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86集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四面第一行,從第四十四願看起: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 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   從這個以下,這是願文裡面第十一大段,助他成佛。他方世界的菩薩,發願親近阿彌 陀佛,向阿彌陀佛學習,雖然還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已經得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 ,這是很不可思議。由此可知,彌陀慈悲,確實是普度一切眾生。我們細細來看這一段經 文。   『我作佛時』,這一句是阿彌陀佛自稱。他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成佛已經有十劫 ,這個願當然都兌現。我們在此地注意看願文,『十方佛剎,諸菩薩眾』,這一句要特別 留意,跟前面的願文完全不相同。前面願文裡面,我們多半看到「我作佛時,所有眾生, 生我國者」,總是這樣說法。「所有眾生」,那就不一定是哪一類的,連我們統統都包括 在其中了。可是從這一願起,願文裡面是講「十方佛剎,諸菩薩眾」,可見得這不是普通 人。我們先要來問,「菩薩眾」這個定義究竟如何?是什麼樣的菩薩眾?我們受菩薩戒的 人算不算菩薩?包不包括在這裡面?這是首先要搞清楚、搞明白的。佛在《金剛經》上說 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世尊將菩薩的標 準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想一想,我們受了菩薩戒,或者出家,受了三壇大戒,還有沒有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還有,那就不是真的菩薩,此地這一願沒我們的分, 他所說的不是我們這一類的。   天台大師說佛有六種,「六即佛」。從理上講沒有問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 佛性的,皆當作佛。《華嚴》、《圓覺》裡面說得更好,「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從 理上講的,理上沒有錯。但是事上就不一樣,事有迷悟,迷的是凡夫,悟了才是佛。於是 從事上來講,就有後面五個等級:第一個是「名字即佛」,有名無實。像我們現在受菩薩 戒,這有名無實,我們是在名字位中。名字位中的人,不管你修得怎麼好,你出不了三界 ,你所修學的三界有漏福報。什麼叫「有漏」?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 放下,所以稱之為有漏;有漏,就是你還帶著妄想分別執著。   「我相」執著這個身是我,起心動念都為我、我的利益,這就是經上講的我相。現 在一般社會大眾所講的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是佛經上講的我相。所以我們還有自私自利 的念頭,我相沒放下。「人相」,跟我對立的是人,這就是講一切有情眾生;跟我對立的 ,人相。人相的範圍,包括非常非常之廣。「眾生相」是什麼意思?這是把宇宙之間一切 現象,一切植物、礦物,佛經裡面所講的器世間,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也就是我們講的, 我們的物質生活環境,這個環境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叫做眾生相。這個眾生, 不可以把它當作一些人來看待、一些物來看待,這不可以的,它的範圍非常廣大。「壽者 相」是講時間,我們執著有過去、現在、未來,這叫三世。   換句話說,你對於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你就不是菩薩;菩薩的標準,把 這個都放下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人才是菩薩,這是真的菩薩 ,不是假的菩薩。放下一部分,沒有能完全放下,譬如說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真放下 了,但是對於時間、空間的分別,還沒有放下,這個地位,這叫「相似位」的菩薩。他比 名字位高,名字位裡有自私自利,這個菩薩沒有自私自利,也就是我執破了,法執猶存, 在這個位置上,這叫做相似位菩薩。哪些人?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是他們。 在一般小乘經、大乘初階裡面稱的菩薩,有他們的分,可是《華嚴經》上稱的十方世界諸 菩薩眾,那就沒有這些相似位的,完全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但是我們今天讀的經文,諸位要注意一下,它裡頭有個關鍵的字樣,字樣是什麼?諸菩薩眾」,那個「諸」字要著眼。有這一個字我們就歡喜了,大概名字位也在其中。名 字位、觀行位、相似位、分證位,大概統統都包括在其中。我這個說法,也不是沒有根據 ,我根據什麼?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跟我們講,「三輩往生,總在遇緣不同」 ,這個話說得好!我們雖然在名字位中,如果遇緣殊勝,就能在這一生當中,很短的時間 ,把我們從名字位提升到觀行、相似、分證。有沒有可能?有。