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137集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三十八面,倒數第二行,經文倒數第二行,科題是「見樹獲忍」 。請看經文:   【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這是講到樹利益眾生,說到究竟之處了。這個真實的受用,我們一般人講修行證果, 佛法中常說契入境界,這個地方跟《仁王經》用『忍』來表法。「忍」是認可的意思、同 意的意思。佛所講的甚深之理,我們聽了不懷疑,能夠肯定,能夠承認,這叫忍。所以黃 老居士在註解裡面講,信難信之理而不迷惑,這叫忍。古大德為我們解釋這個字說「慧心 安法,名之為忍」。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用理智將我們的認知肯定在如來所說一切 之法,這個也叫做忍。說到究竟之處,就是我們在講席裡頭常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們對於佛在大乘經上所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特別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 能夠信得過。這個信非常之難,為什麼?我們沒有見過,從來也沒有想到過,現在聽到佛 這麼說,居然就能夠相信,而這個相信不是迷信。不迷信,一般叫正信。正信是對於事實 真相雖然無知,但是有理由去相信它。什麼理由?釋迦牟尼佛不妄語,就像《金剛經》上 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因此我們能夠信得過 ,這種信叫正信。那是不是得忍?沒有,這個並沒有得忍。什麼叫得忍?你親自證得,這 就叫得忍。   所以此地所講的『三種忍』,不是普通人。《仁王經》裡面說過『無生法忍』,就是 這第三種,什麼人證得?七地、八地、九地菩薩證得。這不是普通菩薩,是摩訶薩!從這 個地方我們往上推,『音響忍』是初地、二地、三地菩薩證得的;『柔順忍』是四地、五 地、六地菩薩證得的,這三種人是初地到九地。十地菩薩所證的不叫做法忍,叫「寂滅忍 ,這是最高的層次。   由此可知,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那個地方聞法、修學,這幾句話就是保證你能夠證得 菩薩摩訶薩;你能夠證得,這是保證書,保證你能夠證得地上菩薩的果位。這個話真正的 用意是在此地。我們如果明白了,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就生起嚮往之心,為什麼?在我 們這個世間,你想證得地上菩薩果位,不容易!換句話說,根本就不可能。我們在這一生 當中,如果能證得個須陀洹果位就很了不起了。須陀洹跟初地菩薩相距很遠,這一定要知 道,這一段文它真正的義趣我們就了解了。   現在我們看一看這三種忍的名稱,先把這個名字講清楚。隋朝淨影法師有《無量壽經 義疏》,他是依據康僧鎧的譯本。這個本子我們以前讀過,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也曾經 講過,我也聽過。他在註解裡面說,「尋聲悟解,知聲如響」,這個叫「音響忍」這是 初地、二地、三地菩薩所證的。這個說法跟《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教我們學習的方法 相應。   馬鳴菩薩教導我們要怎麼樣聽經、學教,你才能夠悟入?換句話說,你才能夠得到真 實的受用。他給我們講了三樁事情,第一個是「離言說相」音響忍就是離言說相,不執 著言語,言語是工具,不必執著。你要聽什麼?你要聽言語裡面所說的義理,不執著言語 ,這叫會聽。讀經,經典是文字寫出來的,文字是言語的符號,既然不執著言語,我們還 執不執著文字?當然不執著。所以有些非常著重於考據,這是世間做學問人他們做的工作 ,不是修道;修道是講悟入境界,是兩回事情。   一味執著在考據是肯定不能夠悟入境界的,那把佛法當作世間一門學問來研究,經典 變成世法了。世法裡面是什麼?我們可以說是世間法裡面的文學,把經典當作文學作品來 看待、來研究,這個與學佛沒有關係;方向錯了,當然目標就不相同了。這些,我們學佛 ,特別是出家同修,你在這一生當中想真正成就戒定慧三學,你不能不知道,言語文字執 著不得。要不要?需要,它是工具,它是誘導我們契入境界的。   《金剛經》上有個很好的比喻,世尊把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比喻作一個渡船。 我們想過河,在從前過河需要渡船,法是什麼?法就是渡船,我們藉這個渡船過河,過了 河之後這個船要不要它?不要了。如果揹著這個船,你還能夠上得了岸嗎?船就不要了, 這個比喻很好。但是你沒有渡過彼岸的時候,這個東西很有用處;渡到彼岸之後,這個東 西沒有用處了。   換句話說,哪一天你真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這三藏十二部經教,在你眼睛當中 是什麼東西?是一堆廢紙、垃圾。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天天說法,說了那麼多,廢話一堆 !到那個時候你才入這個境界。但是你沒有明心見性,這個東西有用處,它對你有幫助, 可是你不能執著。你一昧去執著它,你永遠見不了性,這是佛法學習困難之處。為什麼很 用功的人、很努力的人,甚至於有人學了幾十年、學了一輩子,只是我們世間人講的佛學 家而已。他成不了佛,他入不了佛的境界,道理就在此地;妄想分別執著他放不下。   馬鳴菩薩第二個教給我們,「離名字相」。