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102集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七面經文倒數第三行,我們看「利他行」: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上面佛在經上教導我們,「惠利群生」這是慈悲的落實,「忍 力成就」是忍辱波羅蜜的落實,接著說『於諸有情,常懷慈忍』;也就是說,「惠利群生 ,忍力成就」我們要恆常保持,念念不忘利益眾生「惠」是布施,常常有布施的心,有 布施的意願。菩薩布施,決定是對眾生有利的;世間人布施裡頭,確實有有利益的,也有 有害的。至於妖魔鬼怪的布施,決定是有害的;你初接觸,似乎他很和善,到最後吃虧上 當,後悔莫及。這些地方我們都要能夠辨別,佛菩薩純以利益眾生的心為心。   『和顏愛語,勸諭策進』,這四個字我們必須要做到、必須要學習。修行有沒有心得 、有沒有功夫,在你面貌上就看到,這正是最鮮明的境隨心轉,我們的面貌轉得最快、轉 得最明顯。諸佛菩薩這四個字是圓滿落實,「和顏愛語」。古德說「內無妄染」,你的心 裡頭沒有妄念、沒有污染,你表現在外面自自然然溫和,這就是「和顏」。我們今天容貌 表現的令一些人不敢接近,望之可畏、望之可厭,什麼原因?我們裡面的妄想雜念太多, 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個容顏怎麼能夠溫和?這是事實真相。   黃老居士在註解裡面引用《勝天王般若經》上一段話,這是佛在經上說的,「菩薩行 般若波羅蜜,如是隨順佛清淨教,視諸眾生,面門先笑。」所以佛家的道場,寺院、庵堂 ,一進山門把彌勒菩薩放在山門的當中,讓你一進門頭一個看到他,他滿面笑容。所以你 要問:為什麼把彌勒菩薩放在山門口?放在對著大門正中央?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做的 ,這是菩薩。   什麼叫「菩薩」?我們要搞清楚。也許你說:「他是菩薩,我不是菩薩,菩薩對人笑 ,我不是菩薩。」「菩薩」是古印度話,它的意思是「覺悟的人」,玄奘大師翻譯作「覺 有情」。我們是凡夫,凡夫叫「有情眾生」,我們的情識沒有斷。情是什麼?煩惱。煩惱 習氣沒有斷,現在開始學佛,皈依三寶,就是覺悟了。皈依三寶,「覺而不迷,正而不邪 ,淨而不染」,你修覺正淨,遠離迷邪染,你就是菩薩菩薩日常生活行持就叫做「般若 波羅蜜」,這個我們一定要懂。所以學佛,既然做了菩薩,諸位同修,在家同修有不少都 受過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你一定要學菩薩;你不學菩薩,你受菩薩戒,就對不起佛菩薩 。   菩薩從哪裡學起?見到人,先以笑臉迎人,這是菩薩頭一條;見到人不會笑,就不是 菩薩。菩薩見到人一定要先笑,笑臉迎人,就像彌勒菩薩一樣,要能包容。中國人造彌勒 菩薩像,不是造印度的彌勒菩薩,印度彌勒菩薩像大概跟觀世音、大勢至差不多的像;我 們中國人造彌勒菩薩像,是造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南宋的時期,跟岳飛同一 個時代,現在我們造他的像。他圓寂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化身再來的。說出他 的身分他就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說出身分還不走,這是假的不是真的。在佛門 有這麼一個例子,你要是說出身分,你一定要走;你要不走,你是妖言惑眾,你別有企圖 、別有目的,總是求取別人的恭敬供養。所以身分一暴露,他就離開人世。大家知道他是 彌勒菩薩再來,於是造彌勒菩薩的像就造他的像,他的像非常非常好,表法的意思非常明 顯。   如果肚量不大,不能包容,諸位想想,他怎麼能笑得起來?