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75集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面,倒數第一行,從第二十六願看起: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   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上面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這是往生的正因,古德所說是 四十八願裡面的中心,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第十九願跟二十願,實在是第十八願的補充 。我們在「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文裡面,世尊告訴我們求願往生最重要 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第十九願、二十願就是「 發菩提心」,可見得關係非常的密切。換句話說,十九願跟二十願它的重要性是跟十八願 完全相同。   近來在外地有許多地方提倡「本願念佛」,說是可以不要讀經、可以不要念佛,只依 十八願就行,這在理上講沒有問題,是能講得通的。可是這些人把佛的意思錯解了,我們 每天念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一些人是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了如來真實義, 這個對念佛人會產生很大的障礙,把這一生永脫輪迴、往生淨土的機會錯過了,這一種損 失沒有法子想像的。諸位同學如果要是遇到這些事情,一定要以慈悲心開導他們。我們在 講席裡面常講,特別是《華嚴經》上的教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事實真相。 換句話說,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圓滿包括其他的四十七願,如果少一願,四十八願就不圓 滿,就有欠缺了。任何一願都包括其餘的四十七願,這才叫本願。這種本願的說法,實在 講還是皮毛,意思不夠圓滿,什麼叫圓滿?任何一願包括《無量壽經》全部的教義,不僅 是一願,經上任何一句、任何一個字,都圓圓滿滿含攝全經經義,這才叫「一即一切,一 切即一」。如果有這個認知,才可以談「本願念佛」,沒有這個認知,談「本願念佛」都 說錯了。這是特別在此地補充幾句,希望我們同修不要被這些流言迷惑,自己破壞自己的 功德利益,這就錯了! (s:法師連續好幾集強調這件事、說明這件事,可見這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切不可把自 己的往生之路走歪了,不可存僥倖心理,一定要聽經要明理,要老實去做。)   今天這一願,實在說包括上面第二十五願,這是不求往生的,修學淨宗法門,持名念 佛,往生的願望不強,覺得人天福報還不錯,捨不得離開世間的,你們想一想這是什麼人 ?就是我們自己,不是別人。我們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經學過這個法門,《彌陀經》 上說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非常深厚,這樣深 厚的善根福德因緣,換句話說,只要真誠心發願求生,沒有不生淨土的。如果對這個世間 還有一絲毫的留戀,那你就去不成了。雖然去不成,我們這一生也沒有白修,人天福報是 肯定的,得人天大福報,這是阿彌陀佛自己跟我們說的。這一品經是世尊為我們轉述阿彌 陀佛的報告,等於阿彌陀佛親自跟我們所說沒有兩樣。所以這一願明顯的告訴我們,『若 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這句話裡面包含著圓滿的福德。「尊貴家」財富不缺乏,聰明智慧不缺乏。後面這一句「諸根無缺」,這就是健康長壽。你看我們 世間人所求的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得到了。怎麼得到的?聞名。 (s:廣欽老和尚說,只要還貪戀這世上一支草,就還要再來輪迴。)   聞名的意思很深,不是我們普通聽到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我們每天念這一句 名號,就能得這麼大的福報,你這種想法錯誤。要知道這個經是大乘經,不是小乘經。大 乘經裡面講的「聞」是菩薩三慧裡面的聞慧,不是我們普通道聽途說,這種見聞覺知不管 用的。所以它是三慧裡面的聞慧,才有如此殊勝的果報。三慧諸位都曉得:聞慧、思慧、 修慧。聞、思、修都稱之為慧,什麼樣的慧?戒定慧之慧。由此可知,如果你沒有修戒、 沒有修定,你就沒有三慧。這個我們就懂得,此地講的聞名是以戒、定為基礎。   