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21集   請掀開經本,第六面第二行: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於此中下。而現滅 度。】   這是八相成道第七「轉法輪」,這一段到了末後的一節。經中所說的都是諸佛如來示 現在六道裡面,為我們做出弘法利生最好的榜樣。等這一節講完之後,我們再做一個總結 ,如何將佛的示現,落實在我們自己的生活當中,在自己的工作環境裡面,這樣我們才能 學到真正的佛法。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就是決定不會墮落在二乘,二乘人在我們凡夫眼光當中也是 聖人,也不是凡夫,他們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說實在的話,他們那種修持的功夫、毅力 ,我們一般常人確確實實是比不上,但是他們跟菩薩比起來,要差很大的一個距離。在此 地我們必須要懂得,佛對於小乘人,聲聞就是阿羅漢,辟支佛就是緣覺,在大乘法裡面, 世尊常常責備這兩種人,這個責備實際上是鼓勵他們,是勸他們回小向大。小乘雖然破了 我執,也就是說執著他捨掉了,但是他還有分別,所以他不能夠超越十法界,可以超越六 道,不能超越十法界。而這些人,佛說過,他們也不過是在偏真涅槃裡面住一段時期而已 ,不可能永遠墮在二乘裡面,一定會回頭,不過回頭早晚不同。緣覺比較聰明,根比較利 ,回頭得快;阿羅漢根性比較鈍,回頭比較晚,決定是會回頭。回頭也是回小向大,一個 是根性不同,另外一個是遇緣有差別,我們一般講機會,他要常常遇到大乘,常常遇到善 知識,回頭就快。   小乘跟菩薩的差別,是小乘人不肯主動的去幫別人的忙,像這一段經文下面所說的, 「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這小乘人決定做不到。小乘人不是不度眾生,要眾生去求他, 他還得看看你有沒有善根、有沒有緣分,你有善根有緣分,他歡喜幫助你也教導你;他看 你沒有善根沒有緣分,他對你就很冷淡。不像菩薩,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心,沒有分別、 沒有執著,這一點德行上比不上菩薩,當然定功、道力、智慧,也都比不上菩薩。縱然菩 薩斷證的功夫跟他相等,智慧、道力不相等。   譬如大經裡面告訴我們,圓教七信位的菩薩,斷見思煩惱,他這一層功夫跟阿羅漢是 相同。阿羅漢也斷見思煩惱,七信位的菩薩也斷見思煩惱,所以這是平等。除了斷煩惱是 相等之外,神通、道力、智慧、禪定不相同,七信位的菩薩比阿羅漢就高得太多。這個道 理我們並不難懂,菩薩的心量大,阿羅漢的心量小,這就不一樣,差別地方。所以《華嚴 經》在末法時期,這當機的人是什麼人?「大心凡夫」。大心凡夫根性比聲聞、緣覺還要 可貴,聲聞、緣覺沒有機緣修學大經,像《華嚴》、《法華》他們沒分。不是佛不平等, 他不相信,他不願意接受,在這一點遠遠比不上大心凡夫。所謂凡夫是一品煩惱也沒斷, 不要說阿羅漢比不上,小乘須陀洹也比不上,可是論心量、論見解,真的是超越小乘,超 越聲聞、緣覺,這是說圓教一乘一類的根性,這非常非常的可貴。與會的這些菩薩遠遠的 超越二乘,這是對菩薩的讚歎。   下面第六小段「契入三昧」,『入空無相無願法門』。「空、無相、無願」,無願有 的經裡面叫無作,意思相同,大小乘都有;又叫做「三解脫門」,也就是說這三種法,在 小乘裡面講,你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一定是從這三個法門裡面成就,你能夠脫離六道輪迴 ,在大乘法裡面講,這三個法門能幫助你超越十法界,你就證得一真法界。所以三解脫門 通大小乘,這個名相雖然一樣,境界不相同。譬如說空門,小乘人證得我空,這就能超越 六道;大乘人證得法空,不但我是空,法也空,所以他能夠超越十法界,他能夠證得一真 法界。   「空」門是從自性上講,是從一切萬事萬物理體上說,這是經上常講,「相有性空, 事有理空」。他能夠從相見到性,從事能夠觀察到理,他真正明瞭事相是幻化。像《金剛 經》上所講的「夢幻泡影」,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也不能說它有。你要說它沒有,它現相 ,確實有這個相存在;你說它有,相是假相不是真相,這個相剎那生滅不是實在。如果你 認為相是真有,你就錯了,你就迷在假相上,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從這個門進去,也就是 從這個法門、這個方法悟入而了生死超三界,你就是從空門入,從空門裡面證道。