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87集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四面,經文第四行,從第四十五願看起: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定中供佛願」四十八願從前面一願「普等三昧願」,往後都是阿彌陀佛為十 方諸菩薩而發的。由此可見淨宗法門廣大,並不侷限於專修淨土,修學其他法門,也得到 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尤其前面一願「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實在上講,就是念佛 三昧。也許諸位同學自己曾經經驗過,我們在有一些慶典當中,常常有人提議我們大家默 禱一分鐘。默禱是什麼意思?沒有人說得出來;這個默禱有效嗎?也沒有人能夠說得明白 。其實默禱就是普等三昧,在一分鐘當中,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一分鐘是清 淨心,這一分鐘是真誠心,清淨真誠裡頭沒有界限。所以這個心是等虛空法界,這個功德 就大了,意義在這個地方。   平常我們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有分別、就有執著,所以心量很窄小;能夠放下一切 分別執著,這個心量恢復到本來的狀況,佛家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能夠 跟虛空法界一切諸佛菩薩、神聖感應道交,下面又能跟六道眾生,甚至於地獄眾生,都能 夠起感應的作用,真正默禱默在那裡。雖然是身體不動,嘴巴也不講話,眼睛也閉起來, 還胡思亂想,那就不行,那就完全錯誤了。最重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默禱才有用處 ,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普等三昧。   普等三昧是念佛三昧,念佛比默禱要殊勝。因為默禱實在不容易,別說一分鐘,一分 鐘相當長,一分鐘當中不起妄想分別執著,一般人都做不到。但是淨宗法門妙,它讓你念 佛,「我一分鐘念佛裡面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比一分鐘默禱容易做到,容易收到效果 。我們過去提倡的「十念法」,十念法大概就是一分鐘,就是一口氣「阿彌陀佛、阿彌陀 佛、阿彌陀佛……」,念十聲佛號,大概是一分鐘的樣子,十聲佛號一句接一句,決定沒 有一絲毫妄念夾雜在其中。時間雖然短,效果很大,比平常念佛一天到晚拿著念珠,念個 幾百聲佛號、幾千聲佛號、幾萬聲佛號,它裡頭夾雜妄想,把你的功夫破壞了。古德教給 我們念佛原則,是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沒有說時間長短。所以一分鐘我們一絲毫 懷疑沒有、夾雜沒有,也沒有間斷,符合這個標準。雖然時間很短,但是我們完全符合標 準,那就產生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我過去勉勵同修一天修九次,你修的次數愈多愈好, 一堂課只要一分鐘,才真正能做得到,這是真功夫,真實功夫。古德說,「念佛三昧」能 除一切煩惱,能解脫生死,所以也叫做「清淨解脫三昧」。我們從一分鐘這個方法來開始 練習,慢慢次數多了,時間加長了,這個效果才能見到。   無論修學什麼法門,用什麼樣的功夫,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要對症下藥。諺語常 講「人貴自知」,有自知之明的人,無論世法、佛法絕大多數都能有成就;凡是不能成就 的,都是不自知,不知道自己的根性,好高騖遠,勉強的去強求,到最後一無所成我們 是什麼樣的根性?就像經上常說,「業障深重的生死凡夫」,我們是這種根性。我們遇到 的法門,實在講是無比的殊勝,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問題我 們要善學,要懂得修學的方法,要有方便。要能夠降伏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比什麼都重 要;如果不能夠降伏自己煩惱習氣,方法再好也沒用處,收不到效果。   我們每一個人煩惱習氣又不相同,別人用功方法得力,我們要學他,則未必能夠得力 。這什麼原因?這是契理而不契機。他跟我的根機不一樣,一定要懂得自己是什麼樣的根 機,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才能產生效果。總而言之,一定要知道自己有哪一些煩惱習氣, 自己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想方法把自己煩惱習氣克服,這樣的人修行、念佛才談得上功夫 。如果煩惱習氣自己不知道,或者知道,自己沒有能力降伏,念佛功夫就談不上了。談不 上,那要曉得,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往生,正是古人常講,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常告訴我們,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兩、三個,那兩、三 個人為什麼能往生?他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他功夫得力。