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我們做出第一個模式,第一個樣品,所以我們的成功失敗關係非常之大,一定要很認 真、很努力的來做,有願有行。有願沒有行,願是空的,等於是妄想;有行沒有願,你這 個行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換句話說,怎麼樣苦修到後來沒有結果,這講有行無願,沒有 結果。所以一定要行願相資,願幫助行,行幫助願,這樣才有結果。我們要想作佛,我們 真正找到了作佛的理論與方法,是《無量壽經》。我們建彌陀村,很難得趙樸初老居士給 我們題了「彌陀村」的三個字。又給我們題念佛堂,念佛堂「蓮池海會」,他老人家題的 四個字。趙樸老是菩薩再來,今年九十多歲了,聽到我們這個訊息非常歡喜。這都是一些 佛菩薩給我們做增上緣,我們憑藉經典上講的理論跟方法決定得成。   尤其現在我們跟大家在一起學習《華嚴》,《華嚴》是大《無量壽經》。《華嚴》的 進度往後要加快。我昨天回去翻翻看了一下,後面還有兩段第一卷就圓滿了。我一想:我 們講了半年多才講一卷,《八十卷華嚴》半年講一卷,豈不要四十年,這是決定不可以的 ,所以後面我們的進度一定要加快。加快我想我們講的方法,可以省的就快點念過去,需 要細說的就細講,用這種方式,要不然時間太長了。如果《八十華嚴》講到五十九卷,再 接《四十》就九十九卷,九十九卷就等於一百卷,那麼這一部經像現在這個進度,要講五 十年。清涼五十年講五十部,我們五十年講一部,不像話!這個進度要加強。   求生淨土要有大志向,不要說我下品下生就好了,這個志向太小了。我們一定要發個 願,上上品往生,要發這個願。萬一上上品生不了,還有上中品、上下品,千萬不要那個 願標準搞得太低,下下品往生,再下一點就去不了,所以一定要發大心,要爭取上上品往 生。上上品往生我跟諸位講過很多次,一定要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 彌陀經》,這淨土三經最重要的,三經裡面的教訓,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 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總不離佛的教誨,我們就能得到。九品的標準,我有一個看法比 古人的簡單。如果我們將《無量壽經》上的教訓百分之百做到,你決定是上品上生;如果 你只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做不到,你就是上品中生;如果你標準再往下降一點 ,我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還有百分之二十做不到,你就是上品下生。依照這個順序遞減 ,減到下品下生要做二成,換句話說,你至少要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 往生就靠不住,那要靠你臨命終時的運氣。如果你能做到百分之二十、三十、四十,你就 決定有把握往生,一絲毫懷疑都沒有,要真做。這個樣子,阿彌陀佛、本師釋迦牟尼佛, 乃至於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我們都同心、同志、同願、同行,你說這個因緣多麼殊勝,取 上輩往生還有什麼難處?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要記住,認真努力去做。   請看下面經文。底下經文是法藏菩薩「讚佛」、「發願」,他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 當向他學習。前面兩首是「讚佛」,後面接著從第三首到第九首是「發願」,最後一首是 請佛給他作證明。我們先看他「讚佛」。   【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這是第一首。諸位看的這個本子是《科會》的本子,我們的科判是「光相無等」,這 首偈讚佛的光明相好。我們常常念讚佛偈,「相好光明無等倫」,就是這一句,在此地是 四句,四句當然說得更詳細。『如來微妙色端嚴』,法藏在此地沒有說「世尊」,沒有說 「世尊微妙色端嚴」,也沒有說「佛陀微妙色端嚴」;他用「如來」,這個意思很深。如 果說是「諸佛」、說是「世尊」,我們看到這個字樣,我們是凡夫,我們沒分,只有佛才 有分,我們沒有分。要說「如來」,我們大家都有分。如來講什麼?如來講的是自性,真 如本性,這在大乘經上常用的。中國人讀《金剛經》的最多,《金剛經》有的說諸佛、有 的說如來,凡是講諸佛,從相上講的,凡是講如來,從性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 性稱如來。換句話說,他這個意思豈不就是暗含著,世尊在《華嚴》「出現品」裡頭講的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不就是這個意思嗎?所以不用佛陀、不用諸佛,用如 來。「微」是精微,「妙」是妙善,這是讚歎色相,「色」就是色身;相好,身相之好, 精微妙善到極處,端正莊嚴。在相好裡面,一絲毫的缺陷都找不到,這是大圓滿。   下面是用比喻來襯托,『一切世間無有等』。「一切世間」,有情世間就不要說了, 有情世間包括十法界,十法界裡面佛菩薩都比不上。