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續:【觀法如化。三昧常寂。】)   「三昧」是梵語,古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這都是佛學名詞。什麼叫「 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揀別我們凡夫的享受不正常,佛菩薩的享受才正常。我們的享 受何以不正常?佛把我們的享受,六道凡夫的享受歸納成五大類,佛經裡面講五種受,六 道凡夫有的,聖人沒有。這五種,從身講,物質的身講,有「苦」、「樂」兩類的受,兩 大類;從情緒上、心理上講有「憂」、「喜」兩大類。從身跟心給你分成四大類。還有一 類,你身現在也沒有苦也沒有樂,心裡頭現在也沒有憂也沒有喜,這叫「捨受」,就是暫 時身把苦、樂捨掉了,心把憂、喜捨掉了,捨受。捨受很好,但是它不長久,遇到外緣刺 激,苦樂憂喜馬上就來了,不能永遠保持。如果永遠保持著捨受,那就叫「三昧」,六道 凡夫沒有三昧。   我們講到最高級的凡夫,無色界天到天頂,非想非非想天,他那個定功很深,他是屬 於捨受,不能算三昧。為什麼?他的定功可以維持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之後他的煩惱 會起現行,也就是苦樂憂喜又來了,他不能永遠保持,永遠保持才叫做三昧。所以三昧有 淺深次第差別不同,最低的層次是阿羅漢。阿羅漢,世尊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他的 定功是第九定。世間禪定八種,四禪八定這在六道輪迴裡面,再提升一層到第九定,就超 越六道輪迴。阿羅漢才能稱得上是三昧,三昧還不到常寂。「常寂」,生滅的相完全斷掉 了。所以阿羅漢有三昧,這個三昧沒有到常寂,常寂是很深的三昧。為什麼?我們知道阿 羅漢只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未斷,無明煩惱未斷,所以他沒有到常寂。   「三昧常寂」,這是什麼境界?還是法身菩薩。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 至少破一品,他那個「三昧」就可以加上「常寂」,永遠離生滅相,永遠離煩惱相離生 滅叫常,離煩惱叫寂,也就是佛家常講的不生不滅,這叫「常寂」。這是從「常寂」兩個 字看到,他是甚深的禪定。甚深大定,諸位不能夠誤會,不要認為一講到「禪定」,你就 會想到盤腿面壁了。盤腿面壁的定有什麼用處?這樣學佛學到最後,不就學成木頭人、石 頭人?盤腿在那兒不動,那有什麼意思!人是活人,那一種修行法就變成死人了。所以要 曉得,真正的禪定不是盤腿面壁,真正禪定是活活潑潑的生活,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 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禪定。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些專門修禪定的人,他在哪裡修?經文上說他在市廛。什 麼叫「市廛」?就是現在講的商場,現在大家講的購物中心,最熱鬧的地方,人最多的地 方,他天天到那裡去逛,去看、去玩,那叫修禪定。為什麼?普通人去看到,他起心動念 ,看到這個東西不錯,那個也想要,他的心都在動;他在那裡穿來穿去的時候,他心如如 不動,這是大定,看得清清楚楚是智慧,他是定慧等運。《華嚴經》裡面修禪定是這個修 法,不是盤腿面壁。所以要曉得,盤腿面壁那是幼稚園的課程。你學成之後,你要應用在 生活上,你要把定慧應用在生活上,這個就活了,才有意義。   所以戒定慧三學在哪裡修?在起心動念處修,在言語造作的時候修,在六根接觸外面 六塵境界當中修,這是菩薩,真管用。能夠這樣用心,你就會跟惠能大師一樣。能大師見 五祖的時候,他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為什麼常生智慧?因為他「觀法如化,三昧 常寂」。怎麼知道他觀法如化?