特別是生活在我們現代這 個時代,無論是個人的修學、團體的共修,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總是善惡參半,那已經就 不錯,已經就值得讚歎了。這個道場、這個人,他有七分都是作惡,還有三分修行,就值 得人讚歎。為什麼?世間人他造惡是百分之百,一分修行也沒有,能有三分修行,就太好 了、太難得了。你要要求到十分修行,我勸你不要要求別人,要求自己就對了。要求自己 要百分之百的修行,要求別人有十分之三就很好了,如果有這樣的雅量,你一定就是滿面 笑容。   現在在這個社會、這個環境,《楞嚴經》上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聽到同 修,有同學告訴我,他說有人反對淨空法師提倡《無量壽經》的會集本,應當把這會集本 燒掉。因為有很多同修已經都在念了,這位大德看到之後:「你們把它燒掉!」請問:現 在淨空法師每天早晨都講一個半鐘點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要不要燒掉?法需要智慧,要覺悟,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錯了!實際上他並不是反對經典,是反 對我這個人天天在這裡講經,講得他們不耐煩。我今天離開台灣了,台灣有一些法師很高 興。為什麼?從前曾經找到我這裡來,告訴我:「淨空法師,你講經講這麼多年,夠了! 不要再講了。」我說:「好,我聽你的,不要再講。」為什麼?佛教給我們恆順眾生,你 叫我不講我就不講。那邊又有一些人講:「法師,你要天天給我講經。」「好,隨順你, 我就再講。」我們恆順眾生,不是恆順某一個人。所以這是決定要有智慧、要有理智。   如果說會集是不可以的,我們過去讀過,實在講,我讀經也並不是很多,我讀過《楞 嚴經通譯》,這部書是明朝末年憨山德清大師所做的,他的著作。憨山大師在玄義的部分 ,它不叫玄義它叫「玄鏡」,實際上也就是玄義,裡面就說得很清楚,《楞嚴經》是會集 的,不是佛有系統在一時所說的,不是的。所以《楞嚴》傳到中國來之後,祖師大德判教 就非常困難。五時判教到底判它在哪一時?仔細觀察它的經文,有阿含時,像阿難尊者墮 摩登伽女之難,那是屬於阿含時;有方等時,有般若時,又有法華時。到底是哪個時候講 的?憨山大師說,前人也有這個說法,不是一時所說的。不是一時所說,就是佛在多時所 說的,然後把它會集成這麼一本書。   既然《楞嚴》是會集的,我們想想在《大藏經》裡必定還有一些經典也有這種情形, 會集怎麼能說錯?我們從這個地方推理,去想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又 何嘗不是會集的?釋迦牟尼佛自己沒有說過經,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面就講得很 明白,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說,自己沒有說過一句話,他所講的經,古佛所說的,古佛決 定不是一尊。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是會集古佛所說的。如中國孔老夫子 一樣,夫子一生「述而不作」,祖述古聖先賢的教誨。這哪裡有錯?現在許許多多出家、 在家的這些大德,我們聽他在各個地方講開示,他也是將古聖先賢的話,這裡摘一點、那 裡摘一點來供養大眾,也是會集;就像我們招待客人一樣,我們擺一盤水果,裡面有好幾 種顏色、好幾樣東西,那不是會集的嗎?我們這個供養端出去,人家歡喜。   會集沒有過失!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批評《無量壽經》過去幾個本子的會集本, 他不是批評會集,是批評會集的人改動了經上的原文,他是反對這個。會集不是翻譯,翻 譯可以用自己的意思斟酌文字,會集不行,會集一定要用人家的原文,一個字都不可以改 動,這才值得人尊敬。