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49集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五面,經文第四行: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   這一段科題是「大願所依」,裡面分四個小段,第一個小段「觀察」,第二個小段「 選擇」,前次給諸位介紹過了,今天我們看第三個小段。在這些經文裡面,我們能體會到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來由;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極樂世界的歷史。在佛法裡面講 是極樂世界的緣起,它是從那裡來的?怎麼來的?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建立西方極樂世界? 經文雖然不是很長,這裡面的義理無限的深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他觀察虛空法界一切 諸佛剎土,這裡面的依正莊嚴、業因果報都清楚、都明白了,然後在這裡面選擇,一心選 擇,選擇自己所願望的,這個樣子才結成了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修行證果的 大願。願是有了,如果沒有行持,去充實你的願望,實踐你的願望,這個願望是落空,那 是虛願,所以願一定要有行。今天這一段這是講行,怎樣讓他的願望落實?這是非常重要 的一個課題,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精勤求索』,可見得人家求學,不是隨隨便便的去學習,是很用心專精勤奮去求。 「求索」,就是在十方世界挑選諸佛剎土裡面的精華,來建造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知道, 一切諸佛如來教導眾生,總不外三個目標,這三個目標要落實,教學才有成績可言。如何 落實?一定要有善巧方便,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兩句話很重要,絕不可 以把它當作老生常談,漠不關心,你就學不到東西了。慈悲為本,我們有沒有發慈悲心? 什麼叫慈悲心?慈悲心就是真誠的愛心。愛護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 著,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一切平等,這樣的愛心就叫做大慈大悲,所以佛法是慈悲 為本。   這個愛心要落實,那一定要方便。哪些是方便?我們在《無量壽經》自始至終看看, 阿彌陀佛的行持,無一不是善巧方便。他一開頭,聽從老師的教導,不但老師給他介紹十 方世界諸佛剎土,而且老師以神力,將十方世界的狀況變現在他面前,讓他統統都看到, 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觀光 考察,實際上去了解事實真相。讀書的時候,是探討它的理論,了解一些事實,可是還要 去考察,還要去觀察,使見聞能相應。所見跟所聞,要沒有差錯,這才能開智慧,這是真 實智慧,才知道怎樣作法。   十法界的形成,是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所造成的現象,現在要解決問題,還是要依 據這個道理。首先要教導眾生,認知輪迴。古代印度許許多多宗教家,佛經裡面所講的九 十六種外道,可以說是九十六種學派,九十六種宗教,這一些人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功夫 ,都不是一般人能夠比得上,他們有能力觀察到六道輪迴,所以六道的狀況非常清楚。可 是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如何來化解這個現象,他就不知道,知其當然 ,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這個問題始終沒有辦法解決。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是為眾生解 決這個問題。可是眾生如果沒有意思,沒有這個意念,想解決這個問題,佛菩薩出世也沒 有用處,幫不上忙。這是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之人跟佛菩薩沒有感應道 交。所以古印度有那麼多高人,那麼多的大德,想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有緣了。只要有這 個念頭,眾生就有感,念頭就是感,諸佛菩薩就應,應化在那個地區,幫助大家解決這個 問題。   輪迴既然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幻境,這個境界不是真的,《般若經》上講得很 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特別給我們講六道輪迴,這個事實真相,是「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在《金剛經》上講得這麼清楚、這麼透徹 ,你能夠作如是觀,你就是看破世間了。