什麼是戒?此地是廣義的,你要把它想到五戒、十戒,那你又想錯了。這個地方的戒 是佛陀的教誡,換句話說,就是指的《無量壽經》。依照本經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學 ,這叫持戒;換句話說,世尊在本經上的教誨,我們要記在心上,要依教奉行,你戒就具 足了。定是什麼?定是專一,專依這一部經,你心是定的。千經萬論,我依這一部行嗎? 如果你要記得《華嚴經》上的教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一部經就是一切經,一 切經就是這一部經,我們心就定了。   一部經決不是專指這一部《無量壽經》,世尊一生所說一切經,任何一部經都具足一 切經。這是什麼道理?老同修不難理解。世尊說經講道,字字句句都是從真如自性裡面流 露出來,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自性流露的,不是識心。自性裡面沒有一多,沒有大小, 沒有先後。所以世尊說大部經,《華嚴》、《法華》、《般若》,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 說分量少的《般若心經》,兩百六十個字,也是自性流露出來的。既是自性,無有不圓滿 的,無有不圓融的、不包含的,所以給你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一」我們今 天明白了,一是任一,任何一部經,這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部經你只要 專心受持,這個專心就是定,專心才能開慧,定能開慧。   我們今天許許多多年輕的同修,他不是不努力,不是不認真,不是不用功,他搞雜了 ,他學的經論太多。換句話說,縱然他很如法,他沒有定力,定得不到。定得不到,慧就 不能現前,我們虧吃在這個地方。古德跟我們講了經驗的話,說:「一經通一切經通」, 這是經驗之談、是實話。什麼叫通?開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一開就通了。智慧 不開,我這一部經也沒通,智慧開了,這部經通了,這一部經通了,是部部經都通了。不 但出世間法通了,世間一切諸法也都通了,沒有一樣不通的,只要一接觸,什麼障礙都沒 有。我們對於宗門徹悟的人,教下大開圓解的人,我們非常羨慕,我們對他們也很敬仰。 可是要曉得,這個能力一切眾生統統具足,而且佛告訴我們,跟如來果地上智慧德相並無 差別,不能證得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戒定慧。實在說戒定慧是性德,也是自性本具的, 我們今天把戒定慧變質了,變成什麼?變成煩惱。佛在經上講的,戒定慧的反面是什麼? 貪瞋痴,我們是把自性本具的戒定慧,變成了貪瞋痴。   佛教導我們,如果你想作佛、作菩薩,你要再把它轉回來,轉貪瞋痴為戒定慧,佛陀 是教我們一個轉變的方法。這個轉變的方法我們要記住,要細心的去思惟,建立信心,從 這一部經下手。這一部經分量不算多,也不算少,對末法時期來說,非常契合我們的根性 。所以我勸同修要從讀誦下手,古人常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話裡頭也暗含 戒定慧微妙的道理在其中。你這一本書從頭到尾念上一千遍,你想想看,你就有定功了。 你沒有定功,你沒有這個耐心,你念不到這麼多遍數。一千遍念下之後,為什麼說意思自 見?你心定了,定了就開悟,不懂的地方也懂了。懂得淺的地方,現在也看得深了,一直 到深廣無際,你看這一部經的經義。功夫再進一步,每一品義理都是無有窮盡的,乃至於 每一句、每一個字,皆是無量義,那你就真的通了。你再看世尊所說的一切經,一絲毫的 障難都沒有了,無有障礙!   所以佛法的修學跟世間法的修學不一樣,世間法的教學,只能夠增加我們的常識,沒 有辦法使我們得到定慧。定慧不能現前,決定不能解決問題。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從最近 這兩百年來,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沒有定慧的世智辯聰,這個世間許多科學家,在近代發 現了許許多多的高科技,這一些高科技用到軍事上、用到戰爭上,使整個世界一切眾生身 心不安。大家想想,這不是解決問題,是製造麻煩。所以從眼前這個趨勢來看,許多人都 擔憂,科技愈往前發展,這個世界愈是岌岌可危,不曉得哪一天這個世界被人類科技所毀 滅。世界怎麼毀滅的?自作自受!兩個人不合,他打一架就算了。古時候兩個人打架,這 很好!我們大家在旁邊看,我們不礙事。現在可麻煩了,兩個人不合,兩個人都用原子彈 的時候,我們大家遭殃。他兩個人沒事情,我們遭殃了。這個原因是什麼?科學家沒有戒 定慧,他們那個能力是佛家講的世智辯聰。   我們要清楚、要明瞭,真正的學問,真正的智慧,一定是聖賢的教學。在中國過去, 儒家也講戒定慧,道家也講戒定慧,他講的跟佛家的戒定慧有什麼差別?有差別!