名字是什麼?佛經裡面很多的名詞術語, 你像這個地方就跟我們講了三個名字: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這都是名字。三寶: 佛、法、僧,都是名字相。名字相是為了傳達意思方便而設立的,假設的,你可不能當真你要當真,執著在裡面,你又麻煩了,都把你的悟門堵死了、堵塞了。佛學的名詞術語 不要執著。   第三個更深一層,「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我們聽了之後會想一想這一句話什 麼意思?這一段是什麼意思?這就是你心裡頭在攀緣了,你又錯了。所以聽佛法不可以攀 緣,不能想它什麼意思,它沒有意思,你才有悟處。你要去想它的意思,你所想的不是佛 在經上講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誰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那不叫麻煩大了嗎?佛哪 有意思!不要說佛菩薩沒有意思,阿羅漢都沒有意思,你還去想它什麼意思,錯了!不能 。   聽,聽懂就懂,聽不懂也不要去想。千萬不要說,聽不懂我去研究研究,多想想,想愈錯,愈想愈離譜。那怎麼辦?聽不懂沒有關係,第二遍再聽,決定不要去思惟,不要 去想像,不要去搞很多假設。所以,佛經的讀法跟世間書籍的讀法完全不相同,用世間這 個方法、這個理念來念佛經,那佛經就變成世間的文學了,不可能開悟。所以這個一定要 懂。   音響忍這個地位的菩薩,就是初地、二地、三地,他們確確實實是馬鳴菩薩教的這個 原則他做到了,他在聽經聞法,能夠「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用什麼來聽? 如如不動的心,用清淨心。這裡頭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如果能夠到沒有妄想,那當 然是最高層的了。這個地方妄想可能還有,但是他已經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所以他聽了 之後,他能體會到裡面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因此他才能夠得「音響 忍」。   古人講的話很有意思,「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對於音聲,他了解音聲是一回什麼 事情,名字性空。佛講的許許多多的名相,名字性空,音聲也是性空。因此他們能夠對於 音聲、名相不分別、不執著,這樣聽才能夠悟入。這不是凡夫境界。凡夫境界聽經聞法, 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你所得到的,用現代話來說,佛學常識;你能得到的是佛學常 識而已,你沒有悟處,你沒有悟入。   更進一步,確確實實在聽經聞法當中,能把佛菩薩所講的義理真正契入了,能夠完全 隨順佛陀教誨去生活、去工作、去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隨順佛陀講的 義理,這叫「柔順忍」。這個比前面高,四地、五地、六地菩薩他們做到了。   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勉勵同學們,什麼叫真正修行?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是真正修行佛菩薩在哪裡?佛菩薩的教誨就是經論,經、律、論三藏。三藏經教分量很多,古人用浩 如煙海來比喻。我們修學,在無量法門裡面,就像大海,我們只取一瓢飲就夠了;換句話 說,無量法門裡面我們只取一個法門,前面跟同學們說的一門深入。要深到什麼時候為止 ?深到明心見性。沒有到見性,不要涉獵第二個法門。   什麼是見性?在教下不講見性,不用這個名詞,教下叫大開圓解,沒有到這個時候, 你不要看其他的經。大開圓解的時候,自己知不知道?應該知道。大開圓解就是禪宗的明 心見性,這個時候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六祖壇經》可以做個參考,肯定是不生煩惱常生智慧。在工作裡頭,在生活裡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生煩惱,只生智慧,那個時 候你就大開圓解了。   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佛法的經典,無論哪一部經論,你一展開決定沒有疑惑,字 字句句裡面,我們常講無量義,你都能看得出來。這個時候你要講經,需不需要準備?不 需要了,你展開經卷,面對著這些大眾,你有能力觀機;我這個會下的大眾是什麼樣的根 機,應當深說還是淺說,長說還是短說,自在無礙。到這個時候你能夠看一切經了,為什 麼?不費力氣。龍樹,初地菩薩,在這個地方你就曉得,他得的是什麼忍?音響忍。在這 個程度,這一部《大藏經》三個月就讀完了。那不是說讀一遍,三個月全部《大藏經》一 切經典他都通了,這叫大開圓解。   沒有這個能力,我翻開一部經,還有很多地方看不懂,算了,不要看了,浪費時間, 知道自己不夠程度。展開經卷的時候,就好像自己已經讀得很熟了,這個時候行,古人的 標準在此地,所以他們有成就。沒有到這個程度,絕對不涉獵另外一本經書,這是什麼? 忍,他能夠忍耐。   現在人為什麼不能成就?現在人沒有耐心,好高騖遠,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欲速則不 達」。我們年輕的時候,在求學的時候,老師常常講,指出現在一般年輕人的毛病,是什 麼?要好心切!總希望自己能夠修得比別人好,講得比別人好。要好心切反而就不好了, 為什麼?