參禪得明心見性,他入分 證位,超越名字、觀行、相似,他超越了;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亂,也超越了,也是見性 成佛。所以這是有理事根據的,不但有理,還有事實,為我們做證明的。所以「諸菩薩眾 」裡面,就包括著我們,這是很值得我們欣慰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太歡喜,也不能太得意 。為什麼?善導講的「遇緣不同」,我們究竟是不是遇到最殊勝的緣?今天在新加坡這個 緣分不錯,我們遇到了。但是有許許多多人遇到等於沒有遇到,何以故?遇到他不信,那 有什麼法子?他沒有真正的理解,不知道珍惜這個緣分,不肯認真努力修學,於是遇到等 於沒有遇到,這個可惜!薄地凡夫,一品煩惱沒有斷,如果遇到的時候,能信、能解、能 行,他的進步就很快了。   我們知道我們長久逗留在名字位中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不能放下,一般人講我們的 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是名字位中人,功夫得力觀行位中人,觀行是真做,依教奉行。 我常常勸勉同修們,決定不可以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是講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之中, 處事待人接物,決定不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換句話說,決定放下自私自利,你的功夫就 得力,你就從名字位晉升到觀行位,在觀行位裡面成就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念佛往 生西方淨土,絕大多數是這個地位的菩薩。如果再進一級到相似位,那是見思煩惱斷了。 執著沒有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執著,他還有分別;執著雖沒有,他還有分別,相 似菩薩。相似位菩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凡聖同居土,而是方便有餘土。這是我們 必須要清楚、要明瞭的,就不會耽誤我們這一生當中的大事。我們要認真、要努力,這個 機緣很不容易遇到,一定要珍惜。能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那你又提升了一階, 入分證位。分證位,這個人已經超越十法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分證生實 報,相似生方便,觀行生同居;名字位不能往生,只能跟阿彌陀佛結個緣而已。由此可知 ,此地講的「諸菩薩眾」,最低的階位就是講觀行位。這個「諸」裡頭有觀行、有相似、 有分證,這三種菩薩,「諸菩薩眾」。   什麼叫「菩薩」?我們要搞清楚。菩薩這個名稱是印度話,「菩提薩埵」的簡稱。中 國人喜歡簡單,將菩提薩埵的尾音省略,菩提我們稱個「菩」,薩埵稱個「薩」,後面尾 音都捨掉。這個名稱的意義,古時候翻作「大道心眾生」。菩提翻作大道,薩埵翻作眾生 ,這個眾生是有大道心的。大道心是什麼?他發菩提心,就叫大道心。新譯是玄奘大師以 後,把它翻作「覺有情」;因為菩薩,「薩埵」是有情眾生,「菩提」的意思是覺悟,覺 悟的有情眾生。換句話說,我們凡人是迷惑的有情眾生,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破 迷開悟,那就作菩薩。   什麼是迷?我們要知道;迷的樣子是什麼?我們要曉得;什麼是覺?覺悟的樣子又是 什麼?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就知道怎樣去學習。如果一無所知,那我們到哪兒去 學?覺悟是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能夠正確的通達明瞭,沒有錯誤,這叫覺。 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一切人事物完全不明瞭,或者是雖然知道一些,但是都是錯誤 的,不是正確的,這叫迷。覺悟的現象,那個人決定不會造惡業。覺悟的人怎麼會造惡業 ?迷的人才造業,覺悟的人不造業。   我們再從淺處說,覺悟的人決定不作惡。佛在《十善業道經》上給我們講,覺悟的人 決定會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不貪、不瞋、 不痴,覺悟了。迷人恰恰相反,他起心動念貪瞋痴,造殺盜淫,造妄語、兩舌、惡口、綺 語,迷!迷悟的相,我們要曉得,然後我們自己反省檢點,我自己到底是迷還是覺,就清 楚了。如果我是迷,就不是菩薩,這一生縱然念佛也未必能往生。為什麼?業力牽引著你 ,你脫不了輪迴。西方淨土雖然講帶業往生,古大德講得很多很多,「只帶宿業,不帶新 業;只帶種子,不帶現行」,這個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現前這個煩惱不能帶,過去 所造的惡業能帶,現在所造的惡業不能帶,要懂這個道理。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他從覺悟 那個時候起,就決定不再造惡業,起心動念不再搞自私自利,他覺悟了。   菩薩行佛所行,佛的行是什麼?大慈大悲,廣度眾生。佛的心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 用現在的話來說,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他不為自己,捨己為人,這 是菩提心。菩薩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這裡面決定沒有一念 為自己,即使自己日常生活,都是利益一切眾生。