改動原文,在這幾個會集的大德是決定沒有問題。為什麼?他改動 的比原文確實還好,改得好。改得好為什麼還要反對?反對是這個例子不能開。你改可以 ,沒有問題;你開了例子,後面來的人沒有你的德行,也沒有你的學問,他看到經典看不 懂,他隨便改改,那不把經典改得亂七八糟?這樣大家都來改,經典傳到往後還能看嗎? 反對這一點。所以一定要懂得祖師反對的是什麼,我們要把它搞清楚。不是反對會集,也 不是反對像龍舒居士、魏默深居士他們改動經文,他們改沒有問題,改得好。這些人都是 有修也是有證的,《往生傳》上都有他們的名字。是這個例子不能開,開了之後後患無窮 ,是這麼個意思。   正如同印祖反對廢棄出家的度牒,這個事情是清朝順治皇帝做的。他在《文鈔》裡面 提了多少次,對這一樁事情感到太遺憾。順治皇帝當年廢止度牒是一樁好事情,何必障礙 一般人發心出家?從前出家不容易,要經過考試,度牒廢除就是廢除考試制度;換句話說 ,什麼人想出家都可以出家。這麼一來,佛門出家人的素質就下降,老法師是反對這個後 遺症。在清朝以前,出家人經過考試,素質水平很高,得到社會大眾尊敬,所以出家人經 典上都說得很清楚,「人天師」,在社會上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沒有不尊敬的,確實有道 德、有學問,是社會大眾的表率。考試制度廢除,麻煩就來了。所以今天我們的佛門出家 人素質一落千丈,社會上對我們輕視其來有自。   我們佛門的出家眾,確確實實比不上天主教的出家人;天主教的修士、修女,我們比 不上他們。我在天主教會教過書,他們要作修士(男眾)、作修女,至少要高中畢業,然 後進神學院念三年到四年,畢業出來之後才能夠得到修士、修女的身分。程度高的,大學 畢業的、研究所畢業的,最低限度都是高中畢業的水平。看看我們佛門裡面出家人,還有 一些連小學都沒畢業的。這是我在台灣看到的,在這一方面文化水平比不上別人。所以神 父、修女出來,社會大眾很尊敬他,確實他有知識水平擺在那裡。所以考試制度好,不應 該廢除,印祖對於這個事情感到非常的遺憾。所以我們要明瞭祖師贊成、不贊成,一定要 知道事實真相,要知道他所講的道理。   「菩薩行」,菩薩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我這樣說法大家就好懂,要說「菩薩行般 若波羅蜜」你就不懂了。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菩薩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無論他是工 作或者處事待人接物,高度的理智,他不是感情用事,這是我們應當學的。特別重要的是 底下一句,那是教我們初學的,「隨順佛清淨教」,隨順佛陀的教誨,佛陀的教誨都是清 淨教誨。「清淨」有兩個意思,佛教我們要修清淨心,這一部經漢譯的經題「清淨平等覺 經」,經典裡面教導我們要修清淨平等覺,這是清淨教誨;另外一個意思,佛教化一切眾 生都是從清淨心裡頭流出來的,我們要在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   佛教化眾生,我們在經典看到記載的,他老人家當年在世間為大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 ,佛家常講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 好像辦我們的佛學講座,辦講座大家在一起研究,辦這種活動辦了三百次。每一次時間長 短不一定,看佛講的內容。講的東西長,時間就長一點;課程短一點,時間也就短一點。 不是佛喜歡辦這些活動,佛實在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活動是怎麼辦 的?都是有人啟請的。三百餘會就是三百次的活動,四十九年辦了三百次活動。   像今天馬來西亞有十幾位同修來看我,跟我談我們到馬來西亞去辦活動,這就是法會 ,就這樣形成的。