如果這 個門入不進去,學這個門不得利益,我們常講的不契機,不契自己的機,自己不是這個根 機,修學這個法門,你很不容易契入。   這個門不能入,還有一個門「無相」。入空是從空門入,這個「無相」,相是「有」 門,可以從「有」門裡面去入。「有」怎麼稱無相?因為相是緣生的。《般若經》上常講 「萬法緣生」凡是因緣所生法都沒有自性。所以從這個地方仔細去觀察,看出相是假相 ,你要真正能夠看出一切相都是假相,你就看破了。看破是真正明白、真正通達,這事實 真相被你看穿,看穿之後,你對於現相自然就不執著,你就能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執著 ,執著一放下六道就超越。這個樣子入門,你就是從無相入門。   如果這個門也沒有法子入,還有一個門「無願」,無願剛才說過,也叫「無作」。佛 法裡面第一就是教你發願,沒有願怎麼行?沒有願怎麼能夠成功?所以有一些同修來問我 ,他說我們做好事,如果一無所求,那才真正好事。這個話說得沒錯,實際上似是而非。 你無所求,你真的到無所求嗎?肚子餓了還要吃飯,你還是有所求;累了你還要休息,你 怎麼能說無所求?如果到真正無求,那不是我們凡夫境界,最低限度《華嚴經》上講的「 法身大士」,那是真的到無念,他們可以,我們不可以;即使在那個境界裡面,他還示現 有所求。別說是圓初住菩薩、等覺菩薩,諸佛如來倒駕慈航來幫助我們眾生,也要示現發 願。釋迦牟尼佛不在此地示現八相成道嗎?不是教給我們要發四弘誓願?阿彌陀佛發了四 十八願,怎麼無願?無願怎麼能成就?所以這裡面的文字,它的含義一定要搞清楚、搞明 白,要是望文生義,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搞錯了。這個地方的「無願」是說「 離能所心」,這個願才叫真實之願。   世間人,人人都有個願望,可是世間人的願望不耐久,過幾天他又改變,那個主意又 變了,遇到緣他又退心了,這是什麼原因?這是因為他所發的願是妄心,不是真心。也是 我們一般世間人所謂的,你為什麼要發這個願?那個為什麼,你還真的有一個道理,有個 理由在那裡去做。你這個理由失掉,你怎麼辦?那個願不是退轉就是轉變,由此可知,那 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發願沒有條件,諸佛如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沒有條件 。對於一切眾生,有情無情,清淨平等的關懷,平等的愛護,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有 條件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有條件是有能有所,能所是二法,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 「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能夠把能所兩邊打斷,這才叫做無願,這才叫真的 無作。然後我們才會懂得,古大德所謂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是兩邊都離開,兩 邊都不執著;不是說無願就不做,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兌現,這是有願。我們 再問,阿彌陀佛對於四十八願有沒有執著?沒有,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就無願。有願跟 無願是一不是二,這個妙。由此可知,無願這一門就是常講的不二法門。所以入道,有從 「空門」入、有從「有門」入、有從「不二門」入。無作、無願就是不二門,二而不二, 「願即無願,無願即願」。許多大乘菩薩,從這個門契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就是一真法 界。   我們修學淨土,生在末法時期,這些道理我們要懂,我們有沒有能力從這三門去入? 恐怕這三門任何一門,我們都擠不進去,沒法子入進去。這個三門是通途的途徑,我們現 在要開後門,不走這三門,所以淨土宗叫特別法門,「門餘大道」。這是正規三門之外還 有一門,這一門很特別,這一門很多菩薩都不知道,所以這一門叫難信之法。你要給人家 說「空、無相、無願」,大家知道不會懷疑,這個都曉得,他很容易相信;你說是念佛往 生他不相信,念佛往生好像沒門,不在這三門裡面。