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續:【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講到《寶雲經》裡「十種忍」的第四-「隨佛教忍」。)   所以親近善知識如果沒有耐心的話,那怎麼行!不過我比他幸運,因為他那個時候才 十幾歲不懂事,我要是在十幾歲碰到李炳老,可能也像他一樣跑掉了。我去親近李炳南老 居士,三十歲了,儒家講「三十而立」,畢竟理智能夠降伏感情。所以我沒有跑,我還很 認真學習。學習依照老師這個規矩去學,半年之後就有顯著的效果,我才懂得這個方法好 ,實在是高。為什麼?只聽老師一個人講經,其他都不能聽,等於說是閒雜音聲的緣斷掉 ;我們接觸的佛法比較純、比較專,趨向這個方向,不像從前那麼雜亂。看書,老師沒有 同意的都不准看,半年下來精純,得到一點受用,煩惱輕、智慧長。   所以古大德教學,我們才想到,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用這個方法不准你 看、不准你隨便聽,以這個來約束你,讓你的心從雜亂轉趨精純,長時間這樣薰習,不知 不覺走入禪定。禪定不是盤腿面壁才算禪定;「禪」是外不著相,「定」是內不動心。所 以古人用的這個方法確實是高明,我們深受其利,不知不覺得利益。老師限定我五年,我 五年還不到,大概在第四年我就跟老師說:「這方法好,我願意做十年。」老師笑笑。的 確,像我們這種中等根性的人,十年下來我們的根才真正紮穩,沒有十年,我們的根不夠 深。所以老師要求五年,這是什麼?看看我們還能夠接受;如果他說十年,也許我們就懷 疑、就不學了,太長了。十年是什麼?一定要自己發心,你覺得這個方法好,再延長五年 。還有二十年、三十年的,有,我們在古人傳記裡面看到的,有二十年、三十年,才能開 智慧,才能夠展開經卷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不經過這個嚴格訓練,怎麼能成功?這個要 很大的忍耐功夫。   第五叫「無方所忍」。這個經上說的例子也很好,它說有人白天可以忍,晚上不能忍 ;有人晚上能夠忍,白天不能忍;有人在這個地方可以忍,換一個環境就不能忍;還有在 大威德長者面前能忍,在同輩或者在不如自己這些大眾面前,他就不能忍。這一類叫「無 方所」。所以佛教菩薩一切時、一切處所、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統 統都要忍。忍耐,決定沒有範圍,決定沒有邊際。對大威德長者或者是真正有修有證的得 道的高僧,我們要忍,對一個無知無識、不學無術的人,我們也要忍。   忍的表現在哪裡?普賢行裡面的「禮敬諸佛」。唯有從忍辱,我們的平等心才能夠現 前。我們對佛菩薩那一分敬心,對待一切眾生也是這一分敬心,決定沒有差等;如果有差 等,「忍」這個字就沒有了。平等的恭敬,平等的讚歎,平等的供養,這是大道。佛道是 平等道,不平等就不是佛。我們跟佛學,最重要的就是學佛的真平等,以真誠心、恭敬心 處事待人接物。別人欺騙我,我決不能欺騙別人;別人侮辱我,我不可以侮辱別人。為什 麼?心地不平等的人,他在迷位,他沒有覺悟。我們現在雖然還沒有覺,我們在學覺。學 覺,佛是覺悟的好樣子,要向佛陀學習,我們才會有成就。要學得像佛,佛沒有一樣不能 夠忍耐,這叫做「無方所忍」。   第六,「修處處忍」。這個經裡頭也有一個例子,說有人對父母能忍,對他的老師也 能忍,對他的夫妻家親眷屬他能夠忍,但是外面人他就不能忍。佛說菩薩仁者不是這個樣 子,就如同對父母邊那一種耐心,那個忍耐的耐心,對於旃陀羅也要有同樣的忍耐。「旃 陀羅」是梵語,古印度最卑賤的一個族群,現在我們講「奴隸」,這是最卑賤的,佛舉了 這個例子。我們對待奴隸那個忍耐,也像對父母一樣,這佛法講的平等,這叫做「修處處 忍」。由此可知,這個「處處忍」是在人事環境裡面。「無方所忍」是主要在一切空間、 一切時間,是屬於外面境界的一個耐心;「處處」是對於人事環境上的忍耐。   第七種,「非所為忍」。經上有這個說法:「不以事故生忍,不以利故生忍,不以畏 故生忍,不以受他恩故生忍,不以相親友故生忍。」我們看了這些經文就懂得,這是說什 麼?忍耐是有條件的,有條件就是有所為的。「非所為」,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無條件的 ,這是菩薩應當修的。凡是裡頭附帶條件的,那不是真正的忍辱,是你有企圖,是你有目 的在此地,這不是佛陀教導的;佛陀教誨是沒有企圖、沒有目的。我們忍耐不是想得什麼 好的果報,所謂是一般人講:「小忍得小成就,大忍得大成就」。我希望將來有成就,而 來修忍辱波羅蜜,你還是有所為的。有所為,就是佛家講的有為法,有為法最高的成就不 過是在相似位中,也算是不容易了,在相似位中;真實位沒有分。這個道理,我們愈想是 愈有理。   