他在《壇經》上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 觀法如化。常生智慧,三昧常寂,甚深禪定起作用就是智慧。   我們跟他對比一下,我們心中常生煩惱不生智慧。為什常生煩惱?一點定功都沒有。 你要不相信試試看,罵你幾句馬上就生氣了,定功完全沒有。小的定功,小定出不了三界 ,最淺最淺的定功,這個定功加上十善業道能幫助你生夜摩天,比忉利天高一點點。要怎 樣?佛經裡面常講「八風吹不動」,這沒有什麼了不起。所謂「八風吹不動」,讚歎你不 生歡喜,毀謗你沒有怨恨,順逆境界裡面都很淡然,保持你心地的清淨平等,不會受外面 境界動搖,這是最起碼的小定。 (s:我慚愧懺悔,我娘罵我兩句嫌棄我兩句,我馬上就不高興!>"<)   如果連這一點功夫都沒有,尤其是看別人有好處,自己起嫉妒心,自己有一點點比別 人高一點的時候,就起傲慢心,這是一點定都沒有。我們自己常常檢點,自己這個定功到 底有多少?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常常反省檢點自己。定功有進步, 就是我道行有進步;如果毫無定功,永遠在原地踏步,一步都沒有跨出去。你修的是什麼 道?你會有什麼成就?如果自己不常常檢點自己,常常檢點發現自己的過失,我講經也常 講,那就叫開悟,我覺悟了。把自己過失改過來叫修行。   說老實話,諸佛菩薩教人,道道地地、確確實實重實質不重形式。你們如果在經典裡 面仔細去觀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什麼儀規都沒有。我們今天學佛還要做早晚兩堂功課 ,釋迦牟尼佛在世沒有聽說做早晚兩堂功課的。佛只是為大家上課,解答大家的疑問,修 行在個人。怎麼修法?不外乎一個是檢點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過失,就這兩個原則。 知道自己過失,這個人覺悟了;不知道自己的過失,迷惑。修行是修正錯誤的思想行為, 你對於自己錯誤的思想行為完全不知道,你從哪裡修正?你永遠不可能修行。所以千萬不 要誤會,每天我念幾卷經叫修行,我念幾聲佛號叫修行,打坐參禪叫修行,全屬於形式, 沒有實質,這個道理要懂。   這些形式,當初祖師大德想出這些方法,那個時候有效。祖師看到學佛的四眾同修只 在經典上去研究,沒有認真去做,所以才制定許多儀規,提倡共修。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候 沒有共修的,各人修各人的;只有在一起聽經,在一起研究討論,修行確實各人幹各人的 。時間久了,光流於經教的學習,不肯修行了,懈怠懶散,所以祖師才想出這個方法。想 出什麼?大家在一起共修,所謂「依眾靠眾」,看到別人精進,自己就不敢懈怠。   可是這又傳了一千多年,這個法又不靈了。就在你面前我懈怠我的,你們精進我懈怠 ,所以說愈來愈麻木了,這個辦法不行、行不通了,所以現在就太難太難了。現在你怎麼 給他講,怎麼勸他,甚至於理都不理你。這在佛經裡面是「闡提根性」,現在這種情形多 ,到處我們都看到。看到之後怎麼辦?千萬不要生氣,一生氣什麼?自己吃虧,自己又落 到心意識裡去了,馬上就退轉了、就墮落了。見如不見,不放在心上,學諸佛菩薩只見眾 生的性德,不要見眾生的造作,這樣永遠保持自己真誠清淨平等覺。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 ,度不了別人,一定要度自己,度自己跟度別人是同時的,這是大乘不是小乘;小乘是先 度自己,再幫助別人;大乘法是自他同時,同時,度不了別人度自己。度別人是自己做別 人的榜樣,把宇宙人生真相講清楚、講明白。他聽懂了肯做,這個人得度了。他聽不懂不 能做,沒有關係,聽懂了不肯做也沒有關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們的心盡到了 ,圓圓滿滿的盡到,一絲毫的煩惱都不生。不要看到這個人精進,好歡喜,那個人不精進 ,好悲哀,你是凡夫一個!你還是心被境轉,錯在自己,外面境界沒有錯,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外面境界要清楚、要明瞭。