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續:【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   菩薩,真正是菩薩,肯定是成就眾生、愛護眾生。我們常常講,他愛護他的冤家、愛 護他的對頭、愛護他的敵人、愛護嚴重傷害他的人,他不會起一個瞋恚念頭,這是菩薩。 還有瞋恚念頭在,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薩。我們自己也要以這些境界來勘驗自己、測驗自 己,我們修行到底有沒有上軌道?有沒有一點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 ,還會不會有瞋恚心?有一念瞋恚心,古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念瞋恚心起 來,立刻要覺悟:我錯了!我學佛怎麼學的,怎麼學到這樣子!   念佛人,立刻提起一句阿彌陀佛,把那個瞋恚心打掉。在順境裡面起一念貪愛心,錯 了,這都是煩惱起現行。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都是煩惱起作用、起現行。只要這個 東西一冒出來,立刻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打斷,這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就是覺。所以念佛這 個法門比一切法門殊勝,就在此地,因為你很容易提起來。你要把這一句佛號念熟,什麼 時候起作用?就是在你煩惱起現行的時候,你能提起它來,你的功夫得力了,起作用了。   佛念得再多,佛念得再好,煩惱現行還是照樣現行,那你的功夫不得力;換句話說, 你根本沒有功夫!你天天在念佛,像讀書一樣,天天在讀書,考試都得零分,沒有成績可 言。學佛的人功夫在哪裡?功夫就是煩惱才起現行,立刻就把它壓住了。壓久了(久,在 現在這個環境,至少是十年),一起現行你就能夠覺察。這樣的功夫,你用上十年之後, 自自然然煩惱不起現行了,那個時候往生就有把握,隨時都可以往生,生死自在了。   這個世間還有緣分,緣分是什麼?還有很多人願意接近你,你還能夠勸很多人念佛往 生,你就可以多住幾年。生死自在,就是壽命自在,想住多少年不礙事,想什麼時候走, 立刻就走得了。功夫到得力的時候就能做得到,功夫不得力不行,不得力的時候隨業流轉 ,這個很可怕。我們學佛至少要學到這個程度。我們煩惱習氣並沒有斷,但是凡聖同居土 是決定沒有問題,肯定可以往生的。   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都是一場空、一場夢,要完全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 不是說不理會,不理會,那學佛就學得不近人情了。一樣跟大家生活,心裡頭決定沒有牽 ,形式上決定沒有兩樣,和光同塵。用心不一樣,放下是在心裡放下,不是說事上放下 。有很多人聽話聽錯了。我前年好像遇到中國大陸有個人寫封信給我,他說他聽我講經, 聽到放下,他放下了,工作也放下了。放下了兩個月之後,他沒有錢,沒有收入,他寫信 問我怎麼辦,現在沒有辦法生活了。這個錯了,放下是心裡放下,不是事上放下。   心地要清淨,只有一句佛號。日常生活照常,工作照常,應酬照常,都不礙事,《華 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礙事的是什麼?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礙事 。你徹底放下,你就入了無障礙的境界。如果說事上也放下,那諸佛如來何必到這個地方 來度眾生?這不是找事嗎?這不是無事生非嗎?找事做嗎?沒有妨礙,事沒有妨礙,理跟 事都要明瞭,學佛才會學得圓滿,學得幸福,學得自在、快樂。所以菩薩他要實現他的本 願,他發的誓願不是說假話,不是欺騙人的,說到做到。真的要成就眾生、幫助眾生,哪 裡會去障礙眾生的道理,決定沒這個道理。這是行不退。   第三個叫「念不退」,這是大乘菩薩。念不退就是像前面所說的,念念與菩提心相應 ,念念他向的是成佛之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即使剎那那麼短暫的時間,他也不會離 開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念念與這個相應,這叫念不退, 這個不容易!   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修懺悔法門,普賢十願裡面教我們懺除業障。懺悔就是反省檢 ,什麼時候求懺悔?不能定一個時間,時時刻刻反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我們是凡夫 ,這個自己一定要肯定,我們不是聖人。既然是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哪有不起心動 念的道理?起心動念並不可怕,怕的是你不覺,怕的是你隨順你的妄想念頭去了,那個麻 煩就大了。所以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時時刻刻警覺到,提醒你自己。   我起這個念頭,我的言語,我的行為,與菩提心相不相應?與十善業道相不相應?與 六度相不相應?與普賢十願相不相應?果然相應那就行了,你是在菩提道上精進。如果不 相應,趕緊回頭。一定要相應,不相應一定就跟貪瞋痴慢、跟自私自利、跟名聞利養相應 了,跟那個相應是造三途業。擺在我們面前十法界,十條道路,我們到底走哪一條?要把 方向目標定準,決定不能有絲毫偏差,這樣才能夠做到念不退。   念不退是念念都與無上菩提相應。古德講「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它 的意思是一切種智,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佛」這個字。