他們來跟我商量,想請我們的同學到馬來西亞去弘法。我說:「好!」 我說:「你請法師去到那裡住多久?」他說:「住一個月到三個月行不行?」我說:「不 行!他們一個人到那裡住一個月到三個月,他在此地不能學了,我們培訓班都受障礙了。 」所以我跟他建議,我說:「不可以超過一個星期。」這是我們的法會規模小、時間短。 他說:「我們希望那個地方講經也不中斷」。我說:「可以不中斷。」他說:「一個星期 怎麼能不中斷?」「這一個法師去一個星期,那一個法師去第二個星期,不就不中斷了嗎 ?是不是?」他恍然大悟了。我說:「好,你去找我們會長談。」   接著印尼有幾位同學來看我,他們也想請我們到印尼去弘法,到印尼首都雅加達。我 說:「印尼那裡我沒有去過,如果有機會,我們先去看看那邊環境。」而且我提出來,我 說:現在真正發心做好事修福報,什麼福報最大?辦學校的福報最大,這是真實的利益。 慈善救濟,他有苦難,他沒有得吃的,你送一點食物給他,沒有穿的,你送個衣服給他, 你只能救他一時,你不能夠幫助他一生。幫助人一生是教學、是教育。我說:「如果你們 有能力,應當辦學校。」如果有這個力量,也有這個機緣,應當著眼在此地。   像我們上一次在馬來西亞參觀華文的學校,馬來西亞有不少華僑的小學、華僑的獨立 中學,都辦得很好,辦得很有成就。新山這一邊我去參觀一個國光華文小學,它有學生四 千五百多人,學校辦得相當好,聽說有很多學生想上這個學校,受名額的限制進不去。我 們希望印尼也能夠像馬來西亞一樣,多辦一些華文的中小學。這個對於中文文化水平的提 升、對於將來學佛,才真正奠定基礎。經典的翻譯是非常艱難,多少年來許多人都在做這 個工作,很不容易。最好能學華語,直接的去讀誦、研究華文的經典。古時候譯經的法師 都是證果之人,並不是講開悟,真正證果,所以華文經典翻得好,不但是義理沒有差錯, 佛的意思純正的保持下來,文字非常之華美。佛經是文學作品,在文學裡面它也有相當的 地位,被文化界所尊重,所以華文應當認真努力來學習。這是清淨教誨。   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教化一切眾生、接受大眾供養,這也是佛的教誨。但是要記住, 佛的教導,接受供養僅限於四樁事情。第一個是「飲食」,佛陀在世每天出去托缽,接受 一缽飯的供養。我們這個身體活在世間是業報身,每天要吃飯,這是飲食的供養。第二個 是「衣服」,衣服穿破舊了,可以接受在家人衣服的供養。第三是「臥具」,也就是我們 現在講的是睡眠,出家人還是要睡眠。佛並沒有規定出家人不倒單,沒有這個規定,不倒 單是個人的事情,佛經上沒有規定的。總而言之一個原則,生活過得愈簡單愈好,所以接 受臥具的供養。第四個,這個身體會生病,病痛不能避免,病痛時候接受「醫藥」的供養 。佛只給我們講這四樁事情,叫「四事供養」,這是如法的,出家人應當接受的,除此之 外的供養,就是不應當接受的,這叫「清淨教誨」。我們四事之外的供養就不清淨,我們 自己一定要懂得。   我在許許多多地方,也有不少很好的信徒好心要建道場供養我,佛在經上沒有這一條 ,沒有說接受別人道場,沒有這一條。釋迦牟尼佛一生也沒有接受別人道場的供養,我們 學佛總要以佛做榜樣。世尊當年講經說法,有不少大富長者提供講經的場所,那些場所是 借用,所有權、主人都是在家信徒的。《彌陀經》、《金剛經》祇樹給孤獨園,佛在這個 地方講過不少經,那個地方的產權是給孤獨長者的,祇陀太子、給孤獨長者他們兩個人共 有的財產,釋迦牟尼佛只是借用,這個可以。絕對不能夠接收他的產權,接收產權就錯了 。佛教我們出家,離開家了,結果沒想到又接收一個家,出了一個小家接收一個大家,這 個麻煩不就大了?要知道家是個累贅,叫「家累」。出家是擺脫家累,結果你搞一個大道 場,累死人!這是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常常想到釋迦牟尼佛,我們過佛陀的生活,那 就是高度智慧的生活,就是行般若波羅蜜多,這樣才是真正隨順佛陀教誨。我也勸我們年 輕的同修自己不要搞道場,自己搞道場最後是害了自己,你一生都不自在。   