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36集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我們從第一行看起: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   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接著再看:   【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前一次跟諸位報告過,這六句求「自利德」。法藏菩薩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怎樣求 自利;自利之後才能夠利他。六句裡面以智慧為首,以三昧為總結,這個意思很深很深, 我們要細心體會,落實在自己生活之中,那就是一生都受用不盡。無論是學佛,還是我們 平居過日子,如果沒有智慧,佛家講容易造業;什麼叫造業,甚至於自己都搞不清楚。造 業當然要受果報,十法界依正莊嚴從什麼地方來的?我們要清楚、要明白,爾後才知道哪 些是真實的利益,哪些利益不是真實的。佛法對於真、假,它有一個很簡單的定義,如果 在這一生當中,我們得到福、得到利,來生就得不到,佛說這個福利不是真實的;現在能 得到,來生也能得到,往後生生世世都能夠得福,佛說這個福利是真的。也有經典裡面佛 告訴我們,現前得不到福利,來生能得福利,後生能得福利,這也是真的。由此可知,諸 佛菩薩跟我們所說,可以說是長遠的利益,而不是一時,不是短暫。一時、短暫的利益, 佛菩薩跟我們講都是假的,可是長遠的利益,一定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   而真實的利益就是前面所說的一句,「速到菩提究竟岸」。這是真正修行人,念念所 嚮往的、所希求的,但是他為什麼得不到?一個是智慧不足,清淨不圓滿。佛在《彌陀經 》上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要依這個標準來講,善根、福德 、因緣不足;如果善根福德因緣足,「速到菩提究竟岸」就辦到了。我們今天的緣分實在 是希有難逢,緣分具足,問題在我們有沒有善根、有沒有福德。什麼叫善根?這六句裡頭 第一句是善根,後面這兩句是福德。只要我們具足,甚至於我們欠缺一點也沒關係,只要 緣殊勝,正是善導大師所謂,「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我們有殊勝的緣,善根福德差 一點,可以在這一生當中,短短時間裡面把它補足。這種情形自古以來,我們在《淨土聖 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很多的例子,所以可以補足。   下面兩句這是真實的受用,『無明貪瞋皆永無』,「皆永無」非常難得,永遠斷了。 由此可知,這決不是普通人,這是讚歎佛的。「貪瞋」是見思煩惱,這是最粗的;除此之 外,佛給我們講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說無明、說貪瞋,三種煩惱都斷盡,很不容易 。見思煩惱要有定力才能夠伏住,《金剛經》裡面所謂「云何降伏其心」,要定功。定能 降伏,不能斷,不能永斷,永斷要靠智慧。這個智慧絕對不是見聞之學,我們多聽經,多 讀經,多研究討論,能不能開智慧?也能得一點小智慧,但是這個智慧不能斷煩惱,更不 能破無明。破無明的智慧是自性般若智慧,宗門裡面常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智慧 才能夠破無明。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怎樣下手?換句話說,我們要怎麼個學法 ?從哪裡學起?一定是先斷最粗的煩惱,最粗就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用現在的話來說, 見是錯誤的見解,也就是說你對人、對事、對物錯誤的看法,這叫見煩惱;思是思想,對 宇宙人生你的想法,你想法錯了,那叫做思惑,思想的錯誤。   見解錯誤裡頭最根本,也就是最嚴重,把這個身看作是自己,這是你見解上錯誤。這 一句話很難懂,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哪一個人不把身體當作自己?甚至於我們說,連佛 菩薩也不例外,經本一展開「如是我聞」,豈不也把這個身體當作我嗎?這裡面就有講求 。眾生把這個身體真正當作我,這個錯了,諸佛菩薩覺悟之人,也能夠隨順一切眾生,「 你說這個東西是我,好,我就隨順你,這個是我」,交換意見就方便,這叫隨順眾生說話 。