佛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 有兩種,一個是智慧,一個是覺悟,智是體,覺是用。智裡面有三種智,有一切智、道種 智、一切種智;念不退是念念與一切種智相應,這是三種智裡面最高的、最圓滿的。一切 智是聲聞、緣覺證得的,道種智是菩薩證得的,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 它與這個相應。所以念不退是法身菩薩,在《華嚴經》裡面,圓教初住證得了念不退。當 然有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統統都有了。   證得位不退的,不見得有行不退,行可能退,念可能退,他的位不退。證得行不退的 ,他念會退,他的位不退。所以,證到三不退,這才是真正的「阿惟越致」,真正阿惟越 致。圓教初住菩薩,剛剛證得,念不退。但是阿惟越致菩薩,真正的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 以上;七地以上,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真的不退了。但是七地以下的這些菩薩,念 還是會退,進進退退。但是他退得最低,不會退到圓教初住,圓教初住是他的底線,不會 再退出來。肯定就是他是法身大士,他不會把法身都退出,不可能的。這是大乘經上佛常 常教導我們的。   古來祖師大德註解往生經,往生經就是淨土三經,都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所以 諸位將來在古德註疏裡頭看到往生經,你就曉得這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 《阿彌陀經》,這三部經都叫做往生經。註解裡面註阿惟越致都是講到七地以上,所以這 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議的。   淨土法門妙了,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這是極 樂世界裡面的事實。所以,我們對於造作罪業的人不敢輕視,我們一定是非常尊重他。為 什麼?他要是一旦覺悟了,臨終的時候,真正回過頭來懺悔自己的業障,一心求生淨土, 十念真能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能品位還在我之上,我要是瞧不起他,到極樂世 界見面了多不好意思!   這個有例子,阿闍世王跟提婆達多勾結,破壞佛法,造五逆十惡之罪。提婆達多墮阿 鼻地獄。阿闍世王到臨命終時懺悔,知道一生所作所為錯了;臨終後悔,發願求生淨土, 他往生了。佛的這些弟子向釋迦牟尼佛請教,阿闍世王五逆十惡,他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生到西方世界,他是什麼品位?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上品中生!這個出乎我們意料之外 ,所以我們才曉得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我們中國諺語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他真的覺 悟回頭,他是好人當中的好人,不能小看他。   我們今天學佛明白,像提婆達多、阿闍世王,都是諸佛如來在那裡演戲,演給我們看 的。不是凡人,他是來教化我們的,讓我們了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修十善,持 五戒修十善,一生做好人,念佛也往生了;你是示現正面的,教人行善。那個示現是無惡 不作,到臨終能夠回頭改過向善,也難得,也能夠啟發許許多多作惡的人:造惡,你看他 回頭了,他果報不錯,我們趕緊回頭!度那一批無惡不作之人,那個功德一樣不可思議。 所以,佛菩薩作略,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無論他從哪一方面來示現,都是利益一切眾生。 (s:應以什麼身得度,佛菩薩就現什麼身來度!)   在《往生傳》裡面,《淨土聖賢錄》裡頭,我們也看到許許多多作惡的人,臨終往生 瑞相都非常好。宋朝的瑩珂法師,出家人當中一個好例子。破戒,不守清規,寺院裡面大 眾都瞧不起他。他自己也發覺了,但是他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誘惑,自己沒有辦法控制自 己。所以,想想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肯定是墮阿鼻地獄。想到這個事情,他就恐怖、 就害怕了,向同僚、同參道友請教,有沒有方法救他。   有個同學給他一本《往生傳》,他念了之後非常感動,念阿彌陀佛可以能求生淨土, 那就不會墮地獄了。他相信,他也真有勇氣,就下定決心念佛,求阿彌陀佛。把自己寮房 門關起來,在房間裡面念了三天三夜,不吃飯、不睡覺、也不喝水,三天三夜就把阿彌陀 佛念來了。誠心,真誠心!真誠求懺悔!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從今之 後好好的去修行,十年之後,到你命終時候,我來接引你。   瑩珂法師一想,不行!十年,他自己禁不起誘惑,不知道又造多少多少罪業。他跟阿 彌陀佛說: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心懇切!阿彌陀佛聽了之後,就告訴他 :這樣好了,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他開心得不得了,三天之後他要往生了,阿彌陀佛 當面答應他的。所以到第二天門打開,告訴大家,三天之後他要往生淨土。沒有一個人相 信:你這種人,關了門不曉得幹什麼事情,還說三天之後你要往生淨土?但是三天時間不 長,好,等到三天之後,等著瞧就是了。到了第三天,他要求寺廟同修大家念佛送他往生 ,這個大家歡喜:我們大家念佛來送你,看你走不走。念了不到一刻鐘,果然他說了:阿 彌陀佛來了。跟阿彌陀佛走了,他也不生病,就這樣往生了。   