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乘無量壽經細講-第113集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九面第一行,科判是第二段「下化」,這一段已經講過了,我們 看科判丁十: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是這一品經文的總結。經文第一句是總指上面所講的種種殊勝因緣,這些經教能夠 幫助有緣的眾生生起無上菩提心,這是顯示出阿彌陀佛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種種的心行 ,我們應當要學習,應當要效法。佛菩薩的心行,也就是說,佛菩薩的存心、佛菩薩的行 為,跟我們眾生差別在哪裡?我們從這些地方去思惟、去觀察,然後就知道人家何以作菩 薩,我們何以還在作凡夫、還在搞六道輪迴。   學佛,我們真正的目標是要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得到一個真正的結果,這個真實 的結果在佛法裡頭的名稱叫「成佛」。雖然沒有證到究竟的佛果,能夠證到分證位的佛果 ,就算是有了成就。如果分證位也不能證得,能證得相似位也算是不錯了。相似位包括十 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這都算是小果,算是你有了結果。如果我們還出不了六道 輪迴,那就很慚愧了。為什麼?沒有結果。諸位要曉得,天台大師講的六即佛,「觀行即 佛」算是功夫得力了,但是出不了三界,沒有成就;他的成就,依舊是六道裡面的有漏福 報。   現在有些人提倡五乘佛法,「觀行即」是五乘裡面的「人天乘」。超越六道輪迴,四 聖法界,這是「相似位」。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這叫「分證位」。可是諸位一定 要記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六即裡頭頭一條所講的「理即佛」。一切眾生哪個 不是佛?從理上講,個個都是。佛看眾生是從理上看,是從性上看,所以「一切眾生本來 成佛」,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換句話說,哪一個眾生沒有成佛的因、沒有成佛的種子? 個個都有。為什麼別人成佛了,我們還在六道搞輪迴?這才叫做奇恥大辱,為什麼我們會 搞成這個樣子?   歸根結柢的問題,我們的心不像佛的心,我們的行為不像佛的行為。佛的心清淨無為 ,佛的行「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跟「無為」相應,是一不是二,這個理太深 了,我們凡夫參不透。但是我們非常幸運,這一次得人身又能遇到佛法,不但遇到佛法, 還遇到無比殊勝的大法。可是,這還是要有過去生中累劫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佛在《彌 陀經》上講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才遇到這個殊勝的大法 ,這個法門肯定教我們在一生當中成就,這個法門以外就很難講了。   諸位要曉得,古德說過,教有正、有邪,法門也有正、也有邪。尤其是在我們現前這 個社會,《楞嚴經》裡面講得好:「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些邪師,《楞嚴經》上說 得很清楚,都是魔王示現的。魔的神通、道力,我們凡夫沒有人能跟他相比,魔附身,他 神通廣大。過去李老師講《楞嚴經》的時候,多次的提醒我們這些後學的學生,佛跟魔不 容易辨別,魔有九十九句所講的跟佛講的一樣,正法,只有一句不一樣,我們怎麼能夠發 現?怎麼能夠觀察到?所以,好心學佛的人,說個實在話,還是善根福德因緣差一點,遇 到正法又被魔牽跑掉了。我們看了很難過,但是怎麼樣?無可奈何。不但我們無可奈何, 諸佛菩薩看在眼裡也無可奈何,這是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   雖然遭了魔難,這一生不能成就,路走錯了,沒有關係,還有來生,還有後世,諸佛 菩薩大慈大悲,所以「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哪一生、哪一世緣成熟了,佛還是來度 你。你在沒有成熟的時候,即使遭了魔難,佛菩薩還在旁邊看著,照顧你,慈悲到極處。 這樣的心行我們要明白,我們要學習。我們看到別人走錯路了,可以勸他。勸他一次他不 聽,勸他兩次還不聽,不能再勸了,隨他去!為什麼?三次以上就變成仇人了,「事不過 三」。所以要曉得,我們自己認真好好的修學,我們修學有成就了,說不定十年、二十年 之後他覺悟了,他回頭了;這一生不能覺悟,剛才說了,還有來生,還有後世。所以,佛 教我們六度法裡頭「忍辱波羅蜜」比什麼都重要,要有耐心,要有恆心,要有毅力,我們 這一生的道業才能成就。