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145集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四十一面第八行,昨天講到十力,接著是無畏,十力四無畏。   「無畏」是肯定的語氣、真誠的語氣、決定的語氣,讓我們聽了之後能夠斷疑生信。 「無畏」也叫做無所畏,這是說世尊在大眾當中說法泰然自在。我們一般凡夫,尤其是初 學,在台下很會講話,上台就不會講,所以這講台上也要鍛鍊。但是要做到像佛這樣無畏 ,就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在過去一般人,尤其是來聽講經的、聽講學的,大概都有一點文 化的基礎;換句話說,在從前人說都有一點文學的修養,縱然遇到講的人比較差一點,也 能包容,也能原諒他。可是現在人已經沒有這個雅量了,不但沒有這個雅量,還有一批專 門找麻煩的,聽眾當中,聽了之後專門找問題來難你,所以在外面講經說法,確實不是一 樁容易事情。好在新加坡還好一點,大概你們年輕法師上來講經,不至於有人來找麻煩, 但是其他場合當中就不能保證了。   尤其在外國,外國他們的風氣跟中國人不一樣,譬如這一個半小時的講座,他可能只 讓你講一個小時,後面半個小時他們要提問題,要來解答,這是最普通的。也有只讓你講 半個小時,提問題解答的時候要給他一個小時,不太好應付!問問題的人很複雜,像佛經 裡面講的幾種問幾乎都有,有的是真的沒聽懂,他來問你;有些時候他專門找麻煩的,你 也要能應付,應付不了,他實在講他不跟你客氣,給你很難看,俗話說讓你下不了台。   我記得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那邊的同學邀請我講《楞嚴經》,期限是四個月,每天 講一個半小時(是兩個小時,我也忘記了),一九七七年的事情。我到香港那一天,住在 中華佛教圖書館,館長暢懷法師晚上招待我吃飯,告訴我香港這法師來講經的一些一般的 狀況,他說:淨空法師,你要做個心理準備。我說:怎麼樣?香港這邊聽經的風氣,第一 天開講人很多,都來聽,最後一天圓滿大家也都來,有頭有尾,當中就不來了。他說:當 中可能只有兩、三個人來聽,你心理上要有準備。我就跟他說,我說:我初學講經,沒有 關係,沒有人,只要把板凳桌椅擺在那裡,我對桌椅板凳講就行。他說:那可以,那你沒 有問題。   他說:還有,香港還有一批人專門找麻煩的,專門給法師們難看的,有好幾個。他說 這個要小心,要留意。我說:好!這是有人來找麻煩,我們也能增長一點見識,多學一點 東西,未嘗不是好事情。經一直講下去,好像天天人都是滿的,暢懷法師說:你的法緣不 錯,法緣很殊勝。四個月都很順利的通過,那些找麻煩的人也常常來聽,到以後我都認識 了,他們還請我吃飯,沒找我麻煩。所以這些,世尊,雖然是如來果地上的德能,我們應 當要學習。   無所畏它分為四大類,就稱作四無所畏:第一個是「一切智無所畏」。換句話說,不 但佛法你要真正去修學,要能夠契入境界;如果只是在經典註疏、文字表面上做功夫,這 就困難了,你遇到這些找麻煩的人,你沒有辦法應付;同時一般普通的常識還要豐富。我 自己得力之處,是從小喜歡讀書,看的東西很廣泛,因此常識很豐富,這到以後出來講經 弘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李老師當年教導我們,這講台上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達。自己永 遠要保持虛心,決定不可以以法師姿態在講台上,不可以。這個樣子,怕的是將來真的下 不了台。所以我們始終保持著在講台上的是學生,在台下的是老師、是監學,我說錯了請 你指教。這是我們台階鋪好了,所以下台就容易了,先把台階鋪好;決定不能以老師的身 分,這不可以。   李老師教導我的時候,他已經七十歲了,我跟了他十年,始終他處事待人接物、教學 都是那麼樣的謙虛,一絲毫傲慢的念頭都沒有,這種態度都沒有,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的,永遠在學習。即使你大徹大悟了,那更謙虛,愈是真有道德的人、真有學問的人愈謙 虛,中國古人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真的是心平氣和,時時刻刻都樂意接受別人的教誨。 教他的人確確實實不如他,但是要知道,中國古人所謂的,愚者他也有一得,你仔細去觀 察,人有長處也有缺點,缺點再多的人他還是有長處,那個長處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聖人無常師」,一切眾生都是我的老師,問題你會不會學,真正會學,在極樂 世界六塵說法、六塵演法,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哪個不是老師?