我們功夫不得力,你就 要警覺到,這一生不能往生。這個問題嚴重,不能往生,就要搞生死輪迴。搞生死輪迴, 我們仔細去反省反省,我們在一天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一天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 作,是善念、善行多,還是惡念、惡行多?這叫你反省一天。你再能夠回想想你一年,再 能回想想過去這十幾、二十、三十年當中,於是自己就曉得,我將來前途到哪裡去。你是 到天道,還是到人道,還是到三惡道,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事情不要問人,問 人人家客氣恭惟你,不會給你說真話,自己反省比什麼都清楚。所以諸位要曉得,這一分 鐘的十念,能除一切煩惱。每天你要能夠修的次數多,逐漸逐漸自自然然成就功夫成片, 於是我們往生淨土就有把握了。這是前面一願的意思。   第四十五願說,『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跟前面「德遵普賢第二 」經文裡面講的「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這個意思相通,這是《華嚴》普賢菩薩的 境界。《華嚴經》上說,八地菩薩叫「不動地」,這一個境界才能現前。可是在淨宗法門 ,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這些菩薩,不論是大菩薩、小菩薩,因為經文裡面說得很清 楚,「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諸菩薩眾」我們前面介紹過,從初發心的菩 薩到等覺菩薩全部都包括了。我們初發心,能不能得彌陀本願的加持?問題在你是不是真 幹,只要你真幹,你必定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真幹是什麼?決定沒有自己。還有自 私自利念頭夾雜在其中,就不是真幹。真幹是一切為佛法、為眾生,為佛法是為弘法利生 ,為眾生,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認識佛教,認識淨土,為他們種善根,幫助他們善根 增長,幫助他們善根成熟。決定沒有絲毫為自己的念頭,你就得彌陀威神加持。如果這裡 面摻雜絲毫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受用,你就得不到佛菩薩的加持,你還是 被業力所轉。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   這一次新加坡九大宗教,接受中國國家宗教局的邀請,我們做了十六天的訪問,訪問 很成功。我們這十六天,每天每一時刻都沒有離開《無量壽經》的教誨,我們也在學習落 實,如諸大菩薩,「不動本處,遍至十方」。什麼叫做「不動本處」?這十六天我們天天 在中國各個地方去遊覽,什麼叫不動本處?這「本處」是什麼?清淨心不動,菩提心不動 ,願心不動,這個沒有動搖過。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與大眾接觸之處,會為自己名 聞利養、為自己的貪瞋痴慢起心動念,我們的本處就動了。世尊在《金剛經》上教須菩提 就是教我們,須菩提不過是我們的代表而已。他說得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 是不動本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遍至十方」意思是說,一切時、一切處,我們 做些什麼事?供養諸佛,教化眾生。這一次我們同行總共有二十一個人,九大宗教的代表 ,每天生活在一起,我們以極其真誠清淨平等心,互相照顧。從法性上來說,一切眾生皆 有佛性、皆有法性;從法性上來講,我們是供養諸佛,每個眾生都是佛,我們禮敬、稱讚 、供養,是從這個地方生的。見一切眾生的性,不要著一切眾生的相,「供養諸佛」我們 就落實了。   教化眾生,是從相上講的。我們的對象,諸位要記住,一個人。這一個人從性上講, 他是佛,我供養他;從相上講,他是眾生,我要教他,要幫助他。諸佛跟眾生沒有分開, 不是兩樁事情,一樁事情。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明瞭宇宙人生真相,幫助他斷惡修善,我 們每天做的是這個事情,用現代話來講,機會教育,收的效果好。我們彼此在一起,互相 的學習,互相的尊重,互相的照顧,這是佛法的落實。古德註解裡面講,這都是地上菩薩 的行業。我們現在是薄地凡夫,我們凡夫縱然做不到像菩薩那麼真實,我們也做到了相似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常常勸導我們,要「真幹」!這兩個字好!我們懂得多少,就應當很 認真努力去做多少;如果你懂得,你沒有做到,跟不懂得沒有兩樣。必定要落實!幫助一 切眾生,最重要的就是執持彌陀名號。可是對於沒有接觸過佛法,或者初初接觸過佛法, 你教他念阿彌陀佛很不容易,必須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裡面最重要的,「南無阿彌陀佛 」這六個字的意義講清楚,讓他了解為什麼要念它,念這一句名號的好處在哪裡?要講清 楚,他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他才喜歡念。   我們這些宗教代表們,這一次有十六天的時間,我們生活在一起,所以談話的時間就 多,交流的時間就多了。