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 涅槃者。不取正覺。】   往年我介紹這一願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是阿彌陀佛給我們念佛人的保證書。這一段是 保證你成佛,你看這個法門多殊勝,多不可思議,「定成正覺願」。我們成不了正覺,實 在講,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他這個地方給我們講,『遠離分別,諸根寂靜』,這是 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以成就就容易了。我們現在還沒有往生,但是我們今天讀這 個經,發願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學,試問問我們有沒有得佛的加持?得到了,佛 真的加持我們。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 相繼」「諸根寂靜」就是都攝六根,「遠離分別」就是淨念相繼。   佛菩薩把這個妙法傳給我們,但是我們沒接受,沒有承當。上根的人、有緣的人聽了 之後,馬上就接受,馬上就承當,不要說等到到西方極樂世界再「遠離分別」,現在就離 ;「諸根寂靜」,不但分別離了,妄想也離了,執著也離了。妄想分別執著他在當中用分 別,分別一離,統統都離了。這很有道理,我們如果能夠捨離一切分別心,天下就太平了不分別、不執著、不懷疑,在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你為什麼會跟人家不能相處?因為 分別。從分別起執著,因執著就不能相容,就發生鬥爭,鬥爭就造罪業,罪業所感到的是 三途苦報,這不是自作自受?如果以清淨心對待,沒有分別,所以他沒有妄想,他沒有執 著。   誰做到了?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有一個人做到了,做得很圓滿,舜王做到了。 所以二十四孝,舜擺在第一位,他是圓滿的大孝,他懂得孝。他行孝,他盡孝,這是我們 修行人的最好榜樣。諸佛如來他們的為人,與大舜一樣。我們在歷史記載裡面都曉得,舜 的父母、舜的兄弟是極端的不善,甚至於時時刻刻要致他於死地,可是在舜的眼睛當中, 他的父母、他的兄弟就是諸佛如來,純善無惡。這個觀念怎麼產生的?無分別心裡頭產生 的,他沒有分別,純孝之心,純孝就是純是善心、純是愛心、純是服務的心。惠能大師在 《壇經》裡面告訴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就是這個意思。   一切眾生有沒有過失?沒有,確實沒有過失。你要認為他有過失,我們自己看錯了, 看走眼。所以你要真有智慧去觀察,他哪有過失?他的那些行為,不是隨順法性,就是隨 順煩惱,法性跟煩惱是一不是二。在經上大家常念,「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一念 覺,煩惱就是菩提;一念迷,菩提就成了煩惱。他是覺、是迷,是示現給我看的,是幫助 我、成就我來的,他有什麼過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這個道上去行,這是真正的菩薩 道。這是《華嚴經》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做得到,所以善財童子一生成佛,不要等到第二 生。我們要效法善財童子,學習善財童子,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必定成佛;往生成佛,不往 生也成佛,我跟大家講的句句都是真話。   所以在現前我們要做的,是「遠離分別,諸根寂靜」。佛在此地教導,我們就得真幹 。我們今天所以不能成就,就是經是念了、是聽了,那是經上講的,與我不相干,那這就 沒法子了。我們所讀的、所聽的,與我決定有干係,我聽懂了、明白了,我決定要去照做 。諸位要曉得,分別是決定錯誤;不分別,決定正確。諸佛菩薩不分別,大聖大賢不分別 ,他們應付一切大眾,「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什麼?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自己 沒有分別;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沒有執著,所以才能夠圓滿菩薩道。   我們今天麻煩在哪裡?