我們要學諸佛菩薩,這些菩薩叫法身大士,他們是無所為而為。雖然為一切苦難眾生 ,心裡著不著相?如果要著相了,他又變成有所為而為。為一切眾生示現榜樣,諸佛如來 應化在世間就是這個樣子,給我們做好樣子,他是來表演的。這個世間,像演藝人員,他 上舞台表演,他是要拿報酬的,如果沒有一份很高的報酬,他就不去表演了。佛菩薩在九 法界示現表演,表演得非常逼真,他不要報酬,名聞利養統統不要,心地清淨,痕跡都不 落,這叫做「無所為而為之」,這就是「非所為忍」的意思。確實這個境界不是凡人能做 到的;換句話說,六道凡夫不可能。不但六道不可能,四聖法界也做不到,阿羅漢、辟支 佛、權教菩薩、藏通的佛果都還不能做到。誰做到了?法身大士做到。換句話說,我們在 這個世間果然能做到,你就是法身大士。如果不是法身大士,你距離法身大士很近了,這 是第七種。   第八種,「不逼惱忍」。這一條是我們想像佛教給我們這些戒律,依最基本的五戒十 善。我們五戒十善為什麼修不好?不能忍,沒有忍辱的功夫。如果有「不逼惱忍」,逼是 逼迫,惱是惱害眾生,不逼惱忍,你的戒跟善就清淨了,五戒十善你能夠修得圓滿。十善 裡面不殺生,不殺生裡面包括不惱害眾生;不偷盜,決定不能存一念佔別人便宜的念頭, 如果有一念佔別人便宜的念頭,這個念頭叫盜心,你雖然沒有盜的行為,你的盜心動了。 小乘雖然不犯戒,大乘已經犯戒了;起心動念之處。由此可知,到下面不妄語、不兩舌, 乃至於不貪、不瞋,沒有一條不是惱害眾生;不但逼惱眾生,實在講,是逼惱自己。我們 冷靜去思惟,細心去觀察,害自己,自害害人。根本的原因,不能忍辱,不能忍。能忍, 十善業不難修,自自然然遠離十惡成就十善。不僅是五戒,乃至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 切教誨,都能夠遵守而不違背,它的根就是在這條「不逼惱忍」。   第九句是「悲心忍」。這個意思更深,這是大慈大悲,悲心忍。淨業三福最後一條, 頭一句教我們「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菩提心落實,表現在 事相上,就是無條件的愛心,愛一切眾生勝過自己,我們要認識清楚。這個心顯示不出來 ,菩提心沒有發,發菩提心不是在嘴皮上的。我們從經論當中理解佛所說的,菩提心的體 是真誠,《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至誠心,真誠到極處。什麼叫真誠?不欺騙自己,不欺 騙眾生,這真誠。這兩句話說得容易,你能夠體會就很難,就不容易;你能夠做到,那就 更難。真誠心的自受用,佛學的名詞叫「深心」。深心大家也不好懂,我們要把它意思說 出來,「好善好德」。這個「好」是愛好,好善好德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大慈大悲是真誠 心處事待人接物,大慈大悲,真誠心落實在事相上,如是如是。我們自己沒有一個好善好 德,對別人沒有一個無條件的愛心,就是你沒有「悲心忍」,你的菩提心發不起來。   最後一條叫「誓願忍」。這一條難,你所發的願要兌現;你要沒有忍辱的功夫,你發 的願不會兌現的。最明顯的,四弘誓願,我們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有沒有在佛 菩薩面前發過這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 誓願成」,早晚課天天都在佛菩薩面前發願,一條都不能兌現。什麼原因?沒有「誓願忍 」。   我們看看經上講的這十種忍,說實在的話,一即是十,十即是一,你要果然有一條具 足,十條統統具足;一條沒有,那個九條也沒有。這才真正體會得《金剛般若經》給我們 講的,「一切法得成於忍」。我們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修行這麼久了,求生西方極樂世 界消息渺茫,毫無訊息。問你:「有沒有把握?」「不行,沒有把握。」為什麼從前人修 個三年五載就真有把握,我們今天搞了三、五十年還是沒有把握。原因在哪裡?沒有忍耐 的功夫。這才知道忍耐是多麼的重要!可是「忍力成就」之前,在本經也給我們說了一些 先決的條件,頭一句:『不計眾苦,少欲知足。』這都要忍耐。貪圖享樂,不能吃苦,這 個人沒有忍辱;換句話說,他沒有成就,即使有成就,也很有限。這八個字很重要,我們 決定不能夠看輕。   佛當年在世,快要離開人世間的時候,學生們很多向佛請教:「你老人家在世,我們 都是跟你,依你為老師;你老人家不在世了,我們要依誰為老師?」大家都知道,佛說: 「以戒為師。」可是佛還有一句話我們疏忽了;「以苦為師」。就是這兩句,「不計眾苦 ,少欲知足」,這是以苦為師。生活過得苦一點,好!為什麼?對這個人間沒有貪戀,容 易出離,出離六道輪迴容易。