他不能夠循規蹈矩。譬如說學講經,老師教我們初學,初學也是練習,練習講經 ,練習講經的時候一定要守規矩;《內典講座之研究》裡面所說的一些規矩,都要遵守。   初學講經決定要有依靠,依靠什麼?依靠古人的註解。註解只能依靠一種,不能依靠 兩種。兩個人講的,兩個人註的不一樣,只能依靠一種。一種裡頭遇到困難了,這一句、 這一段他註得不很清楚,這種情形有。他為什麼這一段、這一句註不清楚?註的人自己也 沒搞清楚。這是人家高明之處,他不用自己意思來解釋。所以這一段搞不清楚,我把這一 段文念一念,照字面上講一講,沒講錯,這就是好手。   所以初學講經要記住一個原則,「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你才能學得好,才能學得 出來,你那個根基才能扎得穩。一開頭就學好,邀功,你肯定失敗,肯定你會被淘汰掉。 所以學講經的人很多,到後來真正能講經的人沒幾個,原因在哪裡?我們看到的是不遵守 老師的教誡,這就是不持戒;遵守老師教誡就是持戒。不願意遵守,好高騖遠,自己想任 意發揮,到最後麻煩出來了。自古以來多少人失敗,都是因此而失敗的。   老師年紀比我們大,修學的時間比我們長,他的經驗比我們豐富,他告訴我們的沒有 錯。沒有耐心哪能成功?世尊在《金剛經》上說了一句話說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 那個一切法是講世間跟出世間,統統包括在裡頭。世出世間一切法要想成就,關鍵在忍。 你辦大事,你有大的忍耐,辦小事有小的忍耐;心地浮躁,沒有耐心,什麼事都辦不成。 這是古人經驗之談。   我們仔細觀察現前周邊這些人物,你仔細觀察,無論他從事哪一個行業,他有成就, 肯定他有耐心。你念個大學也有四年,你沒有四年的耐心,你就沒有法子畢業。你不能把 四年縮短成兩年,這做不到的;一定要有耐心,要能忍耐。唯有「柔順」,他才能夠契入 經教的境界,經教的境界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所以沒有耐心則不能成就。   「無生忍」,這個更高,古德的解釋很簡單,「證實離相」四個字。實是什麼?實相 ,親證宇宙人生的真相。離相,離的是什麼相?離的是言說相、名字相,確確實實離開了 心緣相,這三種相離了。初地菩薩就開始離,離得不夠究竟,到七地、八地離得究竟。所 以無生忍,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本來不生,本來不生哪裡來的滅?所以說諸法不生不滅。 你什麼時候能證得一切法不生不滅,你就是無生法忍的菩薩。   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這個身是一切法裡頭的一法,有沒有生死?沒有。有沒有老化 ?跟諸位說沒有,這個道理很深很深,這是跟你講真話。如果真的沒有生滅,說個不生不 滅,這個叫廢話,變成毫無意義了。確確實實有生滅,生滅跟不生不滅完全相等,那就是 說這個生滅的速度太快了,你簡直看不出來它生滅。你看《仁王經》上講的比喻,我們說 過,一彈指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我們彈指彈得快,用力快彈, 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四個六十;佛說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我們就算一秒 鐘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 你怎麼能看得出它有生有滅?佛這個不生不滅是從這個地方說的。   所以《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電是閃電,教我們 「應作如是觀」。你能夠從這個地方契入,你就證得無生忍,你真正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 。這一段話,我記得我在《華嚴經》上好像用了六、七個小時講這一句。我講的時候,特 別告訴同學們,《仁王經》上世尊這個說法不是究竟法,是方便說。說真的,那個速度比 這個還快。二十萬分之一秒不算快,兩百萬分之一秒、兩千萬分之一秒、兩億萬分之一秒 ,這才給你講到真實,哪裡會有生滅?但確確實實是有生滅,生滅同時,生滅裡頭你肯定 沒有辦法把它分開界限,這叫不生不滅。   每一個相都是獨立的,現在科學技術發達,對於佛所說的道理,我們比較容易體會。 我在年輕的時候,喜歡攝影,我用過的照相機至少有二十多個,現在都沒有了,一台都不 要了。我玩過十六釐米的攝影機,就是電影的攝影機,我有兩台機器;我還有一套設備, 我自己會剪接。佛在經上講的我就能了解,攝影機的速度一秒鐘二十四張,鏡頭開關二十 四次,開一次照一張景象,馬上關起來,再開第二次,照第二張。所以你看那卷片,一卷 放映的時候速度快,放映的時候也是一秒鐘放二十四張,鏡頭也是開合二十四張。你在電 影銀幕裡面看到這些人動作,其實他不動,他哪裡動?一張一張的,哪裡會動?根本就沒 有動。   你看看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開關就是生滅,開了就生,關了就滅;一秒鐘二十四 次的生滅,已經把我們騙倒了,我們覺得那是真的。你再想想,像《仁王經》上講的,一 秒鐘二十萬次的生滅,你怎麼能知道那是假的?所以我們現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跟諸 位講,那是億萬分之一秒的生滅,決定看不出生滅。所以生滅就是不生滅,不生滅就是生 滅,生滅確確實實是同時無生法忍。你能夠體會到這樣的一個境界,這個道理、這個事 實真相,你對於世出世間法你的心就平了,你會不會起心動念?不會了。為什麼?