麻煩就是自己真有分別、真有執著,這個麻煩了,沒有把自己 的分別執著放下、捨棄掉。佛教給我們放下是放下這樁事情,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 不是放下別人的別人的?別人要隨順,隨順別人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 執著,這個隨順裡頭,就成就功德了。隨喜裡頭有功德,成就自己的定慧。為什麼要隨順 ?不隨順,我們自己修學的境界不能提升。隨順順境不起貪愛,為什麼不起貪愛?自己沒 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不起貪愛,你的境界往上提升了。隨順逆緣惡境不生瞋恚,為什 麼不生瞋恚?自己沒有分別執著,又把自己境界提升了。   你們看看善財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每參訪一個人,境界就提升一層。德雲比丘是初 住,海雲比丘是二住,妙住比丘是三住,他每參訪一個,自己就提升一個階級,五十三參 圓滿,他成佛了,這叫精進。我們今天修學不能夠天天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個原因在哪裡 ?天天提升做不到,月月提升應當有;實在講,我們這些人月月提升,是應該可以做得到 的。能夠月月提升自己境界,你的修學有樂趣,真的常生歡喜心,所以法喜充滿。要能夠 做到,要能夠落實,分別執著不捨不行,這個東西是大障礙。   我們自己要肯定自己是凡夫,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沒斷,這是實話。在這個境界裡 面,我們想自己功夫得力,只有一個方法,依教奉行。佛教我們放下;放不下,放不下也 得放下,這就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叫真修如果還是依舊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那你 就沒辦法了,你的功夫決定不會進步;不但不會進步,你還會退步。所以要想功夫進步, 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把你的嗜好捨掉,把你的貪愛捨掉;你喜歡什麼東西,就要把那個 喜歡東西捨掉。學佛的人喜歡佛像,佛像也捨掉,為什麼?看到那個佛像生貪心。   有很多人供養佛像,供養古董,那是寶物,他在那裡生貪心,他認為那個價值很高。 甚至於有人到他道場裡面,去拜訪他的時候,他那些佛像都藏起來,不讓人看的,只有好 朋友才看一下、介紹一下,「這是多少年代,幾千年、幾百年了」。那些寶貝拿來給我看 ,我看了之後,也點點頭。他有沒有成就?不會有成就。他將來死了到哪裡去?死了,到 佛像裡面去了。佛像裡面是空的,老鼠在裡面畜窩,他就搞這個了。佛像是木頭的,木頭 裡頭有蛀蟲,他就變蛀蟲了。為什麼?貪愛,放不下。喜歡佛經,佛經裡頭都會生蛀蟲, 將來死了以後變螞蟻、變蟑螂,變這些東西,天天圍繞著他喜歡的東西。很可怕!所以愛 欲要不斷的話,惹來的麻煩禍害無窮,你要覺悟。   所以我們供佛像,供一個很普通的佛像,一文不值的佛像,最好。供在那裡都沒有人 要的,你說多開心、多自在,哪有那麼提心吊膽的!所以凡是一切貴重的東西,人家供養 我的,我現在都送給,將來我們這裡有陳列室,那個裡面去放去;我自己不要,看都不看 ,陳列室供一些別人參觀。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嗜好的,這就好。樣樣放得下你這個心 才清淨安樂,才充滿智慧,惠能講的「常生智慧」。清淨安樂就常生智慧,你心不清淨、 不安樂,你常生煩惱,你怎麼可能常生智慧?   這段經文裡頭關鍵的地方,就是「遠離分別,諸根寂靜」,現在就要學。決定不是說 ,西方極樂世界好,到那裡才「遠離分別,諸根寂靜」。好了,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不 能往生,那還不是枉然!現在全心全力在做,做一分有一分受用,做兩分有兩分受用。這 個受用是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不同,你做到得愈多,你往生品位愈高。你完全沒 有做,佛很慈悲,想接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你的座位,下下品位子都沒有,你還是 枉然。總得要做一分,做一分下品下生還有一個座位,不能說一點都不做。