為什麼?菩薩不是為自己活在世間的, 他是為幫助一切眾生而活在世間,這個身體是幫助一切眾生的工具,所以飲食起居,這個 工具要好好的保養,保養它做什麼?為一切眾生服務。「度」,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服 務的意思,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在無量無邊項目當中最重要的一個項 目,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就是菩薩。如果服務再多,沒有幫助眾生覺悟的這個意願、這 個服務,他就不是菩薩。所以這一條是最重要的。   菩薩的形象我們要曉得,然後認真努力去學菩薩。學菩薩,就是你要學覺悟;不學菩 薩,那你就是迷惑顛倒,是凡夫。凡夫念佛能不能往生?沒有把握。如果是菩薩念佛,往 生是決定有把握。觀行位的菩薩,生凡聖同居土有把握,這個要懂得。所以我們在講席當 中常常勸勉同修,要把自私自利放下,這是凡夫我們講轉凡成聖的關鍵。菩薩是聖,觀行 位的菩薩,小聖;相似位,中聖;分證位,大聖。我們這一生當中縱然不能到大聖,小聖 一定要取得。小聖的條件,就是起心動念一切作為,為社會、為眾生,不為自己,這個人 就是小聖。你的功夫決定得力,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佛的教誨你真正得受用 。也就是我們常講,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切隨 順經典上的教誨,這就是得佛力加持。   佛怎麼加持的?佛是用經教來加持我們,我們依教奉行,這就得佛力加持。這個道理 大家要清楚,決不是你每天去供養佛,在佛菩薩面前念經,天天去禱告,香花水果供養, 佛菩薩就保佑你、加持你,沒有那回事情。天天求佛菩薩保佑你升官,保佑你發財,保佑 你得這個、得那個,完全是貪瞋痴。佛菩薩滿足你的貪瞋痴,哪有這種道理?這叫迷信。 佛菩薩的保佑我們,全在經典上,我們把經典念通、念明白,道理搞清楚,方法搞清楚, 依教奉行,這就是佛菩薩加持。所以從名字提升到觀行,從觀行提升到相似,從相似再提 升到分證,都要靠自己,靠自己真幹!佛有沒有加持?有!經典是加持。淨業三福第三條 講得好,「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是佛力加持。   菩薩這個名字搞清楚了,希望諸位同修要做真菩薩,不要做假菩薩,做假菩薩有罪過 ,冒充菩薩。社會上要是冒充,你冒充哪一個人,警察會把你抓去,你要坐牢,在新加坡 還要打鞭子。你冒充佛菩薩那還得了?這個罪過就很重。我們要做真菩薩,不要做冒充的 菩薩。所以「諸」字在此地好!使我們自己也能夠擠進去,也有分。   下面,這就是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聞我名已』,這一句裡重要的意思是「聞名」 ,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你聽到這一部《無量壽經》,佛名、經名都一樣,都在這一句 之中。我們現在也聽到佛經,也聽了好多遍,天天也在念,佛號也是常常在念,我們有沒 有『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這一句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念佛三昧,你有沒有得到?沒 有得到。沒有得到,我們聞名了。聞名裡的「聞」字,有很深妙的意思在裡頭。我們有沒 有聞?沒有。什麼人會聞?菩薩會聞。我們現在不是菩薩,我們現在是聽經、聽佛號,聽 而不聞,也算有一點功夫,聽而不聞。諸位曉得,這個字是菩薩三慧之一,菩薩的三慧叫 「聞、思、修」;在比丘叫三學,小乘叫三學,大乘叫三慧。這個聞是聞慧,不是講我們 聽到,這個不是聞。三慧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三慧的慧,是戒定慧的慧。由此可知,我 們要想得聞慧,要先完成戒定慧三學。佛在經上常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一開 了之後,你就是菩薩;慧沒有開,不是菩薩。你才曉得戒是多重要!   我們今天這個戒怎麼修法?我們把佛陀的教誨降到最低水平,絕不能夠奢談深位菩薩 的修持,一定要承認自己是業障深重的凡夫。從什麼地方學起?從十善五戒學起十善五 戒都做不到,你就永遠是名字位中,念佛功夫怎麼會得力?古德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 ,這功夫不得力。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面胡思亂想,這不能往生。所以念佛要真念,什 麼叫真念?放下萬緣,一心專注,二六時中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 放下。為什麼?與我不相干。你要這樣念法,你功夫才會得力,你才會念到得定,這叫持 戒念佛。   淨業三福講得很好,第一福就給我們講。「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養父母,奉 事師長,慈心不殺」,是德。積德累功,功是什麼?功是十善業道。你要修十善業道,比 什麼都重要,這是佛法根本的根本。十善要是離開了,要是疏忽,你的根基沒有了。我們 常常用植物來比喻,十善是什麼?十善是根。你的根壞了,你怎麼可能成就?你所作所為 都是惡業,你的果報在三途。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別的,菩薩眼睛裡看得清清楚楚,什麼 回事?業因果報,互相酬償而已。凡人再有聰明智慧,也沒有辦法預知的,只有聖人能夠 預知。你要問聖人憑什麼能預知?