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104集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七面倒數第一行,就是最後一行,「二利行」,這個小科 「軌範具足」,經文只有一句: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   經文雖然只有八個字,可是這八個字的內容非常的深廣。最近每天早晨我們在學習《 十善業道經》,講到以十善道莊嚴菩薩六波羅蜜、莊嚴色界天的四無量心,現在講到的是 莊嚴四攝法,這一段還沒有講完,接著下面是莊嚴三十七道品、止觀以及方便。由此可知 ,此地『莊嚴眾行』這四個字,就是包括全部《十善業道經》,這四個字細講就是一部《 十善業道經》,可見得這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   「眾行」,「眾」是多,「行」是我們的生活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包括日常 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全都在裡面,稱之為「眾行」。「莊嚴」這兩個字的意思, 佛經裡面的解釋叫「福慧二嚴」,我們從這個解釋能夠體會到,佛菩薩教導我們過究竟圓 滿福慧的生活、高度福慧的工作,無論從事於哪一個行業,從事於哪一種工作,都充滿高 度的智慧福德,包括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是表現著究竟圓滿的智慧福德,這叫「莊嚴」 。福的莊嚴,我們現在學了《十善業道經》,稍稍懂得一點意思,以十善道落實在日常生 活之中,點點滴滴,一切時、一切處,無一不與十善業相應,這是福莊嚴通達佛法的道 理,你真正肯去這樣做,這是慧。佛給我們說了,我們聽了也能夠懂得一些。   十善業確實是好,尤其佛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這個「善法」就是十善業道 ,「晝夜」是不間斷。不是把十善業道掛在口上,不是的,晝夜起心動念都與善法相應, 這叫「常念」。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決定與十善業相應。「思惟善法」,思惟善 法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工作裡面、待人接物,我們要怎樣幫助別人修善斷惡,這是要思惟「觀察善法」日常生活之中只見別人善,不見別人惡,這是菩薩行,我們要學。   為什麼要學?這個道理很簡單,見別人惡,把別人惡記在自己心裡面,我們的心這個 「善」就被破壞了我們的心裡頭夾雜不善,很冤枉,夾雜的不是自己的不善,是別人的 不善,你說冤不冤枉?把別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裡面,自己的心就不善了,這個善心、善 行就被破壞了。所以我們應當在這個地方深深去體會到,一切善惡因果完全自己負責任, 與別人不相干。別人的言語不善、行為不善,與我不相干,為什麼自己一定要把它攬過來 ,破壞自己的善心、善行?   責任要自己負,見到別人惡行、種種不善,不把它放在心上,佛法裡面常常說的「見 如不見,聞如不聞」,儒家教人也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決定不把它放在自己心 上,就什麼事都沒有。凡夫不了解這個道理,不懂事實真相,自己心行不善總是怨天尤人 ,好像都是別人害的,這個想法錯了,別人不能害你。別人要能害你,佛菩薩就能救你; 別人害不了你,佛菩薩也救不了你。就是這個道理。   佛菩薩能不能幫助一個人?不能幫助,佛菩薩真的要能幫助人,因果定律就推翻了, 佛菩薩做不到。所以說佛菩薩救不了你,這一切人也害不了你。誰害你?自己害自己。誰 救你?自己救自己。這是真話,這是真理,這是真實的事實真相。佛能夠幫助我們的,教 導我們,把宇宙人生的道理跟我們說清楚,事實真相說清楚,我們覺悟了,改過自新,這 樣才得救。所以你自己修行,自悟,自己覺悟了,自修、自證。佛不度眾生,是你自己覺 悟、自己修行、自己證得的。   佛家講緣,緣有四種,這個大家都很熟悉的。親因緣,說到親因緣每一個人都平等。 「親因緣」是什麼?在有情眾生分上講就是「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親因緣 。你能夠修行成佛,憑什麼?憑我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這佛在經上常說的。我們 今天迷失了佛性,所以變成眾生,搞這些六道生死輪迴。怎樣才能覺悟自性?這是靠佛菩 薩幫助,這是第二個緣「所緣緣」,要自己發心。   我們今天,所緣就是攀緣,我們所攀緣的是什麼緣?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心裡面念念 所思慮的是什麼,這就是所緣緣。