這是懺悔往生的,平常沒有用過功夫,他不過就是三天三夜,念三天三夜。所以,我 們從這個地方就能夠相信得過,經上講的,「念一聲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但是那要怎麼念?誠心誠意念,像我們這個有口無心,不行!哪有這麼大的效果?像瑩珂 法師,那真的,他那個三天三夜,聲聲佛號,每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為什麼? 他誠心。他對於這個世間一切萬緣,他真放下,他一心求往生。我們雖然口裡念佛,心裡 還在打妄想,電話鈴一響,趕緊去接電話,佛也忘掉了,這怎麼行?這是假的,這不是真 的,消不了那麼多罪業。所以這個道理要懂,為什麼他有效,我們的效果很差,看不到效 果。有原因的,心不一樣!雖然口念佛,心不相同。   古德講的,我們這些念佛人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我們屬於這一 類的。都要曉得、要明白,我們要把自己的毛病過失改過來,我們的功夫就會得力。功夫 得力之後,情形不一樣,你就是不求著趕快到極樂世界去,你現在在這個世間,跟在極樂 世界沒有兩樣。每天自己念佛聞法,為人演說就是教化眾生,演是表演,做樣子給大家看 。所作的表演有一個不變的原則,那就是對治,對治眾生煩惱習氣。   眾生在現在這個世界,普遍的造業,我們示現不造惡業。無論在什麼時候,有人看到 、沒有人看到都一樣,沒有人看到,有鬼神看到,決定不造惡業,決定不起惡念。現在人 自私自利,這是病根,我們要示現大公無私。現在世間人不孝父母,我們要做出孝養父母 ,做樣子給社會大眾看。現在人不尊重老師,我們要表現尊重老師,這就是教化眾生,行為去教化。   現在人不相信人,對人都懷疑,我們對人要相信,他騙我我也信他,他害我我還是信 他。為什麼?我要教一切眾生信任別人,我不怕陷害,我也不怕毀謗。為什麼?我這樣做 ,若干年後,你會回頭。為什麼?我相信你的性本善,你會有良心,哪一天良心發現了, 你才曉得我不是壞人,我是好人,你跟我交往沒錯,我沒有害你。你害我可以,我不會害 你;你欺騙我可以,我不會欺騙你的。所以,要為社會大眾做好榜樣,不能跟社會大眾一 樣。人家這樣做我也這樣做,人家入三途你也跟著入三途,你就錯了,你沒有智慧。   所以倫理、道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一定要做出來。佛教導我們的三福、三學 、六度,我們也要做出來。六度,實在講就是對治眾生六種大病布施是對治慳貪。眾生 不肯修布施,吝嗇貪財,貪而無厭,我們要做出來給他看。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 貪心,歡喜布施、歡喜供養,愈施愈多,愈供養愈豐富。真正肯學的人,你就能夠明瞭了 ,這個效果你自己得到了,你才相信佛在經上講的話不是假的,句句真實。   你得來的這些福報,你布施財得財富,布施法得聰明智慧。得來的時候,絕對不是自 己享受的,得來的時候,一定要幫助貧苦眾生,這樣的福報愈來愈大,積功累德。無量無 邊的福慧現前,自己還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個福報供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決定沒 有分別,這個學佛的我要布施他,那個不是學佛的、排斥佛教的,還要想消滅佛教的,我 更要布施他,更要照顧他。為什麼?讓他把那個念頭轉過來。   所以說什麼樣的人首先要度他?不相信佛的人、排斥佛法的人,那是我們第一個要照 顧的。他為什麼排斥佛法?為什麼不接受佛法?他對佛法不了解、不認識。過失不在他, 過失在我們這些傳教的人,我們這些學佛的人,沒有做一個好樣子給他看。所以真正能夠 做到十善五戒,就是很好的樣子。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人人都能夠遵守五戒十善 ,我相信佛教在這個世間,會令許許多多誤會佛教的人統統都回頭來學佛。如果我們所作 所為還是十惡,還是不善,人家看到:佛教不是好事情,不能學!自自然然他產生誤會、 產生排斥。所以說過不在他,在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做得不好,修得不好,弘揚佛法不得 力,才產生這些弊病。   下面黃念祖居士引用蕅益大師的幾句話,這幾句話是在《要解》裡頭,說得非常好。 蕅益大師講「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 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這是講到得阿惟越致,確確實實這樁事情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 ,一往生就得到。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遇到這個法門,不是容易事情,一定要知道 珍惜。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是講我們遇到佛法;在佛法裡面遇到淨宗法門 ,那又要加上「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真是希有的因緣,我們今天能夠遇到。   我們要往生,真正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才叫究竟真實的成就;你在世間無論從事哪 個行業的成就都是假的。世間無常,太陽有冷掉的一天,地球有毀滅的一天,你什麼東西 是永恆的?沒有!所以,真正的永恆是往生西方淨土,這是永恆的。我們修學為什麼不得 力?說老實話,事實真相沒搞清楚。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試問問,你世出世間一切這 些塵緣你會不會放下?當然放下,不會再去搞這些東西了。不但是年歲大的人放下,年輕 也要放下了,為什麼?