一切人是我的老師,一 切動物植物、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老師,關鍵在自己會不會學,能不能在日常生活當 中去體會,這樣子成就一切智。說到智慧,儒跟佛(也就是我們講的世間法跟出世間法) 都重視。古人的教學目的就是開智慧,唯有智慧開了你才能解決問題,小,個人的問題, 個人生活的問題,個人生死的問題;大,國家天下的問題,唯有真智慧才能解決。所以智 慧才是寶!   智慧從哪裡來?智慧是從自性當中來的。一切眾生都有本性,在佛法裡面講稱為佛性 、稱為法性,一切眾生統統都有。法性本具的德能,他的德就是智慧、能力、相好,他的 能就是見聞覺知,能見、能聞、能覺、能知,這個德能是不生不滅的,佛法裡頭常講:在 佛不增,在凡不減,無不是究竟圓滿的。這個究竟圓滿是事實,在諸佛菩薩(我們說菩薩 都是講的法身大士),他們的德能顯示出來了,真的它有作用,他享受到了。我們凡夫, 我們的德能跟佛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德能完全隱沒了,不能現前,所以我們生活過得這麼 苦!在六道裡頭還要受輪迴。這什麼原因?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這是我們迷失了 自性,也就是說迷失了自性本來具足的德能,迷失了。   佛用的言詞是迷失,並不是真的失了,什麼時候你覺悟了,你的智慧德能就恢復了, 所以聖凡之間就是迷悟而已,凡夫覺悟就是佛菩薩,不覺則稱凡夫。於是世出世間聖賢的 教學,教學的目的是什麼?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就是教的這個,不是教別的,教你覺 悟。儒教學講求悟性,佛法對於悟性更重視了。   大乘經我們讀了不少,也學了不少年了,雖然自己沒有契入這個境界,佛所說的我們 也能夠體會幾分,曉得這個意思。剛才有幾個同學來找我,大概跟我談了一個多小時,討 論《楞嚴經》,《楞嚴經》上交光大師講的「捨識用根」。如果我們都會捨識用根,那不 就各個都成佛了嗎?佛與法身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就是他用根。根是六根當中的根性, 六根的根性就是佛性,就是真如本性!在眼叫見,在耳叫聞,在鼻、舌、身叫覺,在意叫 知,就是見聞覺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會用,我們也用!我們用了怎麼跟諸佛如來不一 樣?我們用裡頭夾雜了。諸佛菩薩他不夾雜,他用的真的是純淨的見聞覺知。我們這個見 聞覺知裡面夾雜什麼?夾雜妄想、夾雜分別、夾雜執著,這就搞壞了,這就變成凡夫!   佛菩薩的見像什麼?像一面鏡子,你看鏡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一絲毫不沾染,外 面境界離開了,鏡子空空的,正在照的時候,鏡子還是空空如也,這就是佛菩薩我們這 個見像什麼?像照相機,底片,照一次落一個影子,再照一次又落一個影子,裡面就一塌 糊塗。如果我們見色聞聲,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外頭境界清清楚楚, 那是慧,那叫智照、叫照見,那是智慧的覺照。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大定一絲毫都不沾染。所以佛跟我們不一樣地方就在此地。   我們睜開眼睛,第一念,祖師大德常講第一念,第一念就是你還沒有起心動念,眼睛 張開了你看外面,那個時候跟諸佛如來一樣,叫見性見。見性見,見色性,不叫色塵。見 性見色性,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非常可惜,到第二念就夾雜了。頭一念保不住, 第二念就夾雜了,就起心動念了,就分別執著了,這一下就墮落了。所以我們常在大乘經 上看到,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我們不懂,其實佛講的話是真話,為什麼?你 六根起作用,念念都是第一念。念念都夾雜著二三,夾雜著二就是分別執著,夾雜三就加 妄想,這樣才變成凡夫,把你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失掉了。   佛菩薩希望我們回頭、覺悟!一覺悟自性裡頭圓滿的智慧就現前了。所以要曉得妄想 分別執著,這在大乘法裡稱之為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 惱。這三大類的煩惱,使我們迷失了自性的智慧德相,而不能夠證得。佛跟法身菩薩知道 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他們用的功夫是怎麼用的?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 。