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168集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四十九面經文第一行,「三輩往生第二十四」。這一品跟下面第 二十五品「往生正因」,是這部經裡面講到往生應當具備些什麼條件;換句話說,專門講 念佛往生的方法,所以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希求往生的人,這一品經要特別 留意。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是第一段,總說往生的三類,『三輩』就是三個不同的等類。佛叫著『阿難』給他 說,凡是叫到名字,下面的經文就特別重要,這是提醒他。阿難是我們大家的代表,叫著 阿難也就是叫著我們。這裡頭有沒有我們的分?有。你看『十方世界諸天人民』,我們在 十方世界諸天人民之中。現在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至心願生』,就是有沒有這麼一個願 望真正發心願生西方淨土。   要知道這個世間很苦!我剛剛進來,有個同修告訴我,他的弟弟就在我們對面跳樓自 殺;還有人告訴我,這個地方已經有二、三次這個事情發生了。我們學佛的人知道,自殺 他一定找替身,既然他會找替身,這個事情就會連續不斷的發生,所以應當給他超度。居 士林就在他的對面,我們今天晚上講經,將這講經功德給這些自殺的人迴向。自殺非常痛 苦,在經上講,他在沒有找到替身之前,每七天他自殺這種苦,他要重複演一次,每七天 有一次,一直到他找到替身,他才能脫離,很苦很苦。這是許多人不了解事實真相。   所以我們在世間縱然受到很多委屈,要安心、要隨順,為什麼?這一生我們在日常生 活,或者你所遭遇的無論是順境、逆境,都是命裡頭有的,是過去生中業力所感的。佛在 經上把這個事情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有兩種業力,一種業力叫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去 投胎;第二種是滿業。滿業就是過去生中我們造作的善與不善,這個業力就是我們這一生 當中,貧富貴賤一切的遭遇,這是滿業。既然是過去生中造的業,怎能不承受?承受當中 ,順境善緣我們不起貪愛,逆境惡緣不生瞋恚,我們的業就消了。   過去生中造的一定要消掉,你要不消掉,出不了三界。修學念佛法門是帶業往生,我 們也希望盡量能少帶一些,所以有這個機緣消,好事情不是壞事情。愈是難忍的事情,你 能忍,你消得愈多,消得愈快,這個要知道。無論受怎樣的侮辱、折磨,統統是消自己的 業障。遇到這種環境,一切放下,什麼都不要想,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哪一天往生,佛 菩薩安排,用不著我們自己去操心,也不必去著急,所謂是功夫到了自然就成就。這一品 經裡面所講的,那就比什麼都重要。   前面我們讀過「十方佛讚」,這一品經文很重要。如果沒有十方佛介紹,我們怎麼知 道有極樂世界?怎麼會知道有阿彌陀佛?所以介紹的人不是別人,是十方諸佛如來。這是 我們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不是阿羅漢介紹的,不是菩薩介紹的,諸佛如來介紹的;不 是一尊佛,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這還能假得了嗎?這樣的事我們遇到了不相信,那 你還信什麼?一切諸佛來推薦介紹,你不相信,那你相信什麼?所以在此地是值得我們信 賴的。聽了之後應當發心,知道宇宙之間有這麼一個好的修行場所。我常常遇到同修們給 我寫信,他發心想出家,到極樂世界出家好!這個世間出家都不容易成就。所以我們一心 一意,無論在家出家都一樣,只要你至心願生,你就決定得生。佛祖告訴我們,這個法門 乃是萬修萬人去,關鍵就在這四個字「至心願生」,一心一意,沒有第二個念頭,求生淨 。   凡夫畢竟是個凡夫,雖然有這樣殊勝的緣分,聽到諸佛如來給我們推薦介紹,可是我 們每一個人確確實實信願有淺深不同,有人一聽就深信不疑,有人聽了之後半信半疑,各 人不一樣!我們從過去老人,我們的上一輩告訴我們,民國初年,諦閑老和尚有一個徒弟 做鍋漏匠的,這個故事在《影塵回憶錄》裡頭有。倓虛法師在香港打佛七的時候,他有個 錄音帶,我最早是聽那個錄音帶知道的。   鍋漏匠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一生生活非常貧苦。諦閑法師是他小時候的玩伴,他 們同生在一個村莊,所以小時候就在一起玩耍的。這個時候看到諦閑法師出家做了法師, 他很羨慕,所以他就找到諦閑法師,要求出家。諦閑法師(這小時候的朋友)就勸他不要 出家,為什麼?年歲大了,四十多歲了,在從前那個時候四十多歲就接近老年。他說你沒 念過書,學經教來不及了;人也很笨,出家,早晚功課他都學不會,那你在寺廟裡面,一 定受別人歧視,人家瞧不起你,你的日子很難過,就告訴他。可是他賴著非要出家不可, 諦老最後就跟他商量,他說你真的要想出家,那你得要聽我的話。他說那個沒有問題,我 既然是拜你做師父,你說什麼我都聽。這樣就把他剃度了。   剃度之後,送到鄉下,找了一個破廟。那個時候是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社會不安定, 有很多小廟沒人住,找個小廟讓他去住;找幾個居士照顧他,送一點吃的給他。