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s:續前「雖然做出好樣子,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叫放下,放下是指這麼一樁事 情,千萬不能誤會。所以有很多人聽話錯解了意思,這是少數不是多數,多數麻煩就大了 。有那麼一兩位他工作也不做,辭掉了,家裡錢財都布施都放下了,然後寫信告訴我,他 沒飯吃怎麼辦?這是完全把意思錯會了。」)   古時候也有這麼一個人做了個樣子,但是你要細細觀察他,他吃飯那個本事還有,唐 朝的龐蘊居士,他做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那個用意很深,我們也很容易把他看偏差。他 是一個相當富有的人,學佛開悟了,在宗門裡講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悟了以後, 他把他的家產變賣掉之後,裝在一個船上,船划到長江當中砸一個洞沉下去,放下,統統 捨掉了。有人問他:「龐居士,你這些財物既然你不要,為什麼你不把它拿去做好事,救 濟社會貧苦大眾?」實在說,他這個舉動就是叫人問這句話。他的答覆說:「好事不如無 事。」這一句話的意思非常深,每一個人都無事天下太平,無事並不是教你不做事,不要 去攀緣,隨緣就好。他生活沒問題,他會編草鞋,每一天去賣草鞋,換幾個錢買米買菜, 生活過得很自在、過得很快樂,他不要錢不需要積蓄,不需要替明天著想,為什麼?他自 在往生。《傳記》裡面寫的這一家人好自在,他有一天在家裡打坐,告訴他的女兒,到外 面看看什麼時間了?古時候沒有鐘錶,看太陽到什麼時候。他女兒曉得他爸爸想往生,看 看時間到了沒有,他女兒到外面去大聲跟他說:「時間還沒到。」他女兒站在那裡往生了 。結果老頭子出來一看,這個女兒,本來想女兒給我辦後事,結果我還替她辦後事,她比 我還厲害。你想想看生死自在,走得這麼瀟灑,他要準備明天東西幹什麼,不需要。只有 在佛法修學裡頭你才能到這種功夫,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所以契入那個境界有沒 有身?沒有,無我相,你無身才能夠現一切身,佛家講的「生死自在」。   《華嚴經》上講八個自在,講十個自在。他們能夠證得,我們也能證得,我們今天之 所以沒有辦法證得,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這是凡夫 的大障礙,你幾時放下幾時就作佛。作佛實在講不難,眾生跟佛一念之差;一念覺就是佛 ,一念迷就是眾生。念佛人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在日常用 功的時候,一念相應常常有,可是念念相應就難,就不容易。如果我們能夠保持,每一天 有一念相應,不要以為這一念的時間太短,一天就這麼一次太短,非常希有,非常可貴。 你有一念你就會有二念,有二念就會有三念,所以這很難得的好境界。   早年我在這邊勸大家念佛,我勸大家,有許多同修工作非常忙碌,沒有時間做早晚課 ,我勸他用「十念法」。我這個十念法跟灌頂法師的不一樣,灌頂法師是十口氣,一口氣 算是一念,一口氣不拘多少聲。我這個十念法就是十句阿彌陀佛。你要是念四字「阿彌陀 佛,阿彌陀佛」,十聲念下來大概一分鐘就行了。雖然時間這麼短只有十句,符合《無量 壽經》上講的標準「一心稱念」「一心專念」。這十句佛號裡頭你是一心念,決定沒 有妄念夾雜在裡面,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完全符合大勢至菩薩教給我 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是真實功德。所以不要看到這個時間短,真實功德。這 一天有這麼一念相應,當然念的次數愈多愈好,所以我們就想到一天應當念九次。九次怎 麼來的?早晨起來的時候念一次做為早課,一分鐘的時間就夠了,有佛像對著佛像面前, 沒有佛像面向西方。一天吃三餐飯,吃飯之前合掌念十句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就不念供養 咒,我們合掌是念十聲阿彌陀佛,一心稱念,這個就是三次了。你上午去工作,工作之前 念一遍,工作完了念一遍,上午、下午四遍。晚上睡覺之前念一遍,總共九遍。這個九遍 就是我們的定課,每一遍只要一分鐘,其他有時間你能夠念更好,這個方法非常有效果, 又不妨礙你的工作,的確是方便到極處。   如何念得真正有效果,往生有把握,就要看你平時放下的功夫,看破,放下。看破是 覺悟,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明白了,明白就是看破,不再執著就是放下,你能真正做到 隨緣,隨緣是放下,攀緣是執著。隨緣而不攀緣,並不是教我們把應當做的工作也不去做 ,那就錯了,隨緣就是隨順機緣,我們應當做。像最近李木源居士與居士林這些諸位董事 們,今天談到彌陀村的事情,也談到佛學院的事情,這個是不是攀緣?不是,這是隨緣。 我們冷靜觀察,有這個機會可以成就,我們努力的把它促成,這是隨緣。如果看看沒有這 個機會,非常勉強去做,未必能做成功,那是攀緣。