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13集   請掀開經本第三面,經文倒數第三行。   【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上一次我們講到這一句,這一句裡面含義很深、很廣。「行」是菩薩生活的行為,也 就是說菩薩的生活、菩薩的工作,乃至於處事待人接物,我們一般所謂的應酬。凡夫與佛 菩薩究竟有哪些不同?「願」是希求、是希望。凡夫心裡面希求的是什麼?菩薩希求的又 是什麼?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生活行持實在上講非常繁瑣,從哪裡說起?世尊在一切經論 當中,為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規範、綱領,我們掌握到這些規範、綱領,這就有門路可入 了。   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在許多綱領當中,選擇了五個科目,第一個是「三福」,上 一次跟諸位報告過了。三福成就自己的德行,可是人決定不能離開社會而單獨生存,人是 社會動物,換句話說,他在生活裡面一定要與大眾發生關係。如何與大眾們相處?這就要 講到六和。「六和敬」是世尊給我們定的處眾的規矩,處眾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六是六條 ,六條裡面都有和,不但要和而且要敬,稱為六和敬。去年茗山老法師到新加坡來,他給 我們寫了六和敬,我們也複印了很多,流通得都很廣。這六條,只要是學佛的同修,無論 在家、出家,無論你從事於哪一種行業,都非常重要,念念不能夠捨離,要把它常常記在 心上,認真努力的依教奉行。 12.六和敬 (1)見和同解   第一條「見和同解」。今天社會上許許多多人,都將「和平共處、共存共榮」這個口 號掛在口頭上,雖然普遍的在宣傳,可是效果未見得理想。原因在什麼地方?雖然喊和平 共存,用什麼方法達到和平共存,沒有說出來。如果說沒有理論、沒有方法,單單這一句 口號,當然是落空的。佛教給我們第一條「見和同解」就是理,和睦的基礎建立在這個理 念上。見是思想、見解,如何能夠做到同解,用現代的話來說,建立共識,我們大家有共 同的見解、共同的認識,這是和平相處的根本。相同的見解、相同的想法,標準在哪裡? 甲說他的思想見解正確,乙也說他的思想見解正確,到底誰正確?我們要依誰?說實實在 在的話,在今天末法眾生,就像《地藏經》上所講的「剛強難化」,都以為自己是對的, 別人是錯的,自以為是,人人都自以為是,所以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矛盾、衝突,哪裡有和 平?我們看到都是鬥爭堅固,要消弭這些鬥爭,一定要建立共識。佛給我們講的標準好, 我們聽了佩服、肯定,能夠奉行。   佛是用什麼標準來建立共識?佛給我們說,我們每一個人把自己的成見都放下,把自 己的想法、看法都放下,那不就同了嗎?這個高明。佛並沒有自己說:「你們的知見是錯 誤的,我的知見是正確的。」佛沒有這個說法。佛要這個說法,我們聽了也搖頭,「釋迦 牟尼佛,你也未必正確,我為什麼要跟你走?」佛這麼一說,我們大家都把想法、看法統 統都放下,這樣正確,我們可以接受。   所以,諸佛如來沒有牽著我們鼻子走,教導我們人人頂天立地。所以佛法中說佛是無依道人」,佛不依靠任何人,佛教我們也不依靠任何人。一入佛門受三皈依之禮,三皈 依,佛沒有叫你皈依他,沒有;他教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是覺的意思,自性覺 。你皈依誰?皈依你自性覺,自性覺是佛寶;皈依你自性正,自性正是法寶,正知正見; 皈依自性淨,自性清淨心,這是僧寶,所以皈依叫三自皈。釋迦牟尼佛沒有說,你要皈依 我,沒這個說法。所以佛的偉大之處在此地,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   佛這個說法是真理,可是我們凡夫業障、習氣深重,我們實實在在沒有能力回頭。我 們從迷回過頭依自性覺,很想這麼做,但是做不到。什麼人能做到?能做到的人我們不稱 他作凡夫,在大乘法裡面,這一回過頭來就超凡入聖。經上所講的初住菩薩,真的回過頭 來了,初住叫發心住;真的從迷回歸到覺悟,發心住了。可見得一回頭,從哪裡回頭?從 迷回頭,迷了才有六道、迷了才有十法界,所以從迷那裡一回頭,就是從六道回頭、從十 法界回頭,那你這一回頭就到哪裡?一回頭就入一真法界。這個是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真 誠的期望,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超凡入聖,真是慈悲到了極處,關懷、愛護到了極處。是 以真實、至善之法傳授給我們,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真正達到至善圓滿的成就,這個 是佛的心、是佛的願。   我們從一切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回過頭來,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法華經》上 講「佛之知見」,如來在果地上的知見。