怎麼個修?見色聞聲學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學這個,大定!確確實實不 再被外面境界影響,佛法講為境所轉,他不會被境所轉。這個轉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影響, 不會被外面境界影響,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定慧等運,所以他的智慧是圓滿的。   無論你是學過的,還沒有學過的,只要一接觸就通達,就不會有障礙,為什麼?從自 性裡頭流出來的。自性是圓滿的,自性沒有障礙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佛有這個能力 ,有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所以諸位在《大藏經》裡面你去看,有很多奇奇怪怪的 經,佛說的。譬如說《放牛經》,問的人我相信他這是找麻煩的,釋迦牟尼佛肯定沒有放 過牛,他王子出身,他怎麼放過牛?他問他放牛,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對於養牛、放牛要注 意哪些事情,講得清清楚楚,好像他真的是很內行的一個放牛人,一個牧童一樣。你問他 他就知道,他就跟你講得很清楚。我們要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答不出來了,為什麼?沒 有放過牛。這是一切智無所畏。   所以我們要求智慧,求智慧有程序的,要先求根本智,然後再成就後得智,這在佛法 裡面祖祖相傳!我們不能不知道。什麼叫根本智?根本智叫無知。《般若經》上講的「般 若無知,無所不知」,所以你要想成就無所不知,你要先求無知,無知是什麼?無知就是 修定!所以現在求學的方法,永遠不會開智慧,為什麼?他不知道修根本智。沒有根本智 哪來的後得智?諸位看看唐大圓居士的唯識的論說,他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嘆息現代學佛 的人不遵守古老傳統的方法,疏忽了根本智,所以就不可能有後得智。   古人教學,連儒家,儒家實在講受佛家的影響很大,根本智在什麼時候培養?童蒙。 教學方法之妙,妙不可言。小孩在從前古時候古書上講的七歲上學,這小學不像我們現在 的小學,從前的小學就是教的這個基本的生活規範,灑掃應對。確實小朋友沒有外國小朋 友這麼活潑,為什麼?外國小朋友是玩耍遊戲,中國小朋友做功課,功課很多,教你要規 矩,一舉一動、言語都要教;除這個之外,教你讀書。讀書不講解的,只教你讀、教你背 誦,這是什麼?這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戒是什麼?戒是規矩,你讀書,坐著也好,站著也好,都有規矩,守規矩就是持戒讓你讀書背書,你的心專注在課本上,不會去想東西,那就是定,用這個方法把所有一切 妄想雜念給它打掉,所以是屬於修定。書本念得清清楚楚,字沒有念錯,句子沒有念顛倒 ,這是慧,這個慧就是根本智。所以你看從七歲開始,大概到十二、三歲,他確實心定了 ,該背的東西全都背熟了,都能記住了。   以前學校沒有中學,從小學就進入太學,太學就是大學,大學裡面講什麼東西?你從 前小時候背的這些經現在給你開講,講解給你聽,跟你在一起研究討論,叫後得智;先背 誦的時候那是根本智。所以我們看看古人,你看這個傳記裡面你所看到的,有智慧高的, 十八、九歲就考中進士了,考中舉人、考中進士,政府就任命,他就做縣市長去了,他能 把市政辦得有條有理,現在我們看小孩!他真有智慧,真有這個能力,從小就訓練著穩重 。   現在的小朋友、年輕人絕對不比過去差,只是接受教育的方式不一樣,接受教育的內 容不相同,確實不能跟從前人相比。從前就是民國初年,這不算太遠,民國十幾年的時候 ,十一、二歲小朋友寫的文章,現在大學文學院的學生,不要說寫不出來,看都看不懂, 這講到是國文程度,這是一落不是千丈,萬丈!真有智慧。現在年輕人沒有智慧,他有的 是常識,他常識很豐富,他沒有智慧。智慧是判斷是非邪正、利害得失,他有這個能力判 斷,那叫智慧,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已經沒有了。所以佛法裡面求智慧,還是用這個老方法 「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用這個方法,實在講想不出第二個方法來,能夠有效的幫助 大家成就定慧,真的沒有法子。   現在這個世界上,魔來擾亂!我們受魔的害,幾乎每個人都沒有法子避免。最大的魔 王是什麼人?是你家裡的電視。現在還有比這個更厲害的,是那個網路,你們家裡一些小 朋友、做學生的天天在上網,那個比電視還厲害。這個魔王可以消滅這個世界,給這個世 界帶來末日,不得了!