「等」是跟他平等的,沒有,沒有跟 他平等的。這裡頭還有很深的意思,深在什麼地方?後面經文說出來了,此地是含在裡頭 沒說出來,隱藏在裡面,後面揭露出來了。每一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色相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豈不是這一句話就是讚歎往生到西方 極樂世界的人?所以我們要想修得「如來微妙色端嚴」,不是容易事情。這個經裡面重重 比較,比較到大梵天王那個福報,大梵天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雖然具足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比起世尊的應身還是差很遠。可是諸位要曉得,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不是世間 的應身。那個世界,這經上常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身的體質皆是「紫磨真金 色身」。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然後對這個臭皮囊就不會愛惜了,這個東西早一天把它丟 掉,去換一個「紫磨真金色身」;去換一副面孔,「微妙色端嚴」,換這個面孔,不只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換過來了,大家一定要懂得,說人死了,決定沒有 死,只是改頭換面而已,哪裡死?不是死,改頭換面而已。最聰明的人,世間第一等人, 把我們面貌改成佛的面貌,這是頌文裡面含的密義,我們要知道爭取。這兩句是講的色相 。   後兩句是講的光明,『光明無量照十方』,這個「光明」是身光,不是講的放光。佛 的身光就是無量無邊遍照十方法界,這個光明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是自性本具的光明 ,不是從外面來的。證得圓滿的心性,性德的光明哪有不照十方的道理?下面也是比喻, 『日月火珠皆匿曜』,我們現前在這個世間,所見到光明最殊勝的無過於太陽,這是就我 們肉眼能夠見得到的,其次的月亮。「火珠」,「火」是代表火焰,都是象徵著光明;「 珠」,寶珠也放光。這是說的這世間所有發光體,在自性光明之下它都顯示不出來了;「 匿曜」,曜就是他的照耀,他的光輝沒有了。好比我們在晴天,太陽沒有雲彩遮住的時候 陽光非常充足,我們在陽光之下,就是點上一千支光亮的電燈也顯不出來,也看不到燈光 ,「匿曜」的意思。   相好光明這是什麼道理?佛給我們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在自性的這個境 界裡面,只有唯心所現,所以現的境界叫一真法界。諸位要知道,《華嚴經》圓教初住菩 薩已經離心意識,不再用心意識,「唯識所變」他捨掉了,他不再用心意識,所以法界是 一真。一切有情眾生沒有離開心意識,六道凡夫、四聖法界都沒有離心意識,都是用心意 識。四聖法界裡面用得正,也就是說,他們所用的心意識與法性性德相應,唯善無惡,與 善相應。六道凡夫用心意識用得不善;換句話說,與善法不相應,與貪瞋痴、與惡法相應 ,這才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道理在此地。   可是諸位要知道,識沒有離開心性,識是依心而起,離開心哪來的識?識不離心。然 後我們就曉得,所變不離能變,這就說明十法界不離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心現,十法界 是識變,識不離心,十法界不離一真法界。可是這一切迷失自性的眾生,十法界雖然不離 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受用他得不到;不但得不到,他見都見不到。可是一真法界的菩薩 ,對於十法界裡面這些眾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於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一切的造 作、起心動念,他們沒有不知道的,這些事情在這部經裡面都有詳細的說明。我們體會到 這個道理,對於佛所講的這些事相,我們就相信了。現代人不相信因緣果報,他為什麼不 相信?不懂得這個道理。如果你真正明瞭「心現識變」的道理,你對於因果就深信不疑了 。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轉變不空,因果相續不空。因果 的現象剎那轉變,這種現象就在我們眼前,我們見不到,而且轉變的速度非常之快,剎那 轉變,說剎那已經說得太長了。這個事情我們留在《華嚴經》底下一卷會說到,實實在在 是不可思議。再看第二首: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這個在科題上是「音身普度」。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這個世間,所謂的有情世間指 六道;智正覺世間指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智正覺世間;還有無情的世間,器 世間。