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s:接續《華嚴經》「十種自在」之「命自在」)   第二是「心自在」。第一個是講命,第二個講心自在。我們今天心不自在,煩惱很多 ,憂慮很多。佛菩薩的心自在,為什麼?佛菩薩有智慧、有方便,他能夠調伏煩惱,能住 三昧,這一條實在講我們可以學。你真正要學,你要把心裡面的煩惱、憂慮、牽掛統統放 下,讓你的心住在念佛三昧之中,你就得自在。實際上金剛般若這一會,我們過去在此地 說過,須菩提尊者看出釋迦牟尼佛生活的真相,他看出來了,佛為什麼那麼自在?為什麼 那麼快樂?他看出來了,所以對世尊大加讚歎。他向佛請教,我們這些修行人,不修行人 不談了,修行人最重要的兩樁事情,一個是怎樣「降伏其心」?這個心就是妄念,如何能 把這些妄念降伏住?這是一個大問題。第二個問題「應云何住」?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哪裡 ?尊者這一發問,引起金剛般若這一會,釋迦牟尼佛說了許許多多話,對須菩提講的。須 菩提不是一等根性的,釋迦牟尼佛囉哩囉嗦講了一大堆,我們聽也聽不懂。如果是我們學 佛的人,拿這個問題問釋迦牟尼佛,「云何降伏其心」?釋迦牟尼佛一定合掌,「南無阿 彌陀佛」,你看多簡單,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應云何住」?「阿彌陀佛」住在阿彌陀 佛上就好了,比《金剛經》高明多多,哪有那麼麻煩?這叫最上乘法,所以須菩提不是上 乘人,你們大家上乘人,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這個就是心自在了,我們用什麼方法把我 們的憂慮、妄想、牽掛,拉拉雜雜的統統捨去,一句阿彌陀佛把它代替了。念佛的功夫在 什麼地方用?起心動念。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念頭一動,阿彌陀佛,就把它拉到阿彌 陀佛這來,把那個念頭打掉,這就是「降伏其心」。念念心裡面有阿彌陀佛,你的心就住 在阿彌陀佛上,心住在阿彌陀佛,哪有不見佛的道理?《楞嚴經》上講得很好,「憶佛念 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心裡頭不要有別的東西,二六時中不可以有別的東西, 為什麼?所有一切念頭都是輪迴業。你想想從早到晚,你造的什麼業多?輪迴業做得多! 你心裡面有佛的時間少、短,所以你功夫不得力。一切時、一切處、處事待人接物,統統 是阿彌陀佛。你的麻煩又來了,為什麼?看到那個人來找我,明明是一個討厭的人,搞得 我的心就亂了,那是你不會用功,會用功的人是什麼?阿彌陀佛來了,那個人就是阿彌陀 佛。你的心把他變成阿彌陀佛,相隨心轉。這外面是境界,你有能力把他轉變成阿彌陀佛 ,他就是阿彌陀佛,你看你不就面對阿彌陀佛嗎?善人是阿彌陀佛,惡人也是阿彌陀佛; 順境是阿彌陀佛,逆境還是阿彌陀佛,你才入念佛三昧,你才得心自在。你要分別這個是 佛,那個不是佛,那就完了,你怎麼會得自在?這是教你怎樣過大自在的生活。   第三個是物質生活的自在,經文裡面講「資具自在」。資具就是我們生活上必須要依 賴的一些物質,這個實在講也很簡單。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生活非常簡單,吃飯,日中 一食,吃飽就行了;衣服,粗布能夠遮體就行了;晚上睡覺,有個地方躺下來休息就足夠 了。他過的生活,我們今天講是最低水平的生活,物質生活他得大自在,知足常樂,心裡 頭沒有一絲毫的負擔。心裡沒有負擔,這個心就是最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生理就健康 ,他身健康不生病。我們今天為什麼病這麼多?心理不健康,吃這東西不乾淨,疑神疑鬼 ,這個東西裡頭恐怕不乾淨,吃了會生病,他念頭一想到病,這裡痛,那裡痛,果然就來 了;病從哪裡來的?想來的,妄想打來的。心理健康的人,吃飽了一念不生,也不知道吃 些什麼東西,所以他那個身體永遠是健康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他怎麼會不健康? 沒有挑剔,沒有一念為自己。身體,身體是為眾生服務的,是為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而已 ,與自己不相干。自己利用這個工具,為一切眾生服務而已,你說他多自在、多快樂。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無論富貴、貧賤,如果真有道心的話,應當過 一個很平常的物質生活水平,絕不求奢侈,絕不求豪華,絕不求提升自己生活品質,不求 。