這裡面要有智慧,你沒有智慧觀察, 往往什麼叫隨緣什麼叫攀緣,你就搞不清楚。隨緣是一點勉強都沒有,做得很自在、很快 樂,真正做得法喜充滿,是為佛法久住世間,為一切眾生得度因緣,不為自己。自己心地 清淨無染,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自己確確實實住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相,無壽者相」,為佛法為眾生,這樣認真努力去服務,這就是空有兩邊不住。這是大乘 菩薩的精神,菩薩的生活,菩薩的作為,兩邊不住。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住有;為佛法 、為眾生在服務,從來沒有休息,不住空,空有兩邊不住。這不同迷惑人,世間迷人世間 人著有,二乘人著空,佛說執著兩邊都錯誤,所以菩薩修的是中道,「中道第一義諦」, 中道就是兩邊不住。   所以我們從這一品經文裡面,確實有很深刻的體會,也有很深的感慨,知道我們現前 應當要做哪些事情,決定要遵守經典裡面的教誨,特別是末後這兩段「德用無方」,「自 利德」跟「利他德」,這是我們生活工作修學的指導總原則,我們能夠明白,能夠依教奉 行,就能跟這個會上的諸大菩薩,他們得佛功德智慧聖明,我們雖然不能夠圓滿的證得, 也能夠得到少分的氣氛,也逐漸逐漸貼近了,四加行裡面講的「暖位」,這是我們現前應 當要覺悟、要努力的,知道自己的使命很重。再看底下經文: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這是看到《無量壽經》的法會,參加法會的菩薩太多太多,前面曾經跟諸位介紹過。 上首列了十六個人,「十六正士」,這十六個人全是在家菩薩,所以從序分裡面,我們非 常明顯的體會到,這個法門是普度的法門,平等普度法門,在家眾多,出家眾少。出家的 菩薩經上只給我們列了三個人,在家菩薩列了十六個人。十六個人裡面此方只有一個人, 「賢護菩薩」,另外十五位他方世界來的,很明顯告訴你,我們跟他方世界有密切關係, 他方世界的狀況我們不能不知道。現在人講他方世界是講外太空,講外星人,其實此地講 的,比外星人還要來得廣泛,我們今天所能夠見得到的這些外星人,大概跟我們是居住在 同一個空間,不同空間的我們見不到他,他也見不到我們。譬如我們跟鬼神就不是同一個 時空的維次,不相同,雖然鬼神跟我們同住在一個地方,但是因為不同時空的維次,我們 居住的三度空間,他們可能是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就不得而知。雖然同在一個地方,但 是時空維次不相同,也不相妨礙。   正如同我們現在看電視,電視有許許多多的頻道都在一個畫面,頻道不相同彼此互相 不干擾,你調到哪一個頻道,哪一個畫面出現,都在那個框框裡面。佛告訴我們,十法界 的狀況彷彿是如此,十個頻道。懂得這個道理,古人講西方淨土,「生則決定生,去則實 不去」,這個話我們一聽又糊塗了,生則決定生,去又沒有去?沒去怎麼生?你現在懂得 電視撥頻道,這個意思就體會到了,生決定生,去了沒有?還是在這個框框裡面。這個框 框是什麼?一真法界,十法界沒有離開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什麼樣子?完全沒有時空的 維次,那就叫一真法界。由此可知,時空的維次,所謂三度、四度、五度,乃至於無限度 ,從哪裡來的?妄想、分別、執著來的,把一真法界變成許許多多不同的時空;如果把這 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放下,恢復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人,對於無限時空維次裡 面眾生活動的狀況,他們統統清楚、統統明瞭,我們不曉得他們,他們知道我們,所以眾 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感應的原理,我們在前面曾經說過,這 裡不要再囉嗦了。這個原理基本的現象,就是今天科學家所說波動的原理,波動的現象。 這一句是敘說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裡面,來參與法會的這些大菩薩們,數量沒有法子計算。 再看看後面列著法會的大眾: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   古時候女眾出家少,所以這個人就少,比丘尼五百人。   【清信士七千人】   這在家的男居士。   【清信女五百人】   在家的女居士。   這是我們肉眼能夠見得到的,前面列的與會的大眾,比丘一萬兩千人,再加上比丘尼 五百人,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總共合起來兩萬人,肉眼能夠看得見的這些大眾兩 萬人。諸位要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這一個講經法會聽眾有兩萬人,那個時候 沒有擴音器,釋迦牟尼佛面對兩萬人講經說法,叫每一個人都聽得很清楚,都能聽懂佛的 意思,都能皆大歡喜,這個也很不可思議。