如果你的生活過得太富裕,你覺得這個世間不錯,極樂世界 光聽說沒看見,那不能作數,還是這兒好,對這個世間有貪戀,這對於自己有很大很大的 傷害,好不容易遇到這個機會,錯過了。應該怎麼辦?佛菩薩做種種示現教導我們,如果 我們自己有福報,應當把這個福報布施給那些沒有福報的眾生,給他們去享,自己不要去 。自己有福報享福,人家說:「這不是天經地義嗎?」在修道人來說,你錯了,你有福 享福就害了你,那個福就是魔,障礙你的道業。你要是一轉過來,把你的福報給一切眾生 去享,這是真正智慧,遠離一切魔障,你真正超越了。   所以古時候的大德,釋迦牟尼佛就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他的確是富貴人家出身的 ,是王子的身分,古時候所謂的是「富有四海,貴為天子」,這樣的身分,把自己富貴捨 棄,出家去修苦行。為什麼?這樣作法是正確的,享受人間富貴是錯誤的。你要曉得,那 個富貴不是一生修得來的,多生多劫修的富貴,享福的念頭一起來,迷了,享受人間帝王 的福報,迷了。這個福報捨棄掉,更大的福報起來了,作佛了。   諸位同學你冷靜去想想,在咱們中國清朝時代的帝王,福報最大的是乾隆皇帝。乾隆 的福報絕對不是十世所修的,十世修不到;幾十世所修的福報,一生就享盡了。釋迦牟尼 佛的福報也是幾十世所修的,他不享了,不享就更大的福報出現,成佛了。這兩個人你仔 細去比較一下,還是願意作皇帝,還是願意去作佛?也許一般人想到作皇帝好,作佛天天 到外面托缽,過那麼苦的生活。可是你要曉得,作皇帝還要搞六道輪迴。乾隆算是一個好 皇帝,一生當中有沒有造罪業?不能避免。你去看看他一生的歷史就知道了,也冤枉殺了 不少人。所以作皇帝怎麼樣比,都比不了佛。佛多麼自在,所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得 大自在的生活,這是帝王享受不到的。這就是迷跟悟了。   破迷開悟的關鍵在忍耐,什麼都要忍。真正能夠忍耐,然後才懂得『專求白法,惠利 群生』,決定不會有一個念頭去為自己。我們修行,修行也不是為自己,為眾生。我們自 己,常言說得好,我們修學苦行,斷惡修善,是不是為自己?不是為自己;破迷開悟,也 不是為自己;轉凡成聖,還不是為自己。怎麼知道不為自己?佛在經上說的,菩薩無我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哪裡為自己?由此可知,示現在這個人間是為眾生, 轉惡為善也是為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沒有一樣不是為眾生;「專求白法,惠利群 生」。這個地方講的群生,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不是侷限這個地區,也不是講的這 個地球,範圍太小了。大乘經上常說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們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   末後這一句讚歎:『志願無倦』,「志願」不是別的志願,是普賢十願。真修,不是 每天念念就算了。課誦本將普賢十願列入課誦的經文,每天都在讀誦,天天要念,念完了 就完了,它不起作用。第一願「禮敬諸佛」,你天天念,你對人是不是有禮敬?沒有做到 ,念一輩子都做不到。第一條做不到,後面全都沒有了。六度十願都有次第的,後後勝於 前前;換句話說,沒有前面這一條,絕對沒有後面一條。像蓋房子一樣,沒有第一層,哪 來的第二層?一層一層往上蓋的。沒有禮敬決定就不會有讚歎,就不可能有供養;沒有布 施,持戒忍辱就談不上。   聖人的教誨他有次第的、有層次的,我們不能夠錯亂。普賢的弘願每一願末後都說: 「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 ,所以菩薩的願也無窮盡。末後說得更好,「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完全落實了。現在落實在我們身上是個什麼樣子?這個最重要。我自己一定想到,我現在 是什麼身分?我現在幹的是哪個行業?人貴自知之明,人要不自知,他就是個糊塗人,糊 塗人就是凡夫。人有自知之明,這個人覺悟了,是明白人,明白人叫菩薩,轉凡成聖就在 這裡。   我們現在的身分,是出家的身分;我們從事的行業,是佛陀教育,是多元文化的教學 。我們從事這個行業,我有沒有盡心盡力把這個行業做好?像菩薩所說的,「身語意業無 有疲厭」,這從事上說的;「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是從心上講的。這就是世間人常常說 的敬業,普賢菩薩第一願「禮敬諸佛」。我們這個「敬」,如何用在「業」上?用在業上 ,生活、工作行為,敬業,我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做好,把這一樁事情做好。