六道眾生所緣緣的都是自私自利,從自私自利發展成名 聞利養,念念希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內裡面貪瞋痴慢不斷在增長,貪瞋痴慢沒 有消滅、沒有淡幾分,天天在增長,這是六道凡夫的所緣緣。佛給我們說,這些緣慮是六 道輪迴的業因。你為什麼會搞六道輪迴?原因就是這個,天天在造輪迴的因,你怎麼能脫 離輪迴的果報?所以自私自利的心、名利心、貪瞋痴慢的心,我們把它總合起來講一個名 詞,叫「輪迴心」。   用輪迴心來學佛,還是造輪迴業。不過佛法是善法,輪迴心學佛得的果報是什麼?六 道裡面的有漏福報。我們看現在這個社會裡面,有許多富貴的眾生,在各個行業裡面領導 人,這是他的貴;他擁有億萬財富,這是富。富貴的果報是什麼?以輪迴心在佛門裡面修 的福報,他得的是這個。我們在佛法裡修學一個過程,現在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了。如 果他是用菩提心來修福慧,果報就不在三界,他去作佛、作菩薩、作阿羅漢去了,超越三 界、超越十法界,這用心不一樣。輪迴心是迷心、迷的現象,念念為自己這是迷;菩提心 是覺悟的心,覺悟的心是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正法久住,覺悟眾生,這是菩提心。同 樣在修福、修慧,用心不一樣,果報就完全不相同,這個我們不能不清楚。   「莊嚴眾行」細講很難,現在我們念《十善業道經》,提起來諸位同修印象就會深刻 一些。十善業,佛在經上很慈悲,給我們舉了個例子,十善業用在布施上:不殺生布施得 什麼果報?不偷盜布施得什麼樣果報?不邪淫的布施得什麼樣果報?乃至於不貪、不瞋、 不痴。十善業落實在持戒之中:不殺生持戒、不偷盜持戒,乃至於不貪、不瞋持戒,一一 果報都非常殊勝。由此可知,我們日常生活確實相當複雜,點點滴滴都有前因後果。   誰能看得清楚?佛菩薩看得清楚,修行人真正用功的人也能看得清楚。功夫愈深,這 個「深」是講定慧,定慧功夫愈深,你看得愈廣、看得愈精細,世出世間法透徹理解。於 是我們相信了,佛說的話決定不過分,確確實實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我們相信了 。世間人所謂的微密觀照,不是這樣的功夫,他怎麼能看得清楚、怎麼能看得明白?由此 可知,我們實在是粗心大意。我們對於現實的境界茫然無知,還自以為聰明,壞就壞在這 裡;真的是茫然無知,自以為有知。粗通,佛對我們這些教誨,如果我們稍稍能有一些體 會,慚愧之心油然而生。不要說跟佛菩薩比,跟個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我們 跟他比都天上人間,差太遠了。從這些地方才真正體會到佛法的高深,令人讚歎,令人仰 慕。讚歎、仰慕是善行,但是無補於事,必須要發憤,要發願認真努力向佛菩薩學習,我 們才會有成就。也能像諸佛菩薩一樣,莊嚴眾行。這個「眾行」簡單的說,就是日常生活 當中點點滴滴,純善無惡,這是「莊嚴」;純善裡面具足了智慧福德。   你要問: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自然的,沒有絲毫勉強,這是性德圓滿的流露,佛經 裡面常說「法爾如是」。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我要想這樣做」,你一想就錯了,就不是的 。你想這麼做,那是「相似位」、「觀行位」,諸佛菩薩表現的法身大士是「分證位」 ,諸佛如來果地上是「究竟位」。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迷失自性太久了, 無量劫來就迷惑顛倒迷到現在。無量劫的迷惑顛倒不怕,算不了一樁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佛在經上舉了一個比喻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我們的迷惑顛倒「譬如千年暗室」;這是佛經 裡的話,「暗室」比喻無明,迷失了自性,「千年」比喻時間久遠。你點一盞燈,黑暗就 沒有了,就驅逐走了,你看看就這麼容易!所以無量劫的迷失自性,只要你今天覺悟了, 「覺悟」就是點了一盞燈。關鍵是在我們能不能覺悟。   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他為的是什麼?用我們凡夫的話來說,幫助我們覺悟,他就 這一樁事情,他什麼都不為,他沒有自己,《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 生相、無壽者相」。他來幹什麼?就是為了幫助眾生覺悟。四相四見破了,才真正能幫助 眾生覺悟;如果還有四相四見,他自己本身沒覺悟,他如何能幫助別人覺悟?我也常常在 講席當中跟同學們互相勉勵,我們學佛也學了不少年,為什麼還不能入這個境界?原因在 哪裡?原因就是在這八個字,我們自私自利這一個心沒有放下,造成嚴重的障礙,我們入 不了門。你果然放下自私自利,用佛法講,你就破了我相、破了我見。破我相、破我見, 見思煩惱裡面的根本煩惱你破了,你才能契入境界,入佛的境界,佛說的這些話你都懂了 。   如果我相、我見還堅固在執著,說老實話,佛講的這些話我們不懂。