為什麼說器世間?《華嚴經》「世主妙嚴品」裡面有器世間主,山神、樹神、花神 、水神,這是器世間主。這是指的一切世間,佛出現在一切世間裡面,為的是什麼?為的 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經》上所說的「諸法實 相」。覺悟明白了,你就叫佛菩薩;不覺悟、不明瞭就叫凡夫。凡夫在這個世間很辛苦, 你在這個世間時間長,真的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都在這裡搞輪迴,你說這個 生活多苦。   「起惑、造業、受報」,這是諸位常常在經上讀到的,但是這個境界很不容易體會, 一般講都是講很粗的境界。我們這一生當中迷惑顛倒,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來生又受三 途苦報,這講得很粗。極其精微這個說法,迷是一念不覺,那是起惑,一念不覺;不覺, 他就起了妄動,這個動就是造業。相宗所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是惑,而 有無明是造業;所謂是「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是果報。這是給你「惑業苦」講到極其 微細之處了。你說這個東西可怕不可怕?我們今天連粗的惑業苦都沒有辦法了斷,細的惑 業苦根本不知道。細的惑業苦在剎那之間,所以才跟你講,輪迴的現象在哪裡?剎那剎那 在輪迴。   佛菩薩看到,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才稱為「可憐憫者」;十法界的眾生都是可憐憫者 ,不僅僅是六道凡夫,三途的罪報,十法界在法身大士、諸佛眼中都是可憐憫者。這些道 理事實真相,唯有佛能說得出來。所以佛出現在十法界,就是要救度一切眾生。我們這一 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受報造業的。你想想對不對?每一天生活日子過得這麼苦,這受 報;受報又不老實受,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造業。我們來到這個 世間受報造業,這是跟大家講真相、講真話。諸佛菩薩覺悟了,他們來是來幫忙,幫助我 們「離苦得樂」,幫助我們「破迷開悟」,他來幹這個的。你要問為什麼到這個世間?到 世間來幹什麼?諸佛如來跟一切眾生,兩句話就說盡了。所以這個地方讚頌佛來度眾生。   『世尊能演一音聲』,前面說如來,此地說世尊,不一樣了。前面講性德,我們統統 都有;這個我們沒有,一定要靠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去修持 。第一句「能演一音聲」,在三密相應裡面這是語密,佛以音聲做佛事。『有情各各隨類 解』,為什麼「有情」他統統都能夠理解?佛說法一個音聲。我們今天說法為什麼很多人 聽不懂?這個道理在哪裡?我們有障礙,所以別人聽不懂,不同的語言就聽不懂,我們有 障礙。佛沒有障礙,所以任何族類的眾生聽起來都聽懂,都像他自己的語言一樣。障礙在 哪裡?我們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就是障礙。佛沒有障礙,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 有執著,所以那個音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剛才講了一切眾生 唯識所變,識不離心。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佛一音說法,眾生隨類解」是有道理。雖不 能入這個境界,理上講得通,事上就可能。我們今天用識,沒有用性,識就是處處都是障 礙。所以同樣講華語還有方言不同,人家還聽不懂,甚至於還聽的時候把意思聽錯了,常 常碰到。   由此可知,如果要發心普度一切眾生,要實踐你四弘願裡面第一大願,「眾生無邊誓 願度」,你想一想不見性怎麼行?最低限度也要證得圓初住的地位。圓初住就是別教初地 菩薩,你的說法沒有障礙了。怎樣才能達到這個地位、到這個境界?佛告訴我們,見思煩 惱要斷掉,塵沙煩惱要斷掉,無明要破一品,四十一品無明要破一品,你才能入這個境界 。煩惱從哪裡斷起?從哪裡下手?從見思下手。「見」,錯誤的見解;「思」,錯誤的思 想。把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糾正過來,這個真的要鍊,要真幹。無量劫來我們見解錯 了,錯在哪裡?把這個身看作我,這個錯了。你如果不肯放棄你錯誤的執著,明心見性永 遠沒分。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你心性變現出來的,我們這個身體當然也不例外,也 是心性變現出來的。可是你現在執著這個心性是我,其他的都不是我,這個見解錯誤,你 怎麼能恢復見性?所以一個人真正想明心見性,想恢復性德,第一個念頭佛講得好,「一 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佛這個方法妙極了,而且是事實真相,善巧到極處。 