我們的總題目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個總題目把所有一切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行業,全都包括 在其中了,那是總說。別說,我們現在是出家身分,我們從事教學這個行業,我每天是不 是很認真努力去讀誦經典,這是自行,是上求佛道。我所讀的、我所理解的、我所學到的 ,是不是落實在我日常生活當中?這就是「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做到了,有人來問, 我也說清楚了,我也說明白了。   「意」就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是屬於意業,念念都是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一 切眾生,三樁事情我們都要做,但是三樁事情裡有一個重點,重點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 因為我們這個工作是教學,教學是幫助人破迷開悟,其他的是附帶的。這是我們主要的, 主修跟助修要分得清楚。這一切的一切,全都屬於「忍力成就」。我們不能夠不明瞭,不 能不清楚,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學。佛家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在經上講的理 很深,事也講得很多,在六道輪迴當中,得人身非常非常難得,這個機率太少了。佛說的 話我們能相信嗎?只要細心去思惟去觀察,然後就會覺得佛的話可以相信。   佛給我們講,得人身具備的條件是五戒十善。我們想一想,我們這一天從早到晚,起 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十惡多、還是十善多?冷靜去想一想就曉得,我們惡的念頭多過善 的念頭,惡的言語多過善的言語,惡的行為多過善的行為,那這好了,人身就得不到了。 要得人身,確實善決定多過惡,十分裡七、八分是善,二、三分是惡,無論是起心動念、 言語造作,要有這樣一個比例,那你就很寬心了,來生還能夠保住人身。如果說,我的善 跟惡是一半一半,非常不保險,總要到七、八成,這才靠得住,不至於失人身。我們從這 個地方冷靜去觀察思惟,就曉得佛所講的話有道理,值得我們相信。   得人身,佛說人得人身可貴。可貴在哪裡?可貴在開悟,可貴在超越六道輪迴。要想 開悟、要想超越六道輪迴,那就只有佛法。聞佛法的機會不多,新加坡得人身的將近四百 萬人,幾個人聞到佛法?不成比例。得人身者聞法是大幸;如果得人身而不能聞佛法,依 舊起心動念都在造惡業,這個人身有什麼可貴?轉眼之間三途去了,這不可貴。我們現在 確實值得慶幸,我們得人身、聞佛法,實在是不容易。我們這一生有沒有能力超越三界? 有沒有能力過佛菩薩智慧的生活?那就完全看自己的「忍力成就」學佛要有耐心,沒有 耐心不能成就;而且這個耐心,一天都不能放鬆。我們來到這個世間,這一生當中,什麼 是我第一大事?學佛是第一大事,才能有成就,這要沒有相當的忍力,不會成功的。   初學的時候,往往是日以繼夜。過去在台中跟老師學講經,那個時候年輕有體力,每 天晚上三點鐘睡覺沒有問題,第二天照樣工作。所以幹什麼都要年少才容易成就,中年以 上難了,體力不行了;縱然有願心,體力不許可。三天三夜不睡覺,你還有精神嗎?我在 二十多歲的時候,三天三夜不睡覺完全正常,什麼工作照辦,絕對沒有疲倦的狀況,有體 力,可是現在就不行了。所以必須要把握著機緣,要把握時間,決定要有個成就,一切都 要靠忍耐。這一段經文,就跟諸位介紹到此地。 == 南無阿彌陀佛。 --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得到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時,應該坦然面對,應該歡喜—— 「聽說我活不了啦,啊,快樂快樂!阿彌陀佛,大家再會,拜拜了!」 ——索達吉堪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113.105
cutekid:讀經報到 07/19 19:57
a1014a:隨喜 善安住法思勝解 07/19 20:56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9/10 22:50
whatflower:南無阿彌陀佛 12/17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