聖人通達一切事理因果,他知道。對於事理因果不能夠 通達明瞭,憑我們想像、猜測、推算,都會有差誤,都不能夠得到真相。   我們用功,持戒念佛,用持戒念佛的方法得清淨心愈念心愈清淨,妄念少了,煩惱 輕了,智慧自然就長,這是念佛功夫得力的現象。你得不得力,就在這個地方看,自己知 道。所以我們念佛求的是什麼?是求清淨心。《彌陀經》上給我們講,「一心不亂,心不 顛倒」,這是我們念佛人要求的。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心不顛倒,智慧現前。由此可 知,我們用的方法,持戒念佛的方法,是修定、是修慧,福慧雙修。而修行八萬四千法門 ,無量法門,最殊勝的無過於念佛;念佛法門裡面最殊勝的,無過於念阿彌陀佛。這個話 不是我說的,佛說的,菩薩們說的,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我們要相信。   經上常講的法藏、法寶,法藏法寶的核心是什麼?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聖號。諸 佛如來、佛佛相傳的,就是這個法寶;歷代祖師祖祖相傳的,也是這個法寶。這個法寶我 們聽起來、看起來,好像太平常,沒有把它當作寶來看待。什麼原因?你對它認識不夠; 它確實是寶,你沒有看出來,你不認識它。隋唐的大德,梅光羲居士在這部經的序文裡面 ,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隋唐時代中國的高僧大德,韓國、日本的,在中國留學的這些高僧 大德,曾經對這個問題做過深入的探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部經最 重要、最具足代表性?大家公認《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一般人稱《華嚴》為「經中之 王」,是這麼來的。《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意義很 大。所以他們把淨土宗的經典,跟《華嚴》再仔細做個比較,於是這才發現《無量壽經》 第一。為什麼?《華嚴》到最後歸《無量壽》,《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總結,這把 《華嚴》比下去了。   我們今天再接著看,《無量壽經》我們今天用的這個本子,是最善的本子。夏蓮居老 居士將全經分為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們要仔細觀察。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們已經 肯定,《無量壽經》哪一段經文最重要?無過於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轉述跟阿彌陀佛自己親說沒有兩樣。這我們曉得了,《無量壽 經》第一,四十八願第一。四十八願再要是仔細去研究研究,哪一願第一?這是古人已經 做過這個工作,我們不必操心,古人都說第十八願第一,稱為根本大願。第十八願是什麼 ?「十念必生」,就是說明阿彌陀佛名號第一。你要不是這樣的分析觀察,你怎麼知道這 六字洪名是無上的法寶,是究竟的法藏,你怎麼會知道?只有知道的人才寶貴它,才要把 它抓住,念念都不離開。那是真正明瞭、真正通達,真正把法寶掌握住。將這個法寶,變 成自己的法寶,變成自己的祕藏,這個人哪有不作佛的道理?   我們今天把這一句名號疏忽,常常忘掉了,沒有重視它,是對它不認識。正是我們因 為不認識名號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才疏忽,沒有能夠認真努力的去修習,雖然念這一句 名號,得不到效果。它的效果就是此地講的「清淨、解脫、普等三昧」,這才說了一半, 這是講念佛三昧;下面「諸深總持」,這是智慧開了,我們前面這個沒得到。普等三昧是 三個階段,先得清淨,再得解脫,再得普等,這是講我們念佛的功夫。我們得清淨心,第 一個階段有了,再能得解脫。解脫是什麼?自在。講解脫大家不懂,講自在你就懂了,身 心自在,生活自在,工作自在,處事待人接物自在。但是得大自在,先得清淨心,心不清 淨,你怎麼會自在?所以我們今天天天念佛,念佛堂二十四小時念佛,我們的效果在哪裡 ?   我們最近邀請長春百國興隆寺的常慧法師,我是希望她能夠到此地念佛堂來念三個月 佛。你們看看這個人清淨、解脫、普等三昧得到了,她得大自在,她心地清淨。我們讓她 在這裡念佛念三個月,給我們做個樣子,大家好好的學習。我最近聽說,她已經四百多天 沒有睡覺;每天二十四小時念佛,四百多天沒有睡覺,身體自在快樂。她今年六十五歲, 我跟她沒有見過面,打電話聽她的聲音,她的聲音就像二、三十歲的女生一樣,她是比丘 尼。她沒有念過書,中國講說她沒有文化,就是老實念佛。可見得真有人做到,做出來給 我們看,不是我們只是在經上講這些理論,確實有人依照這個道理方法去做,她真得到了 。這裡面頭一個大障礙,我們要把它拔除的,就是我常講的自私自利。這一個問題要是不 能夠拔掉的話,你的清淨心決定得不到。 == 南無阿彌陀佛。 -- 阿彌陀佛!~ 我喜歡這個人,我討厭那個人,大慈大悲沒有了! 我們的過失在哪裡?謙虛不夠,恭敬不夠,四攝法不夠!(慚愧懺悔!>"<) by 淨空法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7.221.215
Anor: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淨空老法師! 06/19 07:41
cutekid:讀經報到 06/19 10:11
a1014a:隨喜 06/21 18:45
j45xu3:阿彌陀佛 07/30 21:30
whatflower:南無阿彌陀佛 10/18 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