新加坡政府還算不錯,對於這個電視管得還比較嚴一點,你說在美 國,美國你這電視一打開,一百多個台,亂七八糟,日夜不間斷!新加坡這點還有控制。 說世界沒有末日、世界沒有災難,不可能。到什麼時候沒有災難,這個末日能化解?這個 世界上電視沒有了,網路沒有了,那這天下太平了。這些東西天天在擾亂人心,給你訊息 都是邪知邪見,哪來的智慧?   早年,這好像是八八年,一九八八年我第一次回到中國去訪問,趙樸老跟我談到中國 固有文化的問題。那個時候還有幾個老人都很擔憂,希望能辦一個學校,能夠培訓中國固 有文化,培訓這樣的人才,以後不知道有沒有落實?這很重要。但是究竟能不能收到效果 ,那還是有問題,那就要看緣分。就是你收來這些學生,能不能真正守規矩,遵守古人教 學的理念,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能夠把外緣都斷掉。這個外緣最重要的,我們 常講不看報紙、不看雜誌,廣播電視這學校裡頭統統沒有,他心才能定得下來。這樣訓練 至少得十年以上,你的心真定了,智慧開了,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了,那你出去不要緊了 ,你什麼都可以接觸。你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你自己可以不受其害,沒有 這個能力不行!   所以無論是世間跟出世間法,要學一定是一門深入。初學不是別的,初學修定慧學不能研究。為什麼?研究是用心意識,用心意識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要說是佛法, 世間聖人的教誨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自性流露出來我們稱它為真言,純真無妄。 我們用妄想怎麼能夠體會到它的真正的意思?像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怎 麼能體會得到?你用定慧就體會到了,你用妄想分別執著體會不到。所以不能不懂得根本 智,不能不重視修學根本智。   真正的根本智就是心地的純淨純善,淨生慧,善生福,你福慧就能現前。你不在這上 下功夫,你的福慧從哪來?智慧開了,就是你有定有慧了,然後出去參學。這個參學就是 什麼都可以接觸了,一切人可以接觸,一切事、一切物都可以接觸,你智慧開了,接觸成 就你的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那個時候學東西快,一接觸就通達、就明瞭。所以我 們在傳記上看到龍樹菩薩學佛,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三個月就學完了, 什麼原因?智慧現前!他有根本智。   龍樹菩薩三個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東西統統學完,能不能相信?能。憑什麼相信 ?我們中國也出了一個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不認識字,世出世間法他都沒有接觸過 ,他的心純淨純善。純淨純善的心他就起作用了,這大乘經典他沒接觸過,他不認識字, 你念給他聽,你一念他就懂,他跟你講解講得頭頭是道。所以龍樹菩薩三個月能通釋迦牟 尼佛的《大藏經》,我們相信,像惠能那樣就行了。那是什麼原因?人家根本智成就了。 所以根本智就是定慧,戒在定中,定共戒,智慧開的時候,道共戒,沒有一樣不圓滿。入 這種境界,當然跟大眾相處泰然無畏,真正能幫助一切眾生解決疑難雜症。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漏盡無所畏」,這個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盡就是煩惱斷盡了,這是屬於德 行。前面是屬於學問,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煩惱斷盡是成就了德行。處眾沒有畏懼 之心,佛教導我們從什麼地方下手?從斷煩惱下手。四弘誓願,不但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弘 願的綱領,也是一切諸佛從初發心到成無上道修學的次第。第一個要發願,願以導行,引 導你修行,所以願很重要!佛法講發願,世間人講立志,人要沒有志,這個人一生必定沒 有成就;你有志向,你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你能夠堅持不改變,你一定會有成就。   所以佛要我們發願,第一個願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個度,古人說度,用 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幫助、協助,他有苦難幫助他解決,幫助他破迷開悟,這是佛法對於一 切眾生最重要的一個科目,幫助眾生開悟!