能看破,當然就能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分 別執著。只要你把分別執著放下,六道輪迴就沒有了,虛幻的現相就消失了,正常的境界 就現前了。正常境界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我們今天讀的這個經,極樂世界就現前了。 極樂在哪裡?就在此地。你念頭轉不過來,你就見不到極樂世界,見不到一真法界。這才 叫凡聖不隔毫端,凡聖之間只是一念之差;一念覺,凡夫就作聖;一念迷,聖人就作凡, 就是這麼個道理。也許要問,凡夫作聖,什麼時候他再作凡?我想一定有人有這個問題, 好在《楞嚴經》上,富樓那尊者代我們問,就是拿這個問題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怎 麼解答的,我在此地不說,你們去讀《楞嚴經》,《楞嚴經》上很詳細的答案,那是開智 慧的一部經典。   第一個教學的目的,是教給我們斷惡修善。大家也許聽說過五乘佛法,五乘佛法是三 乘之外,加了一個人、天乘,人乘跟天乘。斷惡修善是人天乘的佛法,現在有很多人講人 間佛法,人間佛法一定要斷惡修善。善惡的標準是什麼?五戒十善。五戒的意思無盡的深 廣,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果地,都沒有離開,愈往上愈精彩,無論在理論,無論在形相, 精彩絕倫。我們初學要從哪裡下手?古大德弘一大師編的《五戒相經箋要》,這是入門的 課程。清朝初年弘贊大師編的《沙彌律儀增註》,那就註得相當詳細。《沙彌律儀》裡面 ,具足五戒。再往前一點,蓮池、蕅益大師的著作裡面,也有精彩的開示。這些都是我們 學習重要的資料,要認真,要努力。但是現在雖然典籍俱在,學習的機會少了,沒有人講 ,沒有人弘揚。但是這個是佛法修學基礎課程,不在這上奠基礎,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 不能得益。   晚近印光大師,這是諸位都曉得,西方大勢至菩薩應化而來的。印光大師的話就是大 勢至菩薩的教誨,我們要明瞭,應當要信受奉行。印祖以《了凡四訓》,奠定我們因果認 知的基礎,這是第一步。如果我們對於業因果報的道理與事實真相一無所知,你的信願就 沒有辦法建立,這是實實在在的,所以用這個書奠定我們信願的根基。然後再以《感應篇 》、《安士全書》;《安士全書》前面的一半,是《文昌帝君陰騭文》,內容與《太上感 應篇》完全相同;另外部分「萬善先資」,特別說明不殺生這一條戒律;第三個部分「欲 海回狂」,特別說明淫欲的過失;最後一篇指歸淨土。印祖用這三種書,教化我們現代眾 生,這三種書代替了戒律。你讀了之後,讀一遍是決定不夠的,熟讀深思,依照書本裡面 的教誨,認真斷惡修善,人天乘你就得到。達到諸佛菩薩教誨的第一個目標,保住人天身 分,絕不墮惡道;不墮惡道,不造三惡道的業因。   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還是會起心動念,還是會造業,原因在哪裡?這三種書 雖然讀過,理解得不夠透徹,認知的功夫不夠;換句話說,你沒有能熟讀,因此你就不能 做到深思;換句話說,人天兩道保不住這一失人身,怎麼辦?到哪裡去?你說念佛求生 西方極樂世界,你能真去得了嗎?西方極樂世界真有,一點都不假。祖師大德告訴我們, 極樂世界是萬修萬人去,問題我們修了沒有?同學:我們都修了,天天都到念佛堂來念佛 。樣子是有,實質有沒有?什麼叫實質?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老實念佛,決定往生。如 果我們沒有斷惡、沒有修善,你念佛堂二十四小時念佛,還是不能往生,這要懂得。你在 念佛堂念佛,口善心不善,古人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心裡還打妄想,這怎麼行?口念 彌陀,心想彌陀,心不能胡思亂想。身禮彌陀,心想彌陀,口念彌陀,三業專精,行!還 得要養成習慣,不能說離開念佛堂,又打妄想了,那個沒有用處。離開念佛堂,念佛的心 還是不中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才能保證決定往生。我們看看阿彌陀佛,因地 修學的精神,勇猛精進這種毅力,智慧的選擇,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諸佛教誨第二個目標,是教給我們破迷開悟。第一個目標斷惡修善,你要第一個目標 做不到,第二個目標沒有,你的迷破不掉,不會開悟。所以第一個目標,是第二個目標的 基礎,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五戒十善是我們修行的大根大本,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 ,一定要相應。《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講的三福,列在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做到了,念佛才有把握往生。