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此界他方大概都差不多,所以我們要通達這些人情世故,不能一點都不做,應當 要發憤認真努力去做,爭取好的品位。   「遠離分別」,過去李老居士說,這就是佛家所講的「戒共定」;「諸根寂靜」,這 裡頭是「定共戒」,這個說法意思也好。三學是圓融的,雖有次第,次第裡頭有圓融,圓 融不礙次第,次第不礙圓融,正是《華嚴》的教義。次第、圓融同時下手,圓解圓修圓證 ,這是圓頓根性的學人。我們學《華嚴經》、學《無量壽經》,實在講,這是培養圓頓根 性最好的教學。希望諸位同修多聽多讀,有疑要問;有疑惑的地方,一定要問。為什麼? 斷疑才能生信,斷疑才能夠圓解。 (s按:法師在新加坡第二次宣講《無量壽經》時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遠離分別』 。這是戒共定,戒裡面有定。『諸根寂靜』。這是定裡面有戒。由此可知,西方世 界戒定慧是圓融的,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隨便說哪一個一定含攝其他的兩種,圓 修、圓證!)   古德也常說,「諸法實相」,我們把它換句話說,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樣子 ?《金剛經》上佛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的諸法實相 ;又說「如露亦如電」,也是說的諸法實相。「夢幻泡影」,在事相裡面是講「我相、人 相、眾生相」,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講「壽者相」,壽者相如露如電。這首偈 就是解釋四相,四相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相,你真正通達明瞭了,你怎麼會分別,你怎麼會 執著?為什麼?這一切相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才真正認識實相,真正 明瞭。所以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夢幻泡影。為什麼諸佛菩薩、覺悟的人,他在這個 境界裡面永遠諸根寂靜?就是對這些境界相,永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 說這四句,不起心、不動念是「諸根寂靜」,不分別、不執著是「遠離分別」。我們要真 正去幹,真正去做,這裡頭受用無窮。   這樣學習,這樣的努力精進,下面說『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佛就『不 取正覺』。這個願文我們要仔細看清楚,不要到時候,念佛念了一輩子不能往生,到最後 怪阿彌陀佛說話不算數。你不能把阿彌陀佛錯怪了,阿彌陀佛這裡話講得很清楚,我們不 能看錯了,不能錯看了,不能誤會。「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這就是往生的 條件。「遠離」、「寂靜」確實有程度不相同,那是各人的功夫不相等,這是往生極樂世 界品位有差別。但是只要往生,決定成等正覺,決定證得圓滿的佛果。阿彌陀佛給我們提 出這個保證,我們要認識清楚,要認真努力求生西方淨土。   善導大師講四十八願,他說「定成正覺願」、「光明無量願」、「壽命無量願」、「 諸佛稱歎願」,與「十念必生願」,這五願是阿彌陀佛的真實願。下面「光明無量」、「 壽命無量」、「諸佛稱歎」,這是連起來的,就是下面的十三、十五、十七。「十念必生 」是第十八願,這是四十八願的核心,這是五願當中的第一願。由此可知,不但是阿彌陀 佛,一切諸佛如來,只有一個心願,希望一切眾生早成佛道。佛的願心如是,佛的言行就 實踐這個願望,佛為眾生說法,佛為眾生示範,勸導一切眾生,早一天回頭,早一天覺悟 ,早一天作佛,我們有沒有能夠體會到?我們眼看現在的眾生,不要看一般大眾,我們回 過頭來看看我們學佛的同修,學佛同修看出家的同修,出家同修再看看自己本人,我們對 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有沒有放下?依舊是嚴重的貪戀。每天想的什麼?想這些東西,分 別這些東西,執著這些東西,怎麼可能會有成就?   昨天我們培訓班男眾的同修,搬到「杜氏祠堂」的二樓去。他們門口仙人掌又開花了 ,慶祝你們喬遷之喜,你們都是未來的天人師,所以這些花神來供養。每一朵花都有一個 花神,你們看到嗎?有人看到告訴我,花裡頭有仙子;他們供養你,你們看到之後,你們 要發心,不要辜負他的期望。