我們今天不要說兩萬人,我們這個講堂充其量 也不過一千人,如果沒有擴音設備,我們的音聲就達不到後面,大概只有前面幾排可以聽 到,後面就聽不到了,那兩萬人我們沒有這個能力,現在是借重科學的工具。所以這個地 方,我們就想到佛在經裡面所說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說明佛 的言音沒有障礙。不但一切差別語言沒有障礙,佛的音聲沒有障礙,無遠弗蓋,距離再遠 都能聽得見,這個音就叫妙音。再看後面這一行:   【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   欲界有六層天,稱為欲界,五欲沒有斷,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他們還沒有斷 。不過欲界六層天愈往上面去,五欲的貪愛愈淡薄,我們不能說享受,享受是天愈高,那 個享受福報就愈大,他有享受他沒有貪愛,心愈清淨,愈往上面去愈清淨。也就是說,他 的分別執著淡薄了,不是沒有,還是有。到色界天,這是都在定中,甚深禪定之中,定力 把妄想分別執著控制住、伏住了,不起作用,對於五欲六塵這種分別執著的念頭沒有了, 他不是真的斷掉,他是定功伏住,定能降伏,他伏住了,所以這是色界的四禪。諸位一定 要曉得,大家聽到禪,就不要想到一天到晚面壁打坐,如果認為每天到晚面壁盤腿打坐, 眼觀鼻,鼻觀心,這個叫禪,你就完全搞錯,那禪有什麼用處?禪一點用處都沒有。   我們讀《六祖壇經》,惠能大師他是不是在禪定當中?人家是真在禪定當中。他有沒 有打坐?沒有。他每天在工作,忙得不亦樂乎,那叫在禪定當中。《壇經》裡面跟我們解 釋禪定兩個字的意義,我們一定要懂得。他說:「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 他禪定是這麼解釋法,我們要懂得。他這兩句話,實實在在講是出在《金剛經》上,他是 從《金剛經》開悟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 ,如如不動是定,可見得不妨礙你生活,不妨礙你工作。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五十三 參這法身大士,他們有標榜修禪定的,善財童子去參訪,去尋求他,他在哪裡?經上講的 「市廛」,市廛是什麼地方?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是超級市場。這位善知識修禪定在超級市 場修,在那裡逛,逛市場,人家是真用功夫。逛市場是你看看市場琳琅滿目,不著相,用 我們現在話說,不受誘惑那叫禪,心裡頭如如不動叫定,他在那裡修禪定,人家禪定是這 個修法,不是盤腿面壁。我們今天看人家盤腿面壁,在那裡一入定一個星期、一個月都不 出,我們五體投地在那裡叩拜,這個人了不起,功夫了不起。另外一個修禪定的天天去看 戲,天天去跳舞,這個人破戒,不知道那個禪定功夫比這個高太多。這個是完全杜絕外緣 ,他在那裡不動心,他要到外面去逛一趟,可能他的功夫就沒有了。人家那個真正修行的 ,在熱鬧場合當中,眼見也不受誘惑,耳聽也不受誘惑,六根接觸都不受誘惑,這是真功 夫。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看到這一些大善知識,我們很有領悟,曉得禪定怎麼個修 法。   在佛法裡面就修清淨心,我們念佛,念佛一定要修「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就是禪 定。總而言之一句話,佛法是以禪定為樞紐,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修禪定,只 是修禪定的手段方式不一樣,都是修禪定;唯有修禪定才能開智慧,所以佛法總歸納起來 「戒、定、慧」三學。「戒」是如法,如理如法的修學那就叫戒,遵守佛菩薩經典裡面教 導我們理論的方法,這叫持戒。用這些方法我們才能夠得定,得定用現代的話來說,我們 才能夠不受外面境界誘惑,自己心裡頭有主宰,這就叫得定,得定之後起用就是智慧。《 般若經》裡面給我們講的智慧,有根本智跟後得智。根本智是真智慧,是智慧之體,那個 「體」經上講得很好,「般若無知」,唯有無知起作用才「無所不知」,諸位要求真智慧 ,真智慧是什麼?真智慧是無知,永遠保持自性清淨覺,我們這個經題好,「清淨、平等 、覺」。覺是不迷,無知不是迷,無知是不迷,樣樣清楚、樣樣明瞭,沒有起心、沒有動 ,諸佛菩薩所示現的境界,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一切眾生有疑難雜症向他請教,佛是慈悲開示,他那個開示有沒有去想一想,「 你問的這個問題我應該怎麼答覆你?」有沒有想一想?沒有。如果一落到思惟,那就是意 識,那就迷了。他沒有通過思惟,沒有通過想像,你這一問自然就答覆,答覆得一點都沒 錯誤,幫你真的解決問題,這是什麼?這叫後得智。後得智從哪裡起來?從根本智起來的 。這個意思諸位細心去體會,所以根本智是無知。大家聽到這個「無」,看到這兩個字「 無」,不是什麼都沒有,你要這麼看就錯,完全就錯了。「無知」是什麼?他沒有起心、 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叫無,無是無這個。