所以五戒十善多麼重要! 這個修好了,再往上提升,深入經藏,你就能破迷開悟。破迷開悟,那就超越六道,就不 是人天乘,那就是屬於三乘聖者。你不再六道輪迴,你往哪裡去?聲聞法界,緣覺法界, 菩薩法界,但是還在十法界裡面,沒超過十法界。更進一步,第三個目標,轉凡成聖。十 法界裡面都叫凡,六道是內凡,四聖法界是外凡。轉凡成聖,超越十法界,你就住一真法 界。在《華嚴經》上,你住毘盧遮那如來的華藏世界,在淨宗你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就是毘盧遮那,西方淨土就是華藏世界,名稱雖然不一樣,是一樁事情,是一個 境界。所以我們要懂得、要明瞭,從哪一個層次去學習,一定要獲得這個層次的效果。   阿彌陀佛在因地,就把這一些事情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所以他的選擇確實超過一切 諸佛如來。因為諸佛如來,還有三乘報土,還有五乘報土,諸佛如來度化眾生,還是依靠 這個層次逐級向上提升。阿彌陀佛具足無比真實智慧,無比殊勝的慈悲,給我們開一個特 別法門,能令五乘齊入報土。這個不可思議,這是諸佛世界裡面沒有,只有西方極樂世界 有,所以稱之為特別法門。這個特別法門,就是這一段經文裡面,他所領悟過來的。提供 一個特別方便,無比的善巧方便,我們要認識清楚,我們要學習。   他得到了,『恭慎保持』。這四個字非常重要,我們修學成敗關鍵,就在這一句上。 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實在講,這四個字我們沒有。「恭」是恭敬,「慎」是慎重、謹慎 ;也就是說念茲在茲,念念相續,永遠沒有改變,這才叫恭慎,這才叫保持。我們今天的 修學,就缺乏這兩個字,有這兩個字,沒有不成就的。這兩個字,就是印光大師常常教人 的恭敬、誠敬,他老人家講「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兩分誠敬得兩分利益,十 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恭慎就是誠敬的意思。我們今天的修學,無論在家、出家,研教學 經,念佛用功,缺乏的是真誠恭敬。我們的誠心不夠,恭敬也不夠,所以念佛的功夫不得 力。   在佛堂,我們見到佛像,沒有把佛像看作真佛,這就是誠敬不夠。真正具足誠敬的人 ,見到佛像,如見真佛一樣,禮敬承事供養。實在說,在過去半個世紀以前,一般大眾還 能有恭敬心。譬如,見到長輩,在世間見到長官、見到總統,他雖然沒有學過,自自然然 他就顯得畢恭畢敬;沒有人教他,說話聲音也低了,走路腳步也輕了,那一種真誠恭敬態 度,很明顯的你就看出來。但是五十年之後今天不行,今天大家是民主開放自由,大家都 一般大,看到總統,你有什麼了不起,你跟我還不是差不多嗎?可以說一點恭敬心都沒有 了。見到父母、師長亦復如是,學業、道業怎麼能成就?   現在是機會比從前是多,從前我們得一本經書,談何容易,要去抄寫。得到一部經書 ,古裝的本子,不敢在上面寫字,不敢在上面做記號,那要用它怎麼辦?另外抄一個本子 ,抄一個經本,在上面自己做註解,圈圈點點用這個本子;也就是初學上台講經才用這個 本子,原本不能糟蹋。這個古書代代相傳,我們看了,還傳到底下一代,你說從前多苦! 我初學佛的時候抄經,不敢糟蹋經本,我現在手上線裝書還有一些,諸位你去看看你就曉 得,我用的時候還是要手抄、抄本。但是現在方便,現在可以影印,方便太多了。現在緣 比過去殊勝太多,但是恭敬心沒有了,成就比從前人難!   我們求學,遇到善知識,善知識為什麼那麼愛護你?為什麼特別照顧你、幫助你、成 全你?是因為你有恭敬心,你真正想學,把學習當作一樁大事來看待,你很慎重、很認真 。善知識一定要幫助你,他不幫助你,對不起你。如果你對學習的態度,漠不經心,隨隨 便便,善知識就不再照顧你。為什麼?照顧你白費心力,沒有用。所以印祖的話我們就懂 得,你有一分誠敬,善知識對你照顧一分,你有兩分誠敬對你照顧兩分,不會多照顧,多 照顧沒用處,精神時間都浪費了。如果你有十分、九分的誠敬心,他要照顧你只有八分、 九分,他對不起你。   所以我們自己求學,「恭慎保持」這四個字一定要具足,我們這一生才會有決定的成 就。要把學習當作我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來看待,認真努力。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 ,活到老,學到老,還學不了,來生還接著幹,生生世世。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在佛 經裡面,大乘經裡面常講「無量劫」。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時間,滿足五劫;這個五劫 是大劫,不是小劫。你不是發長遠心,那怎麼行?決定不能說,我修學,學個十年、八年 ,二十年、三十年,可以不必那麼樣認真了,你就錯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能學 幾何呢?不可以得少為足。   欲望應當是少欲知足,求學、求道可不能少欲知足,一知足你就不能再向上提升。所 以要不斷的精進,一直到如來果地,那才是真正無學,等覺菩薩還要修學。保持最好能做 到任運自持,這個功夫才叫真正得力,也就是一絲毫勉強的念頭都沒有,永遠保持高度學 習的興趣。