他自己心裡頭有沒有執著?沒有,確確實實沒有執著,這是覺悟人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 之處。因為我們執著這個身是我,麻煩大了,於是起心動念要照顧這個身體,要照顧我。 諸位想想,一切自私自利的念頭,就從這個地方生,不但要照顧我,還要照顧我所。我所 是什麼?我所有的。至親是我所有的眷屬,父母、夫妻、兒女、兄弟,我所有的眷屬;我 所有的財富,我所有的地位,我所有可多了。我所有是附屬於我的,天天為這個忙碌,天 天為這個事情造業。我們才明瞭佛家講善惡,它的標準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佛講善惡, 什麼是惡?為我就是惡。什麼是善?為人就是善。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都能為眾生、為別 人,佛說這是善;起心動念都為我,這是惡。我們這才把世尊這個教誨參透了!   因為有我這個執著,就變現六道輪迴的境界,所以六道、十法界也不是真的。佛經裡 頭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道有相,十法界有相,這些相都是虛妄的,都不是 真實的。這個現象怎麼來的?就是因為從我執變現出來的。如果你哪一天要證得無我,那 就恭喜你;無我,給諸位說,六道就沒有了。譬如你在作夢,幾時證到無我,你就從夢中 醒悟過來,這一醒過來夢境就沒有了。只要你還執著有個我、有我所,你依舊在作夢,你 沒有醒過來。所以六道輪迴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執著沒有,六道就沒有。可是你 還有妄想、還有分別,到那個時候是什麼樣子?佛告訴我們,那是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 ,這個境界現前;所謂的聲聞、緣覺、菩薩、佛,會現這個境界。境界有差別,這是你執 著有輕重不同,你的分別執著有輕重;分別重的你是聲聞、緣覺,分別輕的你是菩薩、是 佛。如果你一切都不分別,那你就出了十法界,出十法界這就成佛。雖然成佛不圓滿,在 《華嚴》裡面講叫法身大士,禪宗裡面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成佛了。   由此可知,我們為什麼見不了性?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就是因為有分別 、有執著,這兩種東西障礙了。執著是煩惱障,分別是所知障,二障障住我們的自性,使 我們不能見性,不能得到理一心不亂,原因在此地;什麼時候我們離開分別執著,這個事 情才能解決。這兩種障礙放下,放下之後明心見性,在我們念佛人講你得理一心不亂,這 個地位就是《華嚴經》上初住菩薩的地位。《華嚴經》是圓教,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 ,這是成佛了。剛才說雖成佛,不圓滿、不究竟,為什麼?還有妄想,妄想就是此地講的 無明,無明是妄想。無明就是還沒有搞明白,沒有搞明白才會打妄想,統統都搞明白,當 然你就沒有妄想了。   這個無明是說什麼?說自性宇宙的根源沒搞清楚。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比我們清楚太 多,我們哪能比得上人家。對於自性沒搞清楚,自性的體、相、作用,他也能證得一些, 但是不圓滿。古人的比喻比得好,他把晚上的月亮做比喻,初三、初四的月亮,月亮剛剛 有個月牙,它也有光,那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雖是真的不圓滿,要跟十五的月光來比那 差遠了,所以圓教初住、二住、三住的菩薩,就像月牙一樣。真月那就是真佛,所以見性 成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的,真佛而不圓滿,他的無明要慢慢破。無明也有厚薄不相同 ,《華嚴經》上說四十一品,破一品就是圓教初住菩薩,那還有四十品沒破,還得慢慢的 修,一品一品的破。四十一品無明統統破盡,這才叫「無明貪瞋皆永無」,破盡了。這是 什麼果位?圓教的佛果,究竟圓滿的佛果。佛果是什麼?佛果是我們自己,禪宗的話說「 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也正是世尊在《華嚴》、《圓覺》裡面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成 佛」。換句話說,你成佛沒有別的,恢復本來面目而已。