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續:【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 生彼國。】)   所以真正學佛人常常想到九法界眾生,這句話就是包括天地鬼神我們都要想到。我們 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三途是地獄、餓鬼、畜生,統統要想到。我們 登上這個講座,你們在念佛的時候,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在講台上發願,不是跟 你們念佛,我是在請眾,請什麼眾?請聽眾,請哪些聽眾?九法界的眾生。遍法界虛空界 一切尊神,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神靈,此界他方一切城隍土地尊神,娑婆世界一切罹難眾生 的亡靈,我在這裡請他們來聽經。你們在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在這裡請眾,我們肉 眼看不見,你的心量不大不行!所以我往生,上輩有分,這你們要學我。每天我們做早晚 課的時候,誦經拜佛的時候,都要請眾,完了之後要迴向。你要把心量拓開,不止是這個 ,遍法界虛空界。這就是佛經上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麼大的心量,你現在 的生活就很快樂,哪個人得罪你,雞毛蒜皮,這麼大的心量,這算什麼?太小了,看都看 不見,怎麼會放在心上?心量小,這個小東西就有大疙瘩,就很難過,心量大,化掉了, 化解掉了,非常重要,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這個地方古德講的大心凡夫,蒙佛加持,他可以上輩往生。上輩往生決定得無生 忍,無生法忍。我們知道得無生法忍是七地菩薩,這是在《仁王經》上講的,七地是下品 無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十地菩薩那是寂滅忍,那跟佛一樣了,清淨寂滅;十 地是下品,等覺是中品,如來果位是上品寂滅忍。無生法忍就是淨土經裡面講的阿惟越致 菩薩,你看四十八願願文裡頭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可思議!所 以這個法門比什麼都殊勝,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所以極樂世界的品位,決定不可以跟 一般經論那種說法相提並論,不可以,它的確是個非常特殊的法門。   古德也有說,西方極樂世界有凡夫、小乘往生的,人數沒有法子計算,我們在這個經 的後面會看到。還有一類大聖往生,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都求往生,這是華 藏世界的等覺菩薩。他們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是給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給他們看 的。你看看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何況其餘的?那是普度一切眾生快速圓滿成就佛道 ,這麼個意思。這是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的、要搞明白的,我們的信心才能建立。從信心再 生起願心,然後究竟要怎麼個修法,這個經上告訴我們「捨家棄欲,而作沙門」。捨家就 是出家,棄欲是離欲,而作沙門就是為僧,這是三寶之一的僧寶。這裡頭有講究,不是說 你出了家到寺廟裡找個師父剃頭,你就成功了,不是的,那你就搞錯了。   我們新加坡的納丹總統,我很尊敬他,我們也很熟。上一次印度教的衛塞節我們在一 起吃飯,我們談了十幾分鐘。我第一次跟他見面,他沒有做總統,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我 們坐在一起,他告訴我,他在宗教裡面是最尊重佛教,他說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他說這 一句話,我聽了寒毛直豎,這不是普通人能說得出來的。最初我聽這句話是章嘉大師告訴 我的,那一年我二十六歲,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第二個人我聽他講 的,所以能說出這個話,這是內行人不是外行人。   