它是另外一個特別法門,門餘大道。 這是說大小乘一般契入的,無論他修學哪一個法門,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到 最後歸源都不外這三門,這是大小乘經上常說的。   而我們淨宗,淨宗也有入門的祕訣。現在我們念佛堂建立,每一位同修進入念佛堂都 生歡喜心,得佛力加持。你沒有進念佛堂之前你懷疑,你很難相信。也有人懷疑自己體力 不夠,這一天一夜怎麼能受得了,兩天兩夜更受不了。可是進入念佛堂之後愈念愈歡喜, 自己都感覺得很意外,不相信自己有這個體力,怎麼兩天兩夜也行?你的信心生起來了。 不但兩天兩夜行,七天七夜也行,你的體力決定夠,怎麼曉得夠?諺語常講,人逢喜事精 神爽,你進念佛堂一團歡喜,歡喜,精神就來了,你要進入念佛堂不歡喜,你精神就沒有 了,從歡喜來的。歡喜是我們生理最好的養分,什麼樣的營養都比不上歡喜的營養,這個 要知道。大乘佛法教人常生歡喜心,可是哪有那麼多歡喜事情?念佛才是真正歡喜,念佛 的歡喜要你親身去感受,你不入念佛堂,你感受不出。   同樣這個道理,在我們六道裡面,色界天人他不要飲食,所有一切飲食他都斷絕,不 但他不要吃東西,水他也不要喝,色界天人沒聽說生病。我們要問他,他用什麼方法維持 他的色身?經上告訴我們「禪悅為食」,食是比喻養分。我們要飲食來滋養身體;他們不 要飲食,禪悅,禪定裡面的快樂,能養他的身體。我們今天在念佛堂是「念佛三昧」,比 色界天人的禪悅還要濃、還要高。他們的禪悅,說老實話沒有佛力加持,我們念佛三昧, 不但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這我常常跟諸位同修報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加 持,你怎麼會不歡喜?我沒有進念佛堂,我聽到都歡喜,何況在念佛堂當中,確確實實法 喜充滿,精神百倍,愈念愈歡喜,愈念愈有精神,愈念愈有體力。常常在念佛堂,諸位如 果身體不好常常有病,常在念佛堂,那些毛病全都沒有,都念掉。我們自己要有信心,要 知道不可思議佛菩薩威神的加持,所以念佛的法門無比的殊勝。   念佛功夫要得力,這是每一位同修都非常關心,總在看破、放下,你的功夫才真正能 夠得力。我們今天希望不能太高,太高達不到,我們把要求的水平降到最低,「功夫成片 」。只要你念到功夫成片,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有把握;換句話說,你這一生有 把握去作佛,在十法界裡頭,你的選擇第一殊勝。有同修來問我,功夫成片是什麼樣子? 這個要知道,功夫成片心裡面只有「憶佛念佛」,除憶佛念佛之外,其他的妄念沒有。妄 念是煩惱,煩惱的根並沒有斷,根要斷掉的話,這境界就高了,不容易做到。我們念佛這 個念,憶也是念,心裡面想佛,這個念力量強,把煩惱壓住、伏住,煩惱雖然有不起作用 ,不起現行,這個就叫做功夫成片。如果我們離開念佛堂,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會起貪心, 遇到不高興的還會起瞋恚心,你要知道,你的功夫沒有達到這個水平。功夫真的達到成片 ,遇到歡喜的沒有貪愛心,遇到不高興的也沒有瞋恚心,你的心永遠保持平靜,永遠保持 在念佛堂的境界,這叫成一片。在念佛堂裡鍛鍊,至少要練成這種功夫,你才算是有成就 ,你念佛及格;及格就是決定往生,要達到這個目的。   要達到這個目的,有些同修說:「這個難,好難。」沒錯,是難,哪有那麼容易作佛 ?當然不容易。這一樁事情平時要用功夫,平時用什麼功夫?看破、放下。也就是說,們在這一生當中,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看淡一點,不要太執著,凡事要學大 而化之,不要斤斤執著,我們這個功夫才會得力。樣樣都很認真,樣樣都計較,這個很糟 ,你要想達到這個功夫境界,相當不容易。什麼事情馬馬虎虎,有也好,沒有也好,吃 虧也好,上當也好,佔便宜也好,什麼都好,不要去計較,不必去過問,真的是「多一事 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一切隨緣度日就好。我們居士林的這一些領導的同修, 真正很難得。我們在旁邊觀察他們起心動念,這一切作為我們很佩服,他們做得很如法、 很相應,都能夠大而化之,都能夠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就是我一定要想怎麼做,一定要執 著怎麼做,那就錯了。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道理。   