我們的成就雖然不算很高,但是是非常殊勝的成就,往生淨土!   要怎樣才能往生?在世間,兩種人聞法修行決定得生淨土。一種是「上根利智」,一 接觸佛法他就明瞭,這種人容易成就,他沒有懷疑,他不夾雜、不間斷。第二種人「下愚 ,他有善根,他有福德,甚至於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在社會上也沒有什麼地位, 也沒有財富,甚至於貧窮下賤,但是他一聞到佛法,他就深信不疑,一句彌陀念到底,念 個三年五載他能夠站著往生,能夠坐著往生,成就了。這兩種人容易成就。   最難的,當中這一部分,上不上、下不下,妄想分別執著一大堆,這個事就麻煩了, 這些人是最難度的。佛不捨棄,生生世世給他種善根,時時刻刻都在幫助他。他不知道佛 恩,到什麼時候他才知道佛恩?真正徹底明瞭了。大經裡面講的:「二地菩薩知恩報恩。 「知恩報恩」四個字,二地菩薩修的。所以我們今天講一般人忘恩負義,應該的,他不 是二地菩薩,忘恩負義有什麼希奇?所以忘恩負義不要在意,知道這是很平常的事情,他 是凡夫他不是聖人,他怎麼會知道恩?「知恩報恩」不是簡單事情。   佛菩薩的心,完全用真心,真心裡頭無我。用《金剛經》來講,我相信諸位同修都比 較容易理解,不但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連這個念頭都不生;無我見 、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是真心。這些話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頭一句話總說 了,「本來無一物」;真心裡頭本來無一物,妄心裡頭才有東西,真心裡頭沒有。我們要 學佛用真心,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一個真性變化的。   有些同學對於法相唯識學過一些,雖然學得不多,你要是能學過《百法明門》,學過 唯識二十頌、三十頌,你就會有這一點概念。虛空法界從哪來的?萬事萬物從哪來的?生 命從哪裡來的?十法界從哪裡來的?現代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的空間」,這又從哪來 的?我們對佛說的話相信,佛是過來人,佛決定沒有妄語,佛給我們的答案是:「唯心所 現,唯識所變」。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虛空法界芸芸眾生都是它現的 。為什麼有十法界?為什麼有不同維次空間?唯識所變。   「識」是什麼?識是心錯用了。心要是正用,只有一真法界;心錯用了。怎麼錯用? 心裡頭夾雜著無明煩惱,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一真法界就產生變化,就變成十法界,變 成無量無邊的法界。但是你要知道,無量無邊的法界還是一法界。無論是正用,無論是錯 用,總而言之,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這是真相。這是世出世間的 真相,幾個人明白?明白的人心安理得,得大自在,佛法裡常講,「解脫」。你沒有契入 這個境界,你天天被煩惱所轉,被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所轉,你是苦不堪言。   諸佛菩薩時時刻刻都在我們周圍,幫助我們覺悟。這個恩德,只有你哪一天覺悟了, 你才曉得;你不覺悟,你怎麼會知道?就如同小孩,從出生,父母那麼樣的愛護,那麼樣 的照顧,他不知道父母恩德之大,不知道!到什麼時候知道?到他成人,長大成人,自己 結婚了,自己有了兒女,他照顧,想到:「過去父母是這樣照顧我的!」這麼回光一返照 ,他才曉得知恩報恩。   可是世間糊塗人很多,他會照顧兒女,他沒有想到自己做小孩的時候父母怎麼照顧他 ,他忘掉了。這叫什麼?叫「忘恩負義」。沒有人提醒他,他回不過來,所以要教,不教 怎麼行?所以說,他不是天生的聖人,一定要接受聖賢的教誨。聖賢教誨無他,沒有別的 ,提醒你而已。可是我們無量劫來迷得太深,決不是三回兩回能把我們喚醒;甚至於三百 回、三千回、三萬回都喚不醒。從這些地方,我們對佛菩薩的恩德,愈細心去思惟,愈知 道恩德不可思議。一般人:「我想幫你。」喚不回,喚個十幾二十次還不肯回頭:「算了 算了!不理會他。」哪裡像佛菩薩這樣有耐心,永遠追著你,絕不捨棄你。   我們實在講,懵懵懂懂,完全沒有覺察到。幾個人能覺察到,這個人開悟了,這個人 能契入境界了。他的起心動念、一切行為,決定跟佛菩薩有了幾分相應才能契入,不能相 應怎麼個契入法?各個人的根性都不相同,所以佛才說八萬四千法門,說無量法門。即使 是同一個淨土法門,每一位修淨土的同修,根性也不相同。佛經叫做「契經」,「上契諸 佛所說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這兩句話我想很多同修聽到耳熟,你真懂了嗎?