來不及了,這個才是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自己在平常隨分隨 力,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眾,這是我們本分的義務,應當要做的,這個心跟佛的願完全相 應。   阿彌陀佛的弘願是希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快快成佛,所以在西方淨土建立這個道 場,來幫助一切眾生。最難得的是幫助業障還沒有斷的這些眾生,這是無法想像的一樁事 情,帶業往生!這些人到極樂世界都能成就,還有哪個不能成就的!我們的心跟佛的心一 樣,佛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跟佛的心一樣。願,跟佛的願一樣,佛的願,在這 經上說得很清楚,四十八願!願願都是普度眾生。我們以四十八願做自己的本願,我跟阿 彌陀佛同心、同願,然後自自然然同德、同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自己果然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凡聖同居土了,而 是實報莊嚴土。我們凡夫能不能做到?古德有說,實報莊嚴土是菩薩去往生的,方便有餘 土是小乘羅漢去往生的,像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只有凡聖同居土。這是古時候有些大德他們 這個說法。但是這個說法被善導大師否定了,諸位去看《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你就知道 了。   善導,唐朝時候人,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傳說他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那麼善導 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他怎麼說法?他說「四土三輩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 ,這句話我們聽了之後無比的興奮!如果我們遇到的緣殊勝,我們博地凡夫也能生實報莊 嚴土。縱然是菩薩,菩薩要遇不到殊勝的緣,可能也會生到同居土,或者是方便土。所以 這個說到「總在遇緣不同」。緣是什麼?第一個是經教。你有沒有遇到(特別是《無量壽 經》)善本,這個很難。   《無量壽經》在中國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但是很不幸,這十二種裡頭有七種失傳了 ,現在傳下來的只有五種。每個人翻的不一樣,能有十二種我們來參考,對於西方極樂世 界的狀況,我們就瞭如指掌了。古時候不容易,經本是手抄本,那個時候印刷術沒有發明 ,手抄本,所以很容易失掉,於是才有會集本的出現。第一個會集本,宋朝時候王日休居 士(王龍舒)他做的,他這個本子現在收在《龍藏》,《乾隆大藏經》裡面收進去了,這 是《無量壽經》第一個會集本。但是會集得確實不能叫人滿意,缺陷很多。龍舒居士實在 是很了不起,他只看到四種《無量壽經》的原譯本,連唐朝《大寶積》裡面這一部分「無 量壽會」,他沒看到,所以他的會集依據是四種本子。   到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做第二次的會集。魏默深是五種本子都看到了,當然他 的會集超過了王龍舒。但是取捨還有欠妥當,這古人講的,取捨不當,另外有少數的字他 改動了,這個都是會集的忌諱。所以印光大師對他有批評,不是批評會集的錯誤,是批評 他取捨不當,在於改動了經文的原文。這是怕開這種例子,以後別人讀佛經,覺得這個字 不太順,隨便改。每個人都隨便改,往後這個經本就面目全非了,所以不可以開這個例子 。是反對這兩樁事情。   正因為這個緣故,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做第三次的會集,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 這個本子把前面兩種會集本的弊病都改正過來了,這是一個最完美的《無量壽經》的本子 ;可以跟五種原譯本對照起來看,你才曉得他這個本子會集得好。我們深深相信,末法九 千年,將來依靠淨宗得度的就是這個本子。我在講經前面開講的時候,跟諸位做了詳細的 報告,非常希有難得。所以我們認識清楚了,才會下定決心,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妄想分 別執著統統放下,一心專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希望這一生當中肯定成就。這一品末 後:   【各自念道。說道。行道。莫不歡喜。】   這一句是總結,「法喜自在」。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無論是生在哪一土、哪一種品 位,各個人都法喜充滿。所以我在此地是告訴同學們,西方極樂世界的教學是一對一的, 不是大家在一起上課的,肯定是這個樣子。阿彌陀佛有無量的分身,極樂世界有多少人, 他就變現多少身,一對一的教學,契機契理,所以成就那麼快。從這個地方體會到阿彌陀 佛的大慈大悲,真正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南無阿彌陀佛。 --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楞嚴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221.234
onesadman:隨喜讚嘆淨空老法師說法 隨喜夏樹大精進~ 10/05 17:26
cutekid:讀經報到 10/05 18:06
column:阿彌陀佛 10/05 20:49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1/27 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