叫他住在 那裡頭,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跟他講,你一天到晚就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你 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他是真聽話,這個方法好,沒有壓力,念了三年多,他功 夫成就了,站著往生。這距離我們時間不遠,也不過是七、八十年前的事情,真的不是假 的。這個人是信心深,他能深信,他一點都不懷疑,老師教他什麼,他真的就幹。所以諦 閑老和尚三天之後才到那個小廟替他辦理後事,非常讚歎,說天下(他講天下就是講中國 全國)講經說法的法師比不上你,叢林寺院方丈主席也比不上你這個成就。往生之後,站 在那裡站三天。   沒有別的,深信切願,老實念佛我們這些人是不老實,所以你不能成就,老實人就 決定有成就,老實人沒有雜念,老實人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心是清淨的。我們的心不平 ,為什麼不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的心不平!所以《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無 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心平氣和。順境善緣不動心,逆境惡緣也不動心 ,他心是定的,這個鍋漏匠的心是定的。三年不是很長的時間,他就成就了,成就那麼樣 的殊勝,他是預知時至。這個事情我們在講席裡頭也提過好幾次,很多同學都熟悉。   所以,信願我們每個人有淺深不同,發心也有大小不同。有人發的心很大,有人發的 心很小,只顧自己,顧自己的家庭、親戚朋友,或者顧個團體;有些人發心,真正能夠想 到這個世間許許多多苦難眾生,這個心量就大。修行,有人很精進,有人懈怠懶散。持誦 (持名誦經)有如法、有不如法,如法的是一心專注,這如法;不如法的是讀經、聽經還 在打妄想,這就不如法。所以學佛的人很多,真叫千差萬別,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這是 講現前。   再往深處講,過去生中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於是往生的品位就有很大的差 。經上所講三輩九品,這是舉一個例子。三輩,我們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可以看到上輩、 中輩、下輩。《觀經》裡面講得詳細,上輩裡面有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輩 裡面有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所以三輩就有九品。佛說到這個地方就可以了, 我們就明白了,就知道舉一反三。九品裡面,每一品還有上中下,三九二十七,二十七, 每一品裡頭又有上中下,這個道理要懂。所以品類差別很多,佛為我們介紹是略說一個大 概就行了,這細的我們自己要能夠體會。古大德註解也給我們註得很好,譬如《觀經》講 九品,九品每一品裡頭又有九品,那就九九八十一品,如是輾轉推演,這個品數就無量無 邊。所以在無量無邊的品輩當中,只說三輩,三輩涵蓋所有不同往生的人。   往生因緣如此的複雜,懸殊差距也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想像的,但是我們常常要問: 無量無邊因緣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因緣是什麼?這個很重要。譬如佛在經上常常跟我們講 十法界,十法界每一個法界都是無量因緣成就的。無量因緣,哪一個因最重要。佛在講經 說法常常用這種方式。譬如講十法界,十法界裡頭,佛法界最重要的一個因就是平等心, 平等是佛。無量因緣成就的佛果,這是第一因。我們這個心常常不平,不平就很麻煩,所 以你要真正想求成佛之道,那就要在一切境緣當中修什麼?修平等心,平等心是直接成佛 的。菩薩第一因是六度,辟支佛第一因是十二因緣,阿羅漢第一因是四諦,天人第一因是 四無量心、上品十善,人道第一因是五戒,畜生道第一因是愚痴,餓鬼道第一因是貪愛, 貪心作餓鬼,地獄道第一因是瞋恚,這是佛跟我們講第一因。今天我們想求生西方淨土, 西方淨土無量因緣第一因是什麼?這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這是無量因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裡面的第一因。   那你得要記住「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現在許許多多念佛人,念了一輩子不能往生 ,這是什麼原因?他把這個因搞錯,把發菩提心忘掉,只著重在一向專念。所以他只有一 半,另外那一半他沒有,而不知道佛跟祖師教誨當中常常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 願之有無,這個信願就是菩提心。由此可知,能不能往生,第一因是你有沒有發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信願,真信切願。蕅益大師《要解》裡頭講得太好,所以印光大師對《要解》 讚歎備至,說「即使古佛再來,替《阿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種讚 歎是讚歎到極點。   早年,我剛剛到新加坡來弘法,那時候演培法師在,他跟我是老朋友了。我沒有出家 之前,常常聽他講經,跟他很熟。因為我聽經我都坐第一排,跟他面對面,所以非常熟悉 。