他們有什麼問題,隨隨便便就可以問;吃飯的時候可以問,休息 的時候可以問,旅遊的時候可以問,毫無拘束,我們很細心、很耐煩的為他們解答。所以 回來的當天晚上,我們這個道場舉行衛塞節前一天的傳燈晚會,你們看這些九大宗教差不 多也都來了。跟我們一起傳燈,我們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也跟我們一起念,來 看我們這個盛會。所以這種交流方式比什麼都好,平常到哪裡去,有機會把九個宗教代表 都找來?這個機會很難得。縱然有,時間也很短促。能夠有那麼多天生活在一起,那只有 旅遊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旅遊是互相學習,旅遊是教學。古時候老師教學生,常常就用旅 遊的方式,我們現在嘗到旅遊確實是非常好的教學方式。 (s:法師真是佛菩薩來的,能讓其他宗教人士願意跟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經裡面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這個「定中」意思很深很廣,我們千萬 不要把它看錯了。一般人看這個經文一定是說,「極樂世界人一天到晚在那裡盤腿面壁打 坐,這叫定中;大概無量無邊諸佛在定中現的境界,就像作夢一樣」,我們這樣會,縱然 不能說是錯會了意思,你會的意思很淺,你會的意思不深。為什麼?甚深禪定他不著相, 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不侷限在打坐,他站在那裡也是入定,他走著路也是入定。諸位要搞 清楚,不是走著路打瞌睡,走著路打瞌睡的,那個不是入定。所以先要了解「入定」兩個 字怎麼講法,是什麼意思。   《六祖壇經》裡面能大師告訴我們,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叫禪定,禪跟定是一個意 思。所以入定,你真正達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 入定,這正是大乘經上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是比喻,這個 名詞有兩個意思,有的說是龍,有的說是象,龍跟象,龍我們沒有見過,象見過。你們到 動物園去看大象,大象的那種神情好像都在定中一樣,牠站著也好,牠走著也好,非常穩 重,好像都在定中。我們從這個比喻裡面去體會,用我們現代話來講,就是你已經真正做 到,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你都能夠如如不 動,這叫入定。   心定自然就生智慧,《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所以外面境界 只要一接觸,你不會生煩惱。什麼是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是煩惱,七情五 欲是煩惱。不生煩惱,生智慧,什麼智慧?對於外面的現象,性相、理事、因果通達明瞭 ,這叫智慧,因此你才能上供諸佛。於是這個經文裡面的意思,我們就更清楚,「無量無 邊一切諸佛」在哪裡?這裡頭包括有過去佛、有現在佛、有未來佛,於是我們就應當清楚 明白,他所講的「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唯有在定中就能 夠做到常供,常是不間斷,為什麼?定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定中心是真誠的,心是清淨 的,心是平等的,所以能夠普供,能夠遍供,我們應當要學習。   特別是末後這一句,『不失定意』。由此可知,他入甚深禪定,他的身是動的;如果 身是很靜,盤腿面壁,「不失定意」這一句話就講不通了。他一定是行住坐臥之中,六根 普遍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才能講到「不失定意」。所以這一句話是活的,它不是死的。由 此可知,上供諸佛,下化眾生,這是在動態裡面去做的,決不是盤腿面壁靜態裡頭能夠成 就的。諸佛如來已經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地,他們還要隨類化身,應機說法,隨類化身,這 裡面就是上供一切諸佛,隨機說法就是教化眾生,不失定意。為什麼?因為他入甚深禪定 ,他可以不失定意。我們今天沒有到這個境界,所以一定要認清自己。我們可不可以學? 行,去嘗試。但是如果一動心,一起心動念,趕緊曉得回來,知道回頭,回頭是岸。如果 不回頭,愈迷愈深了,你不能度眾生,一定被眾生度跑掉了。這個事情不但現在有,古時 候也很多,現代就更多了。   我在香港,永惺法師告訴我,他在香港辦了幾次佛學院,都辦失敗。他很發心,請了 老師,從中國大陸招一些年輕的法師們,禁不起誘惑的,兩個星期就走了。到哪裡去?一 般寺院道場去趕經懺去了。他說,算是功夫不錯的,熬不過半年,所以佛學院就解散掉了 。香港物質誘惑的力量太強,他們在那邊趕經懺,一天八百塊錢收入,在中國那個社會裡 頭,一天哪能賺到八百塊錢?在香港去趕經懺、做佛事,非常正常的,一個月的收入兩萬 塊。所以他佛學院不念了,他去趕經懺佛事,趕個一年、兩年,他就買房子,有不少就還 俗。所以給我談到辦佛學院之艱難,不容易!在香港要辦佛學院招收學生,都得要入甚深 禪定才行;不入甚深禪定,那很困難。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就體會,定中供佛的意思就能 體會得到,我們可以學習,不是學不到的。決定不受社會任何境界的誘惑,而能夠幫助一 切眾生學佛,就是這一願。你果然不受誘惑,果然肯發心為大眾服務,你就得到阿彌陀佛 這一願的加持,我們也能夠得到。   