大經裡面常講,「圓滿菩提,歸 無所得」,你成佛你不要以為你有什麼得到,沒有;你所得到的完全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 的。絕對不是說自性之外,還有東西可以得到,沒有;你所得到的都是自性的本能,自性 的本具。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幫助你恢復自性的德能而已,這是我們必須要 知道、要明瞭。   後面這一句『惑盡』,其實這一句兩個字,就是前面這一句講的無明;『過亡』,「 過」是過失,你以後的生活行為,對人、對事、對物永遠不會犯過失,「亡」就是沒有, 過失沒有了,這還不就是前面講的「無明貪瞋皆永無」。怎麼樣永無?怎麼斷的?末後這 一句是告訴我們斷的方法。靠什麼方法?『三昧力』。「三昧」是古印度梵語音譯,它的 意思就是禪定。在佛法裡面翻譯的很多,最常見的叫正受,正是正常,受是享受,三昧是 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禪定。因此佛法的修學,是以禪定為樞紐,我們不能不認識 。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道無量無邊,總而言之 ,都是修禪定,我們不能不知道。三昧為什麼不翻作禪定?三昧比禪定的意思要圓滿。如 果說禪定,世間的四禪八定也是禪定。世間四禪八定是不是三昧?不是。三昧這個禪定超 過四禪八定,它也是禪定,我們可以說比四禪八定還要高、還要深;因為四禪八定沒有離 開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的受用,不能算正常的受用。   佛在經上講六道眾生的受用,可以把它歸納為五大類,總不出這五類。身有苦樂,你 身種種享受不外乎樂受、苦受,這兩大類。心理上不出憂、喜,這兩類的受用;憂是憂患 、憂愁,喜是歡喜。這是講六道凡夫,你們所享受的不出這個範圍。但是在四禪八定裡面 ,這個時候好,很舒服。為什麼?身沒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個受很好;就是、樂、憂、喜都放下、都離開,佛講這叫捨受。捨受是很好,但是不長久,不是永恆的, 它是有一段時間,隨著你禪定功夫的淺深,你捨受的時間短長不一樣,不能稱為三昧。所 以三昧這個意思,最低限度阿羅漢所證得《楞嚴經》上叫「九次第定」,他這個定功第 九層。因為第八定在世間,世間禪定最高的到八定,九定超越世間,超越三界,超越六道 輪迴,這種禪定才能算作三昧。由此可知,這是很深的定功,你要想斷見思煩惱,你一定 要依三昧,要依禪定。   這一首偈子,總而言之,佛教導我們修學的方法,教導我們生活的方法;我們很希望 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就是智慧跟三昧。因此佛法的教學,佛教人什麼?佛就是 教人開智慧。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學是智慧的學問,不能不清楚;佛法不求別的, 求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一定從定中得來,這一點我們要曉得。沒有定功那一種的智 慧,我們世間人稱智慧,在佛法裡面稱之為「世智辯聰」,佛講世間人的智慧;辯才聰明 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從甚深禪定當中開悟。換句話說,這個智慧不是從外面求得的, 是內心裡面自自然然顯現出來的。這個事我們乍聽就又聽不懂,怎麼不學,智慧會現前?   佛在經上常常把我們心比作水,這個大家好懂。我們看到水,水有波浪,水是動的, 水就沒有照明的作用,外面境界相它照不清楚。如果水要是靜止,水平像一面鏡子一樣, 外面的景觀在水裡面就照得清清楚楚。照見就比喻作智慧,清淨沒有波浪那就是禪定。諸 位要曉得,定能開慧,這是真智慧。這個水很靜,很乾淨、很平靜,像一面鏡子一樣。我 們現在心裡頭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心是動的,就像水起了波浪,你哪裡能照見? 所以你學得再多,聽得再多,見聞再廣,你好像也很有智慧,那不是真智慧,為什麼?不 是水平照見的智慧,你不過是聽人家說的,人云而云,或者是自己打妄想,妄想那個念頭 也是起伏不定;你是從妄想來的,你是從外頭來的,不是從自性當中生出來,這不是真智 慧。   因此佛弟子,也就是我們學佛的同修,我們常常喜歡在家裡面設一個佛堂,供一尊佛 像,表我們對老師的敬意。佛是我們老師,表示對老師的敬意,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訓,供 佛像是這個意思。既有佛像,我們當然也要供養,供養裡面最主要的供養具就是一杯水。 