人人都發心,當然你們裡面決定會有、一兩個,否則的話, 他供養誰?決定有一、兩人。可是希望你們每一個人,將來都是作師作祖,這花神就喜歡 。那個花每一次開都有意義,都不是無緣無故開的,昨天晚上我看盛開。 (s:好感動!)   諸位也有願,希望正法久住,廣利眾生。正法如何能夠久住?有真正依教修行的人, 正法才能夠久住。「依教修行」,這句話不簡單,佛在經上怎麼教我們的?雖然佛當年教 誡,是三千年前那個環境;三千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生活環境完全不一樣了,社會上一切 大眾,觀念思想也不完全相同了;可是佛的那些原理原則,我們要懂得,佛的精神我們要 明瞭。原理原則不能變,生活方式可以變,精神不能變。佛對於一切物質生活沒有貪心, 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佛對於一切物,我常說一切人事物,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我們有 沒有?這都是總原則,總的原理原則。佛是一個純粹利益眾生的心我們有沒有?他們都 能做到,我們有沒有做到?處處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什麼?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回頭 ,我們要做一個樣子給人看,讓人家看到這個樣子,這才能回頭。如果我們這個樣子,跟 社會大眾迷惑顛倒的人是一個樣子,那怎麼回頭?怎麼回也要在六道裡頭,也沒有辦法擺 脫三惡道。 (s:沒有貪心、沒有佔有心、純粹利益心!)   佛的生活簡單我們記住這個原則,過一般人最簡單的生活,這就對了。佛當年在世 ,三衣一缽,這最簡單的生活。我們今天在這個時代學佛,我們在生活環境當中,三衣一 缽決定不夠用,要多添一點,添到我們能夠生活得下去就行了,不能過分;過分,錯了! 過分要捨、要布施、要供養,要懂這個道理;決定不能夠增長貪心,真正把貪瞋痴慢放下 。這是教導世間人,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做給別人看的,希望別人看了之後有所領悟,他 也能放下。我們自己樣樣表現都放不下,怎能叫別人放下?雖然經上講叫人家放下,人家 聽了不服。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說法,為什麼人家相信?佛做到了,說到做到,所以別人 聽了,服!我們今天跟人家講,人家不服,是沒做到。從前那個時代,他們樹下一宿,我 們今天做不到。到處化緣,建一個道場,建得富麗堂皇,誰住?自己住。信徒看了之後不 服氣,信徒說:我一生辛辛苦苦工作,住這個小房子,你們不勞而獲,住那麼好的房子。 我聽信徒在我面前說過,不服。可是不服,他還肯出錢,怪事了。我們常常聽到許許多多 反對的音聲,是好事,能提醒我們自己的警覺,提供我們做修學的參考,我們要避免。   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給我們出家人做了個建議,希望出家人統統恢復 托缽的制度,佛法就會興旺。托缽,不要怕托不到;托不到,佛菩薩會示現來供養你。《 虛雲老和尚年譜》我們看到,虛老和尚那時朝山,三步一拜,走到深山沒有人煙的地方, 生病了,飢餓了,水都找不到。正在這個時候,困難的時候,菩薩示現,文殊菩薩示現一 個乞丐,在路上碰到他,看到他沒有水喝,他自己帶著水供養他了,自己在外面討的飯也 供養他,分給他吃,自然有佛菩薩照顧。所以水只要解渴就行了,飯只要能充飢就行了, 不必講求,講求就起貪心一定要吃什麼口味,要吃什麼花樣,那你又有分別,又有執著 ,又打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馬上現前了。離妄想分別執著是佛菩薩,起妄想分別執著,馬 上就墮落了。那個佛菩薩念頭才一起,第二念馬上墮落了,所以不管用。我們要在這個地 方提高警覺,時時提高警覺,處處提高警覺,念念提高警覺,我們這一生才有指望。時時 刻刻把「看破、放下」記住,心才一動念,要想怎樣怎樣,我們又沒有看破,又放不下了 。看不破,放不下,永遠在佛門外,沒進門,沒入門,所以念佛也不能往生。真正要往生 ,還是要看破、放下,老實念佛,這個人才能真正往生。   念念為別人,決定不要有一念為自己,自己念念要給別人做好樣子。佛教導我們「受 持」,受持就是依教奉行,如教修行;「讀誦」,經天天要念。