如果不清楚、不明瞭,我們是墮在無明裡面;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如果起分別、起執著,我們墮在煩惱裡面;都錯了。要清楚、要明瞭,又不 分別,又不執著,這才如法。   像前兩天我也給一個同修談到做善事、修福,這是每一個人都要做的。沒有見性,沒 有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我們性德裡面本具的智慧德相不能現前,有障礙不能現前。不能 現前,我們的福報就不是自性的,是要靠修得的。我們今天大家在這個世間面貌不相同, 面貌是修得的,這是福報相好,修得的;身體健康狀況不相同,也是修得的;生活富貴貧 賤不相同,還是修得的。要好一定要修善,造作不善想好是不可能的,因此修善因就非常 重要。   佛教導我們,我們人都想財富、都想發財。發財是果報,因是什麼?因是財布施,你 肯修財布施,你才會發得了財。今生發財的人,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他修得多他得的財富 多,他修得少他得的財富少。決不是說他今生有什麼本事、有什麼能力、運氣好,那都是 人看走了眼。前世修的因。就是一般人講命裡頭有財,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那是緣,他有 因,有因遇有緣,果報就現前。命裡頭沒有財,給他什麼機會、什麼樣好事情,他去做都 賠本、都失敗,命裡沒有。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 因。你要不修這三種因,你怎麼會得三種果報?   現在有人想布施,聽說這個布施,那些經辦的人靠不住,怕人家把你布施的錢變更做 別的用途,或者他自己拿去享受去了。於是想到:「我是發了好心,讓他拿去貪污,做了 罪業,我不是害了他嗎?」這個想法對不對?不對。為什麼?你沒有起心動念害他,他是 自己害自己,不是你害他,與你不相干。所以我們修布施,委託別人去做,一定要放心, 決定不要後悔,你的功德是圓滿的。如果教人去做,人家把你這個錢吞沒,或者做別的用 途,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沒有叫他這麼作法。如果我們因為這些事情不敢去做 了,把自己修福的緣斷掉,來生沒有福報了。   新加坡是個福地,非常難得,我們在這裡講經是講理論,居然有人做出榜樣來給我們 看,這個太希有了。新加坡的談禪法師,他老人家的布施,非常值得我們做榜樣。他布施 錢送出去之後,絕對不會再過問,也不會去想一想,這個心多清淨!這個人如果不往生西 方極樂世界,來生的富貴不可思議,沒有法子限量的。他布施只教人一句話,「因果你自 己負責」,交代得多清楚!「你去做好事,你將來得好報;你要把它吞沒,你自己去享受 去了,你將來墮地獄。因果自己負責!」一句話交代,從此以後不再聞問了,將來得大福 報,他一點過失都沒有。我們學布施要學談禪法師,布施出去絕不再過問。確實古德講的 ,各人因果各人了,我們才能真正修福,修真實的福報,決定不會有外面的障礙。   人做好事,不要說是你得好的果報有人嫉妒,做好事都有人嫉妒,嫉妒裡面就產生障 礙。往往我們自己愚痴沒有智慧,就被這些障礙障住了,許多修福的機會錯過了。這實在 講,也不能怪別人,怪自己愚痴,怪自己不認識機會,把機會錯過了。佛法教人,自始至 終都是講開智慧,這個道理我們應當要懂。能夠如法如理的修學,果報不可思議。如果貪 著果報,不知道觀法如化,沒錯,你來生一定大福報,可是還是在三界裡頭,出不了三界 。   大福報在人間作人王,在中國歷史上,大概歷代帝王福報最大的,總得要算乾隆皇帝 了。這個人福報最大,確確實實在中國自古以來找不到能夠跟他相比的。做六十年皇帝, 做四年太上皇,五代同堂,真是富有四海,貴為天子,所以他自稱「十全老人」,晚年自 號十全老人,那是過去生中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修得圓滿,才得這麼大的福報。更 大的福報人間沒有,到天上去享福,去作天王,作大梵天王、作摩醯首羅天王。