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出家是形式,因此那個出跟家你就要懂得,佛法裡面講家有 四種,你出的是哪個家?現在人所出的是田宅之家,你家裡有房子、有財產,有土地、有 財產,你把這個離開了,到寺廟裡面去了,這叫出家,出田宅之家;捨棄你自己的家庭, 你到寺廟去出家了。這種出家有沒有用處?沒用處,形式不是實質。實質是什麼?實質有 煩惱家,煩惱是家,你有沒有離開煩惱?三界是家,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那就是 六道輪迴,你要出六道輪迴才真正出家。六道輪迴是我們的大家庭,你能出得去嗎?五陰 是家,你看看《心經》裡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那出了五蘊家。所以這三個你出不去 ,這三個叫生死家,你能出離田宅之家,你出不了生死之家。   所以家有四種,出也有四種,一種是身出心沒出,心還常常想著,這個不行;第二種 是心出身不出,這是在家居士,一樣上上品往生,為什麼?他真的出家了,他形式沒有出 家,他的心真出家了,雖有家他心不染,一絲毫都不染著。第三種身心俱出,那就是佛門 裡面這些祖師大德,身心俱出。第四種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是在家居士沒有成就的, 身心都沒出,不是指一般人,是指在家居士學佛的,身心都不出。所以這裡頭真正有成就 的,心出身不出,在家成就;身心俱出,這出家成就,這個出家的意思我們要懂。   諸位看到這個要捨家棄欲,那大概是我們在家居士沒分了,那你就錯了,你就完全錯 了。在家居士可以上品上生,心出身不出,在家居士一樣圓成佛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 ,維摩居士就是在家佛,同時兩尊佛出現於世間,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出家佛,維摩示現 的是在家佛。所以你們看看《維摩經》上所說的,世尊的這些大弟子,像舍利弗、目犍連 這些人,見維摩居士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見釋迦牟尼佛的禮節完全一樣,那是在家 佛。這些都是教導我們後人的,我們後人往往誤會了,以為一出家就比誰都大了,在家大 德居士也沒有看在眼上,錯了,這是罪過!你雖然是出家,穿上這個衣服,你的德行、心 量不如別人,差遠了,人家將來念佛能往生能成就,出家人往往墮地獄。   諺語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為什麼原因?你不是真的出家,你是身出心不出,你 造作這些罪業,統統都是地獄罪業。你要說為什麼都是地獄罪業?頭一個破壞佛教形象, 你說這個罪業多大。我是好人,我沒有犯什麼罪,我也沒有破戒;你破壞佛教形象,就這 個罪你就得墮阿鼻地獄。所以你一定要曉得,釋迦牟尼佛是個出家的榜樣,維摩居士是在 家學佛的榜樣,這是絕對的標準。你向他們學習,在家向維摩居士學習,出家向釋迦牟尼 佛學習,你就肯定不錯。他們兩個人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他們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可以給九法界眾生做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範,這是佛菩薩,這 是我們應當要學的。   我們起心動念,說一句話、做一樁事情,有沒有想想,如果社會上人都學我這個樣子 行不行?這是好樣子,行!那我們可以做,如果那樣子不好,那就不能做,一定要做好榜 好榜樣就是戒定慧,決定不能夠違背戒定慧。所以頭一個是講出家,出家的時候記住 ,在家菩薩心出身不出,出家身心俱出,這兩種才能成就。另外兩種是身出心不出、身心 都不出,身出心不出是講出家人,身心都不出是講在家居士,這兩種人都會墮落。出家這 兩種,我們是屬於哪一種?在家兩種,我們屬於哪一種?你得搞清楚。為什麼?關係我們 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往生,關係很大,不是小事。   家,一定要懂得,我們要出生死家,我們要出六道家,我們要出煩惱家,田宅之家寺廟也屬於田宅之家。寺廟建得大,供養多,這裡面一些出家人就受不了,起了貪瞋痴。 貪瞋痴一起來,將來統統墮地獄,他要不出家他不墮地獄,這一出家就墮地獄了。所以這 個大廟是什麼?大廟那個大門是地獄門,很可怕。所以我就想到,常常想到印光大師的教 誨,印光大師教導我們在這個時代我們應當怎麼做?