一樣都不漏。禪宗以外,統 統叫做教下,這兩位代表,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宗門、教下,最後統統會歸淨土,你說淨 土多麼殊勝。   宗門是不是真的歸淨土?真的歸了。最明顯的例子,馬祖、百丈這兩位大師,建叢林 、立清規,提倡共修。百丈大師清規所訂的「禪門日誦」,它是禪宗的課誦本,晚課都念 阿彌陀佛,晚課讀誦《彌陀經》,豈不是會歸淨土嗎?並沒有輕視淨土。顯示出千經萬論 殊途同歸,歸到哪裡?歸到無量壽、歸到這部經、歸到西方極樂世界。明白這個道理,我 們選擇淨宗法門,專修專弘,決定不會再被其他法門,動搖了我們的意願,這個意思在此 地。 == 南無阿彌陀佛。 -- 把物質留給別人,把福氣留給自己。 感恩帶來溫馨,用心就有力量。 ~證嚴法師《靜思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48.106
jim1780r:前面講解如是和心性的那一段很動人 12/27 21:33
jim1780r:阿彌陀佛 12/27 21:34
summertrees:我也覺得!真的就是如是二字! 12/27 21:51
j45xu3:阿彌陀佛 01/01 17:59
※ 編輯: summertrees 來自: 203.73.248.9 (02/18 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