他們戒 定慧裡面,妄想分別執著沒斷掉;佛家講的戒定慧,是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捨乾淨;妄想執 著不能夠捨棄,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那一種戒定慧是人天福報。我們知道生到色界天 要禪定,無色界天更高的禪定,這是佛家常講的四禪八定,世間的聖人所教誨的,你得天 福,不能出離三界。佛法戒定慧,決定是要破貪瞋痴,要破我執、破法執,所以他的成就 超越六道。執著沒有了,超越六道;分別沒有了,超越十法界,果報在一真法界。西方極 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也是一真法界,這才是真正的果報。我們 明白了、覺悟了,就知道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應該在哪一個方向去努力。   今天早晨我到機場送客,遇到一位居士,他看到我坐在那邊,他向我問訊,告訴我人 生太苦了,他看到他的家親眷屬,死了以後火化非常傷感,知道這個事情自己決定逃不過 ,來問我怎麼辦?我問他有沒有到居士林念佛堂來念佛?他說來過一次,我說你要常來, 常常來聽經,常常來念佛,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你有這個警覺,好!這個在佛法裡面講, 這是真正覺悟了,對於世緣看得很淡、看得很薄,一向專念沒有不成就的。這個居士的話 ,也值得我們警策,現在這個世界是亂世,災難很多很多,什麼時候我們遇到,誰也不敢 斷定。聰明人、警覺性高的人,時時刻刻會想到,提醒自己,縱然遇到災難不驚不怖,定 心念佛。如果自己命中不該遭這個難,你會很平安度過,命中有這個劫難,正好往生淨土 ,彌陀一定來接引。所以決定不可以貪生怕死,這是真正覺悟的人。縱然還迷戀這個世間 ,還不想往生極樂世界,遇到災難也是不驚不怖,稱念佛號,那就是這個經上所講的,「 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你來生能得圓滿的人天福報。   不能忘記念佛!念佛的功德無比的殊勝,但是念佛要會念,什麼叫會念?心口相應, 古大德常講的,說得沒錯,可是意思還不夠明顯。我聽這句話沒有問題,初學的同修聽這 句話,決定有問題。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口念,心怎麼相應?心同樣具足彌陀四十八 願,你就心口相應。四十八願記不得,那你怎麼相應法?所以我們定的早晚課,每天早晨 念四十八願,念這一段經文,希望你心跟口相應,聲聲佛號都圓滿具足四十八願,這叫「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還怕同學們不能夠具足體會這個意思,心行要相應 ,心裡面有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之中;換句話說,心是彌陀之心,念是 彌陀之念,彌陀之念就是彌陀之願,行是彌陀之行,這樣才圓滿相應。這個「一念相應」 ,相應得圓滿。一念相應,你這一念之中就是彌陀的化身;念念相應,你念念都是彌陀化 身,他怎麼不成就?不但成就往生,我相信諸位都能夠體會得到,肯定上上品往生,這還 用得著懷疑嗎?   學佛,世尊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學阿彌陀佛,他在本經裡面為我們介紹說過,阿彌陀 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說這兩句話什麼意思?無非是希望我們向阿彌陀佛學習 ,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我們能夠讀誦受持、為人演說,這就是 道道地地學阿彌陀佛。只要把這個學成功就行了,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不要再學了,學那 個東西都是障礙。諸位要知道,全是障礙!你把這樁事情學好了,所有一切障礙消除了, 自自然然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要有聰明、要有智慧。 如果覺得世間還有別的東西好,要想學,這是世間的煩惱情執還沒有消融,還沒有能放下 ,還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己跟自己做障礙。同修們要細細想想我這幾句話,我絕不害 你,我絕不障礙你,我說這些話都是根據如來教導而說的,沒有我自己的意思在裡頭。我 們再看下面一願,第二十七願:   【常修殊勝梵行。】   二十七願只有這一句。後面: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總結以上的三願。二十七願,重要!如果沒有這一願,單單得人天福報,諸位想 想人天福報享盡了,麻煩不就來了?還是要墮落!