《文殊般若經》上有一段話說:「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無二。不思 議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即念佛三 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差別相。」這一段話裡面我們細心去體會,然後你就懂得學習 的方法。它這一段話的意思,跟《華嚴經》上佛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 是說一切世出世間法,深廣無際。而這個一,不是獨一,不是專一,而是任一。這就是說 任何一法都能夠通一切法,我們必須有這個認知。   這是什麼個道理?我們用樹木來做比喻。像一棵大樹,這一棵大樹上有許許多多的枝 葉,一片一片的樹葉,我們看到這個大樹很多的樹葉,很多樹葉就比喻多,一即是多,多 即是一,那個樹葉是多。一是什麼?是它的根,哪一片樹葉能夠離得了根?所以你從許多 樹葉,一個樹葉裡面你去觀察,往深入一層,就看到樹梢,這一個梢有好幾片葉生在一個 樹梢,你就深一層了;再深一層,就看到樹枝,而這一個樹枝裡頭又有好多個樹梢,好多 個樹梢好像共同是一個族;再往深一層,就看到樹幹,從樹幹裡頭一看,這樹幹裡頭有好 多樹枝;再深一層,就看到本,從這一個本裡面知道有好多樹幹;再往下看,就看到根, 原來許多的本統統是一個根生的。你只要找到根,根就能通一切法。所以任何一片葉,只 要你深入找到根,就通了;找不到根,沒有法子通。如果完全疏忽,葉跟葉相對,對立了 ,彼此不能和睦相處。要找到樹梢,這幾片葉知道是一家,它們能夠和睦相處。但是跟另 外的樹梢不能和睦相處,所以必須再往下找,找到樹枝,才知道所有的樹梢是一家;找到 樹幹,才知道所有的枝椏原來是同一個根源;找到根,才知道整棵大樹是一個根生的,是 一體。   由此可知,法門縱然不同,任何一個法門只要遵守佛的教誨,徹法底源,你的問題都 能解決;如果不能夠徹法底源,你能解決的問題有限。佛法如是,佛法許許多多的宗派, 就好像樹裡面的樹枝、樹幹一樣。佛法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宗教,這許許多多的宗教, 也跟這一棵大樹裡面其他的樹枝、樹幹一樣。我們是這一個幹,他們是另外一個幹,同一 個根生的。所以宗教與宗教之間怎麼能說不可以團結,不能和睦?說不能,是你深入得不 夠,你入得淺。如果你入得深,你才恍然大悟,虛空法界一個生命共同體。在佛法裡面, 《無量壽經》、大乘經上所講的,清淨法身。   我想每一位同修都聽說過,或者你都念過,「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什 麼?法身是根。我們這個身是什麼?每一個人的身就像樹的樹葉,法身是根,虛空法界一 切眾生都是這個根生出來的枝葉,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法身。我們能夠有這個認知 ,對於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學說、不同的族群,就全部都能夠容納,都能包 容了。曉得是什麼?我們同一棵樹上的,確確實實是一家人。他們不肯承認,沒有這個認 知,說我們胡說八道,說我們神經有問題;而實在是他們入得淺,入的深度不夠。他要入 跟我們相同的深度,決定不會有意見了,這是我們首先要認知的。   然後你就曉得,念一佛功德,就是念一切諸佛功德。換成其他宗教,我們念一個神的 功德,也把一切諸佛功德都念到了。我們稱佛,他們稱神,那些人又稱上帝,還有一些人 稱聖人,不管名稱怎麼樣,一個意思。不要因為名稱不相同,我們又在那裡起爭論,又再 起爭執了。昨天晚上我們參加德教會,他們在唱歌,唱《道德經》。第一章一開端,「道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在名字相上去計較。馬鳴 菩薩在《起信論》裡面特別教導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看說得多 好!這三句話就把《道德經》這個意思,圓圓滿滿的包括了。   世出世間的問題非常複雜,如何能夠解決這些複雜的問題?唯一的方法靠教學。教學 一定要懂得契機契理,理機雙契,才能夠收到教學的效果。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明瞭, 不但明瞭,徹底的明瞭,給我們做出種種的示現,無一不是甚深的教學方式。今天在這個 世間,有許多人在爭論,民主好,還是皇帝好?一黨專政好,還是多黨執政好?都在那裡 爭論。也有人拿這些問題來問我,我說這一些是形式不重要,一黨也行、多黨也行,皇帝 也行、民主也行,形式。什麼最重要?如何教化眾生重要。這個話不是我說的,兩千年前 《禮記學記》上講得很清楚,「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 南無阿彌陀佛。 -- 阿彌陀佛!~ 我喜歡這個人,我討厭那個人,大慈大悲沒有了! 我們的過失在哪裡?謙虛不夠,恭敬不夠,四攝法不夠!(慚愧懺悔!>"<) by 淨空法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7.221.98
a1014a:隨喜 06/20 18:51
mark183:阿彌陀佛 06/21 10:53
j45xu3:阿彌陀佛 08/01 22:06
j45xu3:阿彌陀佛 08/01 22:06
whatflower:南無阿彌陀佛 10/22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