天天念經,經裡 頭什麼意思不知道,看古人註解也看不懂。什麼原因?自己本身有障礙。自己一定要曉得 障礙是從自己本身,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這個障礙不突破,就沒有辦法入 佛門。我是給你講真話,這個障礙不突破,念佛不能往生。念佛的人多,過去李炳南老居 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能往生的兩三個人而已。」什麼原因?這兩三個人把自私自利 放下,他往生了。那麼多念佛人自私自利沒有放下,起心動念還是為「我」的利益,這一 個念頭把自己造成嚴重障礙,這是迷的現象,沒有覺悟,絲毫覺悟都沒有。   這個地方講經,你常常來聽,聽得好也點頭,好像是懂了,境界現前還是「我」,「 我的利益這最重要」。你就曉得這個東西難,無量劫薰成的習氣,你很難覺悟;你要真的 放下,你才會覺悟。你放下得愈多,你覺悟得愈深、覺悟得愈大。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的人 ,叫大覺大悟。凡夫作佛沒有別的,菩薩四十一個位次,通常講五十一個位次包括十行位 ,位次從哪裡來的?放下多少差別而說的。假設妄想、分別、執著有五十一個層次,放下 一層,你的地位就升一級,再放下一層,又升一級,統統放下了,你就圓滿成佛,就如此 而已。可見得你為什麼不能成就?你不肯放下。   修行人要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為什麼?自己的過失、自己的煩惱,自己不知道。他為 什麼不能放下?因為他不知道。佛教導我們方法極其善巧方便,佛教導我們,第一個教我 們持戒,「戒為無上菩提本」而持戒之前教我們修十善,十善不是戒,十善是戒的基礎 ,持戒的廣義就是守法。可是凡夫之人總以為自己有特權跟與眾不同、高人一等,這是煩 惱,這不是智慧。我們看看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跟眾生完全打成一片,這是佛菩薩, 我們一般講是平易近人,決定不在團體裡面造成一個特殊的這一種階級、特殊的身分。   凡是不理解佛陀教誨義趣的,他還隨順煩惱習氣,我們就曉得,他的煩惱比別人重。 換句話說,縱然天天在學佛,天天在讀經,天天在研教,也是止於記問之學。你聽得多、 你記得多,你不入境界,於你覺性毫不相關,你不覺悟,你沒有辦法入門。修得再好,充 其量也不過是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而已。福報到哪裡去享?你的五戒十善不具足,你的福 報大多數是在畜生道跟餓鬼道去享福,人天兩道都沒有分,你說可憐不可憐?所以我們自 己一定要警覺到,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善,這個「善」就是莊嚴。   我們現在不善,我們要學善。怎麼學法?一定從威儀上學起。像古時候教小學生,所 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一個人受好教育是從小、從他出生那天起,他眼睛一張 開,就要叫他見一切善法、聞一切善法,給他紮根。千萬不要以為他還很小不懂事,沒有 關係,你不知道一歷眼根、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所以第一個印象先入為主,這個事情難 。古時候人知道,所以儒家教人從胎教,還沒有出世,懷孕的時候就教了。我們今天沒有 受到這個教育,這是《無量壽經》上世尊非常感慨的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 者,殊無怪也。」我們聽了這個話多難過!聽懂了這個話,我們要回頭。過去沒有學,現 在學還行、還來得及。過去我們父母長輩沒教過我們,現在佛菩薩教我們,我們應當更要 勤奮努力來學習。   佛法從哪裡學起?真的先人無知,沒有人教導我們。佛法從《沙彌律儀》學起,世間 法從哪裡學起?現在小朋友念的《弟子規》、《禮記》裡面的「曲禮內則」從這裡面學 規矩,學懂得處事待人接物。今天我們看到耕心園的小朋友念《弟子規》,小朋友有沒有 學到?教小朋友的老師要先做到,小朋友才會學到東西。為什麼?佛經裡頭不是常常教導 我們嗎?「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那個「演」就是底下這一句『軌範具足』「軌範」 是表演,做給小朋友看,讓他聽到、看到,永遠記在心上。   學問的根本、學問的基礎就在孝親尊師,儒跟佛完全相同。老師教學生教孝順父母, 父母教兒女要教他尊師重道,兩方面互相配合、合作,才把這個小孩教成,單方面是教不 成功的,雙方面來教。父母要不尊重老師,你的兒女怎麼會尊敬老師?不可能。所以現在 年輕人難教了,小朋友都不好教了,不好教的原因在哪裡?基礎的教育疏忽了,現在人說 老實話,沒有想到,古書裡面還有些記載。我這個年齡,再比我小一歲的,這個機緣就沒 有了。我這個年齡是從私塾改成小學,我六、七歲上學的時候,就是那時候改的;所以我 還念了三、四個月的私塾,以後就變成小學。私塾裡面教尊師重道,小學裡頭沒有了。   