其他的全是附帶的,這是教學主要的目標。教 學有沒有成績,有沒有效果,就看你所教的這些學生他有沒有覺悟。覺悟那就是佛菩薩, 我們世俗人講修行證果了。   所謂證果,就是證得圓滿的智慧,證得圓滿的能力,證得圓滿的相好(這個相好就是 我們世間人講的福報),這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迷失了自性,這三 種德能就失掉了,這個失掉不是真的失掉,迷失,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就發現,德能 它就會現前了。佛教我們發這個願,願發了之後,你要能落實。這個願不是空願,你要兌 現,要兌現就是先要成就自己,自己不能成就,怎麼能幫助別人?這就說了,我要度眾生 ,先要度自己,自己得度之後,你才有能力度別人。   度自己從哪裡下手?從斷煩惱下手「煩惱無盡誓願斷」,所以根本智就是斷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那是後得智斷煩惱目標就是恢復清淨心,特別是淨土宗,淨土宗 就是修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佛法的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覺正淨,禪宗、性宗是 從覺門入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覺悟了,心地當然清淨,當然是正知正見。但是覺門 不是一般人能走的,古德常常跟我們講,那是上根利智,中下根性的人不行,這個路走不 通!在法上講,那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程度不等,我們沒有那麼高的天分, 學那個法門有困難。   第二個就是教下,教下走正門,正門是正知正見。在中國佛教裡面,除了禪宗,除了 密宗、淨土宗,都是屬於教下。教下就是教科書很多,慢慢來,由淺而深,慢慢把你提升 。在這個裡面我們又要知道,世尊在經上跟我們講,《戒經》裡頭就有,不先學小乘後學 大乘,非佛弟子,這是對教下講的。你從哪裡學起?從小乘然後進入大乘,這個意思就是 按部就班。像你上學念書,你要從小學念起,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漸次向上提升 ,這是佛的教誨。沒有學小乘就學大乘,佛說的無有是處,你不可能有成就。這是教下宗門裡面那個不談小乘,為什麼?他收的學生是天才兒童,不是普通人,是上上根人,他 可以不要按部就班,那是一步登天的,這種人太少了。教下就得按部就班。   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在隋唐時代,俱舍宗、成實宗是小乘。但是小乘的壽命不長, 唐朝中葉之後就衰了,所以現在在中國已經沒有小乘了,《大藏經》裡頭有小乘經,《四 阿含》是小乘經,沒人學了,就直接都學大乘了。這什麼原因?中國修學大乘,無論在家 出家的,成績非凡,釋迦牟尼佛講的話是不是不靈?不是的。中國過去無論在家出家修學 大乘法的,在沒有學佛之前,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礎,所以儒跟道代替了小乘,用這個基 礎沒有問題(s:這就讓我想到宣化上人曾說過孔子和老子都是菩薩應化,為中國大乘根性的眾生先打 基礎,等佛法傳到中國後,就可以很快接軌。兩位法師的說法幾乎是互相支持的。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8/78287.html == 南無阿彌陀佛。 -- 佛言:「汝愛阿難何等?」女言:「我愛阿難眼、愛阿難鼻、愛阿難口、愛阿難耳、愛阿 難聲、愛阿難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淚,鼻中但有涕,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 中但有屎尿,臭處不淨。其夫妻者,便有惡露;惡露中便有子;已有子,便有死亡;已有 死亡,便有哭泣;於是身有何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221.29
cutekid:讀經報到 10/14 20:59
※ 編輯: summertrees 來自: 211.74.221.29 (10/14 22:40)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2/11 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