無妄想分別執著,無這個,無起 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無。那個「知」,他什麼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那個無 知要做兩截來看,無是一個意思,知是一個意思。他無妄想、分別、執著,無起心動念, 什麼都知道,那個叫根本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是你問他他給你講解,那就是起心動念 ,他不起心動念他怎麼給你說,雖起心動念,不執著,沒有分別執著。   就像永嘉大師回答六祖的那個話一樣。永嘉見性了,六祖給他證明,證實之後六祖就 問他一句話,「你還有分別嗎」?永嘉答覆:「分別亦非意。」六祖點頭,「你如是,我 也如是」。我們凡夫分別是意識,落在意識裡頭去,他們分別不是意,所以說無有分別執 著。其實他還是分別執著,但是跟我們凡夫分別執著完全不一樣。我們凡夫真有分別執著 ,他們那個分別執著不是真的,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所以他 不是他自己意思,「分別亦非意」是這個講法。如果他不隨順我們的分別,不隨順我們的 執著,釋迦牟尼佛沒法子講經,他講經一定要順從我們的分別,順從我們的執著,他講我 們才會懂,他如果真的不分別、不執著,那釋迦牟尼佛就一句話都不說了。   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佛跟佛見面,佛跟佛碰頭的時候,一句話都沒有,這是真的一點 都沒錯,彼此都明白,還有什麼好講的。佛遇到菩薩有說的,菩薩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所 以才給他說。佛佛道同,大家程度都一樣,還有什麼好講的。不但講的沒有,連表示都沒 有了,那才契入究竟圓滿的境界。這是說到色界四禪,我們了解禪定的真正的意義。所以 四禪天人有沒有活動?有活動,絕對不是四禪天人天天在打坐,一坐坐多少個劫,那就一 點意思都沒有,誰願意到四禪天去,四禪天有活動。不但四禪天有活動,四空天人也有活 動,不過四空天他沒有色相,所以經上不說他,因為他沒有色相就不說他,只講到欲界、 色界,無色界不講了,只講到色界。   『諸天梵眾』,這是總結,『悉共大會』,這些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我們肉眼看到 的這些人數聽眾很有限,不多,肉眼看不到的才多。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道場,不僅僅 是《無量壽》這一會,會會如是,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集結經的這些 大德們,為什麼有些經典記載聽眾很多,有些經典記載的比較少,諸位要懂得,那是表法 的意思。也是為我們末法眾生,不同根性選擇法門的味道在裡面,有這個意思在其中。其 實釋迦牟尼佛無論講什麼經聽眾都這麼多,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在此地,顯示這個法 門的殊勝,顯示法門的不可思議。由此可知,我們今天這個講堂,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 這一千人的樣子,一千多人,我說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那是藉網路傳播到全世界。我們知 道美國那邊同修打電話告訴我,他們現在也在看,告訴我們聽的音聲很清楚,我們知道世 界上有許許多多地區,同步在看這個畫面,這是我們看不到的。實在講我們道場有沒有鬼 神眾?一定有,哪有沒有的道理?我們念佛堂有沒有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在裡 面念佛?有。不但有,也有十方來的諸大菩薩,也在念佛堂念佛,道場之殊勝。為什麼這 些菩薩、天神、大眾,來參與我們的法會?真誠所感。我們彼此以為我們是凡夫,他們眼 睛裡面看到我們是菩薩,連諸天梵眾看我們都是菩薩,你只要發菩提心,一心專念阿彌陀 佛,彌陀弟子,你將來決定得生淨土。現在雖然沒去,西方極樂世界已經報名,已經註冊 了,一定會去的。所以這些天神看得清清楚楚,過幾天他就要去了,他怎麼不尊重你?你 這個法會他怎麼會不擁護你?所以念佛堂許許多多菩薩、護法、鬼神,也都參加在這個地 方,磁場不一樣,我們進到這個地方法喜充滿,道理就在此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 就講到這裡。 == 南無阿彌陀佛。 --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得到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時,應該坦然面對,應該歡喜—— 「聽說我活不了啦,啊,快樂快樂!阿彌陀佛,大家再會,拜拜了!」 ——索達吉堪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