有這一願那就算不錯了,來生雖然得人 天福報,還繼續修行。繼續修行裡面,有兩種殊勝:第一種殊勝,你真的徹底覺悟、徹底 放下,你就往生作佛了;第二種沒有徹底覺悟,你人天福報可以生生世世保全,你不會墮 落三惡道。為什麼?你能夠繼續不斷在修梵行。我們在《慈悲三昧水懺》裡面看到悟達國 師,十世高僧,就是屬於這一類,傳記裡面記載,從漢到唐這數百年之間,他生死輪迴不 墮惡道,這是次一等的利益。   『梵行』,梵是清淨的意思,清淨一定要離欲,「財、色、名、食、睡」五欲,五種 欲都要淡薄,你才能稱之為梵行。《金剛經》上教導我們「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 一切相」就清淨了,你所修的善就叫梵行。佛給我們講的一切善是指什麼?我們修淨宗的 同學要很清楚,這些地方模糊不得,世尊在大小乘一切經論當中,給我們說得太多太多了 。太多我們沒有辦法記,記不住,從哪裡下手?如何落實佛陀的教誨?這就不得不抓綱領 。淨宗學會成立,我們選了五個科目,這是綱領。《觀經》上的「淨業三福」,我們有沒 有記住?有沒有認真的去奉行?大小乘經教裡面,佛教給我們處眾要修「六和敬」,這兩 個科目是根本的根本。這兩個科目我們修不好,其他的全部都落空了,縱然天天念佛,人 身保不住,這個要知道。   清朝初年慈雲灌頂法師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說明念佛人一 百種不同的果報,頭一條就是墮阿鼻地獄。我在當年學習這部經的時候,迷惑、不解其意 ,怎麼想也想不通。我請教李老師,念佛人果報一開頭就是墮地獄、墮餓鬼、墮畜生,我 提出這個問題,李老師說:「這是大問題,我不跟你一個人講,在講經的時候跟大眾來解 說。」什麼原因?雖然念佛,心不清淨;換句話說,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沒有辦法放下你怎麼墮到三惡道去了?貪瞋痴墮的,不是念佛墮的。念佛為什麼也會墮?你念佛的力量 薄弱,貪瞋痴的力量太強,這是佛在經上常說臨命終時業力牽引你,「強者先牽」,貪瞋 痴比你念佛的那個力量大,它先牽著你走,是這麼個道理!   由此可知,梵行是多麼重要。如果你修梵行念佛,縱然不能往生,可以保人天兩道。 也就是說,你「三福」很認真的學習,「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你都很認真、 很努力的修學,能夠做到幾成了,這個叫梵行。但是你並不究竟,並不徹底,你貪瞋痴慢 沒斷,只是淡了幾分而已,並沒有斷掉,並沒有忘我。《金剛經》上講「離一切相」,是 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你沒離。沒有離相,你修三福、修六 和、修六度、修十願,全是人天福報。你所修的福,福的力量勝過貪瞋痴,你臨終才能夠 「生尊貴家,諸根不缺」。如果你貪瞋痴增上,你所修的「三福、六和、六度、十願」, 抵不過貪瞋痴,諸位要想一想,那就很危險,還是先墮惡道。這個道理與事實,我們真的 要搞清楚了,我們就會小心謹慎,不敢違背佛陀教誨,違背佛陀的教誨是自甘墮落,你必 定就重視梵行了。   梵行,用今天的話來說,清淨心、平等心,這就是梵行。黃念祖居士在《註解》裡面 ,引經據典告訴我們,煩惱習氣的禍害。他引用嘉祥大師《法華經》的註解,嘉祥是唐朝 時候人,他說「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持戒為梵行;「別名斷淫為梵行」。斷淫有 狹義、有廣義兩個意思,狹義是男女的淫欲,廣義是凡是任何事物過分都叫淫。陰天下雨 ,雨下太多了叫淫雨,這個淫就是過分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離不開「財色名食睡」 ,這是我們生活必需品,但是你要是享受過分都叫做淫,都產生了障礙。《大品般若經》 裡面講,連生梵天都成了障礙,何況菩提!在這個地方我們曉得,生梵天就是初禪天,初 禪是梵天,二禪是光天,三禪是淨天。由此可知,這個地位並不是很高,你要想生梵天, 你要修成禪定。世間的禪定,四禪裡面的初禪,初禪天人他得禪定,所以清淨平等心現前 ,離欲了。心地得清淨平等,初得。所以念念當中還有過分的貪圖享受,你的心決定不會 清淨,決定不會平等;換句話說,你不能得禪定。 == 南無阿彌陀佛。 -- 月映萬川,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只要我們的心至誠清淨,阿彌陀佛就會應現。 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113.226
a1014a:隨喜 05/28 07:55
cutekid:讀經報到。原來「淫」表過份 05/28 10:24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7/08 22:37
whatflower:南無阿彌陀佛 08/30 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