怎麼一回頭就跟如來果地上知見一樣?一回頭就 稱性了。如來果地上的知見是自性的知見、本性的知見。正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 所說的,「本覺本有」,不是從外來的。為什麼我們本有的佛知佛見會喪失掉,不起作用 ,變成邪知邪見?關鍵就是你一念迷,迷了就把你自性本具的正知正見,變成邪知邪見了 。這一回頭,自性裡面的智慧現前,自性法寶。迷了自性,我們本具的德能也起了變化, 變成什麼?變成生死煩惱,變成處處都是障礙,業障現前。所以我們要皈依淨,從一切污 染回過頭來依清淨心,恢復我們自性的萬德萬能。所以這個三皈依,佛是體,法是智慧, 僧是作用。從這個地方建立共識、建立見和同解,那還有什麼話說,當然讓九法界眾生真 正是心服、口服。   可是我們業障實在是太重了、習氣太深了,我們轉不過來,換句話說,很想回頭回不 了頭。這個時候怎麼辦?這個時候就來一個暫時的方便法,諸位要曉得這個方法是暫時的 ,對於初學的凡夫有用處,我們就要找形相的三寶作依靠,就是世法裡面講我們得找個靠 山。「佛」我們找誰?找本師釋迦牟尼佛,不錯,實在說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願望。釋迦 牟尼佛希望我們跟阿彌陀佛學,你看經上讚歎的,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把阿彌陀佛讚歎到極處。我們要是以阿彌陀佛作老師,皈依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的願 望,釋迦牟尼佛歡喜,你真的聽話、你真的懂事。   阿彌陀佛在哪裡?阿彌陀佛無處不在。這個話又講玄了,無處不在,為什麼我們看不 到他?聽不到他?接觸不到他?他真的是無處不在,我們肉眼凡夫見不到。但是世尊給我 們講的《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在,經就是佛,佛沒有離開經。 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做,就是皈依阿彌陀佛、就是親近阿彌陀佛、就是學習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樣樣都圓滿,阿彌陀佛沒有絲毫欠缺,是我們一生做人、修行最好的榜樣,所 以皈依阿彌陀佛,佛寶落實了;皈依佛落實了,皈依法也落實了。   「法」,淨宗現在所傳的五經一論。在所有宗派裡面、所有法門裡面,淨宗經典的分 量最少,非常合乎現代這個時代。現代這個時代大家分工很細,工作忙碌分秒必爭,大部 的經論我們很難接受,淨宗的經論就容易多了。如果實在工作繁忙,五經一論還嫌太多, 無法受持,五經一論裡面隨便選一種,你一生受持、奉行,皆得圓滿的利益,那就方便多 了。   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最詳細的是《無量壽經》。五經裡面最簡單的《大勢 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全部經文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比諸位平常念《般若心經》還少, 《般若心經》兩百六十個字,它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哪有不能受持的道理。一定要做到 「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那才是真的皈依了、真的回頭了。所以我們讀誦經文,一定 要深解義趣,我們對經典要明白、要了解,解得愈深愈好,淺解不行,要深解,不斷的深 解,從我們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能夠間斷。這個經有多深?給諸位說,其深無底、其 廣無邊。佛經的義趣是稱性的,所以他的深廣也稱性,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要從這個基 礎上建立共識,依照佛的教誨,剛才說過這是初階段。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即使是 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依自性三寶,那是真實法,不再是方便法,你看佛法多麼殊 勝。 (2)戒和同修   共識有了,那還得講究方法,用什麼方法達到和睦共處?持戒「戒和同修」這一 個戒字,跟菩薩六度裡面持戒意思是相同的,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所以諸位一看到戒和 同修、持戒,往往我們想得很窄小。想五戒、八關齋戒、十戒,乃至於在家菩薩們受的菩 薩戒,把這個範圍想得很小、很小,這個錯了。六和敬跟菩薩六度裡面講的持戒,廣義的 ;廣義要用今天的言語來說,就是守法,說守法大家都好懂,這個意思就廣了。佛在一切 經論裡面對於我們的教誨,我們都要遵守,不僅僅是戒條。不但是要掌握到綱領,還要知 道細行,日常生活當中微細的細節都要遵守,如果這些微細的細節,你疏忽了、忘掉了, 你是迷惑顛倒,你還是不覺。