如果 真懂了,你就能入道。真懂的人,對於如來一代時教,歷代祖師所傳,決定沒有疑惑,你 真懂了。你還有疑惑,你還有分別,這兩句話你沒懂!   世尊當年在世,講解淨土法門,為什麼要多次宣講?《大乘無量壽經》傳到中國來之 後,從後漢到宋朝八百年間翻譯了十二次,《大藏經》上有目錄,翻譯最多的。為什麼? 佛為什麼多次宣講?修淨宗的同修根性不一樣,佛要多講。祖師大德們為什麼要翻譯這麼 多本子?中國這個地區與淨宗的緣很深,但是每一個地區眾生根性也不一樣,十二種本子 擺在面前,有人喜歡這個,有人喜歡那個。可是問題在哪裡?問題在他的業障習氣太重, 他喜歡這個反對那個,喜歡那個反對這個,錯了!這是不懂得佛的意思,開經偈裡頭說「 願解如來真實義」,不容易!   《金剛經》上佛說得那麼清楚:「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要是懂得這個意思,這 十二種譯本平等沒有高下。不但這十二種平等沒有高下,後來這些大德們會集的本子也沒 有高下,都是平等,接引一類的根機。喜歡康僧鎧的本子,從這個本子得度,喜歡王龍舒 的本子,從龍舒本子得度,沒有一個不得度的。為什麼?都能夠念到清淨平等覺。淨宗法 門的總綱領、總原則:「心淨則佛土淨」。所以我們清楚,「我喜歡這個本子,排斥那個 本子」,你的心不清淨。能不能生淨土?不能生淨土,心不清淨。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跟人 吵架,哪有這種話!是不是?這不可能的!西方極樂世界那裡進去海關很嚴,把得很嚴, 你這個人喜歡吵架,心不平,不會讓你去的。你就是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德講:「喊破 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心不清淨。   明白這個道理,什麼樣的本子都好。日本人傳的真宗,他們來給我看,也好!為什麼 ?只要你念阿彌陀佛。但是如果你要是反對其他的,我肯定你不會往生,西方世界沒你分 。要怎樣才能往生?你是這個法門,「你那個也不錯!」你心完全是平的,完全是清淨的 ,看到任何人、任何法門都是歡喜的,你肯定往生。為什麼?你真的是善人!什麼是不善 ?妄想、分別、執著不善。那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的心行不善,你怎麼能往生極 樂世界?   不要說佛的經典、修行人這些註疏,我想很多同修都聽過佛門裡所謂「圓人說法,無 法不圓」,所以我的眼光當中,不但是佛門所有一切法門經教平等,我看到、聽到都歡喜 ,我心目當中所看,所有宗教的典籍都平等。好像是下個月十五號,天主教請我去講《玫 瑰經》,我歡喜!他們安排了兩次,讓我去講兩次。《玫瑰經》是天主教非常重要的一部 經典,就像我們佛門的朝暮課誦。我去講的時候,歡迎你們也去聽聽。我看到天主,我看 到瑪利亞,就像觀音菩薩一樣沒有分別,無量的歡喜。   什麼時候我們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減少了,我們就真的入門;你就不一樣了 ,真的回過頭來了。「我這個法門第一,你那個法門不好」,就好像我這個法門是眼睛, 我是眼睛、你是耳朵,我這個法門好,你那個法門壞掉了,完了!這個人也差不多了!眼 睛還不錯,耳朵不行了。所以要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人人都好,每個宗教都 好,每一部經典都好。像我們身體一樣,每一個細胞都好,每一個器官都好,健康長壽! 大家細細去品味這個道理,看看世尊在《無量壽經》教我們什麼。   會集的經本,宋朝王龍舒居士開始,為什麼要會集?龍舒居士在世的時候,那是宋朝 ,交通不方便,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經本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以他的身分地位,他 是「國學進士」,他有功名,他也享受富貴,他的身分地位蒐集《無量壽經》的本子,一 生當中只找到四種,你就想到古時候讀經之難。所以他用四種會集成一本,這一本就是本 子裡頭差不多、相同的地方就取一種,不同的地方統統抄進來,讓你看到這一本,就等於 四種本子你都看到了,便利於學者。這個作法是正確的,沒有錯誤,符合世尊的四依法依義不依語」,字字句句是世尊的意思。他的本子收入《龍藏》,這就是被歷代祖師大德 肯定,被國家肯定,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這個本子確實度了不少人,但是很遺憾的,唐朝翻的《大寶積經》裡面「無量壽」這 一會,也是《無量壽經》的另一個本子,龍舒居士沒有看到。這個本子裡頭有集一些重要 的經文,是其他四種本子沒有,所以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發心重新會集。