你要想過好的生活,佛也不會反對,為什麼不會反對?因為佛沒有念頭,佛要是反對你 ,佛就有分別、有執著了。所以佛勸人,佛不勉強一個人,一切你自己看著辦,所以佛的 心才永遠清淨。佛要落在分別、執著比我們還煩惱,那他管事不是太多了?他只有勸告, 絕不勉強任何一個人,所以他才能得心自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物質生活上得自在 。我們有多餘的應當幫助別人,你的福德就大了,功德也大了。福德,修福而不著相,福 德就變成功德;修福著相,那是福德不是功德。著相是著什麼相?著我相,我能修,我做 了多少好事情,你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無我相,你所修的一切福德都變成功德。功德能 了生死,能證菩提,福德不能,這裡面的區別很微細,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你 財布施,你一生的財用決定不會缺乏,你布施供養飲食,你就不會缺飲食;你布施衣服, 你一生不會缺乏衣服。我們一般講一生,在佛法裡面講多生多劫,你不會缺乏。凡是有缺 乏的都是不肯布施,不肯種因哪裡來的果報? (s:孔子也說過:「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過於在意物質生活,很難 生出真實的道心啊!世出世間法皆是如此。)   第四個叫「業自在」。「業」是造作,我們世間人叫事業,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你 做了些什麼事;事情做完了以後的結果,就叫業。業很複雜,佛將它歸納為三類:善業、 惡業、無記業。無記就是非善非惡,善業就有善果,惡業有惡報,無記是墮在無明之中, 這是造業。佛菩薩的造作,我們隨順世間人的講法,佛菩薩也造作,造作也有結果,怎麼 說法?叫它做淨業,淨是清淨。淨業的果報,在六道裡面就沒有了,六道有三善道、三惡 道,沒有淨業的果報,所以淨業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六道輪迴。我們要造作一定要 造作淨業,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有一切善業、惡業、無記業,統統轉變成淨業。你 要有智慧,你要有善巧方便會轉,菩薩的本事,《楞嚴經》上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也可以說菩薩跟凡夫不相同的,菩薩會轉,眾生不會轉。有智慧、有方便的人他會轉 ,統統都轉成淨業。   我這個說法大家聽起來好懂,佛法裡面術語叫「迴向」,迴向不好懂。你們天天念迴 向偈,怎麼個迴向法?「迴向眾生」,「迴向實際」,「迴向菩提」,能夠念得出這三句 的人就不多。這三句是什麼意思,能講得出來就更少。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都能夠 把它轉成迴向,那就更少了,所以你要懂得轉,迴向就是轉變。在日常生活當中,再小的 事情,起心動念,真的是一毛一塵一沙一渧,這微不足道之事,都可以把它轉,統統轉成 淨業,這就是你真正懂得迴向,你會迴向了。全都轉成淨業,把煩惱轉成菩提,把生死轉 成涅槃,轉染成淨,轉邪成正,轉妄成真,就在你會轉。就像我剛才給你舉的例子,人家 來找你,你歡歡喜喜恭敬的看他,他就是阿彌陀佛,我就把他轉變成阿彌陀佛,這叫迴向你還把他看作眾生,還把他看成冤家,一看就生氣,你多划不來?一看煩惱起現行,業 障現前,馬上就墮落了;你一轉,一轉就成佛了,一念之間。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 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平等的,決定沒有好醜,為什麼?唯心 所現。唯心所現,心就是法界,心就是如來。所以我常說,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 諸佛如來的示現,你們聽了不相信,我講真話你們不相信,講假話你們都相信。講假話是 ,這些眾生過去造的業,善業善報,惡業惡報,你相信。這是什麼?假話,不是真的,這 是隨順眾生說的。如果隨順佛菩薩所說的的不一樣,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全是諸佛菩 薩示現的,全是諸佛菩薩的化身,全是諸佛菩薩的報身,全是諸佛菩薩的法身,這是給你 講真話,講真的你不相信。