可是要曉 得,出不了六道輪迴,都不算是真實的福報。   天上壽命長,縱然八萬大劫,還是有死的時候。實在講,壽命長短也是假的也不是真 的。如果我們人看那個水上的蜉蝣,水上的小蟲,在水上跑來跑去的那個蜉蝣,那個小蟲 壽命很短,朝生暮死,牠的壽命只有十幾個小時,牠十幾個小時的壽命看到我們人活到八 、九十歲、一百歲,還不就是我們看摩醯首羅天一樣嗎?有什麼兩樣?他十幾個小時是一 生,我們這個七、八十年也是一生,摩醯首羅天八萬大劫也是一生。在當人自分上都覺得 很短促,所以佛說的話很正確:假的不是真的,夢幻泡影。我們一定要看破看破之後你 才能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 痴慢。叫你放這個東西,不是放下工作,千萬不能誤會。   放下之後一定要積極做眾生的好榜樣,覺悟的榜樣、利生的榜樣。這個「利生」就是 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全心全力在修,修了之後自己絕不享受,這個人就開 悟了。這個福報給誰享受?給一切苦難眾生享受,自己得福稱性,稱性的福報就會現前, 盡虛空、遍法界無有窮盡的福德就現前了,自性的障礙除掉了。積極為眾生,決定不為自 己。   世尊給我們示現的榜樣我們要能體會。我們常常在皈依偈裡面念到的「歸依佛,二足 尊」,「二」是什麼?智慧、福德。佛的智慧圓滿,佛的福報也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 ,「足」就是圓滿,這兩種都圓滿。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的是什麼樣子?三千年前降生 在印度,經典裡面記載,他老人家每天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你要說他智慧圓 滿我們會點頭,「他說出這麼多經,實在是有智慧」。說他福報圓滿,「不見得,叫化子 一個,討飯的,他有什麼福報?」這是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到真正的福報,人家的福報多大 我們不曉得。   從什麼地方能稍稍體會到一點佛的福報大?他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個福報多 大!無論對什麼樣的人,上對帝王,下對乞丐,貧富貴賤,佛眼睛當中一律平等,這是大 福報。平等的教化一切眾生,得到一切眾生的尊敬,一切眾生都歡喜跟他學習,世間哪一 個人能夠跟他相比?你要不細細觀察,你體會不到,認為他是個討飯的。不能粗心大意看 問題,要細心去觀察,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我們世間人常常講富貴,你要曉得,那一點點的富貴,你付出了多少代價?仔細一想 ,得不償失!不說別的,如果今天這個講堂,說居士林供養淨空法師,淨空法師糊塗,接 受了這個講堂;沒有這個講堂,天天很輕鬆、很愉快,有了這個講堂,天天要掃地、要抹 桌子,要搞好多時間辛辛苦苦來收拾,你這不叫自找麻煩嗎?家大業就大,操心的事情就 多,這人就沒有福報釋迦牟尼佛統統捨了,樹下一宿,逍遙自在,那大福報,誰懂得? 你有財富,銀行還存著那麼多錢,天天想到又怕貶值,又怕這又怕那樣,提心吊膽,晚上 睡覺都睡不安。釋迦牟尼佛什麼都沒有,樹下睡大覺睡得好得很,到底是誰有福、誰沒有 福?   所以我過去在美國,看到一些同修住的好大房子、好大的院子,我到那裡一看很感慨 :「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人是房子的奴隸。」每一個星期,在美國是工作五天, 工作得非常辛苦。星期六、星期天回來打掃,整理環境,替房子服務,都沒有時間出去玩 玩。可憐不可憐?所以我都不知道他們那個腦子裡想些什麼?不知道,為什麼會那麼笨! (s:XDDDDDDDD )   所以真正覺悟了,這些東西放下得乾乾淨淨的,身心自在快樂無比,這真正幸福,這 才真正是智慧福報兩種圓滿。決不是說你今天擁有多高的地位、多大的財富,不圓滿!