不僅是佛的教誨,國家的根本法,憲法;除憲法之外,地方 上他們的法律、法規,乃至於風俗習慣、道德理念,這個沒有文字的不成文的法,我們統 統要遵守。所以學佛,一切諸佛菩薩是最守法的人,最懂得守規矩的人,這是佛菩薩,佛 菩薩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戒和同修就是教給我們要守法。一般人從少到長,年幼的時候要 接受父母的教誨,要接受老師的教誨,這個都是守法,要從小養成守法的觀念。 (3)身和同住   我們學佛一入佛門,就要培養守法的觀念,只要能守法,決定能夠跟大眾和睦相處, 然後落實在生活上,「身和同住」。大的環境,我們跟許許多多眾生,現前同住在這個地 球上,要愛護這個地球,要時時刻刻懂得保護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享受也要讓別人享受 ;我這一代享受,還要想到還有下一代,要想到讓後人有好的享受,這從大環境。那麼再 縮小,我們這一個國家跟一國人相處。再縮小,就是這一個社團,像我們居士林這是一個 社團,這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同修,同修們選出這個社團的領導、林長,以及各個部門領導 的幹部,他們也制訂一些法規、章程,我們是這個社團的一分子,這社團裡面的規矩統統 要知道遵守。在家居士們你回到家裡面,你這個家庭是社團裡面最小的,最小的社團,你 一家人要和睦,一家人都能夠聽佛的教誨,接受佛的教訓,依照經典裡面的話去做,你一 家和睦。所以這是我們講「身同住」。一定要曉得,我們跟一切眾生共同生活在這個環境 裡面,怎麼能不愛護這個環境?怎麼可以任意的去破壞這個環境?這個裡面的意思很深、 很廣,要細心去體會,念念維護社團的安全,念念想著社團裡面所有大眾的幸福美滿。 (4)口和無諍   下面一條,佛教給我們「口和無諍」。佛知道一切眾生所有的一些誤會、結怨,十之 八九都是言語造成的,所謂是多言必失。話不要講得太多,太多了容易失言,容易引起別 人誤會、猜疑,於是就與人結怨了;結怨之後,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有意無意當中,造成 菩提道上許許多多的障難。所以古德教導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你說這個 多好。當我們想說話,這個話到口邊了,「阿彌陀佛」,變成阿彌陀佛就好了,這個法子 很妙。口和無諍,真正做到口和無諍,就是一天到晚見到人,歡歡喜喜,阿彌陀佛;不管 人家給我們講什麼話,都說阿彌陀佛,這個好,心平氣和。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言,除阿 彌陀佛之外,全叫妄語,念經也不行,念佛才能往生、才能成佛。念經還會打妄想,妄想 夾雜在經文裡面,那個經念得沒有效果、沒有用處,所以古人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 不如念佛」。為什麼?佛號最簡單,妄想很不容易夾雜在裡面,愈是長愈容易夾雜。你們 想想看,你念個楞嚴咒,一定有妄想夾雜在裡面,時間太長了,我們攝受的力量不夠。念 個往生咒,往生咒就比較短很多了,精神集中,自始至終念一遍,大概還不至於夾雜,如 果你一下念個三十遍、五十遍,決定有妄念夾雜在其中。佛號簡單。   我過去傳授給大家就是念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念十聲,一口氣念十 聲,這個十聲裡面不夾雜一個妄念,一分鐘可以做到,我們一分鐘這個攝受力量有,五分 鐘就靠不住了,一分鐘力量還有。所以每一天你的一堂課,就是一分鐘十句佛號,這個十 句佛號,跟大勢至菩薩所講的念佛的原則相應,他老人家講「淨念相繼」,這個淨念不懷 疑、不夾雜。相繼?十句佛號,一句、一句相續,十句,這就行了。一天念九次,最少的 ,當然是愈多愈好,至少一天要念九次,養成一個習慣,這個是真正一向專念。又有一個 懇切的願望求生淨土,做到一向專念,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別小看了一天九念,它真 正有效果,它是屬於淨念相繼。   所以一定要做到「口和無諍」。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有什麼好 爭論的。人家讚歎我,假的別歡喜,不是真的;人家毀謗我、侮辱我,也是假的,何必生 氣?他罵別人,你為什麼不生氣?那不是罵我,罵別人你沒有接受過來。他罵你的時候, 你接受過來就生氣了;你把自己也看作別人,他是罵別人與我不相干,你就不會生氣了。 「我」是假的、名是假的、相也是假的,人家罵、人家侮辱,實在講跟這個名、跟這個相 ,風馬牛不相關,這是事實真相。所以明瞭事實真相了,再去學佛,懂得一點道理,他罵 的時候,「阿彌陀佛,謝謝,消災免難」。他是我們的大善知識、大恩人,他每一句都替 我消災,我們的業障就消掉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能夠歡喜接受,如如不動,就消業 障;你要是全盤把它接受過來,自己在那裡生氣,那你是造業障。一個消業障,一個造業 障,就在那一念之間,轉過來的時候,不但不造業障反而消業障,佛真有智慧,教我們這 個絕招。