李會長在這裡護持佛法, 經營這個道場,他沒有退心,他天天念《無量壽經》,心行相應,這才得阿彌陀佛、諸佛 如來的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他為誰念的?為這道場,為我們同修大眾,不是為他自己; 為他自己,決定沒有如此殊勝的感應,為眾生。活為眾生活著,死也為眾生死,都是做出 最佳的修學榜樣。這個心永遠清淨,諸根寂靜,永遠保持清淨;離分別,就是平等;清淨 、平等,那就覺悟。這是我們要記住,要認真學習,這樣才能得佛在此地的保證,我們決 定得生;生到淨土,決定成佛。   我們要清楚,要明瞭,功夫之所以不得力,解得不夠透徹,沒有認真去做到。習氣煩 惱時時現前,還是它作主,隨順習氣煩惱過日子,難!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大的轉變,克服 自己最大的困難,「克念作聖」,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跟它相反,我們就成功了。依 舊隨順煩惱習氣,難!一點一點的克服。譬如我們吃飯,有一些菜不合自己的口味,動了 這個念頭,自己馬上就想到,「錯了,我又墮落」。   現在居士林的菜不錯,十多個菜,不喜歡吃你可以不吃,喜歡吃你多吃一點,可以自 己挑。釋迦牟尼佛當年去托缽的時候,沒有機會挑的,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今天我們常 常到居士林,天天都到居士林來托缽,居士林這個菜好,可以挑的,可以選的。從前佛菩 薩出去托缽,阿羅漢出去托缽,沒有挑選的。佛菩薩對我們夠慈悲了,尺度放寬了,可以 給我們挑選。但是不可以在這些菜裡頭再去挑,那就錯了,那就太過分了。   修行在哪裡修?生活當中修。離開生活,你到哪裡去修去?我們穿的、吃的、用的, 只要過得去就行了,不必過分的去選擇。要懂這個道理,要知道惜福,要知道這些在家同 修,對我們的四事供養,來之不易。不要認為我們所得的財富太容易了,你要曉得他得來 不易,我們要為他惜福、要為他珍惜,決定不可以浪費,決定不可以錯用。你要浪費了, 錯用了,有罪過,罪過很重。大家念《地藏經》也是囫圇吞棗,打馬虎念過去了。真的是 細心去讀誦,隨文入觀,你就曉得因果太可怕了,決定不敢不惜福。 (s按:《地藏經》:「若欲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 後有報,纖毫受之。」)   印光大師一生節儉惜福,是我們現代人最好的榜樣。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文 鈔》裡面看到,許許多多人寫有關印光大師的文字我們看到,印光大師一生真誠,處事待 人接物一絲毫虛偽都沒有。跟人說話,句句說真話,沒有奉承人;看到你做得對,讚歎你 ;看到你做的有過失,呵斥你,都是教訓。也有人做得不對,他一句話不說。那是什麼原 因?老和尚有學問、有修養,說了你肯改,我說你;說了不肯改,不說。為什麼?說了你 不肯改,說的是罪過,他自己錯了;說了肯改,你不說,你錯了。所以說話,哪些話該說 ,哪些話不該說,一定要懂得。   肯改過,真修行的人,你不幫助他,你對不起他。不肯改過,不肯修行,無惡不作, 你要說他,跟他結冤仇,他將來要報復你,生生世世跟你沒完沒了,那你何必找這個麻煩 ?祖師大德們有真智慧,該說的說,不該說,笑笑,不說你。他沒有偏心,他這個真正叫 隨喜功德。所以隨喜要有智慧,沒有智慧,這個做不到的。有真智慧,有善巧,隨喜成就 無量無邊功德;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成就功德的。沒有智慧,沒有善巧,那 個隨順往往會惹來很大的禍害。所以學佛要緊的,還是要學智慧。好,今天時間到了,我 們就講到此地。 == 南無阿彌陀佛。 --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 證嚴法師《靜思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221.18
a1014a:所以隨喜要有智慧~~~這跟我的恩師講的完全一模一樣 04/20 14:08
a1014a:隨喜佛菩薩的慈悲~尺度放寬~自己要更努力以不辜負厚望 04/20 14:28
congency:隨喜讚嘆!南無阿彌陀佛! 04/20 22:35
ISOLA:南無阿彌陀佛。 04/21 04:21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5/28 22:23
whatflower:1阿彌陀佛 06/19 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