小廟,住眾不要超過二十個人。你看 他老人家講的這個小道場,因為人少,開銷少,有幾個得力的護持居士,你就什麼問題都 沒有了。這個小道場不做法會,不做經懺佛事,也不收剃度的弟子,也不要傳戒,老老實 實念佛。   現在這個時代單念佛不得力。有同修告訴我,跟我講,他說:法師,你不可以提倡只 念佛不聽經,你不可以這樣說法。為什麼?許多念佛人心裡頭的疑惑不能斷,念久了功夫 反而不得力,會容易退心。我想想也有道理,所以我們現在提倡要讀經,小念佛堂每天至 少兩個小時到四個小時聽經,能有八個小時到十個小時念佛,好!常年這樣下去,三年五 載,這二十個人裡頭準有成就,不能說個個有成就,至少一半有成就,這個道場就是無量 功德。   所以我將來如果有這個緣分回到中國,我就提倡小道場。建小道場,小茅蓬,住眾不 超過二十人。我還發願,如果能有這個緣分,我還是要教學生,我只教五個學生,五個正 科生,五個旁聽生,我只帶十個人。另外有幾個護法、照顧道場的,總共不會超過二十個 人,我們要帶頭來幹,把印祖的教誨要落實,不要去住大的道場。大的道場都變成觀光旅 遊地區,哪能修行?一天到晚接觸的統統都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心不清淨。所以道場 要小,小道場真成就。這是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多次教誡,我們應當要記住,要把它 落實,要做到。斷絕一切攀緣,你有攀緣的心你就不清淨,棄欲就是最重要的是要把這個 攀緣的念頭斷掉,隨緣而不攀緣。   「而作沙門」,沙門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本義不一定是出家人,所以在古印度,在 家學佛也稱沙門,在家修行人都稱沙門。印度宗教很多,不是佛教專用的,沙門意思叫勤 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所以在家出家都可以通用。佛教傳到中國之後,這個 沙門只有出家人用,在家人很少用,這要知道。在家出家通用,但是一般多半是出家人用 ,在家人很少用沙門這個稱呼,但是在家人用也是正確的,不能算是過失。所以這是我們 要懂得,就是要真正做一個斷惡修善,斷惡修善這才能稱之為沙門。   古德講,家是煩惱因緣,出家無非是遠離煩惱,修清淨心。在從前出家,造惡不容易 ,為什麼?他沒有這個機會。所以古時候你看看寺廟都建立在山上,遠離村莊,跟一般世 俗人都有一段距離,所以居住的環境叫阿蘭若,阿蘭若也是印度話,就是沒有吵雜的聲音 。在佛經上講的標準,因為道場都是在鄉村,鄉村人家多半是養牲口,他說牛叫的聲音聽 不到,這個地方算清淨,還會聽到有牛叫這就不行,以這個為標準。現在可麻煩了,現在 你看汽車、飛機的聲音,你到哪裡去找一個幽靜的地方?很不容易找到,所以這要曉得出 家人居住的是個很安靜的地方,很少人去的地方。現在的寺廟歡迎大家觀光旅遊,所以現 在的寺廟確實不適合修行。   至於講經說法,說實在話,也不需要這麼大的講堂,現在利用科技,我們在攝影棚裡 面講經,在衛星電視傳播,你們自己在家裡面電視機就能看見,好,清淨!我們現在的電 視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播放講經的錄相帶。在新加坡收看可以用電腦,我們的電腦跟電視 現在連線,你就不要另外裝天線,你從電腦裡面收我們的衛星電視,二十四小時隨時都能 收得到,這好!方便!你在家裡頭清淨,沒有人來找你,聽經的時候把電話拔掉,絕對沒 有人打攪你,門關好,電話拔掉。所以現在只有自己要有智慧,每天要有一段時間很清淨 ,聽經念佛,我們才能夠真的修自己,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能有成就,能夠不至於墮落 。   總而言之,心要清淨。心清淨了,身就會清淨,為什麼?身是物質,這個物質是隨著 心理轉變的。這個事情我們也跟諸位介紹很多,日本江本勝博士做出了實驗,他用水做實 驗,水是礦物,證明水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水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我 們人身體百分之九十是水分,所以我們的心好,心清淨,心善良,我們百分之七十的水分 都會很美,結晶都非常美,你身體健康!所以身體健康不是從外頭來的,是你自己的善心 ,清淨心、善心,這才是真正的因。飲食方面,愈清淡愈好,油膩的東西不要吃,油炸的 東西不要吃,不乾淨的東西不要吃,你就不會生病。佛門裡頭真的懂得這些理論方法,確 確實實能這一生過得很幸福、很美滿,來生比這個更殊勝,無比的殊勝,使你意想不到的 殊勝,為什麼不好好的學?