魏老居士五 種原譯本他都讀到了,他的會集確實是比龍舒居士的本子好,後後勝於前前。印光法師對 於他們這個本子有批評。批評不是說不能會集,不是說會集不好,是批評他們把原本的字 改了。老人家看到這個很不高興,為什麼?會集跟翻譯不一樣。翻譯,你自己可以斟酌用 什麼樣的文字。會集是什麼?會集是人家現成的,決定不能改變經文的文字,不可以。如 果隨便改經,這個風氣一開,到以後人隨便改經,經以後流傳下去就面目全非了。祖師是 反對這一點,我們要懂得。   他們的改動,他們是真的有學問,而且通宗通教,改得是真好。但是這個風氣不能開 ,開這個風氣不好。所以我們要曉得,祖師為什麼要反對,什麼理由反對,你把它搞清楚 ,恍然大悟。這才有第三次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這個本子避免前面兩種本子的過失,彌 補前面兩種會集本的缺失,成為《無量壽經》最圓滿的版本,我們有幸遇到!說實實在在 話,我在沒有遇到這個本子,淨土三經裡面我喜歡的是《彌陀經》跟《觀無量壽佛經》, 對於《無量壽經》比較陌生。為什麼?原譯本我讀了,有許多地方很難懂,翻譯的文很不 順口,讀誦的意願就消失了。看到這個本子,從頭到尾看一遍,看得非常舒服,文字通暢 ,又沒有很深奧的東西,從頭到尾一氣呵成,無量的歡喜。這不就是說,各人根性不相同 嗎?從這個地方,使我們對於念佛求生淨土的信心堅定了。   經典的作用沒有別的,諸位要曉得,經典作用就是介紹、說明,幫助我們生起信心, 生起願心,依教奉行,它的作用在此地。真正功夫在哪裡?在一句佛號。所以上智與下愚 他們不要緊,他們只要一句佛號就成功,要這麼多東西囉囉嗦嗦幹什麼?這些囉嗦東西給 誰用的?給那一個很耐煩、喜歡囉嗦人用的。真正通達明白就不囉嗦了,就不要了。所以 它是介紹的,是說明的,我們真懂得了,就不要了。所以真正覺悟之後,古大德講,三藏 十二部是一堆廢紙,一堆垃圾。這話講得是真的,沒錯。可是沒有覺悟的人他要用,對他 很有用處,用這個東西來引導。因此佛才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法尚應捨」,你還有什麼好爭論的?你在那裡爭論,你就是不肯捨,才在爭。都肯 捨了,還有什麼好爭的?沒有爭的。人到無爭就入門了,《壇經》裡面六祖說得好:「此 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一個真正修行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平等心看待,清淨心看 待。平等心是沒有高下,清淨心是沒有污染,所以他無爭。世尊在《金剛般若經》裡面讚 歎須菩提尊者,他得「無諍三昧」,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我們在這個經裡頭學什麼?學阿彌陀佛的發願。全經的重心在哪裡?在四十八願。而 四十八願這一段經文在五種原譯本裡面差別很大。漢譯的兩種,二十四章、願二十四章; 魏譯康僧鎧的本子,四十八願;宋譯本子,三十六願。古大德根據原譯本四十八願的條目 不同,肯定梵文原本至少有三種不同的版本,從這裡推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多次宣 講。以後《大寶積經》傳到中國來,這是做了證明;大寶積這一會裡頭,釋迦牟尼佛也介 紹西方淨土,所以確確實實世尊多次宣講!   今天這個世間法弱魔強,「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不能輕易動心。隨他怎麼批 評,他這樣評好,那樣評好,我們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人家的分別執著,實際 上一切都平等,沒有一樣不好,哪一種法門都度眾生。什麼叫「魔」?魔就是妄想分別把 你的心搞亂;你的心不平,你的心不清淨,魔目標就達到了。為什麼?你不能往生;本來 你念這個經,你會往生。大家受戒都知道,往生的時候魔恐怖,魔就希望你在六道裡搞輪 迴,最好你常常到三惡道去,他最開心了,所以他用這個方法來擾亂;你已經學佛了,學 佛你也走不了,你也不能往生,他就用這個方法來挑撥。所以這些事情,諸位如果能細心 觀察歷代,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那些祖師大德的行誼,你會覺悟到,你就會省悟過來。楞嚴經》第四卷「清淨明誨」這一段經文,我講《楞嚴》的時候,我把它比喻,那一段經 文是「照妖鏡」。我們沒有能力辨別妖魔鬼怪,你把這一段經文熟讀! == 南無阿彌陀佛。 -- 阿彌陀佛!~ 我喜歡這個人,我討厭那個人,大慈大悲沒有了! 我們的過失在哪裡?謙虛不夠,恭敬不夠,四攝法不夠!(慚愧懺悔!>"<) by 淨空法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221.113
j45xu3:南無阿彌陀佛 10/17 22:17
whatflower:南無阿彌陀佛 05/04 10:11