底下所講,『善立方便,顯示三乘』。就是善立方便,善是善巧。佛法講求的是契理 契機,契理一定要與性德相應;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要與這個相應,這是契理。如果我 們用前面這一句「空無相無願」,這是性德,跟這個一相應,他就超越了。念佛法門,你 能夠與佛願相應,佛願是本經上講的四十八願;與佛德相應,德是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 議。名號要完全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量覺」,「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 翻作覺。換句話說,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對人對事對物覺而不迷,這叫阿彌陀佛。迷了 就是凡夫,覺悟了就是佛。所以念念與覺相應,這才能入得了門,那就是契理。除契理之 外還要契機,機是什麼?現前大眾的根性。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佛法是度現代人,是度 我們這個地方人,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他不是度古人的,也不是度未來人,也不是度他方 世界人,是度我們現前大眾,你要懂得現前大眾之機。   所以負責念佛堂領眾的同修,我昨天特別告訴他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念佛堂領眾的同 修,自己常常要互相切磋琢磨,要互相研究改進,不可以執著自己的成見。你一定要明瞭 ,諸佛如來一切菩薩都沒有成見,成見是什麼?執著。諸佛如來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他沒有自己意思,是以大家的意思為意思。所以大家歡喜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人 多總得立個規矩,規矩總是少數服從多數,這是民主制度。佛門三千年前就講民主,就講 共和,也講共產,「利和同均」,我們提倡最早,三千多年就提倡,不但提倡,照做,真 正在幹。佛沒有自己的意思,菩薩也沒有自己的意思。過去祖師大德所立的這些規矩,是 隨那個時代眾生的根性立下來的,立得很好。如果我們現在一成不變,照他的規矩去做, 把「百丈清規」拿出來完全照做,那變成什麼?把我們現代人都送回去,都去作唐朝人, 你們都變成唐人,這是現在人做不到的。所以一定要懂得它的精神、它的原則,至於實際 上作法,我們必須要修訂。世間的法律每過幾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十年前訂的法律, 那個時候當時社會很適用,十年之後社會變化很大,從前法律現在不適用,不適用就要修 改,所以規矩是可以修改的。   佛門戒律可以修改,百丈清規就是釋迦牟尼佛戒律,在那個時候做大幅度的修改,變 成中國化、現代化、本土化。用現在的名詞講就是現代化、本土化。佛戒律的精神、原則 不變,怎麼樣作法要適合於我們現代人,適合於我們當地人,這才能講得通,這叫契機。 因此古人所訂的成規,值得我們做參考,它怎麼樣的變法,我們如何能夠適用於我們現前 的念佛堂,適用於我們現前念佛的同修,你才叫真正契機,我們要懂這個原則。我們念佛 堂的規矩根據什麼訂的?原理原則不變,裡面一些條文根據我們現實活動來擬定,擬定之 後還要常常修改,怕訂得有一些同修感覺得不方便。所以真正是領眾的同修,要學孔老夫 子那種精神,「入太廟,每事問」。你在領眾的時候,領眾同修、法師當中要常常請教, 「今天這一堂課,你們覺得怎麼樣?有沒有改進的地方?」常常請教,誠誠懇懇的請教, 不是敷衍,不是客氣。而且常常向每一位來參加念佛同修,多問問他們,多向他們請教, 使我們這個道場天天在改進,改正我們的缺點,我們就有進步。天天改,天天進步,那還 得了?所以這個道場,自自然然就是世間的模範道場,第一道場。第一道場從哪裡來?天改進,發現不合適馬上就改,改了再不合適,再改,天天在改進,這樣才能做到契機, 這樣才叫做「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普賢菩薩這兩句話不是隨便說的,這兩句話真正做 到了契機。 (s:我們做人做事何嘗不是如此?常常請教,天天改進!孔子是當時最懂禮的人,何以 還要「入太廟,每事問」?