你要能相信,你把境界轉過來,恭喜你,你入了一真法界。成 佛有什麼難處?一念之間,萬法一如,萬法平等,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煙消雲散, 了不可得。問題就是你認不認識?你有沒有看清楚?你能不能轉得過來?這是我們講平常 造業,你業就自在,一轉過來就自在。   第五個叫「受生自在」。這個容易懂,示現受生,像觀世音菩薩所說的,「應以什麼 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示現有兩種,一種是應身的示現,一種化身的示現。應身示現 要來投胎,在世間要住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幫助那些苦難的眾生,這就是應身示現。第二 種叫化身示現,化身示現往往是幫助一個人,幫助少數人,時間很短。像我們在《虛雲老 和尚年譜》裡面看到的,他老人家朝五台,三步一拜,路途遙遠,時間很長,忍受饑寒, 路上生病了,在荒野之中誰去幫助他,他生病了。這時文殊菩薩示現了,文殊菩薩變成一 個乞丐,好像也正好從那裡過遇到了,看到老和尚生病,照顧他、幫助他。老和尚病稍微 好一點了,他就走了,以後再也遇不到了,這一種叫化身示現。這一條我們就不好學了, 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可是我們有類似的修學法,有相似的方法。世間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社 團,不同的人事環境,我們在哪一個團體,應當用哪一個團體的方法來說法,也算是隨類 示現。   我自己也常常遇到這些事情,或者我們去拜訪其他宗教,也有時候其他的宗教來拜訪 我們。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師,伊斯蘭教的阿訇,我曾經遇到過。我遇到的時候, 我就先合掌,他來看我,我就稱他菩薩,不要他先稱我,我先合掌給他行禮。看到天主教 的神父菩薩,他看到我很歡喜的恭恭敬敬給他行禮,他也很高興,「為什麼稱我菩薩」? 你是菩薩。「我怎麼是菩薩」?你真的是菩薩。他再追問的時候,菩薩是一個有智慧、有 覺悟的人,你是不是?不錯。那你不就是真的菩薩,哪裡還是假的嗎?這也叫做隨類現身 ,隨機說法。然後把佛法介紹給他,佛法對他的宗教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佛教是智慧 ,你信仰你的宗教,你宗教徒要不要學智慧?上帝是不是希望他的兒女,一個個都是笨頭 笨腦,我相信上帝不是這個意思,上帝一定希望他的兒女很聰明、很有智慧。那很聰明、 很有智慧,怎麼辦?跟釋迦牟尼佛這個老師去學習,上學。釋迦牟尼佛是你的老師,上帝 是你的爸爸,沒有衝突,這問題不就馬上解決了嗎?好解決。他聽到也很歡喜。所以受生 自在的時候,我們把它用在各個不同場合當中,我們也可以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來幫助 這一些需要幫助的眾生。所以這裡面是佛法裡講的「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 是非常適合,這個方法用得很適當,就叫方便。「善」是什麼?絕不違背原理原則,原理 原則一定掌握到。這個原理原則,世間人講的真理,佛法講的性德,決定不違背自性本具 的性德,這叫善。當然這種善巧方便需要相當的修養,然後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才能做得到 ,做得很自然,不是裝模作樣,做得很自然。所以佛法決定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 佛的經教變成自己的生活。我們修學淨宗的人,跟隨阿彌陀佛的人,我們的生活跟阿彌陀 佛一樣。阿彌陀佛生活是什麼樣子?《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就是阿彌陀佛的生 活狀況,我們要深信,我們要理解,要做到,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才是阿彌陀佛真 正的弟子。   第六叫「解自在」。「解」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真正的明白、理解,這叫解自在。唯 有真正理解你才能說,所說的那就稱作為妙法。我們想想世尊當年在世,為一切眾生講經 說法,世尊事先有沒有預備?沒有。在大會之中,大家都想聽世尊的教誨,四眾同修都有 ,不一定是哪個人提出什麼問題來向世尊請教。