你能把所有一切眾生,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是未來諸佛;看作自己父母要孝順,看作是 未來諸佛要恭敬。   佛法從哪裡學起?孝敬下手。孝順一切眾生,禮敬一切眾生,知道自己跟一切眾生是 一體,是一不是二,從這裡下手,你才會有進步,你的功夫才會得力。無論你修學哪一個 法門,這是頭一步,頭一步做不到其他的不要談了。所以第一步要把心量拓開,盡虛空、 遍法界確確實實是自己,佛家講的「清淨法身」,那是自己的清淨法身。法身就是自性, 性海,佛經上常常用這個比喻,法性的大海,真正自己。你能夠契入了,肯定了,你就證 得清淨法身;證得清淨法身,你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你的性德、智慧、德能就往外面透, 你就得受用。這兩句話講說法;後面兩句講現身。   『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身密,三密裡頭身密。前面兩句音聲做佛事 ,講經說法。講經說法這個意思是廣義的,不是說一定要展開經典,照這個一句句去講叫 講經說法,不是的。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開口就是講經說法,為什麼?句句話 用意都是幫助別人覺悟,念念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所以只要開口,只要出音聲都是說 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是不是有這個念頭?是不是用這種心?是不是時時刻刻、在在 處處,都以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善巧方便,旁敲側擊幫人開悟?他一下開不了悟,慢慢 來,常常提醒,總有一天他覺悟了,他回頭了。正如同我剛才聽幾位同修告訴我,我們樓 下餐廳「無遮大會」,不一定要信佛的人來吃,隨便什麼人來吃飯都歡迎。聽說有些人吃 飯很貪,不信佛的,到吃飯的時候他就來了,從來沒有念一聲佛號。可是時間久了,久而 久之他也會念佛了,他也會到常住來做義工幫忙了,時間久了就信了,都是說法。所以諸 位在底下每一天撿菜,撿菜是講經說法;廚房燒飯,燒飯是講經說法,時間久了都叫人生 善心,都叫人回頭,所以講經說法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   這底下現身說法是身教,你示現的是一個身相,許許多多眾生見的這個身相感觸不一 樣,那就是「普使眾生隨類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是有這些,自己不能覺知,不能 好好的用自己的音聲,用自己身體的表現。我們的音聲,我們的表現,都叫眾生生煩惱, 都是幫助眾生增長惑業苦,增長貪瞋痴,我們搞的是這個;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的音 聲,他的表現,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離煩惱,幫助眾生回頭是岸。我們學佛要從這些 地方學,學佛現身,學佛說法。佛「身、語、意」三密,我們又何嘗不是三密?眾生根性 不相同,習氣不一樣,應以什麼方式得度,我們就用什麼方法。我們用對甲的方法態度, 對乙就不適用;對甲能夠幫助他生歡喜心,幫助他覺悟,如果用這個方法對乙,乙生煩惱 ,乙迷惑顛倒,對乙必須另外一套方法。我們看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大用無方,但是一個 大原則決定與性德、與性善相應。特別是在《華嚴經》上我們可以學到許許多多,佛菩薩 在這個世間生活,他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方法,我們要細心體會,要認真的學習。   從粗顯的現象,譬如有許多同修曾經到中國大陸去旅遊觀光,很多人到過普陀山。普 陀山有個梵音洞,大家都要到洞裡面看看觀音菩薩現身。過去香港聖一法師告訴我,他在 八二年,三位出家人去朝普陀,在梵音洞門口拜觀音菩薩。拜了半個小時見到了,大家都 非常歡喜,感激觀音菩薩現身。回來的時候彼此就問一問:你見到觀音菩薩什麼樣子?聖 一法師見到的是金身,金色的,戴毘盧帽,像地藏菩薩戴這個帽子,戴毘盧帽,金色身; 另外一個法師見到的是,像普通我們畫裡面看到的白衣觀音,看到是這個現相;另外一個 法師見到的是比丘相,出家人。三個人同時拜了半個小時,三個人都看到了,看到的不一 樣,「普使眾生隨類見」。觀音菩薩是不是有意現這個身給你看,現那個身給你看?不是 的,無意的。我們見的人業感不相同,所以見佛的身相不一樣,佛、菩薩沒有形相,眾生 所見的相隨自己業力感應的。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 南無阿彌陀佛。 -- 把物質留給別人,把福氣留給自己。 感恩帶來溫馨,用心就有力量。 ~證嚴法師《靜思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1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