我們在佛前面供一杯水,不燒香沒有關係,不供花也沒有關係,最重要的供一杯水。水代 表什麼?叫你看到水,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淨、一樣平,智慧就現前,供水用意在此地; 不是供給佛喝的,佛不喝這個水。是給我們自己看,常常提醒自己,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 ,對人、對事、對物用心就像水一樣,「三昧力」。希望我們大家都懂這個意思,你學佛 就不迷信。佛法真的沒有迷信,佛法是教人覺悟,教人成就真實的智慧。   一切供具裡面都有它特別表示的意思,你一定要懂。許多同修喜歡供飲食,供飯、供 菜,三德六味。供飯、供菜表什麼意思?你想想飯菜起什麼作用?讓我們這個身體能夠多 活幾年,你不吃飯就死了,所以吃飯是養這個身體,讓這個身體常住這個世間。然後你就 曉得,供這個就是這個意思,讓我們想到飯菜,目的是什麼?正法常住世間。譬如正法也 得到飲食,也得到滋養,它可以常住世間。所以這是個願望,希望佛菩薩,希望善知識, 希望佛法能常住世間,表自己這一點意思。所有一切供具都有它特別的意義在裡面,這是 我們一定要懂得的。由此可知,智慧跟三昧重要。明白這個才曉得,我們應當怎樣自己修 學?怎樣自己過日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再看底下這一首: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   這一首偈是求佛的「覺他德」自利得到之後,一定要利他,所以我們科題上講「如 佛救苦」。法藏有這個願,我們學佛就要學習法藏,學習法藏求自利德,學習法藏求利益 眾生這一種能力;德就是德能。第一句說『亦如過去無量佛』,「過去」時間長,過去無 量劫,無量劫當中當然有無量諸佛如來,他們這些佛出現在世間,都為『群生大導師』。 佛門裡面這些稱呼,我們都要知道,這是屬於佛學常識。「大導師」是對佛的尊稱,他能 夠指導我們,他能夠領導我們,超越生死輪迴,超越十法界,成佛作祖;這樣的人才能稱 為大導師,只有佛才擔當得起。   大導師簡單稱就稱「大師」,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多一個字都不願意,所以在中國 平常稱大師。諸位要曉得,大師是對「佛」稱的,如果有「人」稱大師,那就未免太過分 。他不是佛,不是大師,一定要稱他作大師,過頭了,這是很不適當。菩薩,觀世音菩薩 那還得了,在我們中國知名度最高,所謂「家家觀世音」,哪一個不知道觀世音菩薩?世音菩薩沒稱大師,我們稱觀音大士,「大士」是對菩薩的尊稱。我們把這個話講清楚、 講明白,諸位同修有這個常識,以後你們看到出家人,你們要寫信給我,寫個明信片給我 ,淨空「大師」,錯了;一看到你這種稱呼,就曉得你沒學過佛,你是外行人,你不是內 行人。你真正是恭維讚歎,把我看作個菩薩,淨空「大士」,那還勉強,怎麼可以稱大師 ?不可以,這個要懂得。   佛家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沒稱大師,習慣上稱法師。如果是各宗派,禪宗裡面一般稱「 禪師」,這學禪的;學戒律的我們稱「律師」;研究論典,長於譬如《瑜伽師地論》、《 大智度論》,長於研討這些論典,我們稱「論師」;研究經教的一般稱「法師」。在從前 帝王的老師稱「國師」,沒聽說過稱大師,你找不到;翻譯經典的稱「三藏法師」,稱三 藏法師。三藏法師在我們佛法裡面講通家,他是「經、律、論」這三種他都通達、他都明 瞭,有資格翻經,翻譯經典,稱三藏法師,沒有稱大師的。因為我們現在看世間大師太多 ,也把人搞糊塗了,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只有一個大師,哪跑那麼多大師出來?正如同 一個學校只有一個校長,怎麼跑好多校長出來,沒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普通稱呼我們要記 住。師就是師範,他的言行,可以做世間一切修行人的典範、模範,這才稱之為大導師。 佛是九法界眾生的導師,這才稱大師。不但是人間、天上,阿羅漢、菩薩,到等覺菩薩, 都要向佛學習,所以佛稱大師,這個意思在此地。 == 南無阿彌陀佛。 -- 阿彌陀佛!~ 我喜歡這個人,我討厭那個人,大慈大悲沒有了! 我們的過失在哪裡?謙虛不夠,恭敬不夠,四攝法不夠!(慚愧懺悔!>"<) by 淨空法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7.219.52
mikelin7747:感謝分享! 阿彌陀佛~ 03/13 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