既然出家了,認真努力學經教。經教,你說:「我很笨,我沒有天賦,我學不好。」 《彌陀經》上十六位尊者有個周利槃陀伽,你難道比他還笨嗎?我想你比他聰明多了。他 笨的那個程度,經典上記載,佛教他四句偈,教他上面一句,不知道下一句,教下一句, 上一句忘掉了。連那樣根性的人,釋迦牟尼佛很有耐心,都把他教成功了,最後他也大徹 大悟,講經說法。中國古人所謂:只要有恆心,鐵杵磨成針。人能夠有恆心,奮發努力精 進,沒有不成就的。何況還有三寶威神加持,哪有學不好的?   但是修學的方法一定要懂得,決定是一門深入。一生學一部經,專講一部經,專弘一 部經,你就能成功了。一部經不必說太長,假定說講一個月,這一部經一個月講圓滿,講 上十年,跟諸位講,沒有人聽,擺上桌椅板凳也跟它講,十年一遍一遍不間斷的去講,你 成功了,你成為這部經的專家,世界第一。你能夠依教修行,依什麼教?就是此地講的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你只要把這四句學好,真正做到了,你的 法緣殊勝,到處都有人請你去講經。你一年有十個地方去講,今天這個世界很大,你講一 百歲都講不完,你還要地方幹什麼?就不需要地方了。每一個地方去住一個月,講一個月 的經,到處作客;作客人好,人家對你都恭恭敬敬的。作主人很困難,主人很苦;客人很 輕鬆、很自在。處處作客,全世界各個地方去作客。尤其現在講經,聽眾都來自各個方面 ,他聽了歡喜,他就請你到他那裡去講了。   雅加達的那邊同修請我們去講經,還不是在此地聽了幾次,聽了歡喜,才請我們去? 所以一部經學會了,你的一生快樂無比,何必要搞個道場?累死了!這個決不是聰明人幹 的事情。道場給誰?道場給在家居士。在家居士護法,我們出家人就做弘法,弘法跟護法 密切合作,這樣弘法的人做得很好,護法也做得很好,佛法才能夠興旺。這是講怎麼樣隨 順佛的清淨教誨。跟大眾接觸,確實內心清淨、真誠、平等,自自然然表現出來是和顏愛 語。   講到「愛語」,這是四攝法之一。四攝法非常重要,佛菩薩他們的弘願,攝受眾生。 這個「攝受」,用現代的話來講,是教化眾生。要教眾生,你用什麼方法讓對方對你生起 敬愛之心,他尊敬你,喜歡你,願意聽你的話,這一套的手段就叫攝受。攝受,佛講了四 種法,人與人相處要懂得這四種法,你跟一切眾生一定都做了好朋友。四攝法要用在家庭 ,你家庭和睦;四攝法用在夫妻,夫妻恩愛好合。現在常常聽到離婚,不懂四攝法,所以 婚姻出了問題、家庭出了問題。我們常常聽到現在學校學生不聽老師的話,老師不懂四攝 法;員工不聽老闆的話,老闆不懂四攝法。所以這個社會各行各業都要好好的來學四攝法 ,四攝法學會了的時候,什麼都通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世間事最難相處的是人事,人 與人相處、人與一切眾生相處,佛這四法說絕了。所以我們不但要學,要好好的體會這裡 面的大道理,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學習,怎樣把它落實。 == 南無阿彌陀佛。 -- 每一念都不是偶然的,每一句話、一件事情,也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我們自身習氣和修為的展現。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221.182
hallcom:覺悟的人 07/20 13:21
a1014a:隨喜 所以這個社會各行各業都要好好的來學四攝法 07/20 21:48
congency:隨喜!阿彌陀佛! 07/21 04:03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9/11 22:46
whatflower:南無阿彌陀佛 12/19 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