所以無論出家在家同修,在家同修要記住,心出身不出;出家 同學要注意,身心俱出,我們的前途一片光明。   在唐朝時候韓國有一位大師,元曉,大概很多人都知道。元曉大師,他也是修淨土的 ,他有一本書《遊心安樂道》,這是元曉他著的書,他也說到《無量壽經》講的三輩因行 ,上輩裡面說了有五句。這諸位要知道,《無量壽經》有五種的譯本,在唐朝時候還不止 ,唐朝那個時候應當有六、七種譯本,他看到哪個本子我們就不知道了。他在他的著作裡 頭舉出來,他說《無量壽經》講上品有五種因,第一種是「捨家離欲而作沙門」,就是剛 才我們念的,這是第一句,這是顯示發心的方便。第二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正因。 第三是「專念彼佛」,專念阿彌陀佛,就是這個經裡面所講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第四個 「作諸功德」。這是助行,元曉大師認為念佛是助業,但是這種說法,古大德認為不太 妥當。第五種是「願生彼國」,這是意願,前面四種是行,行願和合這樣才能夠得生。他 所說的五種因行,這個經上也具足。   《起信論》裡頭,「以出家為淨土正因」,這一句話說得也很正確。這句話諸位要記 住,這個出家包括在家同修,在家是心出身不出,這都是出家。如果這個心還留戀著這個 世間,那就非常困難。臨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還有家裡瑣碎事情沒有放下,阿彌陀佛不 會等你。所以說是一定要放下,身在家心已經把家放下了,對於家絕對沒有一絲毫留戀。 沒有絲毫留戀,並不是說你對家庭不負責,那你就錯了,佛門裡頭有一句話說「做一天和 尚,撞一天鐘」。在家也是如此,你在家一天,你家裡面的責任一定要承擔起來,那是你 的家業,你臨走的時候完全放下。臨走放得下,那要在平常放得下,所以平常要放得下, 平常是家裡人各個人都照顧到,心裡面要放下,心裡頭不能有一絲毫愛欲留戀,這個不可 以有。你有這個,你在臨走的時候就產生障礙了。這個事情很麻煩,所以心要清淨,清淨 心生智慧,智慧,理家照顧人會照顧得很周到、很圓滿,這裡頭決定不會生煩惱,這不可 以不懂得。   在這一段裡面,黃念祖居士在他註解裡頭引經據典說了很多,這些都值得我們做參考 。但是最重要的,我們對淨宗要有肯定的信心,知道經典上所說的全是真實語,全是為我 們這些眾生,我們統統有分。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如果講的 這部經是我們這個世間人做不到的,我們想想他會不會講?他所講的我們都做不到,豈不 是對我們開玩笑?豈不是在吊胃口?釋迦牟尼佛怎麼可以做這種事情?我們能通這個道理 ,你就曉得凡是佛在這個世間講的,決定對這個世間人有利益,這個世間人可以做到,這 個世間人做不到的,絕對不會說。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跟一般人往來,看到那個人 做不到的,我們也不會吊他胃口,也不會跟他開玩笑,何況佛沒有戲論。戲論就是我們今 天講開玩笑,佛不會跟人開玩笑的,句句都是誠實語。   我們在《觀經》上看到,韋提希夫人往生,韋提希沒有出家,她是在家女眾,上輩往 生,這就說明她是心出身不出。再看《往生傳》裡面,你看看遠公大師的東林念佛堂,東 林念佛堂有不少居士參加這個,他一百二十三個人,他有在家眾。劉遺民沒出家,他當年 在念佛堂三次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給他摩頂,阿彌陀佛衣服還蓋到他身上,都是上品 的相,所以這個也沒有出家。再看看我們這部經,這部經很有味道,前面列的這些大德, 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個人是等覺菩薩,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一樣,在家菩薩,十六 位統統是在家菩薩,等覺菩薩,那怎麼不是上上品往生?這些你只要仔細去觀察,我們在 家同修信心就起來了。   遠公大師往生,他老人家一生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這都是 祖師給我們做出的模範,我們遇到一點點小事情趕快宣揚,唯恐別人不知道,這是錯誤。 你看祖師三次在定中看到,就是在念佛止靜的時候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從來不說,最後往 生那一次西方境界又現前,他才說出來。他說西方世界境界現前了,過去看過三次,他說 我一定會往生。