所以對於一切冤親債主,我們每天將修積的功德迴向給他們,報他們的大恩,這 些冤親債主天天給我消業障,我們的業障無始劫累積到今天無量無邊,虧得這些冤親債主 天天為我們消業。諸位要知道,每天讚歎你的、奉承人的,消不了業障,讚歎多了貢高我 慢,他又生業障了。口和無諍,要曉得怎麼去做。 (5)意和同悅   「意和同悅」,真正修學相應了、如法了,你必定得法喜,法喜充滿,你的生活快樂 ,真正是所謂的「離苦得樂」,你真的得樂。這個得樂,諸位要記住,不是說你得財富, 也不是說你得功名、得富貴,不是的。得樂,樂與功名、富貴、財富不相干。你要不相信 ,你可以去問問那些很有地位的人、有大財富的人,你問他樂不樂?他不樂。他一個人不 敢上街,怕人家要暗殺他,天天提心吊膽,生活在恐懼當中,有什麼快樂?出門要好多保 鏢,你看可憐不可憐!哪有一個窮光蛋哪裡都去,多自在,誰也不怕,跟誰都歡喜。所以 樂跟那些沒有關係。而真正之樂是法樂,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那才真樂。起心動 念、言語造作都能與理相應,與這個道理相應,與事實真相相應,那怎麼不快樂?   意和同悅,我們每個人都依照《無量壽經》的方法、理論、境界來修學,都學習阿彌 陀佛,最快樂的了。世出世間再沒有任何的快樂,能比得上念佛人的快樂,修學其它任何 法門,也比不上念佛法門的快樂。如果你要說我念佛念這麼多年了,念得很辛苦,一點樂 都沒有,這什麼原因?是你還沒有入門,你念得不相應。天天讀經,經裡面講的道理沒懂 ,沒清楚、沒搞明白,不能把這些道理用在自己生活上,所學非所用,你的苦就離不開了 。如果你所學習的統統能落實在生活上,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能與經典的理論、方 法、境界相應,哪有不快樂的道理。西方稱為極樂世界,我們現在雖然沒到極樂世界去, 極樂世界的氣氛有了,極樂世界那個快樂有了,現在就能得到,現在是花報,證實果報之 殊勝。 (6)利和同均   末後一條「利和同均」,這一條重要。佛說法,往往最重要是第一條跟最後一條。是什麼?指我們個人的福報。利和同均,這個意思就是有福共享,我有福報與一切大眾共 享,他有福報我不必享他的,要有這個認識。我有福報給人家享,人家有福報我不要享他 的,我們只有付出,沒有求取,你的心才清淨、才相應。我有福報供給別人享,人家有福 我也享,這樣就變成有報有償,有報有償這是有往有來,這是做生意買賣,這個沒有覺悟 。真正覺悟,只有奉獻沒有求取,你的心多清淨、多自在。實在給諸位說,真正能這樣做 ,你的福報就愈來愈大,為什麼?自性裡面本具的德能現前了,自性裡的障礙清除了。我 有個念頭要享別人的福,這是障礙,這個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 有了,稱性的福德現前。我們看經典裡面講的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講的毘盧遮那 佛的華藏世界,那一種殊勝莊嚴,不但人間沒有,大梵天也沒有。他這個福報從哪裡來的 ?不是修得的,諸位要曉得,不是修得,是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 ,只要我們認真去做,利和同均,性德就能現前。假如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你修 布施、你修供養,能不能得福?能得,你所得的是你的修德,那個不是自性本具的福德, 是你這一生所修的。你所修的福德能報得盡,也就是能用得盡的,不再繼續修,福報用完 就沒有了,這個是我們很容易見到的。在這個社會上太多太多了,他有福報,前世修的, 這一生沒有修,福報享完就沒有了。 == 南無阿彌陀佛。 最後來聽歌~ XD 多念一聲佛 - 柯佩磊 http://ppt.cc/tkpi 我真的很喜歡這首歌 XD -- 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 ,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 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 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 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150.92
cutekid:推(Y),馬上受用 for me: 01/19 02:36
cutekid:1. 口和無諍 →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 01/19 02:36
cutekid:2. 利和同均 → 「分享而不享他」 01/19 02:36
summertrees:樓上c大來也~ XD 01/19 10:49
whatflower:歌真的蠻好聽的耶 推一下! :DD 01/19 15:03
summertrees:對吧對吧! ^^ 01/19 15:28
j45xu3:阿彌陀佛 02/02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