問題沒有事先告訴世尊,世尊也沒有去準 備,隨問隨答,記錄下來就成了經典,沒有準備。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智慧?為什麼有這 麼大的能力?佛告訴我們,智慧、能力是我們自己自性裡頭本來有的。《華嚴經》「出現 品」裡面佛說,「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能力,相就是相好;一切眾生智慧、能力、相好,跟一切諸佛沒有差別。所以一切眾 生怎麼不是佛?你看一切眾生是一切佛,正確的,沒看錯。這裡頭出了問題,問題是「但 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不能證得是因為他有妄想、分別、執著,他不知道他自己是 佛,他不知道他自己智慧、德能跟諸佛如來一樣,這句話是這麼個講法,他不知道。所以 佛幫助他,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明瞭,哪一天他豁然明白了,豁然大悟,原來如此。佛有 沒有度眾生?他沒度,是他自己悟的,自己明白的,佛沒有能力叫他明白,佛只能教,只 能開示,悟入是眾生自己的事,佛做不到。所以一切眾生成佛,是自悟自證,佛不居功, 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而得度者,佛講的話句句真實。誰度你?自己度自己,佛只是 給我們做一個增上緣而已。你看看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都是自己具足的,佛僅僅做 增上緣而已。 (s按:淨空法師:四緣生法,譬如會抽煙的人,想抽煙是出於自心中習氣的種子,即是親 因緣;抽煙的欲念不斷即是無間緣;得遇見了香煙即是所緣緣;煙癮大發即是增上 緣;此四緣成熟了抽煙的行為。色法依二緣生起:一、親因緣,比如一粒椰種具有 能生椰樹為因,是最有親切的關係名親因緣。二、增上緣,比如肥沃的泥土以及陽 光、空氣、溫度、水份等等幫助椰種發育長大的助力,名增上緣。 http://ppt.cc/VoOK   解自在之後,才能為一切眾生應機說法。所以諸位學講經,當然你們初步,你們功夫 還沒有入這個境界,智慧沒有開,你們講經還要預備,還很辛苦。契入這個境界,講經還 要不要預備?不要預備了。不預備也不能不預備,怎麼個預備方法?跟你們的預備方法完 全不同,預備的方法就是念佛。心跟佛心相應,願跟佛願相應,德與佛德相應,行與佛行 相應,是這一個預備法。你從言語裡面吐露出來,自然就跟經相應,還要準備它幹什麼? 可是如果你境界沒轉過來,你就不行,你還是要老老實實去準備。可是你要是不入這個境 界,你的準備工作是一輩子都做不完,那就很苦。你要懂得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依教修行 ,真正依教修行,你這種準備經教,我看頂多十年了不起。十年之後還要去準備經教,換 句話說,你沒有修行。你要有修行,何必要準備?你要有修行,展開經卷,原來都是自己 的心行,自己心行哪有自己說不出的道理,都在平時相應。這是我們一般講「四無礙辯才 ,無礙辯才是這麼來的,都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第七個「願自在」。這一條我看大家聽了都很喜歡,願自在。有求必應這個願才自在 ,如果求求不得,那就不自在。我記得我剛剛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就這 樣教導我,他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聽到很歡喜。然後他又告訴我,有的 時候你求,求沒有感應,求不應,那是什麼原因?因為你自己有業障,你要把你的業障找 出來,把你的業障消除掉,感應就現前。章嘉大師這幾句話,我在一生當中得大受用,這 四十多年來很有效果,所以我是深信不疑。有許許多多人,念佛的人,學佛的人,對佛菩 薩不相信,哪有有求必應的道理?哪有這麼簡單?所以他每一次求總是不相應,總是求不 得苦,哪裡有有求必應?他不曉得他所求的不如理、不如法。求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 ,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有求必應。在新加坡的同修,你們如果心細一點,仔細去觀察 ,你也能得到證明。李木源居士在這個道場,不就是有求必應嗎?隔壁大樓從建的時候, 他就在那裡求,果然就應了。