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跟在阿彌陀佛後面的都是熟人,有佛陀耶舍,有 慧持法師、慧永法師、劉遺民居士,都是蓮社先往生的,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他。劉 遺民還說:老法師你發心發得早,你怎麼來得這麼晚?他們先去了,這些人都是上上品往 生的,上輩上品的。在這個地方給諸位說明,就是在家居士要發心,要知道得很清楚。   你再看《華嚴經》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五 十三個人,我們從事相上來看,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參訪吉祥雲比丘,初住菩薩; 海雲比丘,二住菩薩;妙住比丘是三住菩薩。實際上前面三個是出家人,後面有兩個出家 人,出家人只有五個;五十三位善知識,只有五個出家,其餘統統是在家人。這些都是說 明在家學佛是大有可為,大有成就,決不輸在出家人後面,所以一定要勇猛精進,如教修 行,這比什麼都重要。   真正做一個在家菩薩,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提到,把對一 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放下,何必呢?佔有的念頭放下,支配的念頭放下,你只要把這三個 念頭放下,你的心就清淨,你就不會再造惡業了。凡夫所以不能成就,最麻煩的就是這三 個念頭放不下,我們真正用功夫念佛,這個念頭才一起,「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斷 。念頭沒有,當然你就不會有行為,然後起心動念想到一切苦難眾生。我們怎樣幫助苦難 眾生離苦得樂?沒有別的,自己先做好榜樣,我自己離苦,一切眾生就離苦,我自己離不 了苦,一切眾生就沒有辦法離苦。世出世間的善法都要從自己內心去做起,這個重要!希 望我們認真牢牢的記住。   黃念祖居士還提出,密宗裡面有很多派別,這裡面有不少上師是在家身分,沒有出家 。黃念祖居士也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傳法的,他也是在家居士。黃老走的時候是念佛走 的,聽說他病重的時候,一天念十四萬聲佛號,念佛走的。今天我們聽到五明佛學院裡面 的上師也是念阿彌陀佛走的,這都是啟發我們很大的信心。   這一句經文「捨家棄欲」,我們特別著重心出家,著重這個。棄欲要著重在起心動念 之處,真正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控制,對一切人事物的佔有、支配,不要有這個念頭。這 個念頭決定害自己,這個念頭是輪迴心,從這個念頭上產生的行為就是造輪迴業,我們天 天還用輪迴心造輪迴業,你怎麼能往生?你怎麼能出離?我放下,放下自在!放下好!每 個人在生活都叫苦,我所遇到的人都在我面前叫苦,我知道他為什麼會苦,放不下!放下 就沒有苦了。苦是你自己找的,不是苦來找你,是你找苦吃,你錯在這個地方。你要不找 苦,苦不找你的,為什麼去找它?   所以總要學隨緣不攀緣,隨緣就不會苦了,就有樂了,攀緣就苦,我心裡要想怎樣怎 樣就苦了。什麼都不想,有願。願跟欲不一樣,欲是什麼?你想得到,念念想得到。願不 是的,願是念念想緣成熟。所以一個是為自己,一個是為眾生。為眾生、為佛法,不為自 。為眾生,緣成熟,眾生有福,我們有機緣為他服務,我們很快樂。如果緣不成熟,眾 生沒有福,我們沒有機會替他服務,就會怎麼樣?我們更快樂,不要做事。緣成熟的時候 ,我們要很勞累,要替他工作,所以緣不成熟更好。所以自己決定沒有得失,欲裡頭有得 失,願裡頭沒有得失,這是一定要辨別清楚。   下面這是講到全經的中心,這一句經文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今天時 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最重要的我們留到明天再講。 == 南無阿彌陀佛。 -- 無瞋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你合,一切法無差。 -- 拾得‧普賢菩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150.6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04/16 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