到新加坡來的時候,老法師很難得,他大我十歲,他到機場去接我,我走的時候他到機 場送我;都是因為講經的法師不多,所以他對我非常愛護。曾經有一次,我到他道場去拜 訪他,他請我吃飯,他就問過我:印光法師對《彌陀經要解》的稱讚是不是太過分?他問 我。我給他老人家的答覆:我自己修淨土這麼多年,《彌陀經》講過很多遍,我覺得印光 法師講的話非常中肯,一絲毫不過分。   實實在在難得,也真正把我們許多年的疑惑破除了。疑什麼?《無量壽經》上明明講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是有很多真正念佛往生,像那個鍋漏匠,鍋漏匠你問他有沒 有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他不知道,從來沒聽說過。他怎麼會往生?我們在這一生當中 ,親眼看見的,親耳所聞的,往生瑞相希有,就是站著走、坐著走,預知時至,瑞相希有 的,總有十幾、二十個人,這些人可以給我們作證明。可是打聽打聽,這些人當中多半都 不認識字,再打聽他的行誼,都是好人,人都非常善良慈悲。這是社會上真正的好人,可 是不認識字!很多沒有聽過經,人家教他念佛,他就老老實實念佛,念個二、三年他真的 成功了。所以我們就感覺到這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大概他只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 。讀了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才恍然大悟,原來真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這是蕅益大 師講的。蕅益大師的小註裡頭註解的是:發前人之所未發。發是發明,古來祖師大德沒有 說過這個話,蕅益大師說出來了,使我們曉得,不認識字的你一勸他他就深信,深信就是 菩提心,深信發願就是菩提心。他自己發了無上菩提心,他自己並不知道,你要問他什麼 叫菩提心?他不懂、他不曉得,但是他對於淨宗的信心堅定不動搖。   看看我們現前念佛人,我看到很多,正是古人所說的露水道心。露水,早晨有,太陽 出來了,一會兒就沒有了,就曬乾了,露水道心。聽到別人說一個什麼好的法門,好的方 法,信心立刻就動搖了。現在聽說大陸上有一個年輕法師,年歲大概不太大,提倡五會念 佛,說念一千萬聲就能夠證三身佛果,念一千萬聲,一千萬聲不難!一天念十萬聲,十天 就一百萬,不要一年。他們來問我,我說你可以試驗試驗看,一千萬聲念完之後,這不要 一年的時間,看你證不證三身佛,如果不證,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可以做試驗。   由此可知,你聽了這個,這個法門好,你的信心動搖了,能不能往生?在我看你不能 往生。往生要信心清淨,願心堅定,這種人肯定往生。像你這種三心二意,你怎麼能往生 哪有這種道理?他說什麼菩薩教給他的方法,另外有一個人說佛教給我方法,比菩薩高 ,那你怎麼辦?你又放棄那個學這個?所以有許多人問我,應該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些 人?我就告訴他,我們過去曾經講過《觀無量壽佛經》,《觀經》「上品上生章」裡面就 講得很詳細、很透徹。上品上生章我們還單獨講過,都有帶子流通。   世尊滅度之前最後教誡,教我們幾句話,那比什麼都重要。教導我們「以戒為師,以 苦為師」,這兩句話重要;又教給我們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要依經典上 所講的,不能說哪一個人傳說的,這個不可以「依義不依語」,我們要依靠的是經典上 講的道理、義理,言語沒有關係,多說少說、深說淺說,沒有關係。佛講這句話用意非常 深,因為佛知道,將來佛法在四面八方流傳,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言語、不 同的文字,一定需要靠翻譯。翻譯於是就引起懷疑,他翻的跟原來的經文意思一樣不一樣 ?所以佛這句話是「依義不依語」,只要意思對,言語沒有關係,文字沒有關係,只要意 思對。這把我們這種疑惑破除了。   在中國的譯經,有許多經有重複翻譯,譬如諸位都知道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 中國就有六種譯本;就是六個不同的人翻譯,原文是一個本子。這六個本子我們拿來看, 譯的文句不一樣,但是意思相同,那就可以,隨便你依哪個本子都行。《無量壽經》的譯 本就更多。歷史上所記載的,《無量壽經》從漢朝,從後漢一直到宋朝八百年間,總共有 十二次翻譯。但是《無量壽經》這個本子,諸位在梅光羲居士序文裡面可以看出來,這個 譯本內容差別太大了,決定不是一個原譯本,就是這些翻譯的人他們用的本子不是同一個 梵文本。現在大家判斷至少有三個不同的梵文本,三種不同,這就說明這個經是世尊當年 在世多次宣講,每一次講的大家紀錄下來不一樣,多次宣講才會有這個情形,這很特殊的 。   佛說一切經,從來沒有講過第二遍的,唯獨這部經至少講三遍。最大的出入是什麼? 就是這個願,願的數字,這是怎麼翻譯也不能夠把它有這麼大的差錯。你看有四十八願, 有三十六願,有二十四願,那差得太大了,這不可能的。所以從這個地方來看,這是多次 宣講,我們在中國也是多次翻譯。可是這十二種譯本現在只剩下五種,在《大藏經》裡面 收的只有五種,另外有七種失傳了。所以依義不依語,把我們的疑惑斷除了,我們要相信 古大德翻譯的決定沒有錯誤,要有這個信心。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我這一生當中決定得利益的就是了義。