如理如法的求,他求講堂,講堂應了,求念佛堂,念佛堂應 了,他求什麼都有應;如理,不為自己求為眾生求。為自己求就沒有感應,為什麼?佛菩 薩決定不會幫助你增長貪瞋痴,那佛菩薩對不起你,對不起人。你沒有自己,沒有貪瞋痴 ,你為佛法久住世間,佛法是人天眼目,你為一切眾生得度,這個求是正確的。跟諸佛菩 薩,跟護法龍天同心同願,他怎麼會不幫助你?所以這裡頭有一念私心在,就沒有感應, 你就求不得。   許許多多同修到這個地方來,從世界許多國家地區到新加坡來參學。見了我的面,都 要要求我撥一點時間,到他那裡去講經,有沒有感應?沒有感應。什麼原因?他為他私心 ,為他方便,為他那個小道場,所以他沒有感應。過去你們來找我,一找我馬上答應,過 幾天就去了,滿天飛,到處跑,什麼原因?沒有道場給我講經,沒有地方,只有到處結結 法緣,好事,目的是在結法緣。現在有一個道場在那裡講經了,再要亂跑,你就錯了,大 錯特錯。所以沒有道場的時候行,可以到處亂跑;初學的行,初學的時候廣結法緣。所以 我的法緣很殊勝,就是跑了幾十年,到處跑跟大家結緣。現在有道場,要好好規規矩矩講 一部經。大家要求,這是很多人,很多年來都要求我講一部《華嚴經》,《華嚴經》太長 了,找不到場所,沒有安定的環境。現在有這麼一個安定環境,過去許許多多人要求,我 要滿他們的願,好好在此地講一部經。你們再邀請我,等我這部經講完,我再跟你們去玩 。現在講經的進度,就像這樣兩個小時兩三句,《華嚴經》也是這個樣子,那麼大一部經 ,我本來打算五年講完,現在算算看,恐怕十五年都講不完。問問大家,大家喜歡這個講 法,這就沒法子了,就希望個個無量壽,我們大家都無量壽,慢慢把這個經完成。願自在 ,有願必成。   第八「神力自在」。「神」是講神通,通是講通達,對於一切法都能通達;神是神奇 ,超越一般人常識之外。這種能力當然一個要修行功夫,要開智慧,第二個要廣學多聞。 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要常常接觸,你才能夠了解,才能夠應付得了。但是在初學的時候不 可以,初學的時候一門深入,為什麼?成就自己的定慧,自己有了定,定是有主宰,不會 為外面境界動搖,這是你有定。你有慧了,你能夠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有能力 辨別這是慧,有這種能力的時候,就可以廣學多聞。世出世間法都要涉獵,都要看看,要 有個了解,我們在外面講經說法,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有很多人有意來問難, 來找麻煩,你要有能力為他解答,不但可以降伏這些人,而且能夠化導這些人。這些人都 很自負,自以為聰明,常常出些難題找法師的麻煩,讓他下不了台,他在底下看笑話。所 以一般常識一定要有,然後你才能夠得神力自在。   第九「法自在」法自在通常是指辯才,得大辯才,能夠廣演無量法門。末後一個是 「智自在」。菩薩智慧具足,能在一念之中,展現出佛菩薩那種大無畏的智慧能力。這十 種統統具足,才叫「最勝自在」。雖然此地說的,如來果地上的最殊勝的自在,我們應當 要學習,把如來果地上的境界,變成我們生活的境界,我們才能得受用。不能夠學到他那 個水平,水平降低可以,不能夠圓滿的學習,學習少分可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確實 就顯得自在。所以總起來說,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   我們科裡面講「解脫德」。這個地方三德都給我們顯示出來了。諸位在經上看,前面 「覺智難量」是般若德,這個地方顯示出解脫德。般若、解脫裡面就含著有法身自在。這 經文末後還有一句,可是時間已經到了,這一句留到下一次再講。 == 南無阿彌陀佛。 -- 佛言:「汝愛阿難何等?」女言:「我愛阿難眼、愛阿難鼻、愛阿難口、愛阿難耳、愛阿 難聲、愛阿難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淚,鼻中但有涕,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 中但有屎尿,臭處不淨。其夫妻者,便有惡露;惡露中便有子;已有子,便有死亡;已有 死亡,便有哭泣;於是身有何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7.221.128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3/21 22:37
whatflower:南無阿彌陀佛 03/23 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