這是恭敬戒慎,是時時感到不足的誠敬之心啊!絕不因 自己是首席專家就自傲自大、輕忽自滿。一個自傲自大的人,又如何能恆順眾生? 大概會要眾生都恆順他吧?因為他是專家啊!這就是為什麼專家常常做出讓大眾很 不歡喜的產品,因為都站在設計者立場,不考慮使用者。XD)   我們修淨土,我們的理論依據、方法、境界,統統依據《無量壽經》,跟《無量壽經 》相應,那就是契理。推行這些方法,一定要每一位同修都能很歡喜,歡喜接受,法喜充 滿,這個念佛堂成功。所以領眾的同修,沒有自己一點點的意思在,沒有。世出世間真正 賢明好的領袖,都沒有自己的意思,聽別人的,多聽,然後冷靜的去選擇,哪一個意見好 ,我們選擇哪一個。選擇的時候也要徵求大家的同意,你有智慧、有能力,將你選擇的這 個方式,向大家詳細解說,徵求大家的贊同,這樣推行起來就方便,「善立方便」。在大 乘法裡面講這一句話,佛門裡也有術語,「兩邊不住,中道不存」,那才是真正善立方便 ;那個心多清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佛、學菩薩之處。佛菩薩心裡面清清淨淨,本來無一 物,一個意見都沒有,一點成見都沒有。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也沒有一 個意思,這個大家要知道。所以佛在般若會上說他沒有講經,如果有人說佛講經是謗佛, 佛沒講經。在《華嚴經》裡面我們看到,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所說的,說佛說經是述而不 作。佛自己沒有講經,他說的什麼?說的是古佛所說,不是自己講的,自己沒有意思,這 是出世間的聖人。世間聖人像中國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一生也是這個態度,述而不作,孔 老夫子沒有創作,都是轉述別人的,古聖先賢轉告大家,沒有自己的。   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九年,說他不是自己的,給諸位說,真正是自己的,怎麼說真正 是自己的?他所說的是自性的流露,所以說他沒有意思。沒有意思,不是從心意識裡面流 出來;從心意識裡頭流出來就是有意思。不是從心意識裡頭流露出來,從哪裡流出來?從 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諸位要知道,心意識每個人不一樣,真如本性每個人都相同。由 此可知,從釋迦牟尼佛自性裡面流出來的,就是從我們自己自性裡面流出來的。有一天我 們明心見性,然後再展開經卷,全是自己心性裡面東西,而後才知道經卷不是釋迦牟尼佛 的專利,不是他的,一切眾生共有,這對我們多麼親切。他見性了,我們見性跟他見性無 二無別,所以可以把他無量劫中修行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我們所修積的功德,也可 以變成他人的功德。到那個時候障礙都沒有,「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 二。   下面這一句是講三乘,『顯示三乘』。「顯」是明顯,「示」是示現,三乘法是示現 的,三乘法是方便法。世尊末後在《法華經》裡面說出來,他老人家最後做結論,「唯有 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就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三乘」是佛的方便說 ;佛的真實說,真實說只有一乘法。什麼叫一乘?成佛叫一乘。可見得一切諸佛如來他們 的本願,都希望我們所有眾生,在這一生當中成佛,不是教我們作菩薩、作阿羅漢,不是 的。諸佛如來的本願好,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也非常感激,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做得到?這 個答案是肯定的,一切眾生決定可以做得到。你在這一生當中,你可以證得究竟圓滿的佛 果,這是肯定的。問題出在哪裡?出在你自己肯不肯相信你自己。如果自己對自己不相信 ,那沒法子。 == 南無阿彌陀佛。 -- 《正法念處經》云: 地獄有情受獄火,餓鬼感受飢餓苦,旁生感受互食苦,人間感受短命苦, 非天感受爭鬥苦,天境感受放逸苦。輪迴猶如針之尖,何時亦無有安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