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們住在鄉下,鄉下有一位先生在那裡教學,教私塾,總共有十 幾個學生,從六、七歲到十五、六歲,一個教室裡頭上課。這個私塾辦在一個祠堂裡面。 頭一天上私塾,我的父親帶著禮物、帶著我去拜老師。私塾裡面也有個禮堂,那個禮堂是 祠堂裡面祭祖的大廳,在這個大廳上供了一個很大的牌位,孔老夫子的牌位,大成至聖先 師孔夫子的神位。我們上學,先要向孔老夫子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我父親帶著我拜,我父 親在前面,我跟他的後面。拜完孔老夫子之後,請老師上座,其實老師年齡比我父親都小 ,請老師上座,我父親在前面,我們學生跟在後面,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家長帶著 小孩拜老師,我們跟到後頭拜,親眼看到自己的父親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禮,這叫尊師重 道,我們對老師不敢輕慢。我父親見老師都跪到地下拜,我們作學生怎麼敢不敬老師?   教!「軌範具足」做出尊師重道的榜樣給小孩看,不是給他講,講沒有用處,做給 你看。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對老師有個崇敬心,就是那個時候教的。現在你們別說沒見過 ,聽也沒聽說過。老師接受家長這樣隆重的禮遇,他要不把小孩教好,他怎麼對得起人家 家長?責任感!這是古禮,古時候是這樣教導的,一定做出榜樣來給學生看。學生學習成 功,學什麼?學覺悟。   不但佛法著重在開悟,儒家也著重在悟性,絕對不是教你讀死書,不是,要有悟處。 古人對於一個人的一生,各個階段他的優點,知道得很清楚,兒童的優點記憶好,專門利 用你的優點,所應該記誦的這些典籍,在這時候統統教你念過、背過,你一生都不會忘記 。到十三、四歲漸漸覺悟、明理,這個時候給你講解。所以把讀跟講解分做兩個階段,這 是利用人生每一個階段他有他的優點,跟現代的教育不一樣。現代教育,實在講,比不上 古時候那一種教育思想。   往年我到北京去訪問北京師範大學,我看到這一幅對聯,這是北師大所有教授共同擬 出來的,我看到這八個字非常歡喜。他們學校副校長陪同我在學校參觀,我告訴副校長跟 這些教授們,我說:「這八個字就是大乘佛法裡面《大方廣佛華嚴經》。」你要問:《華 嚴經》講的是什麼?就是這八個字。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內容,給諸位說 ,就是我們今天念這個經文,四句,到「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十六個字是《大方廣 佛華嚴經》。所以這十六個字要細說,就是一部《華嚴經》。我們在此地每天講一個半鐘 點,要講好幾十年,不過就講這四句話而已。所以我們把這四句做為在全世界每個地方講 經說法的總題目。   真正覺悟了的人,覺悟的人在佛法裡面就稱他作佛、稱他作菩薩,不覺悟這是凡夫, 覺悟的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會做社會大眾的榜樣「軌」是規矩、軌則,「範」是模 範、好樣子,真正覺悟人,他一定是這個作法。《華嚴經》裡面講得具足,各個不同身分 的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無論是在私生活、是在工作,或是在交際應酬,念念都是做 社會大眾的好榜樣,點點滴滴都是社會大眾的典範。他不是給我們說,他是做出來給我們 看。   尤其到經文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做為一個軌範之總結,用五十三位菩薩代表社會 各個不同的行業,看他們的身分不一樣,在社會上地位不相同、工作不一樣,他們用的是 什麼心?他們做的是什麼事?我們在那裡總結一句,沒有一個人不是為社會、為眾生,決 定找不到一個人為自己、為自己家庭、為自己這個小團體,沒有的。個個都是為眾生、為 社會,確確實實做的是「學為人師」,師是師表、表率,「行為世範」,所作所為都是社 會的典範。 == 南無阿彌陀佛。 做律師,就是律師裡的菩薩;做法官,就是法官裡的菩薩;做檢察官,就是檢察官菩薩; 做公僕,就是公務員菩薩。起心動念都是為社會、為眾生,絕不是為自己、為小團體。 -- 無瞋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你合,一切法無差。 -- 拾得‧普賢菩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113.24
cutekid:讀經報到 07/24 15:34
a1014a:隨喜 只見別人善,不見別人惡,這是菩薩行 07/24 19:26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9/16 22:23
whatflower:南無阿彌陀佛 12/30 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