可是要達到這個境界,又談何容易?為什麼佛菩薩能達到這個境界,我們不能 達到?我們的學習沒得受用,所以距離這個境界就有很大的差距。諸佛菩薩何以能達到這 個境界?他的受用得到了。受用是法喜充滿,智慧無量,慈悲無量。慈悲、智慧、法喜都 是從內心裡面,像泉水一樣往外面湧現,他怎麼會懈怠?他怎麼會失掉?   我們今天學習,這個境界沒現前,學得很辛苦,學得很苦惱;放個假,非常快樂,今 天可以不要學了,你說有什麼法子?人家那個學習,學習有樂,世間什麼樣的快樂,都比 不上學習快樂,所以才能夠任運保持。再問,為什麼人家學得快樂,我們學得不快樂?我 把這個道理,跟諸位說出來。人家學習的東西,已經落實在生活裡面,所以快樂。我們所 學習的,跟我們的生活不相干,那個學了當然很苦;也就是說,學了你馬上去做,認真做 到,樂在其中。你看看《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孔老夫子說 的。你學,學了怎麼樣?學了,落實,習就是落實。習,我們今天講養成習慣,徹底的落 實,真正的落實,時時刻刻都落實;時習之,法喜就充滿。「說」,悅跟樂不一樣,樂是 外面的刺激,享受五欲六塵之樂,悅是從內心裡面流出來的喜悅,不是從外面來的。   你能把學的這些道理,這些方法境界,全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快樂了,快樂無比 ,法喜充滿才能保持。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認真努力去做,一定要把它做 到。快樂就是健康,中國諺語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他一天到晚都快樂,他的精神怎 麼會不好?身心健康,真的是快樂無比。人都喜歡要離苦得樂,這麼快樂的事情他不要, 天天要去搞苦事情,你不叫顛倒嗎?佛法的修學,諸位在這個裡面能夠得大樂,你修學如 法了,如理如法的修學必定得樂。得樂,就是離苦。你一定是智慧增長,慈悲心增長,叫 破迷開悟。   『修習功德』「修習功德」是利他,「恭慎保持」是自利,能自利而後才會利他。 這四個字,修行發願,再以行踐願,這個願不是假的,是真的。「習」,還是從深一層的 意思上說,已經完全落實,已經養成一種新的習慣,古大德所謂「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凡夫熟處是造惡,身語意造作十惡業,熟!不要人教,他就會做。現在佛教導我們,十 惡業是錯誤的,要把它轉過來,轉過來就是十善。十善我們就不熟,聽佛教導我們來學習 ,很生疏,但是你能夠很認真、很努力,鍥而不捨,把生處慢慢養熟了,起心動念、言語 造作都跟十善業道相應,你就熟了。從前與十善業道相違背,那個十惡業的心,十惡業的 行為,現在漸漸疏遠了,不再造作,那就熟處轉生。這是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這叫 「修習」。   修是修正,修正錯誤的習慣,養成正確的習慣;正確的習慣,就是五戒十善。修學時 候有功,功是我們講的功夫,你就修行有功;有功而後必有所得。五戒十善修行有功,德 是什麼?不墮三途,這是你得了,不墮惡道。以這個功,來生得人天殊勝的果報,這叫德 。如果再提升一級,修學大乘,破迷開悟,這要有定、要有慧。前面五戒十善,那是有戒 ,你所得的果報是人天福報。假如你要能修定、修慧,你的果報就更殊勝;定慧是功,果 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更殊勝。可是你還沒有出離六道。   定慧有淺深差別不同,愈是甚深的定功,廣大的智慧,這一種功夫所得的果報,非常 殊勝。我們在經上看到,阿羅漢修的定是九次第定,超越三界,超越六道。六道裡面的定 功到第八級,第八級是非想非非想天。再超過,第九級就出了六道輪迴,證得阿羅漢、辟 支佛的果報。定慧再要升級,那就是菩薩的果報,十法界裡面佛的果報。再往上提升,那 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還有四十一個階 級。所以定慧的功夫,還要不斷的加深,不能夠停止,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收穫,收穫就是 德。所以功德這個「德」,跟我們得失的「得」,一個意思。 == 南無阿彌陀佛。 -- 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 ,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 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 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 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7.219.81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5/08 22:02
whatflower:阿彌陀佛! 05/15 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