假的, 不是真的。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人有沒有生死?沒有生死,這是跟你講實話。生死都沒有 了,對生死還有恐怖嗎?沒有!遠離顛倒妄想,度一切苦厄,這是你真的智慧開了,你也 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這個真相包括一真法界,絕對不是說我們九法界是這個現象,一真法 界大概不是的。一真法界還是!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說穿了,只有因果報應,佛經 上講因緣果報,這是真理。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怎麼不空?因果也是萬法之一,哪有不空的道理?因 果有三個現象不空。因果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會變成因,就講轉變不空。因果相續 不空,這個畫面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從電影底片裡面你就完全能看明白了,你真的 會很清楚的了解它。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是大菩薩,不是 普通人。他們實在講業障消盡,他沒有業障。沒有業障他還會到九法界來,我們也可以說 到十法界來,因為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那個佛沒有見性。天台家所講的藏教的佛、通教的 佛沒見性,實際上他還是菩薩位次。   這些明心見性、真正契入宇宙人生真相的這些人,他們很慈悲,應化在十法界裡面, 是來教化眾生的。他不是為別的事情,他是來教化眾生的。他來教化,為什麼?沒有理由 ,沒有原因。所以大乘經上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原因、條件 ,沒有條件,沒有原因。沒有原因,沒有條件,怎麼來的?眾生有感,他有應。像我們前 面擺的木魚、磬,它有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你敲它它就發聲音,這叫感應。眾生有感, 他自然有應。你問他什麼理由來應?沒有。你敲敲鐘,鐘就響,敲得重它就響的聲音大, 你問它什麼原因,沒有原因。沒有原因裡頭有一個真理,這個真理是同體,盡虛空遍法界 一個法身,這是同體!   我們眼睛看的這些芸芸眾生,眾生從哪裡來?是我們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從心想生順境逆境、善人惡人都是自己心想變現出來的。你心地善,這境界就善;心地不善,境 界就不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不能怪外頭境界,你要怪自己。所以我們凡夫搞錯了方向 ,心往外面跑,一切都怪罪別人。覺悟的人不是的,覺悟的人他向裡面找。所以你要能從 內裡面去學、去觀察,你就能證無上道。你要從外面去攀緣,那你的麻煩大了,煩惱業習 永遠不斷,天天在增長。這樣修學,這個學法,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外道。   所以外道不是罵人的,外道是什麼?心外求法。這一本《大乘無量壽經》,你要是在 這個經本裡面求,心外求法,你就變成外道了。藉這本書把自性裡面的無量壽求得,那你 真的得到了。古人常說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們用這個東西把自性彌陀、唯心淨 土證得,這就對了。   所以經教,古人的比喻也比得很好,它像個指路牌子。你們上街去,你看每條路在路 口都有一個牌子,告訴你這是哪條路;經本是指路牌,不是那條路,它有用處,可不能執 著。你要執著,叫你到烏節路,你找個烏節路的牌子,說我到烏節路了,你們都會笑他這 個人是傻瓜。所以聰明人看到這個牌子,曉得這條路才是烏節路,牌子不是烏節路。這個 經本不是阿彌陀佛,也不是極樂世界,但是你要尋找自性彌陀、尋找唯心淨土,這是個指 標,是個指路牌,它很有用處。   我們從這個裡面去體會這經上講的三種忍,實實在在講,對於我們現前這個程度來說 ,實在是太深、是太難,可是我們應當要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心哪有不清淨的 道理?哪裡會起個妄念?連袁了凡他相信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得那麼準確,他一個妄念都 不想了,為什麼?打妄想很累人,他很聰明,萬緣放下,一天到晚守住清淨心。實在講他 那個清淨心,在佛法講是無明。如果修行他要搞成功,他修的是無想定,不是證果,不是 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明瞭。 == 南無阿彌陀佛。 --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 證嚴法師《靜思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150.201
Anor: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淨空老法師! 09/29 11:07
column:阿彌陀佛。 09/29 16:35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1/16 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