我 這一生當中學習得不到利益,對我講就不是了義,所以了義是各個人不相同,一定要得真 實利益。這個真實利益是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超越六道輪迴,幫助我真正見到阿彌陀佛, 這對我是了義。   末後一句是「依智不依識」,這一條很重要。我們凡夫往往感情用事,佛這是特別教 導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用感情你一定會走向歧途,一定要用理智。這個話不但是佛常說 ,就是世間教學,儒家也非常重視。儒家講義利,這兩樁事情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是取利 還是取義?這個時候看到一個人的修養,看到一個人的德行,義利擺在面前,只取利不顧 義,這錯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人一定要懂得仁義道德,不能把利害看得第一, 把自己眼前利害看得第一,那仁義忘掉了,這已經就失去人道的條件;換句話說,你來生 不能得人身。諸位想想看,人身都不能得,他怎麼能成佛?他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是 我們不可以不明瞭的。所以要依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義是什麼?義就是應該不應該, 我這種做法是應當不應當,不應當的不可以做。   佛這樣囑咐我們、教導我們,我們一定要懂得,要依佛的教誨。所以每個人真的要是 明瞭四依法,就不會被這些邪師說法所迷惑,《楞嚴經》上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 河沙」。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真的叫天下大亂。我們常常講到宗教,我聽到西方人的 報告,在這個世紀有很多新興的宗教,全世界大概有多少?超過兩千多!不是我們新加坡 講的九大宗教,兩千多,我都嚇一跳。這就是真的佛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不能不 小心,不能不謹慎。所以遇到佛法,這是非常幸運、非常不容易的一樁事情。 (s:我們能遇到老法師,聽老法師講經也是非常幸運、非常不容易的一樁事情。 我有信心!)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這部經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是往生西方 極樂世界的關鍵。三輩往生我們統統都有分,關鍵在願、在行、在功德,這是比什麼都重 要的。願行功德在哪裡?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頭,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 我們對於經教不能不熟,正是佛在經上常常講的,教我們要深解義趣。我們對經典解得淺 不行,解得淺你往生品位不高;你要深解,愈深愈好,要解得透徹,這個樣子往生西方極 樂世界品位就高了。   品位高下關係很大,往生品位低,到西方極樂世界證到究竟佛果的時間長;如果往生 的品位高,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成佛的時間就短,關係在這個地方。可是不管怎麼說法 ,只要能往生,那都是希有的因緣。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們在《觀經》裡面 看到,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需要多少時間?十二劫。十二劫在我們看起來很長,可是 在一般菩薩、修行人心目當中來看,太短了。你看看《華嚴經》常說的,圓教初住,證得 圓教初住,法身菩薩了,通過四十一個階級,破四十一品無明,證到究竟佛果需要多少時 間?三大阿僧祇劫。你在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劫就成就了,你才曉得西方世界的殊勝,你才 知道為什麼諸佛如來讚歎西方淨土,太希有了。   你去不了是沒有辦法,你要去得了的話,那個地方跟一切世界相比,這是速成班。速 成已經很難得,速成的成就絕不亞於那些修三大阿僧祇劫的人,說實在的話,只有比他高 明,不會比他差。你說這多殊勝!所以這種機會,確確實實像開經偈上所說的「百千萬劫 難遭遇」。我們這一生得人身,遇佛法,又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麼好的經典,無比的希 有,應當值得慶幸。要把這個機緣好好的抓住,千萬不要輕易放過,知道這一生當中遇到 不是容易事情。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我們遇到了。 == 南無阿彌陀佛。 --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楞嚴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150.208
cutekid:讀經報到 11/29 19:41
Lunakaoru:隨喜讚嘆 南無阿彌陀佛 11/29 20:26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4/12 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