這 些事情要是諸位仔細去想,想通了,你才知道我的話是對的。否則的話,你聽我講這個話 ,我在胡說八道,是不是?你們都不以為然。你要仔細去想,想通了你才曉得,你才明瞭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他們那是過神仙生活,真的是逍遙自在,遊戲神通。沾上一絲毫都是 麻煩,名聞利養沾不得,五欲六塵沾不得,你的心才會常生智慧。沾惹這些東西,就決定 常生煩惱。所以你們一天到晚生煩惱,常生煩惱,不知道為什麼會常生煩惱。就是沒有把 這些東西放下,應當要放下的你放不下。為什麼說應當要放下?全是假的。夢幻泡影,全 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為什麼不放下?真正聰明人,真正明白人,他放下了。   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我們要問:他有沒有放下?他也真的放下了。《普門品》裡面 我們讀到三十二應,《五十三參》裡面我們讀到諸佛如來做種種示現,示現男女老幼、各 行各業。我們要問:他們放下沒有?他們放下了。他們事上有,理上沒有;相上有,性上 沒有。所以他還是自在,還是快樂,他什麼障礙都沒有了,他沒有得失的念頭。為什麼做 種種示現?無非是教化眾生,做種種示現他不是為自己。做生意,菩薩示現商主,賺不賺 錢?賺錢,一樣也賺錢,賺的錢不是自己受用,賺的錢去救苦救難。他開的這個店,做的 這個事業,不是為自己,是為社會大眾服務,這個心、觀念不一樣。   菩薩做生意賺錢很快樂,賠本也快樂,絕對不會有兩個心的。永恆不變的,那是菩薩 。你看看做生意的人,賺錢就歡喜,賠本就愁眉苦臉,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薩。總而言之, 菩薩念念為眾生,沒有自己得失,他快樂,他生智慧;凡夫念念沒有忘掉自己,所以一切 造作裡頭他有利害得失,他有煩惱、他有憂慮,他迷惑、他沒有智慧,就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我們要學菩薩,這四句話就非常重要。   下面六句,那是具體的原則,特別是教導我們初學。從哪裡學起?從三業清淨學起。 這個經文十句,前後是兩個大段落。前面四句完全是講法身大士,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後 面六句是我們學習的方法,我們要如何來修學。前面這個綱領不能不知道,你真的懂得、 明白了,我們才有個入門之處,曉得怎麼學。真正發心學諸佛如來做一切眾生的軌範,先 要懂得這個道理,要發這種願心,然後有正確的思想、見解,你遭遇挫折艱難,你才不會 退心,不會退轉。「觀法如化,三昧常寂」,菩薩道上一帆風順,絕對不會退轉,你也不 會有挫折;挫折雖然有,對你絲毫妨礙都沒有。   在我們修學途徑之中,正如老子所說「上善若水」,這裡有障礙從那邊流,那邊有障 礙從這邊流,所以任何障礙都攔不住,快快樂樂、歡歡喜喜,順境沒有貪戀,逆境沒有瞋 恚,所以這四句就非常非常重要了。下面是善護三業。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個星期六再 見。 == 南無阿彌陀佛。 --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楞嚴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85.119
a1014a:隨喜 工作完放假出去表演給人看~當奴隸 07/27 19:29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9/22 09:25
whatflower:南無阿彌陀佛 看完都有種內心淨化的感覺:) 01/13 00:38
whatflower:但很快又會被現實洗掉 希望能努力精進 將法師所說 01/13 00:39
whatflower:內化成自己的 真正做到 01/13 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